中国文学,向高峰迈进
发布时间:2019-08-21 16:05:15
9月8日,北京亚运村图书大厦。
清晨,顾客不多,隐匿于高高的书垛间,空气水洗般澄澈。
今天,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白露。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暑热虽未消,秋意已渐浓。
三楼入口处,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摆放在醒目位置。
不远的休息区,一个女孩子入神地托着书,红T恤,牛仔裤,深栗长发,黑框眼镜,清瘦白皙。
“莫言的《蛙》。”她的右手轻轻捻过书页。
“先生,我们那地方,曾有一个古老的风气,生下孩子,好以身体部位和人体器官命名。”这是《蛙》的开篇,高粱地的朴拙憨厚扑面而来。
“语言很有趣,叙事风格很别致。”女孩子叫赵杰,中国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病虫害的。杀虫和文学实在相距甚远,植物学专业的女孩子对文学的痴迷令人感动。她合上书卷,垂下头,有些腼腆。
8月20日,经过第五轮紧锣密鼓的投票,第八届茅盾文学奖5部获奖作品正式产生:《你在高原》(张炜)、《天行者》(刘醒龙)、《蛙》(莫言)、《推拿》(毕飞宇)、《一句顶一万句》(刘震云)。
8月26日,获奖者集体与媒体和读者见面,畅谈他们写作的甜酸苦辣。
“我花了很长很长时间写作,《你在高原》从构思到完成经历了22年。对于我个人来讲,是一次文学的马拉松。”作为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者,张炜从不讳言自己对这部作品的深情。这部10卷本、450万字的作品是中外小说史上篇幅最长的纯文学著作,被文艺界赞誉为“中国文学的高地”,“因为这部作品不仅让人们看到了信仰的力量,更看到了中国作家对文学的坚守。”
这5部作品代表了中国长篇小说4年以来的最高成就。从8000余部长篇小说遴选出最后的5部,不仅需要时间需要热情,更需要热爱。满怀虔诚之心、满怀敬畏之意,经历“突围”般的一道又一道投票“关隘”,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李冰感慨:“每一部作品都是作家锥心泣血之作,我们如履薄冰、慎之又慎,不敢有丝毫懈怠。”
《平凡的世界》、《白鹿原》、《长恨歌》、《秦腔》、《沉重的翅膀》、《穆斯林的葬礼》、《抉择》、《尘埃落定》、《长恨歌》……这些人们耳熟能详的作品构筑了中国当代文学一座又一座高峰。茅盾先生也许未曾想到,他临终前捐献的25万元稿费设立的茅奖,如今走过8届29年光阴,在将近半个甲子的时光里,托举38部获奖作品,其中大部分成为中国当代文学标志性的典范之作。这一座又一座文本高峰,共同接连成中国当代文学高原。
“经过改革开放的30年,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的10年,文学几乎是以跳跃式的姿态倾力进取,长足发展。”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白烨说。他认为,在其背后不断促其新变的动因,既有源自于文学人自身的主观努力,文学创作的客观发展动力,更有来自于时代情绪的强力推导,社会生活的推波助澜。
“今天的文学写作对于数字时代,已经不是简单的迎合与反抗的问题,而是到了全面认识自身的危机与困境、突围求生并进而重新赢得尊严的时刻。”作为作家,张炜对文学的尊严有着独特的理解。
“面对纷繁的社会思潮和社会现象,作家们在不同程度、不同角度上以自己的认识阐释和把握复杂的现实生活,这些映射时代精神的作品引起了广大读者的共鸣,也引起了他们的思考。作家们审视人在生活中的精神困惑,在多重价值的矛盾和冲突中努力探索和确认善良与正直的美好价值,彰显了文学对国民精神所承担的重大责任。”中国现代文学馆副馆长吴义勤说。自2009年,他领衔编撰《中国文学发展状况蓝皮书》,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态势进行整体扫描。
“文化与时代,文学与社会,从未像今天这样,有着那样内在的相互关联,有着那样密切的彼此互动。,文学与文坛,以其感应着时代脉搏和社会声息的姹紫嫣红,增添了一个生动而有力的新注脚。”白烨说。他将对于中国文学发展的长期关注汇集于《中国文情报告》,自2003年以来,中国文学的年度报告已经推出7本,这些报告堪称中国当代文学的一部“编年史”。
“从宏观层面来看,文化与时代、社会的关联越来越密切。”对于中国文学近年来的发展态势,白烨分析说:“在各类创作中,长篇小说达到前所未有的繁盛,年产3000部已成定势,传统型与类型化的两极分野,也越来越明显。新兴文学方面,网络小说的类型整合,逐渐由写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两大主脉,形成了类型化小说不断繁衍、细化的总体态势。同时,网络文学的生产与流通,已逐步形成丰富而多样的商业运营模式。”
李舫
最新资讯
-
08-11 0
-
08-18 2
-
06-08 0
-
08-27 2
-
01-08 0
-
09-05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