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人的公益之路能走多远?
发布时间:2019-08-25 14:18:15
编者按 如今,当我们将目光投向记者这个群体时,就会发现一种现象——一些记者正在或已经投身公益,甚至有人因为公益而甘愿放弃自己的记者梦想。且不论这些记者的转身是否华丽,也不论他们的公益之路能够走多远,当他们带着满腔热情和公益理想,为自己选择的公益事业四处奔波时,他们带给我们的感动和震动,无疑是一场酣畅淋漓的心灵洗礼。
本期《传媒周刊》以公益传播为主题,在05版~07版围绕媒体和媒体人投身公益这一现象,讲述这些记者投身公益的心路路程,分析当前媒体和媒体人做公益的现状与障碍,探讨媒体公益与公益媒体在发展过程中遭遇的问题与尴尬。
□本报记者 晋雅芬 见习记者 赵新乐 记者 袁舒婕
9月18日,在“九一八事变”80周年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里,,。孙春龙,揭开山西娄烦矿难真相的知名调查记者。然而,两个多月前,就在其记者生涯眼见已迎来巅峰时刻的时候,,。
怀揣记者梦想的孙春龙为什么要转身成为公益人?认真思考这个问题,我们发现,孙春龙的转身并非个案——近半年来,“微博打拐”、“免费午餐”、“大爱清尘”等在社会上和微博上颇具影响力的公益活动,几乎都是由知名调查记者发起并调动众多媒体人参与推动的,其中也不乏媒体人转身公益人的案例。当个案成为一种现象,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会有如此多的媒体人开始将更多的目光与精力投向公益事业?媒体人投身公益具有哪些别人无法比拟的优势?在公益的道路上,媒体人最终将扮演怎样的角色?靠着一腔热血和公益理想,媒体人的公益之路到底又能走多远?
媒体人 缘何投身做公益
事实上,媒体人参与公益活动并不是从今年才开始的,此前也不乏杨澜、梁冬这样的媒体名人。在《公益时报》副总编辑赵冠军看来,今年以来由媒体人发起的公益活动之所以拥有较以往更高的关注度,其核心原因在于社会的发展使人们对公益的关注有了很大提高,以前属于边缘新闻的公益新闻正逐渐成为主流。
,近两年来,中国的新公益格局已成雏形。每一个公益事业的参与主体,即NGO、基金会、政府、企业社会责任部门、媒体、free agents、软件设计人员、学界等,纷纷打破彼此之间的界限,跨界合作并发展出一条互动的生态链,这在之前是不可想象的。这种社会开放格局的形成以及公民意识的提高,使媒体人跨界做公益成为很自然的现象。
赵冠军认为,是双方需求的契合将媒体人与公益事业结合在了一起。“从现在什么人在做公益、公益需要什么人去做这两个问题来考虑,我们就会明白,很多资深的媒体人恰恰是公益很需要的人群。”赵冠军表示,公益的基本轮廓是调动社会力量、协调社会关系、整合社会资源,随着公益事业的发展,其对从业者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但目前在整个公益从业者中高素质的人才比较少,国家也没有相关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这时候我们会发现,吸纳具有较高素质、拥有一定社会关系、能够调动社会力量的资深媒体人,就成为公益事业发展最好的选择。
“而从媒体人的角度来看,当其社会经验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他知道怎么去使用媒体、怎么跟政府打交道、企业的需求是什么,这时候公益就成为一个整合的平台,非常适合其实现职业转型。”赵冠军坦言,作为公益领域的专业媒体,《公益时报》每个编辑、记者都有能力转型为一个基金会的负责人。而事实上,《公益时报》近几年每年都有20%左右的人员流动,且流动量呈现越来越大的趋势,而离职人员无一例外地都转向了各基金会或在企业负责公益项目。
除却社会大环境的要求以及媒体人自身素质使然,新媒体技术的使用与发展也为媒体人投身公益事业起到了助推作用。对此,王瑾表示,第二代互联网的精神与社会化网络技术,给传播文化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巨大影响。如今,中国社会已经进入了一个人人可传播、人人可公益的环境。“新媒体技术让信息传播的成本降低为零,完全自发性质的众包型慈善活动很容易通过网络启动,继而抓住众人的眼球、使得人人竞相转告,最终引发大规模的网络效应。媒体人做公益这一现象背后的推动力,就是新媒体技术以及包括微博在内的大量免费Web2.0平台的出现。”
赵冠军对此观点表示认同。他认为,相较于之前杨澜、梁冬等媒体名人对公益的努力,如今媒体人投身公益受到更多社会关注的原因,很大程度上还得益于微博的帮助。湖南卫视《帮助微力量》节目制片人陈晓东也认为,微博的好处是使媒体人有更多的通道来知道哪些人需要帮助。这个信息通道与以前相比更畅通,完全是打开了另一片天地,也确实帮助了很多以前可能帮不到的人。
媒体人做公益胜在哪里
作为“免费午餐”公益项目的发起人,从专业调查记者到专业公益活动的参与者、组织者、行动者,《凤凰周刊》编委、记者部主任邓飞颇有感触。“西方调查记者就是单纯事件真相的记录者,而在中国,调查记者还有一个选择,那就是做社会活动。”邓飞说道。
当越来越多的媒体人尤其专业调查记者将目光投向公益这一社会活动并身体力行时,他们在由其参与或发起的公益活动中究竟表现出怎样的职业优势?而这些优势又能与公益活动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对于这一问题,,媒体人是一个群体的集合,他们掌握着一定的社会话语权,能够调动相应的社会资源,从而促成对公益理念的倡导、对慈善文化的传播。此外,由于记者职业的特殊性,他们在社会上拥有较好的公信力。因此,当媒体人融入公益项目时,会提升公众对公益活动的认可度,而记者本身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要求也使其会主动监督公益项目的策划、执行等各个环节。对此,邓飞也表示,10年调查记者的经历以及100多篇舆论监督报道,使他赢得了一群读者,而这些人在他随后的公益活动中也成为支持者和追随者。“记者是在社会群体中保留较大公信力的为数不多的群体。作为记者,我可以动员身边的记者朋友,大家一起来做这个公益报道。事实上,在做‘免费午餐’这个项目时,我也得到了很多记者朋友和媒体的帮助。”
“在某种意义上,公益的操作流程和媒体操作流程是一样的。”赵冠军认为,记者做深度报道的基本流程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然后给问题找一个出口;而公益同样也是发现问题、寻找资金,然后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最终以媒体传播的形式呈现出来,或以内部参阅的形式上报相关部门,由政府出面解决。因此,在同样面对一个社会问题时,媒体和公益是殊途同归的。当然,媒体人和公益人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尽相同。比如,前者更希望通过新闻效应来解决。但不管怎样,公益的工作流程有一个环节是媒体人要去做的,因此,公益非常需要媒体人的参与。
最新资讯
-
04-27 1
-
08-23 1
-
08-08 1
-
08-30 0
-
08-02 1
-
04-27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