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考:传媒人的富矿 写在中国记者节到来之际

发布时间:2019-08-18 09:40:15


11月8日,中国第十二个记者节,全国上百万新闻从业人员将目光投向河南省开封市兰考县。

记者节活动地点,。如今,这里楼阁错落,绿树成荫,是兰考今昔巨变的缩影。

历史在这里聚焦,、冯健、周原的“勿忘人民”精神在这里交汇。

这是沉思的时刻,激奋的时刻,传播的时刻。

见证巨变 见证奇观

中国抗灾史的浓重一页,中国传播史的壮阔一页,叠印在一起。

兰考地处黄河盐碱故道,黄河多次在这里决口泛滥。风沙、盐碱、内涝是兰考的“三害”,。

11月6日,现任开封市委常委、兰考县委书记的魏治功对我们说,近50年来,兰考实现了“四大转变”——漫天风沙变为天蓝地绿,不毛之地变为产粮大县,农业为主变为工业支撑,出外逃荒变为丰衣足食。

这是中国抗灾史上的奇观。,成为新中国英模画廊中最为耀眼的形象之一,、王进喜、、史来贺齐名,被中央组织部誉为“建国以来享有崇高威望的共产党员优秀代表”。

这些共产党员的精神传播,都经由中国新闻界,。

前来出席11月8日记者节活动的郑州大学穆青研究中心主任董广安教授回顾,1966年2月6日,,稿子未念一半,已泣不成声。当日,兰考的街头闹市变得鸦雀无声,凡能听到广播的地方,就有人聚集谛听。当晚,整整一夜,兰考县邮电局一刻不停地接到电话,。在更大范围,兰考,立即成为全国人民瞩目的中心。兰考县委每天接到来自天南地北的信件堆积如山,有的寄来御寒的衣物,有的要求到兰考最艰苦的地方经受锻炼。一批批记者、作家、画家,成千上万的干部、工人、学生等都向兰考奔去。前往兰考的人太多,,并令所有途经的快车在兰考停车。

这是中国传播史的奇迹。

当事人回忆,,正赶上县委召开公社、大队、生产队三级干部大会。第一个人拿着稿子在大会上念,刚一念就泪流不止,念不下去了。第二个人接过来念,哭得更厉害。周原只好自己念,中间几次哽咽无语。就这样,一篇稿子换了三个人才念完。在场两千多名干部哭成一片。最后除订正了几个人名地名,大家都认为事实全部准确,一致鼓掌通过。

这样生产的作品,前人何曾见过?

“新闻记者与先进典型同时为社会认可,同时争相辉映、名垂青史,这种现象在中国新闻史上,乃至于在世界新闻史上,都是绝无仅有的。。

椽笔写英雄,神交在兰考。


,在兰考大地上不断演绎传奇。

“看到泡桐树,。”

兰考是典型的沙地县,土壤干湿度最适合种泡桐,。

泡桐之“泡”,在北京话中可读第一声,指木质较松的状态。泡桐是干湿度最适合于制造业的一种木材。

谁能想到,,成就了改革开放后中国民族乐器的一大奇观。

事情要从上世纪80年代初谈起。上海民乐厂琵琶制作大师韩富生来到兰考,做客农家,厨房里一阵不同凡响的声音吸引了他,只见主人拉动风箱鼓风烧火做饭,木制风箱发出悦耳之音。职业敏感使他发现风箱的材质适合制作各种中国民族乐器的音板。一询问,那风箱的原材料竟是泡桐。

“我既诧异又兴奋,发现制作民族乐器发音的绝佳材料,!”韩富生回忆起当时的场景,至今难抑激动。

消息传遍业内,上海、扬州乃至全国、境外的中华民族乐器厂纷纷到兰考进货。

1992年,原国家轻工业部组织专家考察后认为,由于兰考独特的地理环境,生长的泡桐不易变形,经脱脂处理后透气、透音性能很好,是一种“会呼吸的木材”,当制成乐器音板后,纹路清晰美观,共鸣度高,透音性能好,具有优良的声学品质,随即把兰考确定为全国乐器音板定点生产基地。

率先用泡桐制作音板的是兰考县堌阳镇范场村村民代士永。代士永去世后,其子代胜民继承父业。

11月6日,代胜民文雅热情地接受记者采访,递上名片,上面印着“开封中原民族乐器有限公司总经理”。他连声地说:“欢迎记者下基层!”

说话间,。

用泡桐生产音板进而生产整个乐器,给代胜民的企业带来锦绣前程。然而,品牌知名度和它的前程之间隔着一层玻璃天花板,总也够不着。

直至2007年,先是河南电视台,后是中央电视台的宣传,让国人了解到乐器与泡桐、,中原公司生产的“中州乐器”一夜成名。

紧接着,代胜民作为中国民族乐器产业的唯一代表,,知名度和“中州”一同飙升。

在中原公司带领下,兰考现在有民族乐器制作厂30余家,兰考泡桐音板在中国民族乐器中市场占有率达90%。

看着这些乐器的名称,想象它们的曼妙声响:二胡、古筝、琵琶、柳琴、阮、扬琴、古琴、文琴……

,隽永而深情,让人悲喜交集。在媒体人听来,另有一种自豪在其中。


“就像在眼前一样啊”

在兰考的四天三夜里,我们时时被一种传播的热忱所包围。、家乡变迁的故事,正是我们传媒人求之不得的素材。

双杨树村,,40多年来魅力不减。村委会小楼整齐利落,村民们的庭院干净敞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