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基层是记者工作的常态
发布时间:2019-08-16 16:18:15
——访科技部原主任周文斌
从事科技新闻工作近40载,周文斌既面对面采访过华罗庚、陈景润、、钱伟长、王选等数十位知名科学家,也深入过边陲山寨,与那里的基层科技工作者促膝交谈。北至漠河北极村,南至西双版纳雨林,西至新疆沙漠雪山,东至泰山之巅、海滨渔村……多年来,伴随他行走在基层的,除了一颗追求新闻理想的心灵,还有一腔渴望与人民大众水乳交融的热情。
“一名新闻工作者要想在事业上有所作为,走基层应该成为一个重要理念——离开了基层,就离开了实际、离开了生活,写出的稿件怎么可能鲜活呢?”看似简单朴实的一句话,道出了这位老新闻工作者弥足珍贵的经验与真心实意的体悟。
“这个边陲小镇的群众是如此深沉地关心着祖国的前途和人民的命运!”
记者:回忆过往,给您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基层之旅是哪一次?
周文斌:1976年春,我由北京来到西双版纳,采访中国科学院热带植物研究所所长蔡希陶教授和他的同事。动身前,,整个城市像被冻结在一座巨大的冰山中,失去了生命的节奏和活力。但是到了西双版纳,我看到的却是另一番景象:绮丽的风光、如织的人流、热情淳朴的笑脸……
一位傣族朋友——自治州宣传部的征鹏热情地接待了我。得知我从北京来,他的脸上显现出忧郁的神色。“北京的情况如何??”“那不过是广大群众在表示对敬爱的周总理的思念罢了。”他又向我提出了一连串问题,后来他的一些邻居和同事也跑来向我打听各种“内幕消息”。
我没想到,这个边陲小镇的群众是如此深沉地关心着祖国的前途和人民的命运!
记者:那次经历为什么至今令您在感情上难以割舍?
周文斌:在奔腾咆哮的澜沧江上,我见到了与激流恶浪搏斗的船夫;在椰林和芒果树掩映的竹楼里,一位公社妇女主任热情地请我在她家吃晚饭;在中国科学院热带植物研究所,白发苍苍的蔡希陶教授热情地接待了我——他和同事们扎根边疆,为发展祖国科学事业而献身。正是从这些人的身上,我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希望和未来。
在后来的日子里,我常常问自己:如果没有此次西双版纳基层之旅,我怎么会知道偏远山寨的群众与首都群众都怀着同样的梦想?又怎么会如此深切地体会到,身为一名新闻工作者,应该如何通过“走基层”实现“转变作风”、“改变文风”这一自然蜕变?
“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不论身处哪个时代,走基层都应该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记者:时代背景不同,新闻工作者下基层的意义与使命是否也会有所不同?
周文斌:应该说,走基层是中国共产党一贯倡导的作风。过去的老新闻工作者有着走基层的优良传统,大家喜欢与群众打成一片,记者们确实写出了很多言之有物、生动活泼的好作品。
自从上世纪90年代初互联网逐渐普及后,一张办公桌、一台上网电脑,成为了一些媒体记者的工作方式,走基层的观念有所淡化。有的时候,我就在想:如果没有了网络,恐怕有些人都不知道如何办报、如何写稿了。
时代背景不同了,新闻工作者下基层的意义与使命仍然相同——只有呼吸到新鲜的空气,拥有开阔的视野,才能真切感受到人民的心跳,代表群众的利益,,担负起新闻工作者的历史使命。因此,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不论身处哪个时代,走基层都应该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基层不仅仅是指工农兵阶层,。”
记者:您对年轻一代的新闻工作者有什么希望与建议?
周文斌:我想先强调一下如何理解“基层”这个概念。党和国家号召新闻界走基层,目的是让新闻工作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但是,基层不仅仅是指工农兵阶层,。走基层,对于不同工作对象的记者,应有不同的内容。例如,科技记者走基层,目的就是深入了解科技工作者的所思、所想、所为、所虑,因此科技记者的基层就是广大科技工作者工作与生活的地方,科技记者走基层就是要与科技人员交朋友,就是要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与精神领域。
当然,走基层需要沉住气、静下心,需要花时间、耗精力,如果新闻从业人员的工作强度与竞争压力过大,走基层就很难成为其自觉行动。因此,建议各新闻单位制定出合理有效的考核评价办法和奖惩机制,以减轻新闻从业人员的思想负担,打消其心理顾虑,鼓励其积极踊跃地多下基层,使走基层成为一种常态。
张蕾
最新资讯
-
08-21 1
-
08-24 1
-
08-26 1
-
08-26 0
-
08-18 0
-
08-11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