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需要为民做事的好记者

发布时间:2021-01-11 22:30:15


  □《今晚报》记者 赵宝起 本报记者 樊国安

11月22日本报刊发通讯《女记者和她的“特殊女儿”》 11月22日《今晚报》全文转发通讯《女记者和她的“特殊女儿”》 《女记者和她的“特殊女儿”》刊发后,主流网站纷纷转载。 图为姜艳秋(左)正在接待群众来访。《今晚报》记者 左山 摄

,该文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女记者姜艳秋救助“孤儿”的善行义举成为广大读者、网友热议的焦点。很多读者认为,这是新闻战线在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中涌现出的又一个先进典型——

11月22日,,中国记协网在第一时间,滚动转载了这篇通讯。随后,搜狐网、百度网、新浪微博、天津网、今晚网、山西出版传媒网、南方报网、传媒陕西纷纷予以转载。当天,《今晚报》全文转载了这篇通讯。在这家报社的千名读者评报中,该篇文章获得读者好评第一名。读者普遍认为,从女记者姜艳秋身上,看到了“好人就在身边。老百姓需要这样的好记者,这样的好记者值得老百姓学习、尊敬”。

记者采访了天津新闻界的专家、读者和姜艳秋的同事、亲属,他们的反应和评价更加丰富了姜艳秋的助人为乐的先进事迹和人格魅力。

基层有大爱

11月25日,南开大学传播学系主任刘运峰教授专门写了一篇感受:《让大爱在人间升华》。他写道,、《今晚报》转载的《女记者和她的“特殊女儿”》是一篇感人至深的通讯。在当今社会,善行义举并不是什么新闻,因为,每个人都会时时做一些好事、善事。但是,假如需要持续不断地帮助一个素昧平生的人,需要毫无怨言、默默无闻地救助一名孤单女孩儿达6年之久,恐怕没有几个人能够做到。对此,《今晚报》记者姜艳秋给人们作出了表率。在这一漫长的过程中,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件,没有起伏跌宕的大波折,有的只是琐碎、辛苦、付出和坚持,但姜艳秋却默默地承受下来了,以自己的爱心、自己的操劳、自己的奉献谱写了一曲慈善之歌,一曲大爱之歌。

这篇通讯作品也给我们的新闻工作者带来了一个启示,那就是,我们的记者不必总是盯着大事件,瞄着大明星。实际上,在我们身边的许多普通人身上,闪烁着耀眼的人性的光辉,展现着更多的人格的魅力,这些普通人才正是鲁迅先生所称的“中国的脊梁”。好新闻来自基层,好作品来自第一线,也只有不断深入基层、走访一线,才能源源不断地写出好的新闻作品。基层,永远是新闻的源头活水。

中国传播学会副理事长、天津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刘卫东教授写道,读了《女记者和她的“特殊女儿”》一文,感慨良多,除了被姜艳秋的善行义举所打动,我认为姜艳秋事迹的出现至少给我们提供了以下三方面思考。首先,她以个人内心的善良和外在的善举,诠释了记者的良心和媒体与社会的良知。从媒介专业主义角度看,她把新闻工作的职业道德的最高境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追求,体现得淋漓尽致。其次,;是把党的意志与人民的疾苦、呼声统一起来,把民族的复兴与时代精神统一起来,把一切为了人民的新闻工作丰富内涵与新闻专业主义精神统一起来的良好范例。再次,它回答了当代中国新闻工作者人生追求的终极目标是什么这一重大命题!

她帮了很多人

《今晚报》群众工作部主任袁蛟说,2004年年底,天津市建委处理农民工拖欠工资期间,姜艳秋接到一些有疾病的农民工来信。在向有关部门反馈情况的同时,还用自己的工资给这些农民工买药。当她得知一位湖北籍的农民工有病无钱医治的时候,她慷慨地拿出1000元给其看病。那一年,《今晚报》和天津市慈善协会组织社会人员和天津市社区里的孤儿结对子,帮助一个孤儿一年500元,姜艳秋一次就结了4个对子,捐助孤儿2000元。姜艳秋这个行为持续了3年,直到4个孤儿小学毕业。在和天津市儿童福利院联合搞慈善互动活动时,姜艳秋不仅让自己女儿捐赠衣服给那里的孤儿,还让女儿到福利院做义工,女儿至今还经常到福利院做好事。汶川地震时,姜艳秋除了参加报社正常组织的捐款外,还在所在的居委会向汶川地震灾区捐款1000元,通过网站又捐款2000元,还让自己的女儿在学校捐款1000元。

《今晚报》群众工作部主任助理黄助讲述,2010年10月5日,姜艳秋在今晚报社大厅接待读者,一个不断哭泣的中年女人和一个病弱的女孩引起了她的注意:这个16岁的女孩原来有着阳光般灿烂笑容,却不幸罹患霍奇金淋巴肿瘤。家里为她治病已经把家底掏空了,还欠了不少外债,实在无力继续承担她的治疗费用,如今母女俩就挤在一间只能摆一张床,不足3平方米的小屋中痛苦等待。听到这个情况,姜艳秋立即说:“你不要哭了,我来帮帮你。”姜艳秋自己在拿出2000元之后,又给《今晚报》社会新闻部的记者殷莹打电话寻求帮助,问能不能发稿向社会呼吁,请市民献爱心帮助一下这个可怜的女孩儿渡过难关。殷莹请示报社领导后,俩人共同采访和报道了这个女孩儿的情况,获得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在爱心人士的捐助下,女孩儿顺利接受了治疗,如今已经恢复了健康,重新成为一个有着阳光般灿烂笑容的青春女孩。

为民解忧不怕难

11月22日,就在《女记者和她的“特殊女儿”》文章见报的当天上午,《今晚报》群工部又遇到了一件“巧事”:6名农民工给《今晚报》群工部和姜艳秋送来了一面锦旗:“公平正义的监护神,俺农民工的知心人”。

天津律师张研明说,我看到姜记者的报道心里很激动。姜记者无愧是《今晚报》的十佳记者。她真实地反映群众的意愿,维护群众权益,说群众想说的话、办群众欢迎的事,把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前些日子,我受6名农民工委托,代理他们追讨拖欠的工资。没想到,一路走来是一路逆境啊。就在我们快要绝望的时候,找到了姜艳秋记者。她为我们去了无数次津南区,,我们的官司终于打赢了,农民工的正当权益得到了维护。。因此,6名农民工决定给姜记者送一面锦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