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大学出版社教育类电子音像产品的经营策略

发布时间:2019-12-15 00:48:15


众所周知,电子音像产品相对于传统的纸质图书而言,有着存储量大、方便多媒体表现、读者参与度高等许多优点,特别是在DVD、电脑等播放设备日益普及的形势下,电子音像出版前景更加广阔。《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在谈到出版业时明确提出要 “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加快从主要依赖传统纸介质出版物向多种介质形态出版物共存的现代出版产业转变”。可以说,电子音像的出版赢得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同时,随着全社会对于基础教育的重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以及国家对汉语国际推广力度的不断加大,使得作为电子音像产品一个重要分支的教育类电子音像出版前途更加光明。

但是,机遇从来都是和挑战并存的。纵观世界经济发展史,几乎每一次行业内的重大技术革新都带来了产业格局的重新洗牌。因此,能否抓住这次难得的机遇,直接影响着大学出版社的未来发展。那么,大学出版社在进入对于出版资源要求较高的教育类电子音像出版领域时究竟该采取何种经营策略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必须首先认识到教育类电子音像产品出版面临的困难。具体说来,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经费投入大风险高,二是优秀专业人才的缺乏,三是设备的更新与维护的困难,四是盗版现象严重。有鉴于此,笔者结合切身经验和体会,认为大学出版社电子音像出版至少应该做好以下四个方面工作:

一、立足于专业特色优势

绝大多数大学出版社的立足之本、发展之基就在于对一个或几个细分市场的深耕细作。正是由于这种长期的经营,使得大学社在作者资源、人力资源、管理资源、信息资源、渠道资源以及品牌资源上都有了一定的积累,形成了该出版社的核心竞争力,从而为出版社的后续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因此,大学出版社在进入教育类电子音像产品出版时,一定要充分发掘好、利用好本社在纸质图书出版中积累的各种出版资源,而非是另起炉灶,从头开始。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与中央广播电视大学音像出版社合拍的《汉语会话301句》DVD就是以该社畅销多年的汉语教材《汉语会话301句》图书为脚本制作的,这既是产品品牌的延伸,同时又保证了销量,还将电子音像产品的开发纳入到北语社的立体化构架中,可以充分利用出版社的现有资源,避免重复投资

许多大学出版社在进入教育类电子音像产品开发时最大的顾虑就是作为一种商业行为它潜在的巨大风险。这种潜在的风险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一、电子音像产品开发前期需要高投资,这意味着一旦失败将会使出版社背上沉重的包袱;二、高质量电子音像产品的开发周期较之纸质图书要长得多,同时由于它的高成本也使得它必须有足够长的销售周期才能收回成本,从而面临更大的市场风险;三、教育类电子音像产品的高定价以及与教学效果的密切关系,使得消费者购买时都要慎重得多,出版社的品牌资源和渠道资源在这里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正是由于这些风险的存在,使得我们从选题策划开始就必须重视自身的专业特色优势、渠道优势,着力满足教育、教学的需要,切不可盲目跟风,进入自己不熟悉、不擅长的出版领域。

二、采取合作共赢的多元化模式

随着立体化教学模式的推广,人们对于教育类电子音像产品的要求早已不再是简单的音频制作,而是融音频、视频为一体,同时包含超链接,可以方便地进行互动教学等。因此,教育类电子音像产品的开发也成为一项日益复杂的系统工作,它不仅包含了传统的编辑业务,还需要借助于录音、录像以及计算机等其他技术手段。

绝大多数大学出版社由于规模所限,一般每年电子音像产品的开发数量不会很大。如果不借助外力,独自完成整个出版流程,则一方面需要在设备和人力成本上有巨大的投入,另一方面这些机器设备和人力资源又得不到充分的利用,造成资源的浪费。这些大额的前期投入无疑会大大增加产品的开发成本,摊薄产品的利润。这也是一些出版社电子音像产品陷入困境的一个主要原因。

其实,这种不考虑出版社实际,盲目追求大而全、一包到底的经营模式本来就不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大学出版社完全可以通过与一些技术类公司合作,取长补短,在快速推进产品开发的同时减少出版社在设备、人力资源上的投资。北语社也曾陷入过力图自己独立开发电子音像产品的误区。但是很快便认识到了这一模式的巨大缺陷,于是在2005年年底调整了经营思路,确立了强强联合、合作共赢的新模式。正是合作双赢思想的确立,实现了北语社与中央广播电视大学音像出版社、CCTV-4、国务院新闻办五洲传播公司、国广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深圳金科成科技有限公司、俏佳人有限公司等众多业内有影响的企业的多元化合作,从而使得北语社的电子音像产品出版迅速崛起,在短时间推出了《汉语乐园》、《中国文化百题》、《汉字的智慧》、《中国的世界遗产》、《中国人的故事》、《中国电影欣赏》等一大批高质量的电子音像制品,并迅速占领了市场,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