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心理学选题开发与市场定位相结合的工作模式
发布时间:2019-08-09 12:02:15
心理学是一门包罗万象的学科,涉及社会学、医学、统计学等许多学科,而不仅仅是常人理解的“给人解决心理问题而已”。它可以广泛运用于企业的人才选拔、广告创意、学校教育等各个领域,而真正与普通人关系最密切的还是心理卫生这一块。笔者从事医学心理学编辑十余年,认为作为医学心理学图书策划编辑必须在工作实践中,牢牢把握心理学图书出版现状、发展方向和未来趋势,积极有效地推进心理学选题开发与市场定位相结合的工作模式。
一、心理学图书的出版概况
与别的学科相比,心理学显得“势单力薄”。在中国,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是全国唯一一个心理学国家级研究所,其余的学术力量都分布在各大学,如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浙江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中国心理学研究会的固定会员目前只有2500人。而在发达国家,每10万人中有500名从事心理咨询的人,在很多发展中国家,也能达到100名,而在中国每10万人中只有3名心理咨询师。期间,中国心理学发展处于停滞状态,1978年北京大学开始恢复心理学系招生,标志着中国心理学的复苏。那时学生除了看
我国本土作家心理学方面的图书,也大部分在这个领域。比如有李心天、陈仲庚、岳文浩、龚耀先等老一辈心理学家,出版了《变态心理学》、《医学心理学》、《心理测验》等书籍,对上世纪80年代中国心理学教育和研究普及作出了贡献。继后的胡佩城、钱明怡、杨凤池、李凌江等中年专家也在临床心理学研究和科研领域做了大量工作并出版了一大批相关著作。如《心理治疗》、《焦点解决心理咨询》、《女性心理与性别差异》、《健康心理学》等优秀作品。
近年来,心理问题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追求幸福的现代人不时需要求助于心理学,国内心理学的高等教育与研究也迎来了发展的新阶段。中国的心理学图书市场潜力已初露端倪,但是中国对于心理学的研究和发展却远远滞后。所以,图书出版工作对行业发展的引领作用将更加明显。目前图书市场上有关心理学的书大概可以分为这么三类,一是纯理论的著作,其中包括教材;二是理论加个案,这类书相对通俗;第三类则通篇是实例,从市场情况来看,此类图书品种最多,也销售得最好。但是,也有些作者因为考虑人们面对心理压力时普遍希望通过简便快捷的途径解决,拼凑了许多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之作,因此造成心理学图书出版良莠不齐。比如,有的人使相关图书变成了江湖术士的“万金油”,处处适用,一抹就灵。这类书内容雷同,似乎面面俱到,婚姻、工作、子女凡常人能遇见的事都扯上几句。一些生活经验也都堂而皇之地冠以“心理学”之名登场,心理学等同于“处世学”;有的书中以市侩、庸俗的处世之道冒充心理学,公然教读者这样的“高招”:“说服有时要用金钱”、“强者装弱者,越装越红火”、“利用对方的弱点进行说服”,所有这类书起了不良的引导作用,误导玷污了心理学。当然其中也有比较好的,如商务国际的“心理透视丛书”。国内个案集也有如远方出版社厚厚的一本《心理咨询个案录》。其他如女性心理、忧郁心理、自杀心理等专门领域也都有相关图书出版。从前的中国人,在精神困顿的时候会求助于儒、道、释,今天的人们更多地求助于科学,从这个意义上说,解开人们的心结是心理学界义不容辞的责任,而出版界同样也肩负着这一责任。
二、如何建立心理学选题开发与市场定位相结合的工作模式
1.借鉴国外心理学专著经验,不断开发原创精品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有关心理学引进版图书占了70%以上的份额,最近某知名网站推荐的300本心理学图书中,引进版图书也占了70%以上。分析引进版图书热销原因,首先引进是从世界范围内选书,因此被选中的大都是上品、精品;其二,外国作者的思维方式也与中国作家不同,他们的作品往往内容精练、更实用,表现在心理学著作上是更人性化,制作也更精良,设计也更新颖,图文并茂。借鉴国外已有学术成果,是像心理学这样在国内相对年轻的学科的通常做法。心理学界近年来引进了一些国外的学术著作,如浙江教育出版社的“20世纪心理学通览”丛书,华东师大出版社的“当代心理科学名著译丛”,但却未像经济学界引进如萨缪尔森的《经济学》那样经得起考验的学术著作。上世纪80年代的“弗洛伊德热”更多地表现为对国内文学、艺术甚至历史研究的影响,而对于心理学界却是“墙里开花墙外香”。自19世纪末始,国外的心理学无论是在理论还是个案上都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所以我们引进的书以应用性强者为多,一般都有大量翔实生动的实例。如社科出版社的“心理与人生丛书”、轻工出版社的“心理学丛书”、“新向导丛书”。理论和个案相结合的书对普通读者来说是最理想的一种,偏偏国内最缺乏。国外此类书不足之处在于系统性的欠缺,而且较为专门,不过仍是普通读者阅读心理学著作的首选。在译介内容的选择上,国内出版者常常跟从国外热点,比如因受福柯等年鉴学派学者影响而颇为热门的精神病研究,在国内译介书中也是热点,但对中国读者来说实际是猎奇心态大于实际应用。中国图书界在对引进版图书趋之若鹜的同时,还存在一种懒惰的“拿来主义”,对译文的准确性把关不严,对原作影响力把握不清,对其卖点侧重其在国外多么畅销的雷同噱头,以引进版为金字招牌而消化不良。在整个图书市场12个细分类中,心理自助类的引进版所占的销售码洋几乎占—半,但原创精品之少成为图书界的尴尬。
最新资讯
-
08-16 0
-
04-11 0
-
07-02 2
-
08-20 0
-
03-28 1
-
08-19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