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网络时代报纸的生存空间

发布时间:2019-08-25 07:22:15


几年来,美国报业一直不甚景气。近期,更是噩耗频传:,更是有著名的费城报业、Journal Register公司等一些报业名家排队申请破产保护。究其原因,除了受金融危机的直接影响外,互联网的冲击是更深层次的原因。近几年来,互联网一直以巨大的能量吸引着传统媒体的受众,挤压其生存空间,呈现出“赢家通吃”的局面。

然而,当人们把时代的关键词定义为“信息,更多的信息”并从网络平台获得前所未有的便利时,网络媒体也日益暴露出其既施惠又加害的“双刃剑”特征:网络信息接收的特点可能导致社会的群体极化,、多元与和谐的社会发展要求背道而驰。本文认为,化解网络负面效应,报纸大有可为:报纸在促进民族认同与分享共同经验方面的作用无可替代,政府有必要通过种种措施来加强报纸的影响力;而通过制度改革、内容创新并借助网络平台,中国的报纸仍有很大的生存与发展空间。

一、

眼花缭乱的数字技术和新媒介迅速改变着人们认识世界、体悟世界和学习工作的习惯,时刻冲击着个人的心理和社会的心理。这深刻切合了麦克卢汉的思想。人们日益发现麦克卢汉1964年“媒介即信息”判断的涵盖性、准确性与超前性:“一种媒体传播技术本身所特有的功能和形态,比这种媒体上面所登载的消息,,而是在潜移默化之中、以无可阻挡的力量改变着人们感官的合成比例和思维模式”。[1]也就是说,他认为,媒介的形式本身改写人类的历史,无论其承载的内容是什么。 

网络最能体现麦克卢汉的断言。网络是人类的伟大发明,甚至有人称这是自“钻燧取火”以来最有意义的事件。随着网络深入社会和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它深刻地改变了宏观的社会心理与微观的个人感知。但是,这种影响并非都是积极的促进因素。

在最初的光环褪去之后,网络对个人行为及整个社会的不良影响日益显现:信息随时获取同时带来“量身定制”而造成的信息窄化,人们越来越满足于在虚拟空间与志趣相投的人相互支持。这样,缺乏了不同信息的汲取和共同经验的滋养,其结果就是群体极化[2]、社会趋于分裂。尤其需要重视的是,各种仇恨或对社会不满的群体更容易相互联系与影响,敌对与不宽容的片面与偏激在缺乏现实感的虚拟空间泛滥。极端的网络民族主义情绪对国家间关系的民意基础的破坏就是明显的例证。出现这种现象,。

同时,互联网固然耳聪目明,却也有信息过剩且良莠不齐之憾,其炒作、复制的特点使它很难承担起导向性媒体的作用:互联网的信息量大,但很难在里面找到观念性、方向性的精华部分。任由网络设置议程,传统媒体在讨论与引导中缺位,。走到这一步,可以说是网络的异化。

这显然与全球化时代开放与多元化的要求是相悖的。被称为“数字化时代的麦克卢汉”的保罗·莱文森就倾向于批判虚拟空间,主张在真实空间中遨游。他说“我们的血肉之躯和科学都需要大量的面对面交流:手拉手在海滩漫步,亲临现场去体会陌生的环境……我们有一个强烈的生物学需求,渴望我们的肉体在真实空间中运动,而不是在赛博空间中运动;我们要满足人类的这个要求,否则,等待我们的将是危险的命运。” [3]

二、纸质媒体的优势

曾经高呼“网络万岁”的人们,在新的现实下,应该反思当初的冲动与不理智了。“互联网时代,新闻如何提供更权威、有效的信息”的问题,越来越需要深入探讨。当然,认识到这种迫切性的同时,也大可不必在真理的方向上再前进一步从而担心过头。任何知识和判断都会因种种限制而不会是绝对真理。睿智如麦克卢汉也有夸大媒介的作用、视人为被动的客体之嫌。在技术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上,正如法国学者阿芒·马特拉所指出的:技术是革新的携带者,对社会产生实际效果,但是,技术只是创造一个允许做事情的条件,它不能决定做什么事情,技术逻辑服从于社会和历史逻辑[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