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书转战内容平台 商业模式面临版权瓶颈

发布时间:2019-08-06 18:09:15


接连出台的两道电子书行业新规,让众多电子书终端厂商加紧了内容平台的推进。随着近日汉王电子书用户突破100万大关,以汉王科技为代表的电子书终端厂商的战略转型达到起爆点。


  “100万是个起爆点,世界电子阅读器最大份额拥有者美国亚马逊就是在实现百万销量后,迎来电子书下载量的飞速增长。未来电子书阅读器的竞争,内容的丰富性将决定整个行业的生死存亡。”汉王科技董事长刘迎建表示。


  业内认为,明年行业的竞争重点将集中在数字平台搭建上。资深IT人士李易更大胆预测,2011年数字出版平台将涌现一批IPO新贵。


  不过,内容资源的严重不足、,也使得由终端销售向平台转型的中国电子书商业模式面临新的瓶颈。作者、出版社、终端厂商之间围绕数字版权而产生的利益纠葛,仍将保持博弈。


  国内5年内平台难养终端


  亚马逊Kindle的成功,无疑让众多的国内追随者看到了希望。今年7月,亚马逊首席执行官贝索斯宣布,在卖了短短的33个月之后,用户购买Kindle电子书的数量超过了网站上纸质图书的销量,而后者已经卖了15年。


  但是Kindle的模式并不能在国内被简单复制,Kindle的成功,得益于其数量庞大的活跃用户和付费下载的版权意识。亚马逊在卖出300万套产品之后,就把阅读器的价格降到了成本之下。“一个用户一年会买22本书,每本书平均10美元,所以它能够承受每台终端亏50美元。”一位业内人士解释。


  据介绍,当Kindle卖到100万台时,亚马逊买进一本书花费14美元,但卖出一本(下载电纸书)却只有9.9美元。为什么贴钱卖?因为Kindle阅读器售价高达390美元,所以它用终端赚来的钱来养内容。然而,当Kindle销量达到300万台时,Kindle却大幅降价,只卖到139美元,与此同时,下载电子书价大幅提升到14美元一本。就此,亚马逊完成了由平台养终端的过程。


  “前三年靠终端,中三年靠平台,后三年靠内容”,刘迎建在对比了中美国情和发展模式后,对于电子书的未来有着非常清醒的认识。汉王电子书从2008年起步,目前处于“中三年”搭建平台的投入期,正是“终端养平台”的阶段。


  “这个状态估计得持续5年,最终什么时候能够像亚马逊那样,用平台的钱来养终端,还要看国内知识产权保护的力度。”刘迎建说。


  版权成转型路上最大坎


  记者听说过这么一个故事:台湾某公司专门制作了一套金庸全集,汉王曾经尝试购买其数字版权,但对方开出每套高达100美元的“天价”,最后谈判失败。汉王转而希望把它挂到网上,与对方二八分成。但是出版商怕一旦挂到网上就能随便盗版,也没同意。“一边是天价,一边不少网站提供免费阅读,我们感到很困惑。”刘迎建说。


  一位业内人士指出,中国的知识产权保护不理想,书(下载)卖不上价,有相当部分甚至不花钱就能下载。所以有人担忧,中国第一阶段终端养平台到底需要多长时间,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如果国家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没有力度的话,整个产业链都会受到这一瓶颈的困扰。


  另外一个困扰来自著作权的分散化。一位负责数字版权的业内人士透露,,规定了合法授权、绝对正版的理念。然而,在他们的工作中,确实碰到了一些麻烦。


  美国采取的是海洋著作权法。海洋著作权法的特点是谁投资谁受益,也就是出版社控制了全部的版权。而我们国家2000年以前,几乎没有签过任何数字版权的协议,所以数字版权的所有者就是作者;而之后,很多数字版权所有者属于出版社。所以,在跟出版社谈数字版权时,经常发现掌握在出版社手里的版权并不多,所以可能要跟出版社和作家一块儿去谈,才能把这个书的版权谈成。


  “我们今年100%是跟出版社谈,没与作者谈,但是谈到20万本左右就出现瓶颈了,因为出版社没有数字版权。今后我们还是会避免直接与作者谈,想通过文著协等中介组织再与个人谈。有中介层之后,在规避法律风险上可能会好一点。这是中国的一个问题,因为很多数字版权现在还在个人的手里。”刘迎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