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图书节渐成新民俗
发布时间:2019-08-29 00:18:15
清晨,为北京图书节的采访,拨通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北京大学教授、民俗学家段宝林先生的电话。“民俗是一种民众的生活方式,但它不是一般的生活方式,是被当时当地的人认为最好的生活方式,由于认同而得以流传。民俗有一个规律:不断地完善、提高,向美的方面发展,我把它称为‘趋美律’。读书是一种精神生活,买书、读书都有民俗。中国人古有‘敬惜字纸’的传统,对书的尊重一以贯之。”话筒传出的声音,凝聚成上面这段话。
人生中的节目
2004年金秋十月,北京地坛方泽坛十万吨五谷拼出的“祝福祖国”,成为王子彧心中永远的记忆。“特震撼!”直到今天,他的感觉一点儿没有褪色。
王子彧是在北京地坛边上长大的,家离地坛北门不远。“三四岁上,我就是地坛的常客了。每周少说也得来两三次。妈妈下班晚,天天都要七八点钟。爸爸带我去车站接妈妈,总是先到地坛转一圈儿,他看爷爷们下棋、玩牌,我和小伙伴们玩耍,各得其乐。”
“95年我上了大学,第一次是和同学一块儿去地坛图书节的。教科书、小说可没少买。从此,两年一次的北京图书节,我一次没拉过。”
先是跟着父亲去地坛,再是自己去地坛图书节,现如今,王子彧娶妻生子做了父亲,依然照去不误。不过,不是一个人去,而是一家三口同行。
小时候正月里常去的地坛庙会,王子彧倒是淡了。“人太多,感觉挺乱的。”但他一定会去地坛的图书节,今年,他已经打算好了,还是三口一块去。“现在去那儿,已不像以前那样狂买书了。为什么去,似乎有些说不清,就是觉得,逛图书节是生活中的一个节目,想去看看,有什么新创意,有什么新书,有什么新鲜事。”
刘志远的家也离地坛不远,五分钟的路程。“近水楼台”是他为自己找的成为铁杆图书节参与者的理由。99年上了大学,北京图书节就成为人生功课之一。“不说什么大道理,图书节在我的朋友圈儿里口碑不错。我们都爱读书,在这淘一些自己喜欢读的书,乐呵。我喜欢看传记,每次逛都不会空手回。这儿书的种类多,知名的出版社多,每年图书节的主题不同,来签售的作家、名人也不同,想见他们,这儿最方便。”
北京图书节就是这样,走进百姓你我他的生活,留在了北京人的记忆中。
因“书”而兴新民俗
刘一达现在已是京城小有名气的“京味作家”。他还有一个身份,北京图书节“形象大使”。从藏着掖着“偷读书”,通宵达旦在新华书店门口排队买书读,走遍京城换书读,到点灯熬油忙写书,在刘一达的人生经历中,书是须臾未离的知己。虽然岁月流逝,许多记忆已经模糊,但一个个书名唤起的是他脑海中依然鲜活的记忆。上世纪70年代初,还是工人的他从一位许姓工友处借到了《复活》,被限一星期还书。白天上班,。为遮人耳目,还用《红旗》杂志封面给书包了皮。刘一达还记得,,当北京图书节举办者邀请他做“形象大使”时,他欣然接受。刘一达说,“北京图书节今天是北京读书人的盛大节日。和老北京庙会一样,在那个特定的时间,成为读书人一个念想儿。”
北京图书节带给北京大学教授张颐武的,是十余年从未间断的“意外惊喜”。“从年轻时我就开始逛图书节,已经成了习惯。吸引我的,是淘书带来的意外惊喜。这里的库存书有的已经是十年八年前的陈货,但却是我们做研究要用却始终没在书店里见到的,有的连当当网、卓越网上也见不到。图书节像个图书的特色餐馆,而且价格非常便宜。我书架上的《中国茶文化史》是二折买的。《钱钟书研究集刊》我收得不全,缺一本,结果在图书节如愿以偿,淘到了。每次,一个摊一个摊地淘,心中期待着那意外的惊喜——与你想要的书不期而遇,感觉好极了。”
潘全心对北京图书节的感悟,又是另一个样。起初,她是以记者的角色参与到图书节的,那还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后来,她做了图书节的“形象大使”。做“大使”,潘全心去了京郊的益民书屋,去了打工者子弟学校,参加图书节的公益活动,数一数,竟已有六届了。“图书节是北京的一个新民俗。它不是庙会,庙会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体验和回味,图书节是对未来的一种期许,对文化的一种享受,对当下的一种感悟。图书节上,当你看到北京人扶老携幼,熙熙攘攘,让图书节成为此时京城最热闹的盛事,自己也成为书香社会自觉的营造者,会由衷地感到,我们正在建设一种新生活,孕育一种新民俗。”
图书节利用民俗活动的平台,以图书为载体,使淘书、读书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成为市民普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读书过节刚开始
和着时代的节拍,是北京图书节的鲜明的特色。重温一下九届北京图书节的主题,我们面前铺展开北京人精神生活的画卷。第六届“繁荣出版 迎接奥运”,第七届“阅读新生活 创意新北京”,第八届“阅读点燃梦想 创意成就未来”,北京图书节的主题不仅让人们感受到时代的脉动,也感受到与自身阅读生活不断缩短的距离。
北京图书节到今天已经举办了九届,持续了20年,人生中能有几个二十年?有书香相伴的二十年,无论是在人生的起点,还是年富力强的中年,亦或垂垂老矣的迟暮年华,都因书香相伴而滋味绵长。
最初的图书节,是铁打的营盘,读者却是流水的兵,人流主要由北京大中院校的学生组成。渐渐的,科研人员、学者、文化工作者加入进来,各个层次、各个年龄的市民、来京务工人员也加入进来。图书节正在成为市民的节日。一到北京图书节,地坛就鼎沸起来,人流熙熙攘攘,摩肩接踵。天天如此,届届涌来者突破百万。九届近千万人次,这来来往往、熙熙攘攘中,多少人的生活里增添了书的芬芳,多少人的脑海里留下了关于读书人、写书人、出书人、卖书人的记忆?这记忆,是时代的沉香。
北京一年中书事不少,年初的北京图书交易会,八月的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但只有北京图书节是公众最广泛地参与的。20年来,人们或许已经记不清图书节上带给我们阅读冲击的那些书的名字,但毋庸置疑,许多书正是从这里发端,成为畅销书;书香正是从这里飘散,浸漫于社会。下面的数字,让我们对此更加坚定。第一届图书节时,销售码洋800万元,第二届1000多万元,第五届销售是2000多万元,到第八届累计上亿元码洋的图书在图书节上与读者直接见面。
最新资讯
-
08-03 0
-
08-15 1
-
11-24 1
-
08-05 2
-
08-10 0
-
06-01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