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鸳鸯刊”敦促完善人才评价制度
发布时间:2019-08-27 12:32:15
为多收版面费,一本医学杂志从月刊变身为旬刊后还觉不过瘾,又将一期分为了两种版本,对于投稿者的请求“来者不拒,交钱就发”,后经读者举报为“鸳鸯刊”,下场可想而知,。(《中国青年报》10月10日)
若非偶然,“鸳鸯刊”兴许还将存在相当长一段时日。因为该杂志的编辑们早就想到蒙混过关的“妙招”——在排版之时就开始“合并同类项”,避免同一期杂志的两个版本间出现相同单位的作者,导致“鸳鸯刊”原形毕露。
本应该一期出版一种版本的刊物被“一拆为二”后,版面费也随之翻番,杂志社敛财的动机可谓“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但面对记者提问时,该杂志社一位编辑表示“如果我们不这样出,你们就排到明年去了”。口气仿佛“救世主”一般。也难怪,多少人得益于杂志社的“好意”而评上职称或顺利毕业。也许正是被读者“感恩戴德”惯了,面对此事这位编辑没有丝毫的理亏和羞愧。
细究“鸳鸯刊”的出现,除了杂志社想设法敛财以外,正如一位出版行业人士所说“归根结底还是不合理的人才评价机制造成的”。
很多从业者囿于职业性质,将大部分精力和时间用于实践,而非钻研理论。但无奈的是又避不开写论文、发论文的需要,由此一来“门槛低,容易登”的杂志就成为他们的首选。
以评职称为目的写作决定了论文质量“先天营养不良”,“相互克隆、相互移植”。事实也是如此,“鸳鸯刊”中被查出“大量论文抄袭”,“有将近三分之一的论文复制比大于30%”。这也从一方面阐明了为什么我们作为论文生产大国却鲜有高水平论文的原因所在——写作不是以学术研究为目的,而是为了发表“职称论文”。
据统计,全国医疗卫生类刊物已达1000多种,可从“鸳鸯刊”现象看,庞大的期刊数量依旧满足不了医护从业者的需求。究其原因,也还是发论文评职称的制度导致论文数量总是远超版面容量。
为此,有声音呼吁人才评价不要只拿论文说事儿,还有声音提出“应当根据不同的职业发展特点来设计相应的人才评价体系”。例如,科学出版社副总编辑肖宏早先就对媒体表示,“对医生可以考察其治疗的患者的治愈率,对高校教师可以考察其课程的选读率等,避免‘一刀切’地用论文发表情况来衡量一个人的水平。”
治标还须治本。“鸳鸯刊”不可单纯视为出版业中的一件违规案例,背后僵化单一的人才评价制度才是问题根结,当务之急是开拓思路、集思广益地完善人才评价制度,不然诸如“鸳鸯刊”的违规出版物还将屡禁不止。
最新资讯
-
08-25 1
-
08-13 1
-
08-17 1
-
08-14 1
-
03-13 0
-
08-19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