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生物技术行业之生物育种和生物医药
发布时间:2019-08-30 07:07:15
生物技术是综合性学科,德国采用经合组织(OECD)对生物技术的定义:生物技术是指以现代生命科学为基础,结合先进的工程技术手段和其他基础学科的原理,按照预先的设计改造生物体或加工生物原料,生产某种产品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技术。
为简化表述,德国将生物技术分为白、红、绿三种,分别表示工业领域的生物技术、生物医药和生物农业(包括育种),在生物农业中衍生出“黑色”生物技术,即未来取代石油和煤炭的生物能源技术。
现就德国生物技术行业里生物农业(包括育种)和生物医药的总体情况、优势领域、政府促进措施和与我国的合作情况概述如下:
一、德生物技术行业总体情况
OECD对生物技术企业分为两大类,其一为专业性生物技术企业,其二为生物技术是其中一部分业务的企业。按照该分类,2008年德国拥有专业性生物技术企业501家,从业人员1.45万人;生物技术是其中一部分业务的企业(简称为“非专业生物技术企业”)为92家,从业人员1.56万人。医药类跨国企业即属此类。
2008年专业性生物技术行业销售额为21.9亿欧元,同比增长9% 。
德国生物技术行业的总体特点是:
(一)行业较为稳定,大部分企业规模较小
德国生物技术行业在1996年至2001年间发展蓬勃,目前60%的专业性生物技术企业是此间成立的,近年行业发展平稳,每年新成立或破产的企业均为十几家,专业性企业总数保持在500家左右,从业人员增长较缓。
从规模看,2008年的501家专业性企业中,87%为小企业,人数少于10人和50人的分别占43%和44%,50至100人的占8%,超过100人的仅占5%。
从行业分布看,222家企业(44%)从事新药品或新诊断治疗方法的研发,186家企业(37%)为服务性企业或供货商,45家(9%)为研发“白色”生物技术,即工业领域的新材料或新程序,26家(5%)为生物农业企业。
在92家“非专业性企业”中,从事医药、工业、农业的企业分别为42、11和33家。
(二)企业研发投入比例较高,与科研院所合作紧密
德国专业性生物技术企业虽然规模不大,但研发投入比例较高,2008年研发投入为10.6亿欧元,同比增长1.1%,占当年销售额的近半。
德生物技术研发企业非常注重与科研院所的合作,在专业性生物技术企业中,44%的企业与科研院所的合作十分密切,24%的企业和工业界联系紧密,与其他生物技术企业紧密合作的为22%。
(三)融资比较困难
生物技术研发是高投入、高风险的行业,融资普遍困难。截至2008年底,在法兰克福证交所上市的专业性生物技术企业为23家。风险投资是德生物技术行业的主要融资方式,2008年有222家专业生物技术企业吸引了风险资本,另外有45家企业在2008年获得了政府的促进资金。近年,一些私人资本开始进入该领域,例如德国SAP软件公司创始人之一Hopp先生在多个生物医药公司至少投资了3亿欧元。
二、生物农业(育种)
生物育种属于植物育种培植的一个分支,始于上世纪80年代,研发的重点是培育更优质或新型的植物品种以及避免或降低生物技术带来安全隐患,目的是缓解日益增长的人口和有限耕地的矛盾,抵抗病虫害,适应气候变化造成的温度升高、降水减少等变化,开发生物能源。
德包括生物育种在内的植物育种行业共有130家企业,以中小型为主。其中100家从事植物育种,其他企业专营种子销售和贸易。该行业年销售额约10亿欧元,拥有15万平米的暖房和3700公顷的育种田,从业人员1.2万人。拥有2600个国家和欧盟认证的农业种子类别,1.75万个蔬菜种子类别,实现了育种业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近年德国农业育种企业的研发投入持续增长,去年占该行业销售额的17%,达1.29亿欧元,而1993年该比例为13%。拥有生物实验室25个,科研骨干278名。
2008年初,德国《转基因法》修订版生效,该法按照欧盟标准规范了转基因作物种植的条件、安全评估和批准程序等。截至2008年底,德国转基因玉米试验田为3690公顷,而全球转基因种植面积已达1.14亿公顷,其中美国5400万公顷。
由于欧盟在转基因研发方面的立场非常保守,因此除了德国,只有法国、葡萄牙、捷克、斯洛伐克和波兰等国种植了少量转基因玉米用于研究。近日,欧委会批准了巴斯夫集团种植工业用转基因马铃薯。转基因作物进入食品领域仍遥遥无期。
三、生物医药
德国医药领域曾在世界居领先地位,上世纪90年代美英崛起后,德国的优势减弱。从1998年起,德国政府持续加大研发投入,生物医药行业增长迅速,2008年,德国生物医药行业的销售额为44亿欧元,占德国医药行业销售额的16%。在过去几年中,德新批准药品的31%为生物药剂,德国成为美国之外最大的生物医药生产国,也是欧洲新药研发最多的国家。
2008年,在222家专业性生物医药企业中,有49家研发的98种新制剂正在进行医学实验,其中处于初级实验阶段的为89种,处于中级实验阶段的为9种。正报请欧洲药品管理局批准的药品为3种,已批准的药品为6种。
德生物医药产业的基础研究是通过政府资助,由大学和公共科研部门完成的,生物医药企业的研发项目通过大学或科研机构进行评估测试和临床实验。大型的医药企业则在全球范围内寻找合作伙伴,近期,德跨国生物医药公司默克(Merck)巨额收购美国Millipore公司即是一例。
四、优势领域、先进技术和专利情况
德国生物技术领域的专利申请比较活跃。德国专利和商标局每四年发布一次生物技术专利的申请情况。2007年该局统计,1995年至2005年间,德国生物技术的专利申请翻番。目前,符合OECD生物技术定义的专利超过8000个。
(一)生物农业
德国的生物育种水平在欧盟处于领先水平。从全球范围内看,德国在基础研究和基因排列研究方面较为先进,比如抗旱大麦的研发成果跻身国际先进行列,该技术对于未来全球旱情增加、灌溉用水日益紧缺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但在核苷核酸合成、蛋白质合成、除草剂抗药性等研究方面,明显落后于美国。美国事生物育种领域的世界第一强国,拥有世界生物育种领域全部专利的45%,而德国仅占8%。
[1][2]
(二)生物医药
德国生物医药行业在心脏、血液循环、糖尿病、癌症等疾病的病源研究、预防、基因治疗等方面拥有国际先进的水平。
例如,德Jerini公司研发的合成十肽化合物--选择性缓激肽B2受体抗剂、Ratiopharm公司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Trion和Fresenius联合研制的癌症抗体制剂 (今年4月份将获欧洲药品管理局的批准证书)等,均是领先世界的专有技术。
五、行业发展规划和政策促进措施
生物技术是面向未来的尖端科技,横跨几乎所有的现代学科,德国制定了生物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发展蓝图。
作为仅次于美国和荷兰的农业出口大国(2008年德农业和食品工业出口额为530亿欧元),德对生物农业的发展规划是:研发培育新品种,促进植物种类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应对人口增长和气候变化所带来的挑战;加强研发投入和促进措施,在安全可控的前提下,发展植物转基因和生物能源技术,增强德在该领域的竞争力。
生物能源是生物农业的衍生产业,其发展前景与生物育种的水平息息相关。目前,德国生物能源市场份额为3%,生物能源占可再生能源的比例为70%,德国制定了“生物能源2021年战略”,拟通过提高农作物在生长、产量和加工等环节的利用率,不断增加生物能源的市场份额,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德对生物医药的发展规划是:通过对细胞学、基因学、生化学的研究,探索疾病原理,以预防干预手段降低发病率;研究基因治疗的方法,研发现代化医学材料和制剂,保障人类健康和生存质量,巩固德国在该领域的世界领先地位。
德联邦教育和研发部是德国研发促进的主管部门,负责政策制定、协调和监督实施。促进措施主要有:
(一)德国“高科技战略”
德国2006年出台了“高科技战略”,促进生物技术在工业、医药和农业等各领域的研发以及成果转化是该战略的17项内容之一。
2008年,德国“高科技战略”金额为134亿欧元,其中对生物技术的促进归入“生物技术研发促进计划”项下,促进金额为2.35亿欧元。该计划始于2001年,2006年起并入“高科技战略”。2001年至2005年为第一期,促进金额为9.8亿欧元,第二期自2006年至2010年,促进金额为10亿欧元。
2006年,德国开始“生物技术研发企业成立促进”计划,每年选拔一批在高校、研究所等机构最具创新的科研团队,帮助他们成立企业,加快研发进程和成果转换。至2009年底,第一期资金220万欧元使用完毕,28个科研团队获得资助成立研发企业,第四次选拔将在今年夏天展开。
同年,为使德国更好地利用现有医药资源,恢复德国在生物医药领域的世界领先地位,德在“高科技战略”项下启动了“生物医药促进行动”,促进新药研发,加快成果转换。2006年至2011年的促进资金超过8亿欧元。
(三)“植物转基因研发计划”(GABI)
德国转基因技术研究始于上世纪80年代,虽然欧盟各界对基因作物在环境、健康等方面的潜在风险争论不休,但德对转基因的研发从未停止。德国联邦教育和科研部制定了“GABI”计划,打造研发平台,整合研发机构,促进科学界和企业的联系,加快科研成果向实际利用的转换。
(四)ELSA计划
2010年初,德国与芬兰、奥地利合作启动了“生物技术在伦理、法律和社会方面的适用性”(ELSA)研究计划,德出资220万欧元,德国系统和革新研究所(ISI)、法兰克福大学、马堡大学和汉堡大学为参与该计划的德方机构。 六、与我国的合作情况
中德在1978年就签署了《政府间科技合作协定》,2008年两国在北京共同举办了30周年庆典,近年,两国的科技合作的领域不断拓展,生物技术合作既是其中之一。
生物医药行业:我国科技部和德国教育科研部联合举行了多次生物技术合作研讨会,在生命科学基础、系统生物学、蛋白质组学、生化工程、纳米生物技术、基因工程等多方面进行了学术交流,。
2009年11月由科技部和德国教育和科研部共同举办了“中德纳米生物技术研讨会”,两国专家就在可用于医学研究与应用的新型纳米材料、医用纳米材料的修饰与智能化组装技术、纳米生物传感器、纳米检测与诊断技术、纳米药物与基因载体、大肠癌的自体荧光早期诊断等六大技术领域,进行深入广泛且富有成效的研讨。两国专家认为:纳米生物技术研究成果可望在15年内征服一部分恶性肿瘤;纳米生物材料的研发应用,将避免传统材料在医学临床应用中的许多弊端,提高医疗质量。我国已将一些新技术用于临床,如通过在纳米颗粒里掺入(药物)抗体,然后利用磁场把具有磁性的纳米颗粒导入肿瘤位置,可精准地杀死癌细胞,减少药物的毒副作用,提高药物疗效。但一些关键环节尚需完善,如纳米颗粒的制作、纳米与载体结合等,因此通过与德合作,可提高我在该领域的技术水平。中德纳米生物技术协会也在此次会上正式成立。
生物农业行业:德国将中国视为农业国际合作的亚洲主要伙伴之一,也是德国种子经济的潜在合作对象。近年,两国在农业领域的往来日渐增多,2008年,双方在内蒙古甘河成立了现代化示范农场,并开启了农业知识产权保护的对话;植物新品种保护研讨会”,就植物新品种的各项法律制度、生物技术发明专利保护和种子经济等进行了多层次交流;今年1月,柏林“国际绿色周”期间,,与德方签署了“食品安全合作协议”,“动物养殖合作意向书”等。
进一步在农业和育种栽培领域扩大国际合作已成为德农业经济界的共识,我广阔的市场对德国农业的吸引力很强,双方在农业的很多领域,包括生物育种方面的合作潜力有待开发。[1][2]
为简化表述,德国将生物技术分为白、红、绿三种,分别表示工业领域的生物技术、生物医药和生物农业(包括育种),在生物农业中衍生出“黑色”生物技术,即未来取代石油和煤炭的生物能源技术。
现就德国生物技术行业里生物农业(包括育种)和生物医药的总体情况、优势领域、政府促进措施和与我国的合作情况概述如下:
一、德生物技术行业总体情况
OECD对生物技术企业分为两大类,其一为专业性生物技术企业,其二为生物技术是其中一部分业务的企业。按照该分类,2008年德国拥有专业性生物技术企业501家,从业人员1.45万人;生物技术是其中一部分业务的企业(简称为“非专业生物技术企业”)为92家,从业人员1.56万人。医药类跨国企业即属此类。
2008年专业性生物技术行业销售额为21.9亿欧元,同比增长9% 。
德国生物技术行业的总体特点是:
(一)行业较为稳定,大部分企业规模较小
德国生物技术行业在1996年至2001年间发展蓬勃,目前60%的专业性生物技术企业是此间成立的,近年行业发展平稳,每年新成立或破产的企业均为十几家,专业性企业总数保持在500家左右,从业人员增长较缓。
从规模看,2008年的501家专业性企业中,87%为小企业,人数少于10人和50人的分别占43%和44%,50至100人的占8%,超过100人的仅占5%。
从行业分布看,222家企业(44%)从事新药品或新诊断治疗方法的研发,186家企业(37%)为服务性企业或供货商,45家(9%)为研发“白色”生物技术,即工业领域的新材料或新程序,26家(5%)为生物农业企业。
在92家“非专业性企业”中,从事医药、工业、农业的企业分别为42、11和33家。
(二)企业研发投入比例较高,与科研院所合作紧密
德国专业性生物技术企业虽然规模不大,但研发投入比例较高,2008年研发投入为10.6亿欧元,同比增长1.1%,占当年销售额的近半。
德生物技术研发企业非常注重与科研院所的合作,在专业性生物技术企业中,44%的企业与科研院所的合作十分密切,24%的企业和工业界联系紧密,与其他生物技术企业紧密合作的为22%。
(三)融资比较困难
生物技术研发是高投入、高风险的行业,融资普遍困难。截至2008年底,在法兰克福证交所上市的专业性生物技术企业为23家。风险投资是德生物技术行业的主要融资方式,2008年有222家专业生物技术企业吸引了风险资本,另外有45家企业在2008年获得了政府的促进资金。近年,一些私人资本开始进入该领域,例如德国SAP软件公司创始人之一Hopp先生在多个生物医药公司至少投资了3亿欧元。
二、生物农业(育种)
生物育种属于植物育种培植的一个分支,始于上世纪80年代,研发的重点是培育更优质或新型的植物品种以及避免或降低生物技术带来安全隐患,目的是缓解日益增长的人口和有限耕地的矛盾,抵抗病虫害,适应气候变化造成的温度升高、降水减少等变化,开发生物能源。
德包括生物育种在内的植物育种行业共有130家企业,以中小型为主。其中100家从事植物育种,其他企业专营种子销售和贸易。该行业年销售额约10亿欧元,拥有15万平米的暖房和3700公顷的育种田,从业人员1.2万人。拥有2600个国家和欧盟认证的农业种子类别,1.75万个蔬菜种子类别,实现了育种业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近年德国农业育种企业的研发投入持续增长,去年占该行业销售额的17%,达1.29亿欧元,而1993年该比例为13%。拥有生物实验室25个,科研骨干278名。
2008年初,德国《转基因法》修订版生效,该法按照欧盟标准规范了转基因作物种植的条件、安全评估和批准程序等。截至2008年底,德国转基因玉米试验田为3690公顷,而全球转基因种植面积已达1.14亿公顷,其中美国5400万公顷。
由于欧盟在转基因研发方面的立场非常保守,因此除了德国,只有法国、葡萄牙、捷克、斯洛伐克和波兰等国种植了少量转基因玉米用于研究。近日,欧委会批准了巴斯夫集团种植工业用转基因马铃薯。转基因作物进入食品领域仍遥遥无期。
三、生物医药
德国医药领域曾在世界居领先地位,上世纪90年代美英崛起后,德国的优势减弱。从1998年起,德国政府持续加大研发投入,生物医药行业增长迅速,2008年,德国生物医药行业的销售额为44亿欧元,占德国医药行业销售额的16%。在过去几年中,德新批准药品的31%为生物药剂,德国成为美国之外最大的生物医药生产国,也是欧洲新药研发最多的国家。
2008年,在222家专业性生物医药企业中,有49家研发的98种新制剂正在进行医学实验,其中处于初级实验阶段的为89种,处于中级实验阶段的为9种。正报请欧洲药品管理局批准的药品为3种,已批准的药品为6种。
德生物医药产业的基础研究是通过政府资助,由大学和公共科研部门完成的,生物医药企业的研发项目通过大学或科研机构进行评估测试和临床实验。大型的医药企业则在全球范围内寻找合作伙伴,近期,德跨国生物医药公司默克(Merck)巨额收购美国Millipore公司即是一例。
四、优势领域、先进技术和专利情况
德国生物技术领域的专利申请比较活跃。德国专利和商标局每四年发布一次生物技术专利的申请情况。2007年该局统计,1995年至2005年间,德国生物技术的专利申请翻番。目前,符合OECD生物技术定义的专利超过8000个。
(一)生物农业
德国的生物育种水平在欧盟处于领先水平。从全球范围内看,德国在基础研究和基因排列研究方面较为先进,比如抗旱大麦的研发成果跻身国际先进行列,该技术对于未来全球旱情增加、灌溉用水日益紧缺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但在核苷核酸合成、蛋白质合成、除草剂抗药性等研究方面,明显落后于美国。美国事生物育种领域的世界第一强国,拥有世界生物育种领域全部专利的45%,而德国仅占8%。
[1][2]
(二)生物医药
德国生物医药行业在心脏、血液循环、糖尿病、癌症等疾病的病源研究、预防、基因治疗等方面拥有国际先进的水平。
例如,德Jerini公司研发的合成十肽化合物--选择性缓激肽B2受体抗剂、Ratiopharm公司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Trion和Fresenius联合研制的癌症抗体制剂 (今年4月份将获欧洲药品管理局的批准证书)等,均是领先世界的专有技术。
五、行业发展规划和政策促进措施
生物技术是面向未来的尖端科技,横跨几乎所有的现代学科,德国制定了生物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发展蓝图。
作为仅次于美国和荷兰的农业出口大国(2008年德农业和食品工业出口额为530亿欧元),德对生物农业的发展规划是:研发培育新品种,促进植物种类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应对人口增长和气候变化所带来的挑战;加强研发投入和促进措施,在安全可控的前提下,发展植物转基因和生物能源技术,增强德在该领域的竞争力。
生物能源是生物农业的衍生产业,其发展前景与生物育种的水平息息相关。目前,德国生物能源市场份额为3%,生物能源占可再生能源的比例为70%,德国制定了“生物能源2021年战略”,拟通过提高农作物在生长、产量和加工等环节的利用率,不断增加生物能源的市场份额,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德对生物医药的发展规划是:通过对细胞学、基因学、生化学的研究,探索疾病原理,以预防干预手段降低发病率;研究基因治疗的方法,研发现代化医学材料和制剂,保障人类健康和生存质量,巩固德国在该领域的世界领先地位。
德联邦教育和研发部是德国研发促进的主管部门,负责政策制定、协调和监督实施。促进措施主要有:
(一)德国“高科技战略”
德国2006年出台了“高科技战略”,促进生物技术在工业、医药和农业等各领域的研发以及成果转化是该战略的17项内容之一。
2008年,德国“高科技战略”金额为134亿欧元,其中对生物技术的促进归入“生物技术研发促进计划”项下,促进金额为2.35亿欧元。该计划始于2001年,2006年起并入“高科技战略”。2001年至2005年为第一期,促进金额为9.8亿欧元,第二期自2006年至2010年,促进金额为10亿欧元。
2006年,德国开始“生物技术研发企业成立促进”计划,每年选拔一批在高校、研究所等机构最具创新的科研团队,帮助他们成立企业,加快研发进程和成果转换。至2009年底,第一期资金220万欧元使用完毕,28个科研团队获得资助成立研发企业,第四次选拔将在今年夏天展开。
同年,为使德国更好地利用现有医药资源,恢复德国在生物医药领域的世界领先地位,德在“高科技战略”项下启动了“生物医药促进行动”,促进新药研发,加快成果转换。2006年至2011年的促进资金超过8亿欧元。
(三)“植物转基因研发计划”(GABI)
德国转基因技术研究始于上世纪80年代,虽然欧盟各界对基因作物在环境、健康等方面的潜在风险争论不休,但德对转基因的研发从未停止。德国联邦教育和科研部制定了“GABI”计划,打造研发平台,整合研发机构,促进科学界和企业的联系,加快科研成果向实际利用的转换。
(四)ELSA计划
2010年初,德国与芬兰、奥地利合作启动了“生物技术在伦理、法律和社会方面的适用性”(ELSA)研究计划,德出资220万欧元,德国系统和革新研究所(ISI)、法兰克福大学、马堡大学和汉堡大学为参与该计划的德方机构。 六、与我国的合作情况
中德在1978年就签署了《政府间科技合作协定》,2008年两国在北京共同举办了30周年庆典,近年,两国的科技合作的领域不断拓展,生物技术合作既是其中之一。
生物医药行业:我国科技部和德国教育科研部联合举行了多次生物技术合作研讨会,在生命科学基础、系统生物学、蛋白质组学、生化工程、纳米生物技术、基因工程等多方面进行了学术交流,。
2009年11月由科技部和德国教育和科研部共同举办了“中德纳米生物技术研讨会”,两国专家就在可用于医学研究与应用的新型纳米材料、医用纳米材料的修饰与智能化组装技术、纳米生物传感器、纳米检测与诊断技术、纳米药物与基因载体、大肠癌的自体荧光早期诊断等六大技术领域,进行深入广泛且富有成效的研讨。两国专家认为:纳米生物技术研究成果可望在15年内征服一部分恶性肿瘤;纳米生物材料的研发应用,将避免传统材料在医学临床应用中的许多弊端,提高医疗质量。我国已将一些新技术用于临床,如通过在纳米颗粒里掺入(药物)抗体,然后利用磁场把具有磁性的纳米颗粒导入肿瘤位置,可精准地杀死癌细胞,减少药物的毒副作用,提高药物疗效。但一些关键环节尚需完善,如纳米颗粒的制作、纳米与载体结合等,因此通过与德合作,可提高我在该领域的技术水平。中德纳米生物技术协会也在此次会上正式成立。
生物农业行业:德国将中国视为农业国际合作的亚洲主要伙伴之一,也是德国种子经济的潜在合作对象。近年,两国在农业领域的往来日渐增多,2008年,双方在内蒙古甘河成立了现代化示范农场,并开启了农业知识产权保护的对话;植物新品种保护研讨会”,就植物新品种的各项法律制度、生物技术发明专利保护和种子经济等进行了多层次交流;今年1月,柏林“国际绿色周”期间,,与德方签署了“食品安全合作协议”,“动物养殖合作意向书”等。
进一步在农业和育种栽培领域扩大国际合作已成为德农业经济界的共识,我广阔的市场对德国农业的吸引力很强,双方在农业的很多领域,包括生物育种方面的合作潜力有待开发。[1][2]
最新资讯
-
08-30 0
-
08-09 0
-
08-27 1
-
08-14 0
-
08-15 2
-
08-04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