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啤与香港的不解之缘

发布时间:2019-08-12 13:24:15


2002年5月,时任香港财政司司长的梁锦松先生在一次省港两地交流会上说:“国外人认识中国通常有两种途径,一个是2000多年前的孔子,另一个途径就是青岛啤酒。”啤酒是西方文明的产物,作为东方的啤酒企业,青岛啤酒可谓功成名就。
1903年由英德商人在香港募集资金建厂、1993年第一家在香港上市的内地企业、特殊的青啤“提高质量纪念日”、名列香港权威杂志“Super Brands”榜单、香港爱国商人的青啤情结、“国货精品”的标签……无数关于青岛啤酒的信息,足以说明一个百年老品牌——青岛啤酒与香港有不解之缘。
“青岛啤酒”品牌的诞生
100多年前,爱酒的德国人为青岛这座海滨城市带来了啤酒。
1903年8月15日,由德国和英国商人在香港注册的Anglo German酿造股份公司(亦称英德酿业公司),在Hauptmann-Mler街(今青岛市登州路)投资44万元建造英德酿业公司日耳曼啤酒厂,生产淡色啤酒和黑色啤酒。次年10月,啤酒厂建成投产。该厂采用德国克姆尼茨机械厂1893年设计制造的全套生产设备,木制的酒桶、容量7吨的后酵罐及无毒沥青等从德国运来,水等部分原料则从青岛当地采取,该厂年生产能力2000吨。据当时出版的德文版《青岛及其近郊导游》介绍,“使啤酒爱好者十分高兴的是,1904年底德国酿造厂(日耳曼啤酒厂)开张以后,所生产的啤酒是十分优良的”。
据介绍,日耳曼啤酒厂建成之后,产品除了在本埠销售之外,也通过各个商号、洋行进入上海、天津、烟台、大连、香港等沿海城市以及马来西亚、新加坡、西贡等地区,华人、华侨把青岛啤酒誉为“国货精品”。
在当时的环境下,国内品牌无论是产品质量上还是竞争渠道,在国际市场上都是缺乏竞争力的。“青岛啤酒”被认为是中国所有品牌中第一个走出去的。
1954年,青啤开始大批量出口到香港。1999年,青岛啤酒香港贸易有限公司成立,取代原代理公司。这标志着青岛啤酒开始突破了实行几十年的以单纯的产品出口的外贸代理形式,尝试自主进行海外市场的经营。
聪明干练的马煜环女士是青啤公司在香港销售分公司的总经理。据她介绍,从成立香港公司以来,在香港市场早已饱和的情况下,青岛啤酒在香港的销量连续多年一直保持两位数的增长。
第一个在港上市的内地企业
1993年7月15日上午10时,在香港联交所大厅内,当彩色显示屏上跳跃出一个崭新的证券代码“168”时,大厅内爆发出热烈的掌声,这是一个永载史册的历史时刻。第一家来自中国内地的上市企业——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的H股股票在这里挂牌上市了,从此拉开了中国企业在香港上市的帷幕。
1992年,青啤被批准列为国家体改委全国首批九家“规范化股份制试点企业”之一,1993年6月正式成立了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随后,7月15日在香港联交所上市;8月27日,在上海证交所上市。青啤成为国内首家在两地同时上市的股份公司。
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青啤H股和其他香港上市股票一样爆跌。危难之际,青啤率先提出了回购H股计划,以表明公司的信心,同时减轻广大股东的资产损失。。后来由于青啤股价很快反弹,超出了回购价格而没有实施。
青啤近年较大的一次资本运做,当属与A—B公司的战略联盟。2002年10月22日,,在香港市场向A—B公司定向发行总金额为14.16亿港元的可转换债券。在保证国家控股地位的前提下,青岛啤酒募集了14亿多港元的资金。同时A—B公司的董事、监事也进入了青啤董事会和监事会及董事会下设的三个专门委员会,公司的治理结构更加开放、透明,青岛啤酒的国际化进程得以大步提速。
回顾100年的发展历程,对于资本市场的充分利用,成为青啤走向辉煌的巨大引擎。
一个有特殊意义的纪念日
值得一个百年老品牌纪念的日子肯定会有很多,然而4月10日对青啤来说,绝不像普通的纪念日那么简单,它意味着一次危机的终结,一次劫后的新生。而且这个日子又与香港不期而遇。
事情发生在1978年10月的香港。在出口香港的青岛啤酒中,发现了一瓶啤酒内装有一只从洗瓶机上偶然脱落的毛刷。
根据《青岛啤酒厂志》记载的数据,1978年青岛啤酒的年产量为37476吨,出口量为20863吨。从数学概率论的角度说,以青岛啤酒年产数万吨计,加之数十年来从未出现过质量问题,应该说这是个极其偶然的事件。然而在上世纪70年代,国家的出口产品本就寥寥无几,青岛啤酒的出口创汇率又占到国家的1%,赚取的这些外汇都是国家建设所急需的,所以这次事件就不那么简单了。青岛啤酒所代表的不仅仅是青岛啤酒厂,它所代表的是中国工业的形象,是国家的形象。
尽管出现问题的只有一瓶酒,尽管导致事故的直接原因不过是一只偶然脱落的毛刷,但因为是在特殊的时期,发生在特殊的香港,一个单纯的质量事故演变成了一起特殊的“国家级”事件。
在青岛啤酒档案室里,至今保存着几份特殊的文件,分别是几位时任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几天的时间内,对青岛啤酒这次质量事故的专门批示。
同年11月23日,,,对青啤进行整顿。4个月后,即次年的4月10日,青啤的生产才得以恢复。这一天被青啤定为 “提高质量纪念日”。每年的4月10日,青岛啤酒都要举行纪念活动,至今已是第29个年头。29年来,青岛啤酒在质量问题上如履薄冰、极其苛刻。29年前在香港发生的这一事件,使得青啤对传承百年的经典品质更加精益求精。
香港商人的青啤情结
1954年,青岛啤酒开始批量进入香港市场。上世纪60年代,青啤在港销量超过万吨;近几年连续保持两位数的增长,再创历史新高……
香港商人李广林有一部与青啤渊源久远的家族史。李广林经营的“通泰行”位于香港的一条小巷内,铺面不大,是一个典型的“子承父业”的“青啤世家”。“通泰行”从1945年开始销售青岛啤酒,李广林一家三代都与青啤结下了不解之缘。
门面房设在一个社区里的赖老板,是从1958年起开始卖青岛啤酒的,现在该店青啤的年均销售额已达300万港币,在小店的总营业额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回忆半个世纪的卖酒往事,赖老板感慨万千。赖老板开始卖青啤时,香港正处在英资财团控制着经济命脉的年代,“华人贸易资本就象巨石下的小草,艰难地创业和度日”。那个时候在香港从业的美国人或到港度假的美国军人,是禁止购买和消费中国大陆的产品的。
为了打开这个很有购买力的群体,小商人们想到了一个有趣的点子:把青岛啤酒的标识去掉,免费提供给他们品尝,并且采取现金回收瓶盖、用瓶盖来抽奖、换皮包、换打火机等灵活多样的销售方式,终于“征服”了这些一度“戴着有色眼镜”的消费者。久而久之,禁令也就不攻自破了。从上世纪70年代末期始,青啤在香港的销量明显上升。上世纪80年代开始,青岛啤酒又逐渐由最初的“大排挡”跻身中高档市场。
采访中,笔者还听到了这样一个故事:1956年以前的青岛啤酒是“灯塔”商标,后来,在有心的香港商人的建议下,商标中的灯塔改为现在的“栈桥回澜阁”,并于1958年在香港注册。香港商人的热心,由此可见一斑。
上世纪70年代初,经销青岛啤酒的部分商人成立了“青岛啤酒香港联谊会”。这个“挂靠”在香港罐头商会的民间组织虽然只是一个“准商会”,没有正式注册,但他们却经常聚会,交换市场情况。现在,这个组织已有50多个成员,有着不小的影响力。
香港的霍老板在深圳开了一家很有特色的餐厅——“大佛口”。开业时,许多啤酒企业都希望在餐厅摆放自己的产品,但霍老板说:“我是香港人,以后到我这里吃饭的很多都是香港人,我了解他们,我只卖青岛啤酒。”餐馆后来生意很好,每天前来就餐的香港和大陆顾客非常多。
令这些执着经销青啤的香港商人感到欣慰的是,经过多年的品牌经营和积累,青啤得到香港权威杂志“Super Brands”的认可,并多年入选该杂志评选出的“年度香港市场超级品牌”。
香港有 “世界名牌橱窗”的美誉,原因是在这个没有关税的自由港区里,几乎全世界所有的名牌产品都喜欢在这里“露露脸”、“亮亮相”。有幸入选“Super Brands”的品牌,都是在几千种“世界名牌”中,经过市场覆盖率、传媒形象、消费者反馈等各种因素的层层筛选,脱颖而出的佼佼者。
如今,距曾经举行过“香港回归大典”的会展中心的不远处,群楼簇拥着繁华的商业街区,青岛啤酒的巨幅广告牌高踞于楼间,“中国第一品牌”几个大字引人注目。

时间:2007年7月5日
作者:江 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