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毒奶粉”事件看奶粉国产品牌建设之急迫性

发布时间:2019-08-16 10:15:15


中国奶粉市场的黑色四月已经过去,曾笼罩全国的“奶白色恐怖”也逐渐散去,,曾悬在众多正规奶粉生产商头上的达摩利剑,也随着其洗去“杀人嫌疑”而逐渐消失。中国奶粉市场在惊魂稍定之后,开始擦汗喘气、检查伤情,才发现此次株连者甚众、“伤者”众多,而且还将带来伤筋动骨的深远影响。大体来看,受这次事件直接或间接影响最深的主要有三类:第一类为直接卷入、被动参与的众多国内外奶粉生产商;第二类为本是旁观者、却不幸中了流弹的“倒霉鬼”,如北京一家“大头娃娃”牌酸奶;第三类为受其株连之累的兄弟行业,如奶片行业。
  先看第一类——众多国内外奶粉生产商,其伤势各有轻重,悲喜各有不同。伤亡最严重的,除了伪劣奶粉,当数国内中小奶粉生产商,其产品一下子成了“杀婴事件”的第一犯罪嫌疑人。其次是国产知名品牌,除了个别品牌“李逵”替“李鬼”代过,直接和间接损失高达数亿元的极端例子,其他大多遭受的是销量和品牌的双重下滑窘境。伤势最轻、恢复最快的当数洋品牌,除在风声最紧时有过销量短时下滑外,总体销量波动不大,在危机过后,甚至个别洋品牌销量还一路飚升,如雀巢在郑州一时疯卖到供不应求。但总的来说,整个奶粉行业还是遭受到了严重的打击,销量下滑了近50%,使原本就竞争惨烈的奶粉市场雪上加霜!
  现在危机虽然过去,却仍让人为国产品牌捏着一把汗,因为危机后消费者的品牌意识明显提高,越来越集中于购买知名品牌,对于国产品牌和洋品牌而言,正是苦了前者、益了后者,这一点从后者近期销量提升、市场分额上扬就可明显看出。为什么会如此“厚此薄彼”?除洋品牌在技术工艺等方面的占有硬性优势外,这样的结果更大程度上是跟洋品牌擅长品牌管理、注重长期塑造良好品牌形象密切相关;而国产品牌,在大谈品牌竞争的今天,却依然在品牌基础管理这一底层问题上根基不稳,同时又缺乏良好危机管理能力这一保护外衣,因此在危机来袭,更容易受到风吹雨打的侵害而摇晃不稳。
  品牌基础管理是企业塑造品牌必不可缺的基本功。没有踏实的品牌基础管理工作,想打造品牌就如同妄想沙上建楼,因为品牌是消费者对其产品的全方位体验,必须以产品为载体,在满足消费者一定物理需求的基础上,并结合其他品牌原料,进而上升到情感层次,形成品牌。与之相对应的是马斯洛需求理论。马氏理论认为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从低到高分别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而这次事件暴露出部分国产奶粉在产品质量、生产工艺等品牌基础管理工作的薄弱,连消费者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都没能满足,更何谈满足来人们“尊重需求”等高层需求呢?根基的不稳,带来的是此次国产奶粉品牌的整体形象受损,因此国产奶粉品牌距离真正的品牌还很远,与洋品牌之间的差距也很大,国产奶粉品牌的品牌建设之路,任重而道远。
  再看第二类——不幸的“大头娃娃”牌酸奶,真是有点“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了。据媒体报道,北京“大头娃娃”牌酸奶,原本销量还可以,但在此次事件爆发后销量暴跌,“损失最少有70%左右”(见5月9日《北京青年报》)。笔者认为,该企业犯了两个错误,第一,该企业在做品牌规划考虑不足。通常,快速消费品在规划产品线时一般会树立几个品牌,不仅可针对不同类型的消费者占据不同的市场,而且在一个品牌出问题时,也及时会有替代品顶上其空缺,问题品牌将采取品牌撤退策略逐渐退出市场。而在该厂家就“大头娃娃”这一根独苗,当它出问题时,厂家还能指望哪个品牌?第二,该企业缺乏危机管理和危机公关的意识,危机前,既缺乏对危机的预测、防范、及时识别,在危机后,又采取了静观其变、自认倒霉的消极态度,危机处理与善后工作做的不够,实在让旁观者感到可惜。这两个错误也是国内众多中小企业常见的通病,北京“大头娃娃”牌酸奶只是其中一个典型的例子。
  最后再看第三类——受株连的奶片行业,“杀婴奶粉事件”余波未定时,又惊爆“问题奶片”事件,其问题与奶粉市场类似,也是缺乏统一行业标准、、不法厂商违章经营等问题作怪。笔者认为,对于奶片这个新兴行业而言,这倒是一个好事,就象一个新生婴儿一落地,刚有点不适就做了一次全面的体检,打了一次及时的预防针,会使生产商更加注重品牌基础管理工作和危机处理工作,倒会成为这个行业今后健康发展的良好起点。从这次大奶片生产商对危机的迅速反应、沉着应战的良好表现来看,经过“杀婴奶粉事件”磨练的厂商们明显成熟了许多,也让人对这个新型行业多了一份信心与期待。
  总之,在消费者品牌意识日益加剧、食品安全日益成为国家关注的重点之后,国产品牌加强品牌基础建设,已刻不容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