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城市同辉——2005中国品牌城市掠影

发布时间:2019-08-05 01:21:15


2005年国家统计局发布了《中国城市品牌经济状况报告》,首次提出了“中国城市品牌经济评估指标体系”。中国诞生了青岛、宁波两个“中国品牌之都”,佛山、苏州、泉州、温州、无锡、绍兴、常州、台州、中山、汕头、徐州和宝鸡等1 2个地级城市获得“中国品牌经济城市”称号。
据悉,本次中国品牌经济城市评选活动是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务院研究室、中国社科院、中国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等机构的专家学者、。中国品牌经济城市的推评准为:拥有长远的城市品牌经济发展规划;拥有充满活力的、在城市经济中起重要作用的品牌经济;拥有一定数量的知名品牌企业和知名品牌人物。
中国品牌之都——青岛
青岛啤酒曾经是青岛的城市品牌而名扬世界,海尔名牌的出现为青岛增加了新的品牌内涵。今天,谈到青岛经济发展和城市战略,听到最多的莫过于品牌、名牌、大企业。作为品牌的青岛,被誉为青岛现象,海尔、海信、青岛啤酒、澳柯玛、双星等一大批知名品牌和大企业在此聚集扎堆。2004年,,青岛当选。对青岛的点评是:这是一个随时就能感受到品牌力量的城市。这里诞生的品牌,已经影响了中国,正在影响世界。
近年来,青岛市政府不断加大对名牌企业的技术改造,先后以名牌企业为龙头,通过资产划转、整合重组等多种形式,组建了一批名牌大型企业集团。青岛市副市长吴经建说。青岛是全国最早实施名牌带动战略的城市之一。从上世纪8 0年代创“金花”产品。到上世纪9 0年代实施新一轮名牌战略,发展品牌经济,再到各政府部门争创服务品牌,品牌战略不断升级, “青岛现象”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截至目前,青岛市已拥有中国驰名商标1 1件,中国世界名牌两个,中国名牌产品4 4个,获全国质量管理奖的企业5个。这些奖项的数量都位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资源禀赋和发展轨迹,如果说青岛有成功经验的话。其实就一句话--认识早、体制好、一以贯之。”吴经建给出了这样的答案。
“认识早”是指在全国率先启动了品牌战略。改革开放以来,青岛连续出台的一系列鼓励扶持企业争创名牌的政策。使青岛从名牌产品、名牌战略走向发展品牌经济、创建品牌城市的道路。
“体制好”是指坚持推行“政府主导、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专家指导、全社会参与”五位一体的创新体制。
“一以贯之”就是青岛市历届政府不以“经济变化而转移”倡导品牌战略,创造企业家良好成长环境,建立稳定的企业家队伍。根据《青岛市人民政府关于建立新创工业知名品牌奖励制度的通知》和青岛市人民政府《关于对新创工业知名品牌实施奖励有关问题的会议纪要》精神,对荣获年度工业知名品牌的企业给予奖励。
青岛着力建设品牌梯队,以期形成以品牌集群为特征的产业集群。青岛在快速滚动发展的同时不断丰富壮大名牌队伍。许多中小企业围绕名牌产品,形成了配套的产业链条。喜盈门、琴岛电器、即发、黄海、英派斯等名牌脱颖而出。未来5年,青岛将重点夯实家电电子、石油化工、汽车机车造船、新材料四大工业基地为基础的品牌产业链,实现产业结构从偏轻纺向重化工、高新技术产业并重转变。在青岛的西海岸,一个重化工产业基地正在崛起,青岛开发区已经具备冲击重化工品牌的实力。 “青岛浦项”、中石化、中海油、中船重工、中集、高合、丽东化工、环球货柜、宝钢等一大批全新的产业品牌正在破壳而出。
中国品牌之都——宁波
宁波品牌企业扎根于本地。致力于开拓国际市场,经历了无牌贴牌到有品牌再到国家知名品牌的艰辛之路。”宁波副市长余红艺说,宁波入选“中国品牌之都”是因为宁波品牌经济保持了30%以上的高位增速,综合实力和品牌价值普遍得到快速上升。如今宁波已是拥有1 1个中国驰名商标,1 2个中国500个最具价值的品牌和35个中国名牌产品的著名品牌城市,涌现出了雅戈尔、波导、奥克斯、杉杉、维科、方太、双鹿等一大批强势品牌企业。2004年各类品牌产品实现销售产值840.7亿元,利税142.6亿元。以高原创性、高外向型和高成长性为主要特色的宁波品牌企业,成为支撑宁波制造业发展的强劲动力。
“如果说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是宁波经济起飞的引擎的话,那么科技创新和品牌创新将成为宁波经济下一步发展的加速器。”余红艺说。沿着品牌产品一品牌企业一品牌产业一品牌经济一品牌城市的发展脉络,宁波将从优化产业布局,提升产业集群质量,增强科技投入。推进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入手,将企业的自主创新和品牌战略整合上升为城市战略。
中国品牌经济城市
西北的亮点
宝鸡荣膺 中国品牌经济城市”称号,成为中西部地区唯一获此殊荣的城市。副市长徐强在央视录制的“对话”节目时说:宝鸡拥有省级以上企业研发中心20个,国家免检产品和省级以上品牌产品44个,拥有国家免检产品在西北地区名列第一,在西部1 2个省区大中城市名列第二。国家免检产品、国家原产地域保护产品和省级以上名牌产品实现产值43.2%。实现税金18.4亿元,占市财政总额的4 4.2%,品牌经济已成为拉动宝鸡市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宝鸡的资源、交通、历史文化优势,将成为培育知名品牌的沃土。
江苏省的集群
无锡市继荣获2004年中国十大最具经济活力城市、2005年福布斯中国最佳商业城市第二名后,又将中国品牌经济城市的美誉揽入怀中。
市委副书记周解清介绍说:无锡拥有“小天鹅洗衣机”、 “法尔胜钢缆”、 “红豆衬衫”、 “远东电缆”等中国名牌产品1 7个, “阳光”、 “双良”等驰名商标4个,国家免检产品23个;2004年,全市名牌产品实现销售收入1 258亿元,同比增长39.2%,占规模以上企业的29.2%,实现利润72亿元,同比增长30.9%,占规模以上企业的 36%。品牌经济正逐渐成为该市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支撑。
无锡人自主品牌创新之路却已走了百年。始创于1 905年的蚕丝品牌“金双鹿”、 “银双鹿”早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已行销欧美,获得世界大奖。“兵船”面粉、“人钟”棉纱,一个又一个无锡产名牌为无锡带来了“小上海”的美誉。1979年,无锡市开始评定优质产品;1995年,始评五星级产品和市级名牌,随后又开始申报省级名牌和中国名牌。
苏州市不仅是旅游别具吸引力,工业发展也吸引人注目。保存完好的河街相邻的双棋盘古城格局,浓缩了历史的回忆;巧夺天工的苏州园林,被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苏州被称为“东方威尼斯”,临河的街巷演绎着“人家尽枕河”的风情,水光山色让人赏心悦目。地方政府注重旅游配套体系建设,实施严格规范的管理,促进了旅游业的兴旺发达。
实施名牌带动战略以来,苏州在名牌培育和争创工作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目前,全市共有中国驰名商标15件,中国名牌29个,占全省的1/3,在全国地级市中名列前茅。拥有江苏名牌1 96个、江苏著名商标1 53个、国家重点支持和发展的名牌出口产品5个、国家免检产品36个。2004年,省级以上名牌和商标企业完成销售收入1822亿元、实现利润150.8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 5.9%和3 5.1%。
徐州荣获“中国品牌经济城市”称号。市长李福全在《徐州--崛起在东陇海线上的品牌明珠》的演讲中说,徐州的品牌连着徐州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凝聚着徐州发展的胆略、艰辛和荣耀,承载着徐州人民创造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的梦想。市委、市政府专门成立由市主要领导挂帅的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设立专门扶持资金,扶持一大批具有较强实力和市场竞争力的品牌产品、品牌企业脱颖而出。2004年,25家品牌产品企业集团完成销售收入497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的56.5%。徐工集团、维维集团、徐州卷烟厂等一批企业迅速发展成为同行业标兵,成为徐州品牌经济的杰出代表。
回顾徐州的品牌历程。主要是坚持走好“五条路”。一是走技术进步之路,着力打造“常青”品牌。近年来,出台了多项鼓励技术进步的政策,支持品牌企业走产学研联合之路,大力实施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保持品牌产品的生命力;二是走质量管理之路,着力打造放心品牌。目前,全市品牌企业全部通过国家IS09000族标准或相关标准认证,70%以上的工业产品采用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生产,国家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合格率达到100%;三是走靠大联强之路,着力打造强势品牌。徐工集团先后与世界5 0 O强的卡特彼勒、利勃海尔等跨国公司组建合资企业1 4家,2004年实现营业收入1 7 0亿元,位列“中国机电企业十大品牌”榜首。四是走优质服务之路,着力打造满意品牌。五是走合力培育之路,着力营造发展氛围。确立“政府导向、企业争创、合理推进”机制。不断完善行业自律、舆论监督、群众参与相结合的市场监管体系,为品牌建设和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空间。
常州市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就积极探索“一条龙”工业发展模式,“争金夺银”蔚然成风,名牌产品荟萃纷呈,1 5个国家金质奖、76个国家银质奖和8 4 8个部省优质产品奖,铸就了全国工业明星城市的辉煌。近年来,常州已先后创出1 4个中国名牌产品和6个中国驰名商标,基本形成了代表常州产业特色和城市形象的品牌团队。
新科和黑牡丹等企业的发展,引领着常州工业技术创新的步伐;常州的品牌团队,更集中体现了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水平。全市共拥有1 4家应用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27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8家企业技术中心、5个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3个企业博士后技术创新中心,基本覆盖了支柱产业、新兴产业和特色产业发展的主要领域。成为促进常州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提高区域创新能力的中坚力量。科技进步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已经达到42%。
历史上就很出名的苏锡常经济现象加上徐州品牌经济的快速发展,构成现代江苏品牌经济模式,丰富的人文景观、旅游资源,不断涌现出的中国名牌产品和企业。品牌经济为江苏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马太效应支配着城市形象竞争,越是有声誉的城市。越能获得更多文化名人光顾,获得更多旅游消费者的青睐,吸引更多的投资创业者。愈能获得好的收益,增加城市更多的名声,而这些好处恰恰又能产生并维持城市获得更大的声誉。
浙江品牌经济的活力
温州品牌为什么能“万马奔腾关山越”?追溯个中原因,既当后盾又当向导的政府形象便凸显出来:温州市委、市政府“抓质量和品牌”的战略眼光、求真务实的作风和围着企业转的“效能革命”,成为温州品牌提升的有力杠杆。
说它是向导,请回首这串“脚印”:个体经济、打假万人大会、信用工程、质量立市、品牌立市。对照全国改革发展的历程,几乎每一步温州都走在前边,而且比别人早一拍,于是造就了“温州模式”,也给人们留下神奇温州的感慨。
说它是后盾,政府出台一系列激励政策:财政拨专款重金奖励,获得“中国名牌”者,1 O 0万现金当即兑现,获得质量管理奖和省名优奖的,也把奖金发得让旁人眼红;政策倾斜一步到位。凡获得名牌产品或跻身中国企业500强的,土地、环境等要素配置优先照顾;搭建平台让企业“唱戏”。几年来坚持办好“中国国际轻工产品(温州)博览会”、 “中国(温州)科技成果交易会”、 “中国民营企业国际人才智力(温州)交流大会”。
大虎打火机、玉兔空调、康奈皮鞋等产品独步天涯;金狮啤酒与比利时英特布鲁、夏梦与意大利杰尼亚、正泰与通用,温州企业与世界企业500强“嫁接”者接踵而来;中小企业纷纷根据行业特点组建商会,抱团出海,变铺天盖地为顶天立地。形成了27个国字号的特色产业基地。现在温州已拥有中国名牌产品16个",国家免检产品65个。
绍兴市荣膺“中国品牌经济城市”。专家认为,“绍兴拥有古越龙山、喜临门、明牌、步森等著名品牌。但绍兴最大的妙处还在于其城市自身就是一个品牌,透出深厚的文化底蕴,拥有别样的水乡风情。”
市政府早在1994年就开展了著名商标的认定和名牌产品的评选工作,目前市委、市政府还制订了品牌培育规划,对新获得“中国名牌”或“中国驰名商标”的企业一次性奖励 5 0万元市长奖励基金。 截至目前,绍兴市共有“中国名牌”26个、“中国驰名商标”1 O件,均占全省总量的1/5左右,品牌培育居全省乃至全国前列。
台州市因其“品牌经济”含量的日益递增而跻身“中国品牌经济城市”。,台州目前已形成了以世界知名品牌和国家名牌、驰名商标为龙头,省、市著名商标和名牌等多层次、宽领域的集群化品牌产业格局,名牌效应日益凸现。城市的美誉度和影响力日益上升。品牌经济正成为台州经济发展新的重要增长点。台州现有注册商标23843件。国际商标注册800多件;中国驰名商标6件,中国名牌产品8个,国家免检产品20个,有48个工业制成品市场占有率居全国第一。到目前,名牌产品的企业销售收入占规模以上企业销售收入的21%,利税占33%。
中山市荣膺“中国品牌经济城市”。副市长冯煜荣说,这是对该市多年来推行自主创新、实施品牌战略的肯定,其意义极为深远,将推动更多企业走自主创新之路,带动产业和人才的聚集,扩大“中山造”在国内外市场上的影响力。中山市目前已获得中国名牌产品5个,广东省名牌产品47个。目前全市拥有名牌名标的工业企业达到100户,其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上交税金分别占全市工业的10.79%、13.85%和1 1.7%。
冯煜荣说下一步,在实施品牌带动战略方面还要不断努力,在原有基础上,通过技改贴息、资源集中、建立公共平台,如创办技研中心等。
浙江省是我国经济发展最快、最活跃的地区之一,宁波品牌之都的出现,温州经济模式的出现,绍兴在文化底蕴丰厚的基础上发展成品牌城市,还有义乌小商品之都……勾画出浙江省城市品牌经济发展的特点。
广东省的希望
佛山市为什么能获得中国品牌经济城市殊荣?“产业集聚是推动佛山品牌经济建设的强劲动力。”这是该市副市长杨锡基给出的答案。名牌集群优势极大地提升了佛山城市形象和竞争力,有效提升了区域品牌竞争力。一方面,同业企业的集聚使彼此间的较量更为直接,促使企业重视品牌营销、进行技术改良,对企业整体形象的设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产业集聚也给企业带来很多好处,加快了其品牌战略的实施。自实施名牌带动战略以来,目前共拥有中国名牌产品40个,中国驰名商标9件,国家免检产品110个,无论是名牌总数还是单项数量均位居全国地级市前列。下一步佛山将加大自主创新和品牌建设步伐,使“佛山制造”更加深入人心,真正成为通行国内国际的经济名片。
汕头市名牌战略的实施给汕头带来累累硕果。一批质量优、信誉好、经济效益高的名牌产品和名牌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产品和驰名、著名商标逐年增加。目前,全市拥有中国名牌产品8个,中国驰名商标4件,广东省名牌产品50个,广东省著名商标72件。区域性品牌7个。名牌企业以其强劲的发展势头,拉动了全市经济快速、持续增长。
澄海“中国工艺毛衫名城”、 “中国玩具礼品名城”,峡山“中国家居服装名镇”、两英、谷饶“中国针织名镇”、金平“中国包装印刷和装备生产开发基地”等7个区域性品牌,为“汕货”在国内外市场逐步树立起良好形象,有效地推动了本地区产品结构、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加快了新型工业化的进程。对电子信息、纺织服装、机械装备、化工塑料、食品加工、工艺玩具等行业的崛起和支柱产业的形成起到示范和推动作用。2004年,汕头市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汕头市荣获“中国品牌经济城市”的同时,还打造了不少城市品牌。为国家名牌战略提供了深度发展的思考。
自2001年我国开展中国名牌产品评价以来。广东省政府提出实施名牌带动战略取得丰硕成果,广东中国名牌产品总数已经在全国连续五年保持第一,中国名牌产品总数已经达到165个,而广东今年获得中国名牌产品的数量也在全国名列前茅。我国首次评价公布中国世界名牌产品,仅三种产品获此殊荣,广东华为的程控交换机位居其一。
近年来,广东省经济获得持续高速发展,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企业正在迅速成长。一批以城市为基础的城市品牌快速扬名,顺德已成为中国家电名牌县级市、佛山环市的中国童装名镇……区域特点经济——城市名牌和名牌城市交相互应,演绎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式。


记者:朱勇

2005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