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风筝银线串起的历史与现代

发布时间:2020-12-26 02:27:15


“纸花如雪满天飞,娇女秋千打四围。五色罗裙风摆动,好将蝴蝶斗春归。” 这是郑板桥在《怀潍县》一诗中描述的风筝放飞情景。风筝是我国的国粹之一,几根竹条,一张毛边纸,飞上天空的不仅是心情,还有人们童年的回忆。山东潍坊被称作风筝的故乡,这门已经有千年历史的技艺至今仍影响着潍坊人的生活,同时更成为中国风筝走向国际市场的品牌。

潘伯华与潘氏作坊
提起潍坊的风筝,潘伯华是一个不能不提的人。这个潍坊风筝圈的名人把潍坊的传统风筝送出了国门,他还是传统风筝工厂化生产的大力倡导者。
潘伯华的风筝店名叫潘氏作坊,坐落在潍坊市一条车水马龙的大街上。在一群显眼的招牌里,这个只有一个小小门头的小店确实很不引人注目。但是走进店里,沿一道窄窄的楼梯走上二楼,眼前便豁然开朗。
这是一间50平方米的工作室,空间几乎被风筝占据了。串式、硬翅、软翅、板式、桶式……几乎所有传统风筝的类型都能在这里找到,仅仅蝴蝶风筝,就有几十个样式。间或还有几个现代软体风筝和运动风筝挂在墙上,给这个空间带来一抹现代风。
已过耳顺之年的潘伯华说,自己扎制风筝是自学成才。工作以后,因为风筝扎得好,在市里的比赛中拿了不少奖,1993年前后就开始专做风筝生意了。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他的风筝生意做得很红火。潘伯华告诉我们,他的儿子已经在法国定居,主要负责与国外的风筝贸易,每个月都能发出一集装箱的风筝到世界各地。“外国人对中国的传统风筝非常着迷,认为风筝是极富有中国特色的工艺品。一个龙头蜈蚣风筝在法国的价格是国内的十几倍,甚至几十倍。”
潘伯华最得意的事情还不是自己的风筝生意做到多么大,而是自己在将近20年前编辑出版的一本书--《风筝制图》。
《风筝制图》出版于1990年。这本书的特色在于引入了工程制图的方法,把中国风筝中几个代表样式,例如蝴蝶风筝、宫灯风筝甚至龙头蜈蚣都进行了详细的图纸化分解。“我认为,潍坊风筝的出路就在于工厂化规模生产。像汽车或者其他工业产品,制定工艺标准,实现量产。”潘伯华说。

传统风筝的守望者
潍坊杨家埠村,是潍坊风筝的代表产地之一。这个村从明朝中期就有了风筝艺人,至今仍有几十家风筝作坊。
风筝艺人杨红卫是杨家埠风筝代表人物杨同科的孙女。正是杨同科把木版年画绘画风格揉进风筝的绘画之中,形成别具一格的杨家埠风筝。杨红卫从小就跟着爷爷学习扎制杨家埠风筝,如今已经成为杨家风筝新的代表。
杨红卫的风筝作坊在本村一户普通民房里,只有5名工人。每一个风筝从选竹料、打弯、劈条到扎制、蒙纸、绘图上色,60多道工序都是一个人完成。杨红卫说,只有这样才能制作出质量过硬的风筝。一个风筝工人至少要实际操作三年以上才能达到熟练,才能扎出合格的风筝。
杨红卫说,在潍坊这个地方,风筝几乎人人会扎,但遵循古法的越来越少,很多必要细节因为太繁琐被省略掉了。比如最简单的扎线,很多作坊嫌麻烦,不再使用线绳而改用胶粘,很容易造成脱胶;竹料打弯也有要求,杨红卫要求自己的工人必须向竹青一侧弯曲,这样弯曲后竹料不容易回弹,缺点是容易拗断,浪费竹材,很多作坊也已经不这样做了。
杨红卫常说的一句话是:良心比口诀更重要。为了保证自己制作的风筝都能飞,每次有客户下订单,杨红卫都要根据客户的要求,自己先扎制出成品,放飞成功后再制定工艺尺寸,让工人严格按照尺寸加工。“从外表看,我家的风筝不输给别家;从细节看,我家的风筝制作最精细;从放飞看,我家的风筝保证个个都能飞起来。”

谭新波,现代风筝的潍坊代表
“他是现代风筝的潍坊代表。”在见到谭新波之前,有人这样介绍。
见到他的时候,谭新波正在自己占地20亩的风筝厂办公室里接待几名韩国客人。今年40多岁的谭新波是一个敦实的小个子,染着这个年纪不太多见的黄色头发。
谭新波也出生在一个风筝世家。虽然祖上并不出名,但成年后的谭新波仍然选择了扎制风筝作为自己的谋生手段。如果不出意外,他也将成立一个小作坊,雇上四五个工人,开个小门头,卖点传统风筝。直到1998年一个台湾商人的出现改变了这个轨迹。
“那个台湾人一来就问有没有现代风筝。我说没有,他感到很遗憾,说风筝故乡怎么会缺了现代风筝呢?”台湾人的问题让谭新波眼前一亮:那个时候,潍坊扎制传统风筝的艺人很多,但现代风筝生产却是空白。
第二年,谭新波就转行做起了现代风筝。2002年他又投资100万元置地建厂扩大生产,成立了潍坊凯旋风筝有限公司。
走进凯旋风筝厂的缝制车间,几十台缝纫机面对面一字排开,工人们正在缝制谭新波刚刚接到的订单:2个月内为波兰可口可乐经销商加工30万只促销礼品风筝。这样的订单谭新波每年都要接到十几个,其中不乏沃尔玛、圣诞树超市这样的跨国零售商。还有一些订单因为量太大,无法按时完成而放弃了。
与传统风筝不同,现代风筝骨架为碳素、玻璃纤维杆,面料多为尼龙制品,结构简单,加工制造门槛低。谭新波一开始也是走仿制路线,买个原型风筝自己动手进行改进,现在他的生意做大了,也开始与世界其他国家的风筝制造商合作,引进国外先进技术。
在谭新波的带动下,潍坊现在有不少人开始制作现代风筝了。“现代风筝也是风筝,我们把传统风筝的制作技法加进去,起飞质量好,很受市场欢迎。更关键的是,潍坊是风筝的故乡,每年有很多客商到潍坊来寻找商机。不需要我去找生意,生意自己就会找上门来。这个优势是别的地方无法比拟的。”谭新波说。

大有可为的风筝经济
走在潍坊的街道上,风筝气息扑面而来。在这里,不但有随处可见的风筝店铺,有以风筝命名的风筝广场,有我国第一座大型风筝博物馆,就连主要道路两旁的路灯都是风筝变形的结构。风筝已经成为潍坊的城市名片。
“风筝每年给潍坊带来近十亿元的直接产值,这个数字有望在今后几年翻一番。”潍坊市国际风筝会办公室副主任张崇高对记者说。
说起风筝给潍坊带来的变化,就不能不说起潍坊人的骄傲、已经成功举办了24届的潍坊国际风筝节。从1984年开始举办的潍坊风筝节,每年都吸引着大批中外风筝专家和爱好者及游人前来观赏、竞技和游览。今年4月22日到5月7日,第24届风筝会在潍坊举行,短短半个月的时间,潍坊迎来了155万游人,直接经济收入达到5.7亿元。风筝会期间,潍坊市的招商引资合同额达到了216亿元。
但张崇高认为,潍坊的风筝经济才刚刚上路。
据不完全统计,现在潍坊的风筝加工厂有近300家,如果算上一家一户的风筝作坊,这个数字可能扩大两倍。如此巨大的风筝产业,风筝品牌却近似空白,这是潍坊风筝的一个“特色”。
在风筝艺人眼里,打响一个风筝品牌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风筝艺人张效东对记者说,打响自己的品牌,就要有自己的绝活。但是风筝这门活计想保密实在太难,即使创作出新的作品,别人只一看就能仿走,而且也不好申请专利,“说到底都是祖上传下来的东西,谁要去申请了专利会别人被笑话的。”
张效东认为,潍坊风筝要有大发展,一定要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只有这样才能使得风筝艺人有热情对传统风筝进行改革创新,给传统注入新鲜的血液。
张崇高一直希望,潍坊能够建立一个风筝工业园,这样不但解决了目前潍坊风筝加工厂分散经营,难以实现规模效益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把众多风筝厂家集中在一起,品质高低一目了然,优胜劣汰让市场决定。这个建议得到了大多数风筝艺人的首肯。谭新波说,只要政府有这方面的倾斜政策,建设风筝工业园可以不用政府掏一分钱。
2006年,张崇高所在的潍坊市国际风筝会办公室又增加了一块牌子:潍坊市风筝产业发展办公室。“这说明,加速潍坊风筝产业的发展已经成为共识,一条产业‘高速公路’正在建设之中,潍坊风筝还会走得更快,更远。”张崇高说。

时间:2007-05-21
记者:赵大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