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反倾销牌 本土零部件绝地反击

发布时间:2019-08-16 14:05:15


来源:中国商报
时间:2008-1-11
作者:裴达军

反倾销调查,其真正的作用,应该在于警示中国零部件行业及相关机构:长久脱离于整车配套体系之外,中国零部件产业会被越落越远。
  中国本土零部件企业如何赶上整车步伐,进入整车配套体系,这是一个由来已久的问题。
然而,进口零部件产品对中国本土零部件产品造成的巨大冲击,已经危及到中国零部件产业安全,。
日前,,2008年将建立完善的汽车产业安全预警体系,其主旨就是指导国内零部件企业发起针对进口产品的反倾销调查
,这说明进口零部件已经损害着中国零部件产业的利益。”汽车资深专家陈光祖告诉本报记者,,实际上也是反垄断举措,是对在华车企全球采购不合理的壁垒进行反击。
,中国零部件企业本身存在诸多问题,绝大多数企业还仅仅是‘制造商’,而不是‘供应商’。”
难以融入国际采购流程,难入合资企业和跨国整车企业配套体系,中国零部件业需要做的事还有很多。

  反倾销原委
:中国零部件产品成本、价格优势,也正面临整车合资、独资企业和其零部件配套体系共同构筑的利润“保护墙”的挑战,这种局面值得警惕。
“外资零部件产品也在压低价格,但是它们的利润并没有减少,这是因为合资或外资整车厂商对其固定的配套零部件商会给予补偿,这个补偿过程,在它们国内就已经完成了。整车利润趋薄,但由于牢牢‘绑在一根绳子上’,这样它们的利润只不过是进行转移,以逃脱贸易制裁,维护其既有的配套体系。”
这位咨询师告诉记者,在跨国和合资企业采购的招标会上,“全球采购”的幌子摆在桌面上,虽说是平等竞争,但外方说了算,过去外资零部件价格高,但它们通过利润转移补偿,这种情况过去很少,但现在趋势明显。这样本土企业就更难进入它们的配套体系。
陈光祖认为,,主要在于中国零部件企业能做好、能满足整车采购条件,但人家不接纳的这种情况,这是违反本土采购原则的。
  “虽说是全球采购,相比来说,美国车企全球采购较为开放,而日、韩企业在零部件配套上捏得很紧,对本国零部件企业庇护做法更绝,有更严密的配套体系。”上述咨询师告诉记者。
  事实上,中国零部件企业在表面的繁荣之下,掩盖着诸多问题。多年来出口高速增长、零部件企业常年来在自己既定的“势力范围”(既有的二、三级配套关系)下,维持着还算不错的日子。
但是随着中国市场进一步开放,全球零部件企业随整车厂商大举进入中国,中国零部件企业感受到空前的压力;对于仅能让人欣喜的出口来说,量虽大,但仍旧主要停留在低端产品。

  难入跨国配套体系
,实际上只是出于国际贸易的立场所采取的法律手段,进行反垄断,维护中国零部件行业利益。
但是,,应该在于警示中国零部件行业及相关负责机构:长久脱离于整车配套体系之外,低端产品只为二、三级配套,中国零部件不改变现状,会被越落越远,也会进一步阻碍整车行业发展。
有数据统计,截至2007年,全球排名前100位的零部件供应商中,至少有70%以上都在中国开展业务,在华进行汽车零部件生产的外商独资或合资的企业达到近1200家。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进来,使得本土零部件企业进一步游离于整车配套体系之外。
当然,本土零部件企业难以进入整车配套企业,除了合资、独资整车企业更多地要保护本国的配套零部件厂商利益外,最大的原因,是本土零部件企业自身产品质量、品牌处于劣势地位,况且中国整车自主企业也开始进行全球采购,比如奇瑞、吉利也在采购博世、德尔福产品,这样市场空间进一步被压缩。
  “合资企业虽然中外有50:50的股比,但基本上都是外方配套,这里面有历史原因,加之中国汽车整车及零部件产业起步比较晚,长期形成的配套惯性使得即使本土企业所生产的一流产品,也很难立即进入人家配套体系。”湖南一家活塞环企业的一位人士告诉记者。
陈光祖分析认为,实际上合资企业对本国零部件厂商的庇护更多于配套惯性。中国零部件企业一些产品这几年在技术、质量上也有长足进步,因为企业标准掌握在人家手里,为了保护本国配套上,即使达到他们的标准,合资企业在采购时,也会用他们的配套的流程、体系为借口,排斥国内零部件企业。

  绝地反击要靠自身
  “即使日系、德系厂家配套,也是人家出技术,控制原料购进及生产,一切听从人家,自己迷失,长远看也不利。”难入合资企业配套体系,山东一家轮胎企业负责人表示,他们正在进入台湾市场。
  除了寻求新的市场外,中国零部件企业要想早日大举进入整车配套体系,最主要的还要靠自身的长足发展。OEM生产或仅仅做二、三级甚至四级配套,这不是中国零部件的生存法则,也不利于整个中国汽车产业。
从产品、技术层面来说,产品创新能力还远远不够,即使是二、三级配套我们也做得不好,比如电机,日本单一产品会做得很大;喷油嘴压电陶瓷,这样的三级配套产品,我们也做不好。对于企业来说,最重要的还是自己产品创新能力。
“政府到了应该出手的时候了。”陈光祖认为,政府相关部门要发挥整体协调能力,促使整个零部件业发挥整合效应,形成“创新体系”,这是规模小、分散的中国零部件产业最需要的。
“在政策层面,要靠国家组织、行业机构协调,比如跨学科、跨领域地整合零部件企业,形成综合优势,学习韩国做法。”
“单靠企业自身单打独斗是不行的,行业协会、政府在政策方面的作用很重要,因为中国零部件企业很散乱、很杂。”上述咨询师告诉记者,起步晚的中国零部件产业,和整车一样,崛起需要一个过程,其发展前景是非常乐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