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发明四成专利的标杆意义

发布时间:2019-08-29 08:38:15


&nbsp
300项农民发明与惠民新政

&nbsp  在许多人的心目中,一提发明、专利,好像是科技人员的,农民好像不可能与发明沾边。但近年来,在沧州市农民发明家却不断涌现。

&nbsp  这些文化水平不高的农民是如何走上发明创造之路的呢?“这是近年来全市开展‘三下乡’活动,将科技宣传送到乡间地头的结果。”市科技局专利管理处负责人说,农民通过科技下乡,不仅了解到什么是专利,还懂得自己发明专利会受到保护。他说,沧州市营造鼓励、支持科技创新氛围,以及农民多年养成的坚韧不拔性格,促使沧州市涌现出越来越多的农民发明家。

&nbsp  另外,沧州市之所以能形成农民发明创新的群体,和沧州市鼓励创新的政策支持也是分不开的。

&nbsp  为了鼓励发明创造,沧州市从2005年开始设立了专利申请资助专项资金,出台了“沧州市专利申请资助奖励办法”。市政府在2006年还出台文件,对一年获得一项发明专利或五项实用新型专利的企业奖励10万元;市委将专利申请量、授权量作为考核县级领导班子的重要指标。这些政策的出台充分调动和激发了各种创新因素,让更多的农民发明家得以脱颖而出。

&nbsp  据了解,近年来,市科技局还多次举办专利培训班、讲座等,在农民中普及专利保护知识。这样,越来越多的农民专利保护意识增强了,申报专利的积极性也增加了。

&nbsp  近几年,沧州市申报专利数量逐年增加,一直居于全省前列,2007年沧州市申报专利761项,2008年达到829项,其中近300项专利属农民发明创造。

&nbsp  沧州市的事实证明,只要引导得力、政策到位、服务到位,积极营造鼓励创新的氛围,农民也能成为自 主创新的主体。

&nbsp  科学种田催生“农民发明家”

&nbsp  “俺家这头‘小毛驴’,不吃草,不吃料,干起活来呱呱叫。”青县盘古乡儒林村村民李金玉向记者这样形容他研发的中耕机专用变速箱,。

&nbsp  “叫它小毛驴,是因为这种变速中耕机干起活来,样样精通,通过安装各种农机具,可以进行旋 耕、犁耕、除草、播种、中耕、施肥等多种作业,可以顶一头小毛驴使呢。”45岁的李金玉向记者介绍说,几年前,他曾开了一家农机机械厂,现在农村里养牲口的少了,取而代之的是靠人力和大型农机具。靠人力耕种土地,劳动繁重,农民辛苦,而大型农机具又不适合小面积地块的耕种,尤其一到农忙季节,就会出现家家争抢农机具的状况,很不方便。于是他想到了制作一种适合小块农田作业的农机具,中耕机专用变速箱应运而生。

&nbsp  据了解,这种来源于生产实践的发明,因为有很强的针对性及实用性,往往能提高工作效率,取得比较好的经济效益。

&nbsp  专利,让农民从田间走上更大的发展舞台

&nbsp  此外,还有的专利是农民在手工作坊及个体企业生产中发明创造,因为与实际相关,且有一定的生产能力,这种类型的发明比较容易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nbsp  33岁的黄惠敏是青县曹寺乡小学的一名教师。自2002年起,黄惠敏就将自家的温室大棚和邻村果园作为试验基地,开始花样瓜果的研制。经过几年的反复实验,她终于找到了一种简便的方法,可以让瓜果表面长出凹凸不一的立体壁画造型。黄慧敏介绍,这种南瓜的培育方法是:在南瓜生长到一定时期后,用特制模具套在南瓜表面,随着南瓜的生长就生成了模具上的图案,而且,这种模具可以应用到多种水果上。现在,黄惠敏已对模具申请了专利保护。

&nbsp  青县马厂镇东姚庄村农民姚旭华发明的“回流法纯秸秆连续发酵沼气新工艺”,不但使该村村民把秸秆当成了宝贝,还被沧州市新能源办公室列入今年开发新能源研究课题。姚旭华是东姚庄村农民,针对现有的沼气池体积小、产气少、成本高、进出料不方便、群众嫌麻烦等缺点,他经过多年反复研究,终于成功发明了“回流法纯秸秆发酵沼气新工艺”,并获得了国家专利。,对这个工程工艺设计进行了技术评审,专家们认为其操作简便易行,可以推广使用。

&nbsp  专利转化难在何处

&nbsp  农民发明成果转化难的问题困扰着农民。人们叹息,凝聚脑力创造的大量有价值的专利技术压在箱底,实在可惜。农民获得专利不容易,但要让专利给农民带来实惠更难,也更需要重视。

&nbsp  如何改变这种局面,专业人士认为,发明者和有关部门都需努力。从农民发明者来讲,要及早查询、掌握市场信息、技术信息,让自己主动出击,及时和国家有关部门及企业联系,研究发明过程要量力而行,实事求是,保持清醒头脑,尽量搞一些实用技术发明。从政府部门来讲,最好给农民发明者和生产企业之间提供更多的交流服务的平台,同时提供必要的资助经费,用于农民发明者发明项目的产品宣传推荐等。(钱冀敏)

&nb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