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所中学每周五项专利引争议
发布时间:2019-08-27 19:00:15
 来源: 解放日报
在日前举行的一次青少年知识产权教育论坛上,本市某中学每周5项专利的申请速度引起争议:这种速度,比起中小型科技型企业“有过之而无不及”。中小学生申请专利真的如此红火?片面追求数量上的增长是否可取?专家对此纷纷发表看法。
  数量增长背后的隐忧
  本市从2004年起开始在中小学中试点知识产权教育工作,通过资助专利申请费以及开展各种课程教育等形式,促使大批“娃娃专利”诞生。据统计,目前本市中小学校共申请专利2668项,大批拥有多项专利的“创新小明星”脱颖而出。
  另一方面,也有专家冷静指出,专利毕竟与经济利益密切挂钩。中小学生的发明创造固然有其创新性,但客观来讲能真正投入实际应用、产生经济效益的少之又少。专利获得授权后,每年还需要缴纳年费。如果一项专利没有产生效益,这些费用不仅对学生和学校来讲是不小的经济负担,某种程度上也造成了政府公共资源的浪费。
  一位中学科技教师委婉地告诉记者,他们学校每年的数百项专利申请中,大约九成是无需审查即可获得授权的实用新型专利;即使是授权专利,其中相当一部分几年后也会被“战略性放弃”。中小学的专利工作,也许并不如表面数字那般喜人。
  警惕专利功能“异化”
  “申请专利是用来保护创新,但现在有种‘专利功能异化’的趋势,令人担忧。”向明中学科技教师黄曾新举例,曾有一名学生,以拥有45项专利的骄人“成绩”被国内某知名高校录取。该学校希望他选择与发明创造相关联的物理系学习,但他却选择了更“实用”的经济系,且大学阶段未再参加任何与发明创造有关的活动。在这种“榜样”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学弟学妹也会跟风,搞创新直奔“专利”而来,无法沉下心扎扎实实搞研究。专利对他们而言,不过是通向心仪高校、热门专业的“敲门砖”而已。
  上海南洋中学科技教师夏俊说,现在大多数创新项目的评选表上,都要求列出专利申请情况。换言之,专利数量已成为衡量一个科技项目创新度,乃至一所学校创新教育成果的量化指标。在这样的环境下,专利数量保持高位增长就不足为奇了。“事实上,对中小学生的科技创新项目而言,专利未必是最好的衡量标准。但它的好处是易于量化。”一位业内人士无奈地表示。
  创新意识比专利更重要
  教育界人士指出,在申请专利前,许多“准备工作”应当做足,例如教会学生如何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如何检索专利文献等。和现在“老师出点子、学生去执行、师生共同申请专利”这种看似“一步到位”的做法相比,这些看不见的功夫反而更能让学生受用终身。
  上海恒方知识产权咨询有限公司专利部高级经理冯云建议,学校可联系一些专业的服务机构,由他们对学生的发明创造进行评估,决定是否申请专利及准备相关文件。同时,学校应当切实维护学生的利益,如专利申请过程的保密工作,专利投入实际应用的一些相关授权使用等。
最新资讯
-
08-10 1
-
08-26 2
-
08-10 1
-
11-15 1
-
08-29 0
-
08-2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