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项抗旱专利技术为旱区带来希望

发布时间:2019-08-21 01:32:15


珠江断流、河床干涸、农作物绝收……自去年入秋以来,我国西南地区遭受罕见特大旱灾的肆虐。据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统计,截至3月23日,云南、贵州、广西、重庆、四川5省(区、市)耕地受旱面积9654万亩,作物受旱7097万亩;有1805万人、1017万头大牲畜因旱饮水困难。日前,。他明确指出,要调整结构,推广抗旱技术

  “我国抗旱技术主要分为生物抗旱技术、工程抗旱技术、应急灌溉技术、农艺抗旱技术和化学抗旱技术等五大类,这五大类技术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3月23日,中国农科院研究员李茂松在接受中国知识产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从长远来看,开展抗旱良种选育、加强工程抗旱对防旱抗旱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已研发多项抗旱技术

  我国是贫水大国,人均水资源拥有量居世界第109位,为世界人均拥有量的1/4,而北方地区仅为世界的1/20,北方地区缺水面积达58万多平方公里。正因如此,我国一直致力于抗旱技术的研究,并拥有一大批自主知识产权。

  据李茂松介绍,我国这五大类抗旱技术均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其中,生物技术主要指抗耐旱农作品种。目前我国已经选育了大批耐、抗旱小麦、玉米、水稻等粮食作物品种,均有经过国家和省级品种审定的抗、耐旱品种,在广大旱区得到大面积推广,取得了良好的抗旱效果。

  据介绍,工程抗旱技术主要指通过兴修水利和灌溉工程,减少水资源通过蒸发、渗漏等途径的浪费,提高输水送水的利用率,包括水库、水塘、水坝、水窖、水渠修建技术,找水、打井技术等,这些技术已在西北、华北普遍应用。应急灌溉技术主要指在干旱发生过程中方式灵活、移动方便、灌溉高效的灌溉技术和产品,其中包括喷灌、滴灌、微灌、渗灌技术和机具与设备,移动式、行走式灌溉机具和产品等,以微灌、喷灌为例,微灌与地面灌溉相比,可节水达80%至85%,喷灌一般能节水50%至60%。

  “目前,我国工程抗旱技术方面的专利超过100件,尤其是防渗漏方面,我国的堵漏液和堵漏剂专利技术走在世界前列,这些产品不仅可以应用在水库和水坝上,还可以用于建筑方面的防漏。”李茂松表示。

  农艺抗旱技术主要指通过耕作、栽培、农作物水分养分管理、地膜覆盖、秸秆覆盖、间套作等技术,充分利用自然降水、保蓄土壤水、挖掘地下水,减少农田水分流失,提高农田水分利用效率,减轻干旱造成的损失。通过在农作物耕作时深耕深松,以土蓄水,加厚活土层,增加透水性,加大土壤蓄水量,减少地面径流,更多地储蓄和利用自然降水。

  “农艺抗旱主要和耕作方式相关,一般不容易形成专利,但我国自古有精耕细作的传统,农艺抗旱技术也是世界领先的。”李茂松表示。

  化学抗旱技术主要指通过化学物质在保持土壤水分、减少农作物蒸腾和土壤蒸发造成的水分损失、增加雨水入渗到农田等到达抗旱减灾目的。以保水剂为例,保水剂是由同分子构成的强吸水树脂,能在短时间内吸收其自身重量几百倍至上千倍的水分,将保水剂用作种子涂层,通过多种方法直接施到土壤中,就如同给种子和作物根部修了一个小水库,使其吸收土壤和空气中的水分,又能将雨水保存在土壤中,当遇旱时它保存的水分能缓慢释放出来,供种子萌发和作物生长需要。保水剂可使小麦增产10%至15%、甘薯增产30%至35%、棉花、花生增产18%至21%。李茂松表示,目前我国在化学抗旱技术方面已经拥有了50多件发明专利,其中有的专利已经产业化生产,但目前推广应用量还小,主要原因是成本仍然偏高。

  多种技术相结合抗干旱

  作为科研技术人员,李茂松正在受灾严重的云南曲靖抗旱。目睹了云南的旱情,他表示,目前旱情十分严重,人畜饮水已经非常困难,解决人畜饮水是首要。为此,快速找水、打井技术,减损输水送水损失技术,饮用水清洁消毒技术是目前急需的技术。

  “打井技术对于缓解西南地区当前旱情十分重要。”在接受中国知识产权报记者采访时,有关专家表示,一般水位60米至70米的地层,打井需要1天至2天,水位深的需要5天,只要地下有水,就能迅速缓解当前人畜的饮水困难。

  “在打井技术方面,我国在钻头、钻杆领域也拥有专利技术和产品。兰州军区给水施工团运用了专利技术,转战宁夏18个县区,打井159口,为缺水群众送去甘甜的水源。”李茂松表示。

  从长远来看,大力开展抗旱农作物品种的选育,充分挖掘生物遗传资源在抗耐旱中的潜力,加强工程抗旱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应用,抓紧研究应急抗旱技术和产品的研发是防旱抗旱的长久之计。

  目前我国已形成许多抗旱植物品种。抗旱小麦品种有辽春9号、内麦20号、郑旱1号、晋麦47、太T15、轮抗6、克旱20、西旱一号等;抗旱玉米品种有农大108、户单4号、沈单10号、丹玉27号、晋单34号、吉单27号等。这些品种80%以上属于植物新品种,已经在生产中大面积推广。“目前农大108已在北方地区推广种植。”李茂松表示,在一般干旱的情况下,农大108亩产能够达到800公斤至900公斤,这相当于一般种子在正常条件下的产量。

  此次旱灾也暴露出我国水利方面的隐忧。,中国现有的18.3亿亩耕地中尚有9.59亿亩是没有灌溉条件的“望天田”,已建成的8.67亿亩灌溉耕地,灌溉水利用率也只有46%。

  “水利设施对持久防旱抗旱非常重要。”李茂松表示,云南年降水量超过1000毫米,水资源总量位于全国第三。但由于云南地势复杂,常年气候温暖,降下的雨水一方面在地表径流蒸发,一方面渗漏流失,难以存蓄,大量水资源白白流失。这就需要建设水利设施在雨季储存水资源,以调配旱季使用,或是在区域之间进行调配,调节水资源时间和空间分布的不均匀。以都江堰为例,其灌溉面积已经超过1000万亩,由于人类活动频繁,它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抗旱技术服务灾区

  为支持西南抗旱,我国相关部委已经组织技术人员赶赴灾区并启动应急抗旱科技项目。。根据不同作物受灾程度,制定有针对性的技术方案;加强分类指导,根据坝区、山区和半山区不同受灾程度和生产条件,推进科学抗旱;通过修挖水塘设施,浇灌马铃薯等作物,全力挽救小春作物,并做好玉米塑料软盘育苗和炼苗;强化技术服务,派出农技人员深入生产一线,指导农民恢复和发展生产,帮助农民筹划大春生产计划,协调种子、化肥、农药等物资,确保技术措施落实到位;加强灾情预测,在做好抗旱保春耕工作的同时,加强灾害监测预警,及早发布灾害信息,针对可能出现的气象灾害,做到有预判、有预案、有准备。

  科技部组织专家深入重灾区调查和指导科学抗旱;同时,组织专业人员尽快筛选适合云南和西南特大旱区的抗旱应急技术与产品;编制和发放一批科技抗旱应急技术手册;尽快启动一批应急抗旱减灾科技项目。国家知识产权局则建立了“云南抗旱救灾中外专利专题数据库”,该数据库已通过云南省电子政务专网和省知识产权局网站向公众发布,将对云南省节水抗旱专利技术的推广应用、降低旱灾影响发挥促进作用。(知识产权报 记者 胡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