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性新兴产业须破三大制约

发布时间:2019-08-05 15:25:15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指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我国已经明确的有七大领域: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

  当前,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各界关注的热门话题。那么,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哪些特点?我国发展的实际状况如何?还存在哪些问题?面临的障碍如何突破?本版从今天起推出“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中的烦恼”系列报道,就这些问题进行探讨。——编者

  “回顾我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史就不难发现,、,更是我国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发展方式转变的长远之策。。

  截止到去年底,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GDP的比例在4%左右。我国的发展目标是,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达到8%左右。到2020年力争达到15%左右。

  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中,目前进展较快而且已进入规模化的是新能源产业。到2010年我国累计风电装机总量已达到4182.7万千瓦,首次超过美国,位居世界首位;2010年,中国光伏电池产量达到8000兆瓦,约占全球总产量一半,居世界首位。

  冯飞指出,新能源虽然数量发展较快,但实际应用的占比很小。到去年年底,非化石能源占全部能源消耗总量的比例是8.3%,但除去水能和核能,风电、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只占1%左右。虽然我国的光伏电池产量全球第一,但90%以上出口到了国外。

  从世界范围内看,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历几十年的技术积累。比如生物技术,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2000年之后进入成长阶段,可能要到2035年前后,才会进入到成熟期。

  总而言之,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尚处在萌芽阶段。

  形势逼人 前有发达国家领跑 后有其他发展中国家追赶

  冯飞指出,自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发达国家和主要的新兴经济体都在加快布局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即国际上所说的新兴产业(英语为emergent industry)。

  他说,美国在今年最新版的《国家创新战略》中提出,要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电动汽车、生物技术、空间技术、纳米技术等六个新兴产业,欧盟在2009年出台了《2020 智慧可持续包容增长战略》,也明确了类似的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日本在其《2020迈向光辉日本新增长战略》中,也提出类似的产业发展重点和技术目标。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有两大软肋。”冯飞指出,一是核心技术掌握不足。拿规模最大的新能源来说,风电技术正处在消化吸收到自主创新的过渡期,太阳能发电基本上是靠引进技术和设备。二是单个企业的实力弱小,包括技术和规模都是如此。我国整个医药产业的研发投入加起来,还不敌美国的辉瑞公司。

  据冯飞介绍,其他几个新兴经济体,也在加快推进新兴产业。其中,巴西把生物燃料、生物柴油作为重点,印度提出要发展信息、生物技术、空间技术等,都是雄心勃勃、力度很大。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既是我国应对国际挑战、抢占技术经济制高点的需要,更是我国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举措。”冯飞说,传统产业往哪儿转?经济结构调什么?新的经济增长点是什么?“解决好这些问题,都离不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

  冯飞指出,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依靠巨大的国内市场、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和相对宽松的出口环境,成为名副其实的制造大国。随着国内、国际形势的变化,这些优势今后将逐渐削弱,必须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特别是近年来我国的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成本上涨,旧的比较优势明显削弱,如果形不成新的比较优势,就有掉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危险。

  “目前世界正处在新一轮产业革命和科技革命的前夜,机遇稍纵即逝,不进则退,形势逼人。”冯飞指出,现在前有技术领先的发达国家领跑,后有成本更低的发展中国家追赶。“中国夹在中间,如果不抓紧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形不成新的比较优势,就有可能出现升级受阻的‘夹生饭’现象。”

面临三大制约 核心技术掌握不足 市场推广不畅 体制机制不适应

  冯飞认为,我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目前面临三方面的制约。

  一是核心技术掌握不足,很多技术依赖国外。比如95%的数控技术、84%的高性能集成电路等,还依赖进口。

  二是市场推广不畅。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市场导入期,都面临市场化瓶颈。这是由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点决定的:一是产品成本高,像太阳能发电的成本是常规火电的3—4倍;二是对服务设施要求高,比如新能源汽车如果没有相应的充电设施,有了车也跑不起来;三是市场信任瓶颈,即国产的新东西出来后,消费者不信任。

  三是现有的体制机制不适应新兴产业,而且体制性碰撞大于传统产业。

  “最大的问题是市场准入。”冯飞说,长期以来我们采取以“控”为主的政策导向,都是按照经济规模来控制。而在新兴产业崛起过程中,科技型中小企业发挥着特殊的重要意义,它们是名副其实的创新源。美国有一个统计,70%左右的技术创新来自中小企业,大企业多采取“拥抱战略”,整体收购那些有创新技术、产品的小企业。以“控”为主的准入机制,十分不利于中小企业的发展。

必须突出三大创新 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实际上是两大探索:一是探索新的产业发展方式,即建立在技术体系基础之上的新产业,而不是像过去那样,靠‘拿来主义’,以市场换技术;二是探索新的政府管理方式。”冯飞说,后者的重要性不亚于前者,只有两个轮子一起转,才能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康、顺利成长。

  因此,他认为,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突出三个创新: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

  首先,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离不开新的技术体系。而在技术创新中,最重要的是企业的主体地位。日本50%左右的专利来自企业,美国是30%左右,我国只有10%左右,其余来自研究机构、高校等。这说明中国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还很薄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