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土产业出路在于知识产权
发布时间:2019-08-27 15:38:15
目前,国际稀土行业竞争焦点已经由资源竞争转向技术竞争。工业和信息化部赛迪研究院知识产权专家武胤日前接受采访时表示,近年来,我国稀土行业的专利技术发展迅速,在稀土矿山开采、冶炼分离技术领域拥有一定数量的自主知识产权,但总体水平还不高,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在核心专利技术方面差距明显。国内包钢稀土和五矿集团的部分专利虽处于国际先进水平,但该领域专利的整体数量和质量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一定差距。
中国稀土产业正面临来自国际知识产权领域的挑战。中国稀土学会此前一份报告表示,由于中国垄断了全球的稀土生产资源,其他稀土消费发达国家则大量投入稀土研究,抢占稀土知识产权制高点,并从外围“跑马圈地”,试图从技术领域控制全球稀土的生产和消费。如截至2011年6月,在矿山开采方面,世界稀土矿山开采类专利有10293项,中国仅拥有24项,占比不到0.3%;在冶炼分离方面,世界稀土冶炼技术类专利有2833项,中国63项,仅占2.2%;世界稀土分离技术类专利有911项,中国21项,占2.3%。由此可见,中国虽是全球最大稀土生产国和消费国,但是在稀土基础研究的专利上,正面临着来自美、日、欧的威胁。
尽管稀土产业成为中国为数不多的优势产业之一,但由于稀土没有卖出好价钱,再加上稀土研发、加工和产业链没有得到广泛传播,尤其是稀土知识产权领域存在的“短板”,整个行业技术落后的面貌难以根本转变,特别是对功能材料深加工环节的核心技术专利还没有真正掌握,使我国稀土产业表面上给人留下了“大而不强”的印象。突出表现在,土工业应用开发滞后,自主创新不足;冶炼分离和产能过剩问题突出,造成对国际市场依赖性强;高科技材料受西方专利技术制约严重。因此,要加强调控,科学开发,保护资源;控制总量,调整结构;统一规划,合理布局;自主创新,扩大应用;清洁生产,集约发展。
毋庸讳言,知识产权领域的缺失已成为了中国从稀土大国向稀土强国转型的最大障碍。争夺国际话语权,需要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技术路线,花大力气搞好稀土应用技术的开发和研究,力争研究出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拳头产品,开辟新的稀土应用领域。一方面,针对国内稀土生产企业普遍存在原创力不足的问题,确立依靠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升级的理念,集中力量突破一批关键技术,推动自主知识产权产业化。另一方面,立足资源优势,深入开展技术引进。如对于自主研发确有困难的关键技术,可以利用资源优势,通过技术与资源互换协议、技术合作协议和资源出资入股等形式,与技术实力雄厚的外国企业集团合作,引进、共享其拥有的专利技术,在其基础上进行消化吸收,并根据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二次开发,申请外围专利,进而申请核心专利。
应该看到,随着中国稀土工业的发展,稀土工业产品结构日趋合理,已从初级产品生产向高附加值产品生产转变。如高纯、高附加值的单一稀土化合物和金属产量逐年上升,单一高纯产品达到总商品量的50%,成为世界上唯一能够大量供应各种级别、不同品种稀土产品的国家。目前中国稀土分离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分离纯度可达到99.9999%。对此,专家建议,中国需要采取措施维护和加强在稀土分离提纯环节的控制力,尤其是在这一生产环节不宜采取合资,保证中国企业独资,以便有效保护这个环节的核心技术。(知识产权报 吴学安)
最新资讯
-
08-06 0
-
08-05 0
-
03-15 1
-
09-09 0
-
08-05 1
-
08-09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