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刑事证据排除规则

发布时间:2020-09-14 09:32:15


  核心内容:在我国刑事诉讼过程中,刑事证据排除规则非常重要,那么刑法对于刑事证据排除规则具体是怎样规定的呢?下面由刑法小编为您详细解释,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刑事诉讼是解决犯罪嫌疑人刑事责任的诉讼,是代表国家对其进行追究,将直接影响到犯罪嫌疑人的最根本的权利,甚至会剥夺其生命,因此,刑事诉讼规定了很严格的证据体系,但在现实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

  一、形式不合法的证据的效力问题

  我国长期以来的司法传统是重实体轻程序,尤其是对证据的形式审查更是大而化之,不甚重视,因此广泛存在证据形式不合法的现象.笔者认为这样做是不合适的,有悖法律的规定,应该得到重视和纠正。

  在英美法系采取“毒树之果”的理论,认为形式不合法的证据必将推导出不合法的结论,因此将形式不合法的证据一概排除在外.最近轰动世界的辛普森案就是因为证据有瑕疵而被判决无罪并当庭释放的,。

  我国刑事诉讼法对此也做了相应的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五十三条第四款规定,制作书证的副本、复制件,物证的照片、录象、录音等有关证据,制作人不得少于二人。并附制作过程说明由制作人签名或盖章。第五十四条第二款规定,单位提供的书面证据,必须由提供人签名并加盖单位印章;个人提供的书面证据,必须由本人签名或盖章。刑事诉讼法第九十一条规定,讯问犯罪嫌疑人时,侦查人员不得少于二人。第九十五、九十九、一百条规定,讯(询)问笔录由犯罪嫌疑人(被害人、证人)确认无误后签名或盖章,侦查人员也应当在笔录上签名。第一百零六条规定,勘验、检查的情况应当写成笔录,由参加人和见证人签名或盖章。第一百二十条第二款规定,鉴定人鉴定后,应当写出鉴定结论,并且由鉴定人签名,医院加盖公章。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也做了类似的规定。我国刑事诉讼对证据的要求是相当高的,但很遗憾的是,没有说明如果违反上述规定后证据是否可以采用,从而造成了现实中的许多问题出现。在实践中最主要的表现是证据材料上缺少相关人员的签字,比如侦查人员在讯问笔录上不签名,或单位提供的书面证据上只加盖公章而没有提供人签名等情况时有发生。

  此类问题的发生关键是办案人员责任心不强所致,但这并不单单是一个无关紧要的形式问题,而是关系到证据是否合法,是否具备证明效力的根本问题。因此必须在思想上高度重视,严格按照法律规定执行,并作为办事作风的一项指标来考核,这一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故而有必要做出相应的制度性规定,对此类证据的证明效力予以明确。

  二、取得方式不合法的证据的效力问题

  在美国,把该类证据表述为“非法证据”,并不涉及证据形式,而是专指违反程序和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的方式收集的证据。,反映了程序价值和实体价值选择上的现实主义态度。在日本,同样明确规定了诸如不得强迫任何人做不利于己之供述,由于强制、拷问或胁迫之招供,或经过不当之长久拘留或监禁后之招认时,不得认为有罪或科以刑罚等规定。、程序、正义、效率等价值。法律为保障证明符合这些价值的实现,规定了收集证据的主体,程序,证据的法定形式及来源,出示证据的程序,期限等等。

  在我国,刑事诉讼法第四十三条规定严禁刑讯逼供和以威胁、引诱、欺骗以及其他非法的方法收集证据。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第一百四十条也做了相同的要求。同时,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也分别发文强调此类要求,似乎关于刑讯逼供等问题已经从制度上排除了其存在的可能,明文规定该类证据不能作为证据使用,但现实当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

  (一)对刑讯逼供的认定标准不明确

  什么是刑讯逼供?是不是只要不采取暴力殴打就不是刑讯逼供?刑讯逼供需要谁来证明?如何维护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权益?都是在现实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清楚超期羁押的问题之后,对犯罪嫌疑人超期羁押的现象明显好转,但仍然存在人为的延长办案期限的问题。那么,对犯罪嫌疑人反复多次讯问之后,谁还能保证讯问笔录就一定是真实的呢?笔者认为,必须严格加强办案期限延长的审批环节的监督,杜绝不正当的延长对犯罪嫌疑人的羁押期限。有学者甚至认为,超期羁押就是非法拘禁,是犯罪行为。笔者认为这一定性是有一定道理的。

  再有就是连续讯问的车轮战,让犯罪嫌疑人精疲力竭,从而可能做出不真实的口供;或者对其实施饿冻或者不让休息等“软暴力”,迫使其招供。

  笔者认为应当将刑讯逼供的标准明确化,只要犯罪嫌疑人提出有刑讯逼供,就将没有实施刑讯逼供的责任交给侦查部门,从而切实保护司法公正。

  (二)对威胁、引诱、欺骗等手段同样缺乏明确的标准

  现实中经常发生侦查人员以态度好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为“诱饵”来促使犯罪嫌疑人招供,甚至还有以放其回家来说服其做出承认指控的犯罪事实,或者对指控的事实的法律性质做不恰当的解释,诱使其认为只要承认,也没有什么严重的后果。更有甚者,一些检察人员在开庭时仍然以此来促使被告人供认指控的事实。这些行为是否构成诱供呢?法律虽然规定了采取诱供等手段取得的证据为非法,却没有客观可行的标准来衡量那些行为是诱供,因此就给了一些违法取证以生存的空间。

  笔者认为,当务之急是制定统一的标准,将诱供等非法手段明确化,并将以诱供或威胁、欺骗等方法取得的证据排除在有效证据之外,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遏制这一不正常的取证行为。

  (三)对取证过程缺乏有效的监督

  目前我国的刑事诉讼法虽然明确律师介入刑事案件的时间是犯罪嫌疑人第一次被讯问时起,但实践中律师介入受到许多限制,无法对侦查人员的取证行为进行监督。而司法机关内部又无法得到取证过程合法与否的信息,因为犯罪嫌疑人本人根本无法向外界传递消息,因此取证过程就成为监督的真空,容易滋生一些违法违纪行为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