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创新引领广东高新区发展
发布时间:2019-08-28 17:14:15
国际金融危机为传统发展模式画上了句号,自主创新日益成为广东领跑的法宝。广东高新区大批创新型企业逆势上扬,在形势最为严峻的去年一季度,一批高新技术企业产值均保持了30%以上的高速增长。
目前,高新区成为全省发展最快的区域之一。1998年至2008年,全省高新区的GDP年均增长33.1%,远高于全省15.5%的增速;高新区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速达32.5%,比全省高出19.8个百分点。
研发现状 “团体”全国领先,“单打”不及京沪
国际金融危机是广东经济发展模式的分水岭。
危机前,广东依托对外开放的先发优势、出口导向的经济模式,以及低成本资源和廉价劳动力等优势,30年来经济发展一直走在全国前列。
然而,金融危机为这种模式画上了句号,危机促使广东上下求索,自主创新日益成为广东领跑全国的法宝。危机中,广东高新区大批创新型企业逆势上扬,在形势最为严峻的去年一季度,一批高新技术企业产值均保持了30%以上的高速增长。
如果没有高新区,广东也许不会那么快走出危机,如果没有省部产学研,高新区也许不会逆市上扬。高新区通过建设产学研创新联盟、示范基地和组织实施重大产学研合作专项等形式,有效提升了园区及相关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与核心竞争力。
“以前,广东高新区是我们学习的榜样,现在,我们不向广东学了。”几年前,成都高新区一负责人接受南方日报记者采访时说。
人们发现,广东高新区的总体规模和产值处于全国前列,但从核心园区的“单打”水平来看,广东高新区的工业增加值、盈利水平、创税能力、出口创汇、高层次创新人才等主要指标,还落后于不少省市的高新区。
以广东实力最强的广州、深圳高新区为例,其工业增加值落后于北京、上海、苏州、无锡、西安等高新区,其净利润落后于北京、上海、天津、南京、无锡、西安等高新区,其上缴税额落后于北京、上海、西安等高新区,其出口创汇落后于北京、无锡、苏州等高新区,其人均工业总产值落后于南京、上海、无锡等高新区。
从世界范围看,与美国硅谷、印度班加罗尔、日本筑波科学城、韩国大德科技园和我国台湾新竹科学工业园等著名高科技园区比较,广东高新区差距更大。
广东是拥有国家级高新区最多的省份,为何诞生不了“单打冠军”?1991年至1992年,为迎接世界新科技革命的挑战,。其中,广东就有6个:广州、深圳、中山、惠州、佛山、珠海国家级高新区。
业内人士分析,这与广东创新资源短缺不无关系。相较于广东良好的产业基础,广东有限的重点高校、科研院所,根本难以满足高新区自主创新的需求。也正因为如此,一些城市高新区内的企业资质平平,配不上“高新技术企业”的称号。如何帮助高新区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成为广东亟待解决的难题。
完善措施 高校科研院所填补高新区创新短板
就在这个关头,省部产学研合作登上了历史舞台。从2006年开始,在省科技厅的推动下,各高新区纷纷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项目合作。
为了促进高等院校、各类科研机构同区内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各高新区加强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配套政策,致力于打造一流的创新服务平台,为产学研合作营造良好的环境。
首先是打造产学研合作的良好载体。以广州高新区为例,它按照适宜创业发展和生活居住的理念,累计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超过130多亿元,积极推进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筹建科技人员公寓、三甲医院、购物中心、文体中心等配套设施建设,适度开发高质量房地产项目,努力营造国际化的创业、居住环境、独具岭南山水园林特色的生态环境,满足高级科技研发和管理人才的生产生活需要,有效促进了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创新型人才等各类创新资源聚集。
其次是构建产学研合作的创新平台,,这4大专业创新平台,将在环保技术与装备研发、环境生物技术、环境功能材料以及功能高分子材料和精细化学品等领域,结合佛山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开展相关技术的开发研究和企业育成。
此外,各地高新区还完善产学研合作的配套政策,加强产学研合作的人才保障。结合各高新区发展需求,广东通过建设产学研创新联盟、示范基地和组织实施重大产学研合作专项等形式,为园区引入国内外相关领域的优势创新资源和高层次人才,经过5年的实践,广东高新区建立了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创新体系。
目标定位 打造两家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
在产学研合作的推动下,广东高新区的整体实力节节攀升。
省科技厅厅长李兴华告诉记者,高新区集中了全省约一半的高新技术企业、全省一半以上的企业技术研发机构、全省三分之一以上的研发活动和科技人才。2008年,高新区研发经费占GDP比重为9.2%,远高于全省1.3%的平均水平。
目前,高新区成为全省发展最快的区域之一。1998年至2008年,全省高新区的GDP年均增长33.1%,远高于全省15.5%的增速;高新区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速达32.5%,比全省高出19.8个百分点。
高新区国土面积仅占全省的千分之一,但2008年高新区工业总产值10050亿元,约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六分之一;高新技术产品产值7082亿元,约占全省的三分之一;出口额643.81亿美元,约占全省出口总额的六分之一。
据介绍,广东省高新区已经形成了电子信息、先进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等4大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同时,各高新区也积极培育新能源、资源与环保、新光源等新兴战略产业。以河源为例,通过产学研合作,河源高新区已经建立了4个研究院、研发基地,27个工程中心。河源市特灵通通讯有限公司原来只是一家贴牌生产的手机企业,通过与北京邮电大学和电子科技大学等高校结成战略伙伴关系,一系列技术难题得到快速解决。目前,企业已经研发出自主品牌的多种制式通信产品,是国内少数同时拥有世界最大的两家CDMA方案公司专利技术授权的企业之一。
“打造两家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去年,我省发布的《关于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的意见》提出了这一振奋人心的目标。根据《意见》,广州、深圳高新区要以中关村(7.81,-0.08,-1.01%)科技园等国内先进园区为争先竞位目标,积极实施赶超战略,力争用5年左右的时间建成全国领先的高新区;要以美国硅谷等全球先进园区为标杆,全面提升产业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力争到2020年率先跨入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行列。
目前,高新区成为全省发展最快的区域之一。1998年至2008年,全省高新区的GDP年均增长33.1%,远高于全省15.5%的增速;高新区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速达32.5%,比全省高出19.8个百分点。
研发现状 “团体”全国领先,“单打”不及京沪
国际金融危机是广东经济发展模式的分水岭。
危机前,广东依托对外开放的先发优势、出口导向的经济模式,以及低成本资源和廉价劳动力等优势,30年来经济发展一直走在全国前列。
然而,金融危机为这种模式画上了句号,危机促使广东上下求索,自主创新日益成为广东领跑全国的法宝。危机中,广东高新区大批创新型企业逆势上扬,在形势最为严峻的去年一季度,一批高新技术企业产值均保持了30%以上的高速增长。
如果没有高新区,广东也许不会那么快走出危机,如果没有省部产学研,高新区也许不会逆市上扬。高新区通过建设产学研创新联盟、示范基地和组织实施重大产学研合作专项等形式,有效提升了园区及相关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与核心竞争力。
“以前,广东高新区是我们学习的榜样,现在,我们不向广东学了。”几年前,成都高新区一负责人接受南方日报记者采访时说。
人们发现,广东高新区的总体规模和产值处于全国前列,但从核心园区的“单打”水平来看,广东高新区的工业增加值、盈利水平、创税能力、出口创汇、高层次创新人才等主要指标,还落后于不少省市的高新区。
以广东实力最强的广州、深圳高新区为例,其工业增加值落后于北京、上海、苏州、无锡、西安等高新区,其净利润落后于北京、上海、天津、南京、无锡、西安等高新区,其上缴税额落后于北京、上海、西安等高新区,其出口创汇落后于北京、无锡、苏州等高新区,其人均工业总产值落后于南京、上海、无锡等高新区。
从世界范围看,与美国硅谷、印度班加罗尔、日本筑波科学城、韩国大德科技园和我国台湾新竹科学工业园等著名高科技园区比较,广东高新区差距更大。
广东是拥有国家级高新区最多的省份,为何诞生不了“单打冠军”?1991年至1992年,为迎接世界新科技革命的挑战,。其中,广东就有6个:广州、深圳、中山、惠州、佛山、珠海国家级高新区。
业内人士分析,这与广东创新资源短缺不无关系。相较于广东良好的产业基础,广东有限的重点高校、科研院所,根本难以满足高新区自主创新的需求。也正因为如此,一些城市高新区内的企业资质平平,配不上“高新技术企业”的称号。如何帮助高新区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成为广东亟待解决的难题。
完善措施 高校科研院所填补高新区创新短板
就在这个关头,省部产学研合作登上了历史舞台。从2006年开始,在省科技厅的推动下,各高新区纷纷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项目合作。
为了促进高等院校、各类科研机构同区内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各高新区加强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配套政策,致力于打造一流的创新服务平台,为产学研合作营造良好的环境。
首先是打造产学研合作的良好载体。以广州高新区为例,它按照适宜创业发展和生活居住的理念,累计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超过130多亿元,积极推进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筹建科技人员公寓、三甲医院、购物中心、文体中心等配套设施建设,适度开发高质量房地产项目,努力营造国际化的创业、居住环境、独具岭南山水园林特色的生态环境,满足高级科技研发和管理人才的生产生活需要,有效促进了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创新型人才等各类创新资源聚集。
其次是构建产学研合作的创新平台,,这4大专业创新平台,将在环保技术与装备研发、环境生物技术、环境功能材料以及功能高分子材料和精细化学品等领域,结合佛山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开展相关技术的开发研究和企业育成。
此外,各地高新区还完善产学研合作的配套政策,加强产学研合作的人才保障。结合各高新区发展需求,广东通过建设产学研创新联盟、示范基地和组织实施重大产学研合作专项等形式,为园区引入国内外相关领域的优势创新资源和高层次人才,经过5年的实践,广东高新区建立了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创新体系。
目标定位 打造两家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
在产学研合作的推动下,广东高新区的整体实力节节攀升。
省科技厅厅长李兴华告诉记者,高新区集中了全省约一半的高新技术企业、全省一半以上的企业技术研发机构、全省三分之一以上的研发活动和科技人才。2008年,高新区研发经费占GDP比重为9.2%,远高于全省1.3%的平均水平。
目前,高新区成为全省发展最快的区域之一。1998年至2008年,全省高新区的GDP年均增长33.1%,远高于全省15.5%的增速;高新区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速达32.5%,比全省高出19.8个百分点。
高新区国土面积仅占全省的千分之一,但2008年高新区工业总产值10050亿元,约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六分之一;高新技术产品产值7082亿元,约占全省的三分之一;出口额643.81亿美元,约占全省出口总额的六分之一。
据介绍,广东省高新区已经形成了电子信息、先进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等4大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同时,各高新区也积极培育新能源、资源与环保、新光源等新兴战略产业。以河源为例,通过产学研合作,河源高新区已经建立了4个研究院、研发基地,27个工程中心。河源市特灵通通讯有限公司原来只是一家贴牌生产的手机企业,通过与北京邮电大学和电子科技大学等高校结成战略伙伴关系,一系列技术难题得到快速解决。目前,企业已经研发出自主品牌的多种制式通信产品,是国内少数同时拥有世界最大的两家CDMA方案公司专利技术授权的企业之一。
“打造两家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去年,我省发布的《关于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的意见》提出了这一振奋人心的目标。根据《意见》,广州、深圳高新区要以中关村(7.81,-0.08,-1.01%)科技园等国内先进园区为争先竞位目标,积极实施赶超战略,力争用5年左右的时间建成全国领先的高新区;要以美国硅谷等全球先进园区为标杆,全面提升产业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力争到2020年率先跨入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行列。
最新资讯
-
04-18 0
-
03-24 2
-
08-29 1
-
08-28 1
-
08-21 2
-
08-2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