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标师“监控”恶意抢注

发布时间:2020-12-01 19:04:15


&nbsp解放日报
&nbsp 
&nbsp  北京奥运吉祥物揭晓,引发了“五福娃”域名的抢注风。尽管中国域名注册管理机构———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已明确表示:“与北京奥运相关的域名权归北京奥组委所有,由代理机构注册的相关域名将在两周内注销”,然而人们不禁仍在疑问,若不是碰上特殊的奥运标志保护条例,我们对恶意抢注潮难道真的无计可施?
&nbsp  事实上,恶意抢注已经有了克星。据记者了解,如今在国内一些规模较大的商标事务所,一项名为“商标监控”的业务正在萌芽起步。“傍大款”、“搭便车”的现象或许好景不长了。

&nbsp  拦截“傍大款”

&nbsp  “我们只能对进入公告期的商标进行监控,这几乎是企业品牌保护的最后一道防线”,绍兴市胜利商标事务所总经理陶宏对记者说。据了解,在商标注册申请提交后的一年至一年半时间里,国家商标局会对申请商标进行3个月的公示,商标监控便是在这3个月时间内,截住疑似“傍大款”的商标。
&nbsp  譬如,今年5月,某著名酒类品牌“会××”被认定为驰名商标,3个月后,胜利商标事务所就发现有人正在第34类申请注册相同商标。第34类虽是打火机、烟具类,与酒类毫不沾边,但若注册成功,对酒类“会××”却会有很大影响。“会××”立即委托商标监控师,力争撤销他人抢注的商标。目前,异议材料仍在报送过程中。陶宏说:“只要商标持有人本人提出异议,赢的把握很大”。尽管成竹在胸,“会××”仍后怕———若不施监控之举,烟具类“会××”完全可能注册成功,此后再走商标撤销程序,就得花3到5年时间了。
&nbsp  市场已不断地在给企业上课。上海中天商标事务所商标代理人张小军告诉记者一个耐人寻味的教训。知名化妆品牌“小××”当时注册的是化妆品大类中的03和06群组,但南方一企业用同样名字注册成功了化妆品大类中的01群组,即洗面奶群组。此后,一家国外企业欲收购“小××”未果,转而又去找南方那家企业,该企业轻松将洗面奶类“小××”商标卖了个1000万元天价(注册费不过2000元)。这下03和06群组的“小××”着急了,一方面,市场上两个“小××”合法共存;另一方面,自己若要在洗面奶产品上冠商标又将被视为违法,境地十分尴尬。最终,其还是忍痛被国外企业收购。

&nbsp  “皇帝”不着急

&nbsp  张小军向记者感叹:“眼下商标抢注太红火了,仅‘麦莎’,全国就报了200多件申请!。”据记者了解,近年来,新商标注册的速度令人看不懂。截至2004年底,我国的注册商标累计总量达224万件,而仅仅在2004年,国家商标局共受理各类商标申请就达76.2万件!大量新申请注册的商标,导致商标审核的工作量直线上升。张小军抱怨:“审核期一再延长,2002年前是12个月,现在已延长到18个月,若商标局不增加人手的话,明年的审核期可能是2年甚至更长”。
&nbsp  一方面,是热得过火的注册潮;另一方面,大品牌、大企业的预警意识依然堪忧。据了解,目前国内大部分知名企业并未设立专门的商标事务部,一旦主打品牌遭遇抢注,走的多是亡羊补牢的被动之路。记者从不少商标事务所了解到,大部分时候,都是商标监控员发现了可疑情况,及时找到企业,才化险为夷。好在这种“倒贴”行为往往立竿见影,。
&nbsp  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国家商标局每星期都会公布一份新的《商标公告》,罗列正进入3个月公告期的“准商标”。但是,鲜有企业会意识到订阅这本公告的重要性,只有商标事务所“皇帝不急急太监”。据记者了解,目前商标监控业务与商标注册业务相比,远不是事务所的主打业务,一般而言现在只能占到公司利润的5%左右,却要耗费事务所50%的业务人才。但不少商标事务所甘愿为之,期盼的正是大企业的“商标预警”意识觉醒之后的大市场。

&nbsp  “抢注”无关道德

&nbsp  在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知识产权专家张平眼里,商标抢注并非中国特色,更无关道德。
&nbsp  海信和西门子之间的纠葛便是明证。为阻击海信挺进欧洲市场,西门子在欧洲大量抢注“HiSense”,使海信陷入被动。张平告诉记者:“外界看来,知识产权是把双刃剑,但我更愿意视其为一种工具,,不仅是‘小偷’和‘强盗’相互间的指责,更需要你主动利用知识产权,讲究战略战术,否则即便法律再完善,也不过是个漂亮的摆设”。
&nbsp  国外几乎所有大企业都将知识产权的论证和经营放在极其突出的地位,因为知识产权对一个企业而言,是获得持久利益之源。但大部分中国企业却要通过教训来意识到知识产权的重要性。在张平看来,“对企业而言,一定要有知识产权方面的投入,包括创新投入、管理投入,最重要的是决策层的重视,预防为主,而非后期的亡羊补牢。”
&nbsp  一位专家认为,强调自主创新不仅应体现在科技这一块,也应体现在知识产权领域。目前,国内不少贴牌生产的企业想自创品牌,但只注重短期利益,抄袭别家的牌子,往往两三年后即销声匿迹。“如果大家都争抢着‘模仿’、‘搭车’,而不加强信息收集和品牌创新,再多的商标监控师也无济于事。”这位专家说。
&nbsp


&nbsp (编辑:商标法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