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震减灾呼唤更多自主知识产权
发布时间:2019-09-01 06:24:15
突发灾难面前,时间就是生命。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发生里氏7.1级地震后,在大救援中,高科技装备及技术应用成为抗震救援中不可或缺的关键因素。医疗、通信、生命探测仪、无人机、卫星遥感技术等先进技术的再次发挥了作用,挽救了许多宝贵的生命。在随之而来的灾后重建工作中,高科技也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分秒必争 高科技驰援玉树救灾
4月14日7时49分40秒,青海玉树发生里氏7.1级地震,灾情严重,当地交通、电力、通信基本中断。
4月14日12时40分,武警总医院启动应急机制,由武警总医院30名医护人员组成的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医疗队迅速集结,携带了获2009年国家科技进步奖的救援装备,其中救援智能决策系统能自动生成电子预案,实现了人员配备、医疗及药品配备的科学化和程序化;还携带了高科技医疗器械箱,装备有减震、防水、信号识别和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救援队还可随时通过海事卫星进行危重伤员的远程会诊。
4月16日21时50分。“我们刚刚用生命探测仪探测到下面有微弱的生命迹象,现在30多名矿山救护队员正努力施救!”四川省安监局调度中心的一台电视大屏幕上显示着四川省矿山救护总队队员在玉树民族综合职业学校女生宿舍楼的废墟上奋力救援的画面。这些画面是由一台由陆路运至青海的“动中通”卫星通信车传回的,它能够通过卫星信号,,实现三地联动,实时指挥,可以极大地提高救援效率。
4月17日22时许。。这套系统利用3G网络技术,可以将远在千里之外的伤员病情影像,在最短的时间内传输到北京,从而得到专家诊断。10分钟后,刚刚从玉树地震灾区搜救出来的藏族伤员挲多的病情影像清晰地传送到第二炮兵总医院远程影像会诊中心,几名专家立即进行会诊。又过了10多分钟,病情诊断、治疗建议传回到西宁,现场医护人员按照专家的意见,马上对挲多展开救治。短短1个小时之内,共有50例玉树地震重伤员的病情通过“远程医学影像会诊系统”得到北京14家大医院300多名专家的会诊。
防震减灾 呼唤自主知识产权技术
记者从中国地震局了解到,我国是一个多地震国家,,。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城市化进程加快,地震对社会发展和公共安全构成的威胁更加严重。因此,依靠科技进步成为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的根本原则和必由之路。
我们能否依靠科技手段准确及时地预测地震?一场大地震之后,我们对灾情的预估和评估能否更及时和准确?在通信遭到破坏后,我们能否有应急通讯,在第一时间掌握一线的真实信息,让救援力量的组织和判断更加及时高效和准确?实践已经证明,做到这一切不仅需要快速的联动反应,更需要高科技的支撑。
据了解,目前我国的防震减灾能力还落后于发达国家,主要体现在地震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上。地震科学技术涵盖地震灾害防御、地震应急响应与处置技术、地震科技服务等诸多领域。在国家知识产权局中国专利检索系统中,截至记者发稿时,以“地震”为关键词在摘要中检索,得到获权发明专利1625件,获权实用新型专利1632件;以“地震,预测”为关键词在摘要中检索,得到获权发明专利11件,获权实用新型专利8件。据中国地震局网站信息,截至2010年1月,全国地震系统共拥有获权专利30件,其中发明专利3件。
一份来自上海图书馆上海科技情报研究所的《国内外地震预警专利研发概况分析》显示,1987年至2007年间,作为世界上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我国对地震预报预警相关技术的研究成果并不多,但在1990年左右、1996年至1999年间以及2005年以后曾经形成了3次小的研究高潮。从专利申请人来看,国内地震预警研究主要以个人为主,企事业单位投入较少。以个人为主的申请人由于缺乏大资金的投入,无法对产业进行垂直整合,其研究仅能体现在某一领域,国内尚没有申请人在地震预报预警技术方面占据优势。从申请内容来看,主要集中在地震或声学的勘探或探测技术,包括相关方法和设备,这一点与该领域国外申请较为相符。
《国家地震科学技术发展纲要(2007—2020年)》指出,由于起步较晚,我国地震应急救援的关键技术研发和相关基础研究极其薄弱,灾情快速获取、震害快速评估、救灾指挥决策和相关的地震应急平台建设难以满足地震应急救援工作的实际需要。我国地震科学技术工作目前依赖国外技术和产品的局面尚未完全改变,一些原有的技术优势近年来有逐渐弱化的趋势,在国际地震仪器和产品市场中,除少数仪器外,我国不具备很强的竞争力,观测技术和仪器仪表方面的原创性成果不多。因此,加快地震科学技术的发展,最大限度地提升防震减灾工作中各个环节的科技含量,是提高我国防震减灾能力的迫切需求。防震减灾重任,呼唤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学技术及装备,呼唤更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最新资讯
-
08-29 0
-
08-17 0
-
08-25 0
-
08-12 0
-
08-12 0
-
08-2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