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蕉叶引发大乱斗 杭广两地合作到相争
发布时间:2019-11-09 12:04:15
广州市民所熟知的“蕉叶”在广州餐饮市场经营了十多年,“蕉叶”也几乎已经成了泰国菜的代名词。笔者近日了解到,在“蕉叶”这一品牌的背后,是持续了几年的商标诉讼纠纷,且在本月内,两家“蕉叶”已经有多起诉讼在上海和广州两地提起。涉及纠纷的当事人近日告诉笔者,双方在多年前也曾谋求合作做大“蕉叶”品牌,但因经营理念的不合分开,这些诉讼还将持续一段时间。?熟悉本案的人士表示,诉讼的背后,涉及到复杂的资本投资背景。
缘起
十多年前港穗蕉叶做得风生水起
笔者查阅资料以及从当事两方的采访得知,早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香港和广州就已经有“蕉叶”这一品牌,并在香港和广州拥有一定的知名度。至2000年,香港蕉叶在香港地区、日本、悉尼、韩国、菲律宾等地成立了多家餐饮分店。
广州蕉叶相关负责人周女士也表示,广州蕉叶负责人罗定民早在1995年就在广州开设了“蕉叶风味屋”,时至今日,广州蕉叶在广州、上海、沈阳等地开设了多家分店。
2000年10月14日,香港蕉叶向中国国家商标局申请注册“蕉叶咖喱屋Banana Leaf Curry House 及图形”组合商标(其中“咖喱屋”、“CurryHouse”放弃专用权,保留蕉叶“图形”、文字“蕉叶”和英文“BananaLeaf”的专用权)。后来,广州蕉叶向国家工商总局提出异议。
2003年,国家工商总局将蕉叶的商标裁定给了香港蕉叶,并明确其使用范围为“餐厅、自助食堂、快餐馆”等餐饮服务项目。
2002年10月,广州蕉叶经国家商标局核准取得图形商标注册证。
2006年,“亚洲蕉叶”收购“香港蕉叶”,并获得了蕉叶商标在中国内地的使用权。2007年10月10日,亚洲蕉叶与杭州蕉叶签订《注册商标使用许可合同》,亚洲蕉叶许可杭州蕉叶在中国范围内独占使用“蕉叶咖喱屋Banana Leaf Curry House及图形”注册商标,同时,亚洲蕉叶授权杭州蕉叶有权对侵犯商标权利的行为追究法律责任。
合作
曾谋求合作做大“蕉叶”
后因经营困难的原因,香港蕉叶被唐广敏收购,并在香港注册成立“亚洲蕉叶”,2007年,香港蕉叶将上述注册的商标转让给亚洲蕉叶。在双方拥有不同注册商标的情形下,双方曾谋求合作。亚洲蕉叶和广州蕉叶的负责人均向笔者证实,他们合作的目的是“做大蕉叶这一品牌。”
双方亦向笔者证实,他们合作筹划的首家旗舰店位于北京,广州蕉叶出示了双方合作时关于人事任命、各方资本投入等文件和票据。
唐广敏则告诉笔者,当时几个股东所要求的绩效考核、、集中配送等不能得到广州蕉叶的认同,因而合作失败责任在于广州蕉叶。
“合作不成的时候,我们也把款项全部还给唐广敏了。”广州蕉叶相关负责人周女士表示,对方所谓的合作不成功原因归咎于广州蕉叶,他们不认同,只能说经营理念不同。
至于涉及的款项,广州蕉叶称,2004年至2005年广州蕉叶先后投资850万元与他人合作,在北京开办了亚洲蕉叶第一间门店,“严格来讲,罗定民也是亚洲蕉叶的创始人之一。”周女士还表示,还有一次合作是,亚洲蕉叶拟收购广州蕉叶上海两个分公司30%的股权,作价3000万,但亚洲蕉叶只支付了1890万,致使交易未能完成。
亚洲蕉叶则称,交易失败是广州蕉叶没有按时履行股权交割。
熟悉本案的业内人士告诉笔者,双方多次的合作以及目前的多起纠纷,是因为当初的投资款项和理念的分歧造成的。
纠纷
“我们4月中旬还在退合作款,月底就起诉,我们每开一家店,他们都要起诉,这是恶意诉讼!”广州蕉叶的周女士表示,到现在为止,杭州蕉叶已经向广州蕉叶上海分公司发起了多起诉讼。
笔者了解到,2008年4月,杭州蕉叶在上海起诉广州蕉叶上海分公司及广州蕉叶(共同被告)商标侵权;2009年,杭州蕉叶在上海起诉金蒜头餐饮有限公司,,金蒜头餐饮有限公司承诺不再使用含有“蕉叶”、“bananaleaf”文字与图形商标所构成的组合标识,并支付了147115元给杭州蕉叶。
此后,广州蕉叶在广州发起了“不侵权诉讼”,,广州蕉叶使用“蕉叶”字号可上溯至1997年11月,相比之下,广州蕉叶使用在前,有合法在先权利。杭州蕉叶不服,,该案目前正在审理中。
针对广州蕉叶“恶意诉讼”的说法,唐广敏表示,杭州蕉叶不止针对广州蕉叶和上海金蒜头,目前已经对在杭州违规使用“蕉叶”这一名称的公司告上法庭,“将来会清理更多的‘蕉叶’,维护我们的合法权益”。
最新资讯
-
08-05 1
-
08-10 1
-
08-04 0
-
08-15 2
-
01-18 1
-
01-01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