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西壮族自治区工业化十一五发展规划的通知
发布时间:2019-08-03 07:54:15
发布部门: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
发布文号: 桂政发[2007]6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自治区农垦局,区直各委、办、厅、局:
现将《广西壮族自治区工业化“十一五”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二○○七年一月三十一日
广西壮族自治区工业化“十一五”发展规划
目 录
第一章 工业化的关键时期
一、工业发展的主要成就
二、加快推进工业化的紧迫要求
三、加快推进工业化的有利时期
(一)发展基础成熟
(二)发展机遇良好
第二章 总体要求与发展目标
一、总体要求
二、发展目标
(一)工业快速发展
(二)工业化进入中级阶段
(三)产业结构明显优化
(四)工业就业比重提升
(五)工业竞争力明显增强
(六)工业投入明显增加
(七)工业科技水平进一步提升
(八)资源利用效率进一步提高
第三章 工业化发展重点
一、工业发展重点
(一)产业发展重点
(二)加快企业发展
(三)发展工业循环经济
(四)加强工业品牌建设
二、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
(一)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二)建设农产品加工原料基地
(三)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四)建立与农业产业化发展相适应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三、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一)加强信息基础建设
(二)加快信息技术及信息产业的发展
(三)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
(四)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
第四章 工业布局与城镇化发展
一、构建“干”字型工业布局
(一)北海-钦州-防城港-崇左工业经济带
(二)梧州-贺州-玉林-贵港-河池-百色工业经济带
(三)南宁-来宾-柳州-桂林工业经济带
二、加快工业园区建设
(一)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二)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三)临海工业开发区
(四)特色产业工业园区
(五)边境工业园区
(六)县域工业集中区
三、工业化促进城镇化发展
(一)构建与工业布局相一致的城镇空间格局
(二)推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协调发展
(三)围绕工业发展提升城镇服务功能
第五章 工业化的支撑体系建设
一、资源支撑体系建设
(一)资源禀赋丰富
(二)加强资源管理
二、构建人才资源支撑体系
(一)高层次人才开发工程
(二)新型工业化人才开发工程
(三)外向型人才开发工程
(四)新型农村实用人才开发工程
(五)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三、完善科技支撑体系
(一)完善技术创新体系
(二)构建科技服务平台
(三)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工程
四、培育和完善市场体系
(一)金融市场
(二)技术市场
(三)人才市场
五、现代交通支撑体系
(一)公路
(二)铁路
(三)水运
(四)民航机场
六、构建生产性服务业体系
(一)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
(二)积极发展商务服务业
(三)着力发展会展业
第六章 加快工业化进程的主要措施
一、制定完善政策
(一)工业投资政策
(二)产业政策
(三)财税政策
(四)工业用地政策
(五)资源开发与节约利用政策
(六)扩大就业政策
(七)扶持强优企业政策
(八)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政策
二、加大改革力度
(一)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三)推进户籍管理改革
(四)深化人才使用制度改革
三、提高开放水平
(一)实施多区域合作战略
(二)以园区为载体吸引外来投资
(三)加强外向型工业基地建设
四、加强工业化的组织领导
(一)建立管理制度,推进规划实施
(二)统筹煤电油运,确保经济稳健运行
(三)强化服务意识,提高行政效能
(四)规范行政行为,构建诚信政府
,优化市场环境
附表一:广西工业化“十一五”发展规划重点项目表(按产业排序)
附表二:广西工业化“十一五”发展规划重点项目表(按地级市排序)
附表三:广西工业化“十一五”招商引资重点项目表(按产业排序)
附表四:广西工业化“十一五”招商引资重点项目表(按地级市排序)
工业化是现代工业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国民经济中发挥主导作用,进而推动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发展工业是推进工业化的核心内容,坚持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形成工业化与城镇化互为依托,工业、农业产业化和现代服务业协调发展。《广西壮族自治区工业化“十一五”发展规划》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主要阐明加快工业发展的战略意图和政策导向,是推进全区工业化的宏伟蓝图和行动纲领。
第一章 工业化的关键时期
“十一五”时期是我区全面实施“工业兴桂”战略,加快工业化进程的关键时期。必须抓住机遇,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发展工业,壮大经济总量,努力实现工业跨越式发展,推动工业化跃上新台阶。
一、工业发展的主要成就
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我区工业发展有了长足进步。特别是在新世纪之初,自治区党委、政府作出了加快工业化进程的重大决策,坚持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全面实施“工业兴桂”战略,“十五”期间工业发展成就显著,工业化取得较大进展。
--工业经济快速发展。2005年工业增加值达到1265亿元,比2000年翻了一番。“十五”期间,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3.9%,高于生产总值增长速度3.2个百分点。
--投资规模迅猛增加。“十五”期间累计完成工业投资1641亿元,技术改造投资808亿元,均比“九五”增长一倍以上。
--经济效益显著提高。2004年和2005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净利润均超过100亿元。
--强优企业发展壮大。2005年全区年销售收入超过30亿元的企业达到11家,其中超过100亿元的达到4家。
--重点产业实力增强。目前,我区糖业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60%以上,汽车产量居国内第六位,微型汽车产销量位居国内第二,铝业基地不断壮大,电力、钢铁、建材、食品等优势产业较快发展,培育形成了一批优势、特色产品和知名品牌。
“十五”时期工业对全区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45%,工业主导经济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有力推动了经济结构优化升级。2005年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达到31%,二、三产业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达到45%左右,人均生产总值突破1000美元,城镇化率达到33.6%,按照国际通行评价标准衡量,我区已进入工业化初级阶段。
二、加快推进工业化的紧迫要求
当前,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中级阶段。全国各地都在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竞相发展,东部发达地区率先领跑,正向工业化成熟阶段迈进,东北老工业基地加快振兴,中部地区加速崛起,西部地区发展提速。与全国相比,我区仍处在工业化初级阶段,突出表现为:经济增长方式比较粗放,工业经济总量不大,产业集中度不高,产业链不长,产业优势不够突出;工业企业数量偏少,大企业不多,中小企业专业化程度不高,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产品附加值低,知名品牌不多。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工业化率、工业从业人员比重分别为31%、1.39和6.5%,远低于全国41.8%、3.35和14%的平均水平,总体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我区经济落后,主要是工业的落后,工业化进程不快,主要是工业发展不快,影响了农业、服务业发展和城镇化进程,成为制约我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性问题。形势逼人,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加快推进工业化,已成为当前最紧迫的任务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重点。
三、加快推进工业化的有利时期
(一)发展基础成熟
经过多年建设和发展,我区已建立起具有自身特色的工业体系,培育形成了一批优势产业。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区加强了交通、能源、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初步构筑起适应工业发展需要的支撑体系,具备了加快推进工业化的基础条件。
(二)发展机遇良好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增强,国际产业分工更加细化,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正在向工业化成熟期迈进,产业和资本不断寻求新的发展空间,资本、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正在向中西部地区快速流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构建、泛珠三角多区域合作的开展,以及“一轴两翼”区域经济合作格局的开启,有利于我区构建区域性国际大通道,加快承接产业转移的步伐;有利于充分利用国内外资源和市场,拓展发展空间,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深入实施,国家的开发重点正逐步由生态和基础设施建设向鼓励发展特色产业转变,有利于我区争取国家西部开发政策支持和重大产业项目布局,促进特色资源的深度开发,加快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不断壮大优势产业。
“十一五”时期,我区工业发展具备了较好的基础条件,面临着多重机遇,全区上下树立了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增强了工业对经济社会发展起带动作用的认识,坚定了加快工业发展,加速向工业化中级阶段迈进,追赶全国发展步伐的信心和决心。
第二章 总体要求与发展目标
一、总体要求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全面实施“工业兴桂”战略。以工业化、城镇化互为依托,加快构建“干”字型工业布局;以扩大开放、推进多区域合作为契机,拓展发展空间;以深化改革、自主创新为动力,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以加快工业园区和重大工业项目建设为重点,加强招商引资和扩大工业总量;以延长产业链、集群发展为模式,提高产业集中度,发展壮大优势产业,加快提升特色产业;以加强工业化支撑体系建设为着力点,不断做大产业,壮大企业,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催生新兴产业,扩大就业。进一步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加快工业化进程,加快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的新广西。
加快工业化进程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坚持以壮大工业经济总量为中心任务,不断强化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
--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挥信息化对工业化的倍增和催化作用,促进产业优化升级。
--坚持工业化城镇化联动发展,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以城镇化促进工业化,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
--坚持以工业化促进农业产业化,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
--坚持实施品牌战略,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业品牌,不断提高工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坚持工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保护生态环境,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不断增强工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发展目标
“十一五”时期,实现工业发展速度高于生产总值发展速度,高于全国平均速度;重点产业集群基本形成,现代制造业迅速发展,工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产业、产品竞争力不断增强,企业经济效益和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较大幅度提高,工业化跨入中级阶段,为到2020年迈进工业化高级阶段,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一)工业快速发展
2010年,全区工业增加值达到2600亿元,年均增长15%,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0%,比“十五”期末提高9个百分点。
(二)工业化进入中级阶段
“十一五”期间全面完成工业化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到2010年,工业化率(工业增加值/农业增加值)达到2.2左右。
(三)产业结构明显优化
三次产业比重从2005年的22.4:37.1:40.5调整为2010年的18:44:38,第一产业比重下降4.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上升6.9个百分点。
(四)工业就业比重提升
“十一五”期间工业新增就业100万人,到2010年,工业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达到10%;非农业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达到50%。
(五)工业竞争力明显增强
2010年,新产品产值率达到30%以上;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30%以上;工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以上;主要行业和骨干企业的工艺技术和装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培育20项以上国家知名品牌。
(六)工业投入明显增加
“十一五”期间,累计完成工业投资5200亿元,年均增长25%以上;技术改造投资2060亿元,年均增长15%以上。
(七)工业科技水平进一步提升
2010年,全社会研究与开发经费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1.2%,每万人中专业技术人员数达到200人,专利申请量达到3800件,科技进步水平在全国的排位比2005年前移2~3位,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
(八)资源利用效率进一步提高
2010年,全区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到 2.22吨标准煤,年均节能率5%以上;万元工业增加值取水量下降到230立方米,年均下降9%;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45;工业用水重复率65%以上;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70%以上;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率提高到80%以上;重点污染源工业废水废气排放达标率95%以上。
第三章 工业化发展重点
按照充分发挥比较优势,不断扩大产业规模,着力提升产业竞争力的要求,发展壮大优势产业,重点提升特色产业,开发培育高新技术产业,不断催生新兴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企业,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加强工业品牌建设;培育和发展汽车、铝业、工程机械、糖业、石油化工、钢铁、锰业、林产工业、医药、茧丝绸等十大产业集群;迅速扩大工业经济总量,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一、工业发展重点
综合考虑资源优势、产业政策、发展基础、市场潜力、财税贡献和扩大就业等因素,“十一五”时期产业发展的战略思路是:依托区位优势大力发展重化工业,发展壮大机械装备制造、有色金属、糖业、石化、钢铁锰业、电力6个优势产业,提升农产品加工、医药、林浆纸、建材4个特色产业,培育发展电子信息、生物、新材料、海洋生物、环保5个高新技术产业。根据市场需求,运用政策扶持手段催生一批新兴产业。到2010年,以汽车为主的机械装备制造业和以铝为主的有色金属产业产品销售收入均分别突破1000亿元,石化产业、钢铁锰业、电力产业均分别突破500亿元。
(一)产业发展重点
1.发展壮大优势产业
(1)以汽车为主的机械装备制造业。充分发挥现有产业基础和优势,重点发展汽车、工程机械等行业。到2010年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400亿元,比2005年增长1.6倍以上;工业增加值350亿元以上,增长1.5倍以上。汽车整车产量100万辆,车用内燃机120万台,工程机械6万台,金切机床8000台,区内汽车零部件配套率突破70%。
汽车产业。抓住上汽、东风、一汽及通用、雷诺、日产等国内外著名汽车集团齐聚柳州的机遇,加快发展整车,突出发展高附加值的中高档轿车,巩固和扩大微型汽车、车用内燃机的优势地位,做大做强中重型载货汽车、大中型客车,发展低速汽车,大力发展汽车零部件。
工程机械产业。扩大轮式装载机、液压挖掘机、振动式压路机、预应力锚固体系等工程机械的生产规模,大力发展工程机械零部件。
其他机械产业。重点发展橡胶机械、数控机床、输变电设备、压缩机、数显量具、糖业设备、甘蔗机械、节水灌溉设备、农产品精深加工设备、港口机械、船舶机械等。
(2)以铝为主的有色金属产业。充分发挥我区有色金属资源丰富的优势,重点发展铝、锌、铅、锡等有色金属产业。到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1000亿元,比2005年增长4倍以上;实现工业增加值350亿元,增长4倍以上。氧化铝产量500万吨,十种常用有色金属产量300万吨以上,其中电解铝200万吨,锌50万吨,铅30万吨,锑5万吨,铜10万吨,锡5万吨;铝材100万吨,铜材15万吨。
铝业。大力发展氧化铝、电解铝,重点发展高纯铝,高精度铝板带箔,中高档建筑型材、工业材,铝轮毂,铝合金铸件,电线电缆等精深加工;积极发展铝土矿中伴生价值高的镓、钛、铁等多种金属的综合利用。
其他有色金属产业。重点发展精炼锡、氧化锡等锡化工产品,精炼锑,氧化锑,高纯铟、ITO靶材等铟金属及铟的各类化合物、高新技术材料,锌合金、超细锌粉、无汞锌粉、纳米氧化锌、超细氧化锌、彩管玻壳氧化锌、氧化锌晶须等锌深加工产品,铜、钽、铌等金属冶炼及深加工。
(3)糖业。巩固糖业在全国的绝对优势地位,强化机制糖产业,重点发展白砂糖、精制糖、绵白糖;拓展生物工程产业,重点发展赖氨酸、低聚糖、酵母、味精、甘油、核糖核酸等;加强综合利用,重点发展蔗渣造纸、特种酒精和燃料乙醇、饲料、复合肥等。到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450亿元,比2005年增长1.5倍以上;工业增加值150亿元,增长1.5倍;机制糖产量750万吨,增长40%;综合利用工业总产值占机制糖工业总产值60%,增长1倍。
(4)石油与化学产业。抓住国家重化工业战略布局调整的重大机遇,充分发挥沿海区位优势,重点发展石油化工、为铝工业配套的氯碱化工、煤化工、化肥、橡胶等产业。到2010年销售收入达750亿元,比2005年增长2.5倍以上;工业增加值230亿元,增长3.5倍以上。汽油产量240万吨,柴油780万吨,农用化肥105万吨,化学农药7万吨。
石油化工产业。加快建设沿海炼油基地,加快改扩建田东石化产业园,大力发展乙烯、合成氨、大颗粒尿素、乙烯衍生物、化纤原料、有机化工原料等石化深加工。
化学产业。重点发展氮肥、磷肥、复混肥、专用肥,离子膜烧碱,聚氯乙烯,轮胎等橡胶制品。
(5)钢铁锰业。加快柳钢产业结构调整,积极推进武钢、柳钢联合建设防城港钢铁基地,促进我区钢铁产业优化升级;依托资源优势,建设我国重要锰业基地。到2010年销售收入650亿元,比2005年增长1倍以上,其中钢铁销售收入550亿元,增长1倍以上;锰业销售收入100亿元,增长1.2倍。工业增加值210亿元,增长1.6倍;生铁产量1500万吨、钢产量1500万吨,钢材产量1500万吨,铁合金200万吨,锰品深加工35万吨。
钢铁产业。做大做强钢铁冶炼;保持建筑长材优势,重点发展以热轧板卷、冷轧板卷、热镀锌卷、彩涂卷为主的精品薄板和优质碳素钢、低合金结构钢、汽车板、管线钢等精深加工。
锰业。改造提升采选冶产业,主要发展锰系铁合金;重点发展电解金属锰、电解二氧化锰、铁氧体软磁材料及电器元件、不锈钢、无汞碱锰电池及锂锰二次电池、四氧化三锰等精深加工。
(6)电力产业。优先发展水电,适度发展火电,积极发展核电、风电和其他电源,充分发挥各种电源的互补性。重点建设500千伏、220千伏、110千伏输电线路、变电站,提高电网运行稳定性;形成以水电、火电为主,以500千伏、220千伏、110千伏电网为骨干电网的产业格局。到2010年全区电力总装机容量2340万千瓦,其中水电1380万千瓦,火电960万千瓦;发电量800亿千瓦时。实现销售收入600亿元,比2005年增长1倍;工业增加值230亿元,增长1倍。
2.重点提升特色产业
(1)医药产业。大力发展心脑血管、糖尿病、抗肿瘤、抗病毒、提高机体免疫功能、速效药物、中药提取物等现代中药,重点发展青蒿琥酯、紫杉醇、喜树碱、左旋多巴、氨基酸等化学药、化学原料药及制剂,培育发展血液制品、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等生物制药。到2010年销售收入达120亿元,比2005年增长1倍;工业增加值50亿元,增长1倍;中成药产量8万吨,化学原料药6000吨。
(2)林浆纸产业。依托丰富的林、竹、蔗渣等资源,大力发展林浆纸一体化产业,加快发展各类文化生活用纸及纸制品,积极发展家具制造。到2010年销售收入300亿元,比2005年增长3.8倍;工业增加值120亿元,增长4.3倍;机制纸及纸板产量450万吨。
(3)建材产业。重点发展旋窑干法水泥、水泥制品、浮法平板玻璃、建筑卫生陶瓷等,加快发展滑石、石灰石、大理石、花岗岩、重晶石等开采及深加工。到2010年销售收入200亿元以上,比2005年增长60%;工业增加值58亿元以上,增长70%;水泥产量5000万吨。
3.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培育发展电子信息、生物、新材料、海洋生物、环保5大高新技术产业。到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650亿元,比2005年增长6倍以上;工业增加值310亿元,增长6倍以上,占全区工业增加值的12%左右。
(1)电子信息产业。重点发展电子信息产品制造、软件、通信设备、数字化产品、集成电路与新型电子元器件、信息设备等产业。
(2)生物产业。重点发展生物医药、生物质能源和生物农业等产业。
(3)新材料产业。重点发展轻质、高强、高韧和耐高温、耐腐蚀的铝及铝合金材料、高分子结构材料、复合材料等高性能结构材料和功能陶瓷材料,液晶材料、金属基复合材料、储能材料、功能晶体材料、稀土材料,超硬材料,磷酸钛氧钾、氧化锌、超细粉非金属矿物、超细锌粉等新型功能材料。
(4)海洋生物产业。重点发展甲壳素酶解法生产壳聚糖及衍生物,珍珠深加工产品,海洋植物资源综合利用,海洋抗癌、抗病毒类药物及治疗心脑血管疾病药物和保健品。
(5)环境保护产业。重点发展工业废水、城市污水处理专用设备,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专用及配套设备,机动车船内燃机尾气净化装置,工业废气净化装置,节能节水设备,以及共生、伴生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废旧物资的回收再利用,海水淡化应用工程,微生物技术处理有机废水等。
(二)加快企业发展
扶持一批强优企业,打造一批特大型企业,积极发展中小企业,形成大、中、小各类企业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格局。
1.进一步做大做强企业
依托现有强优企业,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以企业管理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为核心,以做强品牌、扩大产品市场占有率为着力点,以扩大企业增量、盘活企业存量为主线,以强化资本运营、强强联合、拓宽合作领域等为手段,走内涵式发展与规模扩张相结合的路子,做大做强一批企业。重点支持上汽通用五菱、柳钢、广西电网公司、玉柴、中铝广西分公司、华银铝业等骨干企业的发展。“十一五”期间,力争培育年销售收入突破100亿元的大型企业15户以上,其中突破500亿元的2户以上,300亿元的5户,100亿元的8户。
2.积极培育大型企业集团
以资产为纽带,以优化资源配置、实现资源效益最大化为目标,以重点骨干企业为龙头,坚持政府推动、企业自愿、先易后难、发挥资源优势、突出产业特色、提高产业集聚度和企业核心竞争力等原则,积极推进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资产重组,进一步扩大企业规模,提高产业集中度,打造一批主业突出、实力雄厚、竞争力强的企业集团,培育形成十大类型企业集团。
(1)矿产冶炼产业集团。培育集探矿、采矿、冶炼、加工、销售为一体的矿产冶炼产业集团。
--以桂西铝业为龙头的铝业集团。
--以华锡集团为龙头的有色金属集团。
--以中信大锰为龙头的锰业集团。
(2)农产品加工产业集团。培育贸工农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农产品加工产业集团。
--以南宁糖业、农垦糖业、洋浦南华、华强集团、来宾东糖、东亚糖业为龙头的六大糖业集团。
--以柳州银鸥纸业为龙头的纸业集团。
--以三威林产、梧州松脂、百色丰林、柳州木材厂为主要股东的林产集团。
--以大海粮油、新海油脂、惠禹饲料蛋白(防城港)、大洋粮油为主要股东的粮油加工集团。
--以广西丝绸集团有限公司为龙头的丝绸集团。
(3)石油化工产业集团。以沿海石油化工项目为龙头,有效整合各种资源,培育石油化工产业集团。
--以中国石油广西钦州公司为龙头的石油化工产业集团。
--以中国石化广西北海公司为龙头的石油化工产业集团。
(4)汽车零部件集团。培育以玉柴机器为龙头的汽车零部件产业集团。
(5)钢铁产业集团。培育以柳钢为龙头的钢铁产业集团。
(6)工程机械产业集团。培育以柳工为龙头的工程机械产业集团。
(7)医药产业集团。培育以桂林三金、桂林南药、桂林集琦药业、桂林天和药业为主要股东的医药产业集团。
(8)海洋产业集团。培育以海洋资源开发龙头企业为核心的海洋生物工程大型企业集团。
(9)建材产业集团。培育以水泥龙头企业为核心的建材产业集团。
--以华润集团为龙头的水泥产业集团。
--以海螺集团为龙头的水泥产业集团。
(10)高新技术产业集团。培育以高新技术龙头企业为核心的机电一体化、电子信息、新材料等产业集团。
3.大力发展中小企业
按照“三个鼓励”、“五个培育”、“三个集中”的要求,积极引导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和“小巨人”方向发展。到2010年,新增中小企业约1万家,新增就业人员50万人以上,实现增加值占全区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三分之一以上。
(1)鼓励发展科技型、出口型、地方特色型中小企业
科技型中小企业。以市场为导向,扶持和鼓励中小企业向“高、精、尖”方向发展。重点支持汽车零部件、工程机械零部件、电子与信息、生物与医药、新材料等领域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扶持一批孵化期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到2010年,新增高科技型中小企业达100家以上。
出口型中小企业。通过产业政策引导,积极发展出口型中小企业。加强中小企业与国外贸易机构的合作,充分利用国外资金、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推动我区出口型中小企业的发展。到2010年,新增出口型中小企业500家以上。
地方特色型中小企业。鼓励发展有色金属、中药、农产品、海产品和林产资源等特色中小企业,形成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优势中小企业群。走科技兴企之路,促进具有技术特色、产品特色的骨干企业快速成长。到2010年,发展1000家具有地方特色的中小企业。
(2)加快培育具有产业特色的五类中小企业群
围绕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以龙头企业为核心,发展配套中小企业,构建关联度较强的优势中小企业群。
汽车零部件中小企业群。依托大型汽车企业,以项目配套等多种方式,发展汽车零部件中小企业,形成有成本优势和技术优势的中小企业群。
食品加工中小企业群。以食品精深加工项目为载体,通过延长产业链,在旅游休闲食品、绿色食品等领域积极发展食品加工中小企业群。
有色金属中小企业群。通过发展关联配套产品,在铝、锡、锌、铜等有色金属资源加工制造领域,培育一批中小企业群。
装备制造业零部件中小企业群。围绕大型装备制造企业,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零部件中小企业群。
石化中小企业群。积极发展精细化工、专用化学品和塑料加工等中小企业群;加快培育以电子化学为代表的高端化工中小企业群。
(3)集聚式发展中小企业
以工业园区为载体集中发展中小企业。依托工业园区,以优势企业为核心,通过产业配套,推进产业链延伸,形成与核心企业密切合作的中小企业群。
以城镇带为依托集中发展中小企业。引导中小企业向小城镇集聚,主动承接中心城市的产业辐射,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形成与中心城市产业相配套的中小企业群。
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集中发展中小企业。依托特色优势资源,积极培育特色专业村,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传统工艺加工和服务型中小企业。
(三)发展工业循环经济
通过政策引导、采用先进设备、引进先进技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1.提高关键环节资源利用率
在资源利用环节,加强资源消耗管理,实施综合勘查、开采和利用,提高回采率和回收率,实现能量的梯级利用、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在废弃物产生环节,强化污染预防和全过程控制,充分发挥建材、钢铁、火电等行业废弃物消纳功能,推动产业链的延伸和耦合,加强各类废弃物的循环利用,提高废弃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在再生资源形成环节,加强废旧资源回收管理,不断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加工、利用体系,大力回收和循环利用各种废旧资源;在消费环节,树立可持续的消费观,鼓励使用能效标识、节能节水认证和环境标志、绿色标志、有机标志等产品,减少过度包装和一次性用品的使用。
2.加强节能降耗与污染治理
加强政策引导,强化对节能降耗与污染治理的管理,推广无害化技术处理,实现清洁生产目标。在重点行业的生产领域,对生产过程的用水、原材料、废弃物等环节实施闭路利用。在冶金工业领域,推行技术装备大型化、紧凑化、高效化、生产流程连续化的工艺装备;在有色工业领域,推广共伴生矿综合利用率的工艺方案;在水泥工业领域,推行“三废”零排放生产模式;在制糖工业领域,推行热电联产、蒸汽复用、水循环利用技术;在造纸工业领域,推广以纸养林、林纸结合、林浆纸协同的生态发展方式;在化学工业领域,推广“三无”新型工艺。
3.实施节能降耗九大示范工程
在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和重点环节,实施燃煤工业锅炉(窑炉)改造工程、联产工程、余热余压利用工程、电机系统节能工程、能量系统优化工程、工业节水工程、工业节约材料工程、清洁生产工程、有色矿产资源节约九大示范工程。
4.建立重点行业循环经济指标体系
按照发展循环经济要求,建立重点行业资源节约、清洁生产、综合利用的指标体系,并逐步上升为地方标准。
(四)加强工业品牌建设
提高工业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为目标,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制定品牌战略发展规划,运用经济、法律、行政、市场等手段,集中力量培育、保护、扶持和发展一大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产品、驰名商标、国家免检产品、中国知名出口品牌。
1.打造国际知名品牌
到2010年,力争在我区已获11项“中国名牌”、9项“中国驰名商标”称号的产品中,培育形成1-2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国际知名品牌。
2.创建国家知名品牌
重点扶持现有 “广西名牌”、“广西著名商标”,争创一批“中国名牌”、“中国驰名商标”、“国家免检产品”和“中国知名出口品牌”。
3.培育广西知名品牌
以优势产业、特色产业、高新技术产业龙头企业和重点企业、销售收入前300名的工业企业为重点,培育新增100项具有行业主导能力的“广西名牌”和“广西著名商标”。
二、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
以工业生产方式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壮大县域经济,。依靠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走区域化布局、产业化经营、品牌化营销、社会化服务有机结合的发展路子,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重点建设一批特色优势农产品加工原料基地,积极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立健全与农业产业化发展相适应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全面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产品加工业的市场竞争力。
(一)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促进农业产业化。到2010年销售收入800亿元,比2005年增长55%;工业增加值230亿元,增长60%。
1.烟草加工业
重点建设百色、河池、贺州、桂林烟叶基地,降低卷烟焦油和烟气烟碱含量,提高卷烟附加值,做强“真龙”品牌、做大“甲天下”品牌。
2.茧丝绸产业
建设桑蚕优势产区,大力发展桑蚕产业;建设丝绸工业园区,培育贸工农一体化茧丝绸龙头企业;重点发展缫丝、织绸、印染、服装等产业,形成茧丝绸产业集群。
3.粮油食品加工业
重点发展粮油食品精深加工,山茶油精深加工等。
4.果蔬加工业
重点发展果汁、果酱、果粉、果酒、罐头和果蔬保健食品等。
5.畜禽产品加工业
重点发展生猪(香猪)、家禽、肉牛、山羊等肉类精深加工,蛋白肠衣,速冻食品等,突出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水牛奶制品。
6.水产加工业
重点发展对虾、罗非鱼、海水珍珠、大蚝等大宗水产品精深加工。
7.香料加工业
重点发展玉桂、八角为主的南亚热带香料精深加工。
8.特色农产品加工业
重点发展木薯淀粉、剑麻、松脂、罗汉果、银杏、山野蔬菜、茶叶等精深加工及竹、芒制品。
(二)建设农产品加工原料基地
按照“面向市场、依靠科技、强化特色、发挥优势”的思路,继续做强做优糖料蔗、水果、蔬菜等传统优势产业,以打造特色农产品加工原料基地为突破口,立足农业资源和社会经济资源,开发和发展传统农业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重点建设糖料蔗、热带水果、无公害蔬菜、优质原料茧、中药材、优质烟叶、海洋生物产品等七大特色优势农产品加工原料基地。
(三)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积极打造农业产业化百强企业,充分发挥农村劳动力资源优势,以农产品加工业为主攻方向,加大扶持力度,推动龙头企业上规模、上水平,增强辐射能力和带动力,形成贸工农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格局,更好地促进农产品的转化增值,使生产规模优势转变为市场优势。
(四)建立与农业产业化发展相适应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建立覆盖全区各县和90%以上乡镇农业企业的信息传输服务网络,完善农产品信息的收集、加工和发布机制,建设以高效透明的农业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农业信息技术应用、农业信息进村入户为主的现代化农业公共信息服务体系;启动农业科技入户工程,提高农业科技创新与转化应用能力,以优势农产品和优势产区为重点,以推广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和实施主体培训为主要措施,以资源整合和体系创新为突破口,建立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农技推广新机制;加强农民转业转岗培训,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实施规模,建立培训、就业、跟踪服务一体化机制,提高农民工职业技能水平,加快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
三、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一)加强信息基础建设
1.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重点加强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和下一代互联网的建设。加快推进“三网融合”,实现资源共享,形成覆盖全区的集约化信息网络体系。进一步扩大固定电话、移动电话的普及率。继续增强电信网络综合通信能力,提高网络资源利用率。推动第三代移动通信和下一代网络的发展。加快区域信息化进程,总结推广南宁、柳州、桂林三个城市信息化试点城市的经验,全面推进全区信息化进程。
2.信息平台建设
(1)电子政务平台建设
建立以全社会为服务对象、以互联网为基础、多种技术手段相结合的电子政务公共服务平台。增加服务内容,扩大服务范围,提高服务质量,推动服务型政府建设。以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率为目标,完善行政服务系统建设,尤其在财政、金融、税收、工商、、质检、食品药品安全等部门,统筹规划,分类指导,有序推进各级政府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促进部门间业务协同,提高行政服务能力。建设企业、个人征信系统,规范和维护市场秩序。完善信息基础设施,促进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的发展,加强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
(2)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
构建面向全社会的信息平台,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与开发能力。以行业信息化、城市信息化为依托,构建面向企业的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电子商务、专业数据库查询等信息服务;建设社区服务信息网络,为市民提供教育、医疗、纳税、旅游、购物、水电管理等交互式信息服务;整合涉农网络信息资源;构建服务农村居民的信息平台,为农民提供农业技术、劳务信息、农产品供求信息等服务。
(3)企业基础信息共享与交换平台建设
按照国家要求,开展广西企业基础信息共享和交换平台建设。通过该平台可实现全区工商、国税、地税、质量监督、劳动保障、海关等部门之间企业基础信息的共享与交换,形成以工商部门的企业基础信息为基础,以全国统一的组织机构代码为唯一索引,涵盖有关部门的完整、准确、动态的企业基础信息库。
3.加大信息资源开发力度
建立健全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体系,引导和规范政务信息资源的社会化增值开发利用。鼓励企业、个人和其他社会组织参与信息资源的公益性开发利用。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大力发展以数字化、网络化为主要特征的现代信息服务业,促进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加强全社会信息资源管理。规范对生产、流通、金融、人口流动以及生态环境等领域的信息采集和标准制定,加强对信息资产的严格管理。
(二)加快信息技术及信息产业的发展
1.建设三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
重点建设南宁、桂林、北海三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通过基地建设,发挥集聚、辐射和带动效应,引导我区电子信息产业良性快速发展,做大我区电子信息产业。
南宁以3C(消费电子、计算机、通信)融合为契机,重点发展新一代宽带接入与网络安全、智能交通、移动网络应用、新一代数字视听产品等软件产业。
桂林重点发展新型光通信产品、数字微波通信产品、集成电路、下一代互联网应用产品、新型电子元器件产品、医疗电子产品、传感器等产品,以及信息安全、大型行业应用类软件等。
北海以建成北部湾(广西)经济区信息产业中心城市为目标,重点发展新型电子元器件、电力自动化控制设备、网络计算机、信息家电、软件和系统集成等产品。
2.提高技术创新能力
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或关键技术产业化发展。加强“产、学、研、用”有机结合,对重点、难点、关键技术和共性问题,开展技术攻关或综合集成,努力形成科研、开发、产品生产、市场应用相互带动的良性循环。大力支持信息产业企业建立健全技术开发机构,提高企业信息产品开发应用和技术创新能力。在软件、微波通信、光通信三大重点发展领域,形成技术创新优势,构建广西电子信息产业技术创新体系,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
(三)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
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对机械、汽车、制糖、建材、钢铁、化工、医药、烟草、轻纺等9个重点行业进行改造和提升。用信息集成技术改造成套设备和组合加工设备,提高集成化水平;用信息控制技术改造连续加工的过程控制,提高其自动化水平;用信息技术手段提高企业技术开发流程的效率和工艺水平;用嵌入式软件技术提升消费类、工业类产品的智能化水平;用信息网络技术提升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用数据库技术加快企业信息资源开发。
(四)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
1.生产信息化
推进生产设备的自动化、智能化。采用数控机床和柔性制造系统(FMS)、加工中心、机械手、机器人等智能化设备,提高生产制造的自动化水平,实现计算机辅助制造;推进CAD、CAE、CAPP、CAM等技术的深层次应用,提高设计开发水平;开展CIMS计算机集成制造研究与应用,应用PDM产品数据管理技术,提高企业设计与制造的集成化程度。
2.管理体系信息化
加速企业管理信息化。组织共性信息技术的集中攻关,推广成熟软件,降低企业信息化的成本。推行管理信息化与企业内部组织结构调整、制度创新相结合。运用企业资源计划(ERP)、供应链管理(SCM)、客户资源管理(CRM)等先进管理技术,实现企业人力、财力、物力和技术资源的优化配置,确保对市场的快速反应。
3.营销体系信息化
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积极开展网上产品信息服务、业务洽谈、网上订货等业务,将电子商务技术、BtoB、BtoC支付型电子商务技术与企业内部ERP系统、SCM系统和CRM系统结合起来,通过网络营销和网上支付,全程实现商务运营的电子化。
第四章 工业布局与城镇化发展
依托现有城镇空间格局、立体交通体系、工业基础及环境资源,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壮大一轴,崛起两廊,加快构建“一轴两廊”的“干”字型工业布局。积极推进柳州市工业化示范城市的建设,使之率先在全区实现工业化;把南宁建设成为广西的“首善之区”,建设成为区域性加工制造基地;加快北部湾(广西)经济区开发,建设成为新兴重化工业基地。促进工业项目布局、工业园区发展与各地优势更好地结合,形成地区间产业合理分工、资源优化配置、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格局。
一、构建“干”字型工业布局
以区域内的大中小城市和重点城镇为依托,引导工业向交通干线周边主要城镇适当集中,大力建设北海-钦州-防城港-崇左沿海沿边横向工业经济带和梧州-贺州-玉林-贵港-河池-百色东西横向工业经济带,加快建设南宁-来宾-柳州-桂林南北纵向工业经济带,以点带线,以线带面,形成两横一纵的“干”字型工业发展新格局。
(一)北海-钦州-防城港-崇左工业经济带
充分利用沿海沿边和开放前沿的优势,重点发展石化、电力、钢铁锰业、糖业、高新技术等产业,把这一区域建成新兴的重化工业基地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1.北海市。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以大型临海工业为支撑,优先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海洋生物工程、新能源产业,突出发展石化、电力、林浆纸等产业,积极发展海产品、农产品加工业,建设成为新兴的高新技术产业和临海重化工业基地。
重点项目布局:国投北部湾发电公司北海电厂二、三期工程,北海300万吨液化天然气项目,中石化公司100万吨乙烯项目、炼油厂异地搬迁改造项目,北海银河科技公司电子元器件、电力自动化系统项目,北海恒基伟业公司手机、税控机和宽带可视电话项目,北海国发海洋生物公司海洋生物制药项目,中外合资年产90万吨木浆、90万吨纸大型林浆纸项目。
2.钦州市。突出发展石化、电力、林浆纸、船舶修造等临海工业,做大做强粮油加工、医药、陶艺、建材、机械等产业,积极发展海产品、农产品加工,建设成为新兴的大型石化工业基地。
重点项目布局:国投钦州发电公司钦州电厂一、二期工程,中石油1000~2000万吨炼油项目、80万吨乙烯项目、年产对二甲苯(PX)50万吨大型联合芳烃装置和5.9万吨丙烷及20万吨丁烷深加工项目、30万吨合成氨和52万吨大颗粒尿素项目,广西金桂林浆纸公司60万吨纸、30万吨浆项目。
3.防城港市。突出发展钢铁、电力、粮油加工、船舶修造等临海工业,积极发展机电、化工、香料、糖业、制药、建材等地方特色资源加工业,建设成为新兴的大型钢铁工业、能源和船舶修造基地。
重点项目布局:防城港企沙年产1000万吨钢大型钢铁基地项目,中电广西防城港电力公司240万千瓦发电厂项目,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中国广东核电集团有限公司和广西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共同投资建设6×100万千瓦核电厂项目,天宝(防城港)300万吨重交通道路沥青项目,年产500万吨重化工产品项目,年加工大豆150万吨惠禹饲料蛋白项目,年产10万吨宏源浆纸项目,10-20万吨修造船基地项目,上上糖业公司制糖及10万吨蔗渣浆项目,农垦糖业集团防城港分公司30万吨精制糖项目。
4.崇左市。优先发展糖业、锰业、建材、电力等产业,积极发展生物工程、林产、医药、农产品加工等产业,建成以资源加工制造为主的沿边新兴工业城市。
重点项目布局:东亚糖业集团公司制糖和年产10万吨蔗渣浆项目,南华糖业公司东门糖厂日榨2万吨甘蔗项目,广西大锰公司年产200万吨锰矿石、20万吨电解金属锰、6万吨电解二氧化锰、10亿只碱锰电池项目,广西康密劳公司年产6万吨电解二氧化锰项目,扶绥海螺水泥公司新型干法水泥二、三期项目,崇左4×60万千瓦发电厂项目,东亚集团年产30万吨燃料酒精项目,龙州南华糖业公司年产20万吨燃料酒精项目。
(二)梧州-贺州-玉林-贵港-河池-百色工业经济带
充分利用资源和区位优势,优先发展有色金属、机械、电力、锰业,加快发展建材、医药、食品、茧丝绸等产业,建设成为资源型加工制造基地;特别是玉林、贵港、梧州,充分利用南广高速公路干线,加大接纳东部产业转移的力度,建设成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外向型工业基地。
1.梧州市。优先发展电力、林产、化工、医药、食品和宝石加工产业,加快发展机械、建材、纺织和日用轻工等产业,建成桂东电力和轻化工业基地。
重点项目布局:100至120万吨林浆纸一体化项目,年产30万立方米均质刨花板项目,林脂一体化项目,年产20万吨木薯燃料乙醇及生化项目,年产120万吨新型旋窑水泥项目,梧州药业基地项目,蛋白肠衣产业化项目,长洲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63万千瓦发电项目,旺村水利枢纽项目,纺织工业基地项目,年产15万吨氯碱项目,100吨金属铟项目。
2.贺州市。优先发展电力、林浆纸、电子产业,加快发展矿产、建材、医药、农产品加工、服装等产业,建设成为桂东轻工业基地。
重点项目布局:桂东电子科技公司年产833万平方米电子铝箔项目和年产2亿只电解电容器项目,广西贺达纸业公司年产50万吨竹木浆、林浆纸一体化项目,贺州市120万千瓦火电厂项目,桂东电力公司中胜电厂30万千瓦改扩建项目,平桂飞碟公司年产5000吨钨系列产品深加工项目,贺州金源稀土公司年产1000吨钕铁硼磁性材料项目和5000吨稀土钢铁催化剂项目,灵峰药业金鸡软胶囊等系列物色中成药技改项目。
3.玉林市。优先发展机械、建材、医药产业,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等产业,做大做强陶瓷、食品、服装、皮革等产业,改造提升编织工艺等传统手工业,建设成为桂东制造业基地。同时,利用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的机遇和南广高速公路干线的区位优势,加快发展交通、物流业,主动承接东部产业的批量转移,建设成为桂台、桂珠经济合作的外向型工业基地。
重点项目布局:玉柴年产60万台车用柴油机、5万台工程机械项目,海螺水泥兴业、北流新型干法水泥项目,玉林制药集团公司传统中药增加品种扩大生产能力项目,北流三环陶瓷公司优质高档瓷器出口项目,燕京啤酒(玉林)公司年产20万吨啤酒项目,广西黑五类集团公司扩大名优食品生产能力项目。
4.贵港市。优先发展糖业、造纸、建材、钢铁产业,加快发展机械、医药、饲料、羽绒、林产品、农产品加工等产业,建成桂东走廊建材工业基地和生态工业示范基地。
重点项目布局:贵糖年产30万吨精糖业技改项目、年产10万吨生活用纸项目,红旗纸业年产40万吨瓦楞纸项目,华润水泥贵港公司新增年产360万吨水泥项目,华润水泥平南公司新增年产360万吨水泥项目,华润水泥桂平公司年产360万吨水泥项目,台泥贵港公司年产1500万吨新型干法水泥项目,贵钢异地技改500万吨钢铁项目,桂平天鸿鑫锰业年产6万吨电解锰项目二期工程,桂平金源酒精公司年产20万吨食用酒精项目,平南雄森酒业公司年产4000吨保健酒项目,华电集团贵港火电厂320万千瓦发电项目,桂平大滕峡160万千瓦水电开发项目,三水铝开发30万吨氧化铝项目。
5.河池市。优先发展有色金属、电力、化工产业,加快发展食品、医药、建材、茧丝绸等特色产业,建设成为桂西能源和有色金属基地。
重点项目布局:河池市南方有色冶炼有限责任公司年产电解锌扩建20万吨项目、10万吨铜冶炼项目,河池市铜厂年产4万吨电解铜扩至10万吨项目、年产15万吨电解铜及铜材加工项目,德胜铝厂50万吨电解铝迁扩建工程,广西维尼纶有限责任公司年产6万吨AVE及化工系列产品项目,河池化工集团公司年产40万吨尿素项目,河池全江公司年产12万吨精细磷化工产品项目,大化年产30万吨硅系列产品项目,巴马长寿食品系列产品项目,河池年产5万辆农用车项目,宜州年产50万台小型柴油机项目,河池市南丹丹泉酒业有限公司年产10000吨高档白酒项目,,罗城年产4万吨葡萄酒和广西密洛陀酒业有限公司年产10000吨葡萄酒项目。
6.百色市。优先发展铝业、锰业、电力、铜业、石化、煤炭等产业,加快发展建材、糖业、医药、农产品加工等传统优势产业,建设成为亚洲铝工业基地。
重点项目布局:中铝广西分公司新增90万吨氧化铝和25万吨电解铝项目,广西华银铝业公司新增160万吨氧化铝项目,靖西铝工业基地项目,隆林铝厂改扩建50万吨电解铝,百色银海铝业年产40万吨电解铝和10万吨铝材项目,亚洲铝业公司年产10万吨高精度铝板带项目,那坡年产80万吨氧化铝和年产20万吨电解铝项目,田阳年产80万吨氧化铝和年产40万吨电解铝项目,广西投资集团公司银海30万千瓦火电厂、隆林120万千瓦火电厂项目,百色华鼎30万千瓦火电厂项目,田东石化有限公司500万吨原油加工项目。
(三)南宁-来宾-柳州-桂林工业经济带
充分发挥南宁、柳州、桂林三大区域中心城市的核心带动作用,依托工业基础好、教育科研资源集中和交通条件便利的优势,优先发展以汽车为主的机械装备制造业、钢铁锰业、有色金属、高新技术、糖业等产业,建设成为装备制造业基地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1. 南宁市。优先发展生物工程、医药产业、软件业、糖业、铝材加工、造纸、精细化工产业,加快建设成为集交通枢纽、物流基地、商贸基地、加工制造业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为一体的区域性国际城市。
重点项目布局:广西巨星科技有限公司年产4000万筒彩色胶卷及数码相机生产线项目,南宁申科软件园开发有限公司软件园二期工程,上林南南实业有限责任公司年产50万吨电解铝项目,广西南南铝加工有限公司年产30万吨高精度铝板带项目,南宁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年产30万吨离子膜烧碱、30万吨聚氯乙烯及配套综合利用电石渣生产水泥项目,南宁糖业股份公司年产12万吨浆纸项目和日榨6000吨甘蔗项目,南宁凤凰纸业公司年产20万吨高级文化纸项目,华劲集团30万吨大型竹浆纸一体化项目,广西中烟工业公司南宁卷烟厂优化产品结构增加“真龙”烟生产项目,中国国电集团公司4×60万千瓦火电厂项目,广西明阳生化科技股份公司年产10万吨木薯变性淀粉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年产10万吨酒精项目。
2.来宾市。优先发展电力、锰业、糖业等产业,加快发展铝业、茧丝绸、农产品加工业,建设成为资源型加工制造基地。
重点项目布局:广西投资集团公司年产50万吨电解铝及铝板带材项目,来宾A厂新增2×30万千瓦发电机组项目,广西汇元锰业公司年产3万吨电解二氧化锰、3.5万吨软磁铁氧体磁芯项目,来宾东糖集团年产10万吨甘蔗渣浆、50万吨复混肥项目、糖业综合利用年产4.8万吨酵母及年产1.96万吨酵母提取物项目,大唐发电集团公司2×60万千瓦发电机组,合山矿务局2×20万千瓦煤矸石发电机组。
3.柳州市。优先发展以汽车、钢铁、机械制造三大支柱产业,加快发展糖业、烟草、造纸、医药、化工、建材等产业,建设成为区域性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交通枢纽和现代商贸物流中心。
重点项目布局:上汽通用五菱年产80万辆微型车和年产50万台新型发动机项目,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年产4.7万辆商用车和6万辆多用途乘用车项目,一汽柳州特种汽车厂年产5万辆专用车项目,柳州五菱年产70万台发动机及汽车零部件项目,柳工机械股份公司装载机、挖掘机技改项目,柳钢集团公司产品结构调整项目,柳州凤山糖业集团公司年产10万吨蔗渣浆板和年产20万吨有机生物肥项目,柳州银鸥纸业有限公司50万吨大型竹浆纸一体化项目。
4.桂林市。优先发展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及橡胶、医药、食品饮料及农产品加工等产业,加快发展新材料、环保、生物技术等产业,建设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重点项目布局:桂林漓江信息产业集团固定宽带无线接入系统项目,桂林客车集团年产1万辆大中型客车项目,桂林福达公司年产170万台套汽车零部件等项目,昊华南方公司万条巨胎及300万条子午胎等橡胶生产基地项目,桂电容公司百万伏输变电设备项目,桂林星辰电力电子伺服电机及汽车电力拖动总成项目,桂林三金药业公司升血宁、血竭中药项目,桂林南药股份公司青蒿琥酯项目,桂林娃哈哈果汁及奶制品项目,北京汇源集团桂林生态果业有限公司10万吨柑橙加工项目,国发永福发电有限公司新增2×30万千瓦发电机组项目。
二、加快工业园区建设
加大各类工业园区改造提升的力度,推进园区建设的体制与机制创新,走产业集聚、集群发展,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的路子。根据优化工业布局的要求,坚持土地利用效率最大化原则,重点建设好国家和自治区级工业园区,加快发展各市、县工业集中区,推进园区内部合理布局,建设好六类工业园区。
(一)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充分利用南宁、柳州、桂林、北海高新技术产业基础较好、科研机构集中的优势,重点建设南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柳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桂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北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二)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充分发挥国家级开发区的带动和示范作用,带动周边地区工业发展,成为工业发展的主要载体和领头羊,重点建设南宁经济技术开发区、北海出口加工区。
(三)临海工业开发区
充分利用北海、钦州、防城港临海临港的优势,大力发展临海工业开发区,重点建设北海工业园、铁山港临海工业园、合浦工业园、钦州港经济技术开发区、钦州市河东工业园、防城港市企沙•东湾工业园区、玉林龙潭临海工业区。
(四)特色产业工业园区
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工业园区,重点建设中国-东盟经济园、扶绥中国-东盟青年产业园、南宁六景工业园、广西明阳工业园、广西良庆经济技术开发区、桂林西城经济技术开发区、桂林八里街经济技术开发区、柳州阳和工业新区、鹿寨经济开发区、柳州新兴工业园区、来宾市工业区、崇左市城市工业区、大新县下雷锰谷工业园、天等县东平锰工业园、梧州工业园区、梧州对外出口加工区、苍梧工业园、贺州旺高工业区、西湾(平桂)工业基地、信都工业基地、玉林经济开发区、玉柴工业园、北流出口陶瓷工业园、容县侨乡经济开发区、贵港江南工业园、百色市工业园、平果县工业园区、河池•宜州工业园区、河池南丹有色金属新材料工业园区、河池•环江工业园区。
(五)边境工业园区
充分利用防城港、崇左、百色市毗邻东盟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边境(跨境)工业园区,重点建设东兴边境经济合作区、凭祥边境经济合作区、靖西边境经济合作区。
(六)县域工业集中区
因地制宜,发挥优势,以县城为中心,以县乡公路为纽带,依托农产品生产基地和特色资源富集地,重点建设各具特色的县域工业集中区,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形成“一县多业”、“一县多品”的产业发展格局。
三、工业化促进城镇化发展
(一)构建与工业布局相一致的城镇空间格局
在继续培育形成“四群四带”的基础上,通过重点产业和重点项目的合理布局,以工业园区建设为重点,构建与工业布局相一致的城镇空间格局。
1.依托湘桂铁路、南防铁路、钦北铁路以及桂海高速公路,贯穿广西中部城市(桂林、柳州、来宾、南宁、钦州、防城港、北海等),形成以桂林、柳州、南宁、沿海城市群为中心的由北至南的城镇发展轴。
2.依托铁路和高速公路路网,形成以桂东南城镇群、桂东北城镇带、黔桂走廊城镇带和右江走廊城镇带为中心的横贯广西北部的城镇发展轴。
3.依托沿海铁路和南友高速,形成以沿海城市群、桂西南城镇带为中心的横贯广西南部的城镇发展轴。
(二)推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协调发展
根据“干”字型工业布局、资源分布和产业配套的要求,科学定位城镇功能。
1.按照错位发展、分工协作的原则确定三条工业经济带各城市的工业定位及产业发展方向。
2.围绕中心城市、大企业、大项目,按照小城镇自身条件,发展专业化协作配套企业和劳动密集型工业,形成“小产品、大产业”的格局,促进大中城市与小城镇的协调发展。
3.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深化产业分工,促进大中城市与小城镇的产业互动,提高城市群的整体竞争力。
(三)围绕工业发展提升城镇服务功能
加强城镇硬件和软件环境建设,提升城镇服务功能。
1.在建设生产区(工业园区)的同时,配套建设商业区、住宅区和行政区,实施城市功能分区管理,提高城市经营管理水平。
2.加强交通、通讯、供水、供电等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为工业园区内的企业和人员提供生产和生活上的便利。
3.大力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物流业、金融保险业、信息咨询服务业和各类技术服务业等生产性服务业,形成与经济发展相吻合,以居民客观需要为基础的各种服务体系。
第五章 工业化的支撑体系建设
积极夯实资源支撑体系,加快构建人才资源支撑体系,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健全完善市场体系,大力发展现代交通体系及生产性服务业体系,为工业化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一、资源支撑体系建设
(一)资源禀赋丰富
我区的农业、林业、海洋、水和矿产资源十分丰富,矿产资源优势尤为突出,55种矿产储量列全国前十位,其中锰、锑、镓、钪、砷、水泥配料用页岩、膨润土等9种位居全国第一,可开发利用潜力大。按目前探明保有储量,我区主要开发利用的矿产资源通过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可达到较大的增值。其中,铝土矿6.8亿吨,工业增值可达40500亿元;锰矿2.23亿吨,工业增值可达4600亿元;石灰石,工业增值可达2660亿元;高岭土0.42亿吨,工业增值可达600亿元;铟、锡、锌、锑、铅等几种有色金属工业增值可达1550亿元;甘蔗、水果、中草药、桑蚕等农产品工业增值可达1200亿元;木材、松香等林产资源工业增值可达350亿元;工业用地22575公顷。这些资源为我区推进工业化进程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二)加强资源管理
“十一五”期间,我区工业发展对资源的依赖度仍然不断增大,一些基础矿产原料、特种金属材料等资源存在较大缺口,必须强化管理,实施开源节流,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获取和有效利用资源,保障资源的有效供给,实现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1.加大资源开发力度
支持企业采用新技术、新设备提高开发能力,支持区外大企业到我区以独资、合资合作、参股等多种方式开发资源,扩大现有资源开发能力。加大对主要矿产资源勘查投入力度,鼓励区外企业到我区勘查、开发资源,不断扩大资源储备。制订资源勘查、开发的扶持政策,简化办事程序,在融资、税收减免等方面给予优惠,加大对资源开发的扶持力度。
2.加大资源保护力度
编制主要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延伸产业链,提高资源附加值,实现科学有序开发利用和资源效益最大化。建立资源管理长效机制,杜绝非法开采、滥采滥伐,保障资源有效利用。完善资源保护法律法规,加大投入,,加大执法力度,。
3.拓展资源获取渠道
采取进口或区外采购资源、合资合作开发资源、引进投资者开发资源、区外或境外收购资源开发权及资源生产企业、资源置换、政府间资源开发合作协议等方式多渠道获取资源,满足不断增加的资源需求。
4.加大资源综合利用
重点实施共伴生矿产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工程、大宗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工程、再生金属加工产业化工程、废旧家电废旧轮胎等再生资源产业化工程、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示范工程、农业废弃物和木材综合利用工程等六大资源综合利用工程,加强水资源保护及综合利用,大力推行节能降耗,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
二、构建人才资源支撑体系
大力实施人才强桂战略,抓好人才培养、引进、使用三个环节,推进四项人才开发工程,实现人才总量扩大和人才结构优化。
(一)高层次人才开发工程
--积极推进人才小高地建设。在重点产业、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建设一批不同层次的人才小高地,重点培育和建设20-30个自治区级人才小高地。
--加快培养科技领军人才。建立“首席科学家”、“首席专家”、“首席教授”制度,在重点产业、优势产业以及科技、教育等领域,重点培养一批掌握世界前沿知识、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专家学者,对有发展潜力、创新意识强的高层次人才给予重点培养和支持。
--加快培养企业领军人才。通过重要岗位锻炼、国内外知名院校学习、企业培训等方式,重点培养一批熟悉国际惯例、具有战略眼光、善于驾驭市场的优秀企业家。
--加快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加大留学人员创业园建设,建立留学人员创业基金,构建留学人员创业平台,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发展潜力大,特别是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项目,给予重点扶持。
(二)新型工业化人才开发工程
--培养技术创新人才。建立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造就一批创新能力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创新人才。
--培养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制定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训计划,建立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训基地,培养一批在生产经营、资本运作等方面具有较高水平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
--培养技能型人才。实施“新技师培养带动计划”、“国家技能资格导航计划”和“百万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计划”;启动重点产业和关键行业紧缺技能人才培训项目,培养一批生产一线紧缺的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实施农民工技能提升工程,提高农民工素质。
(三)外向型人才开发工程
--培养外向型人才。依托区内外及国外高等院校,建设外向型人才培养基地,加快培养一大批熟悉国际经贸业务、精通外语的复合型人才,重点培养适应参与“一轴两翼”多区域经贸合作交流的各类紧缺专业人才。
--加强人才培养的国际合作与交流。通过互派专家学者、合作培养学生、聘请国外知名大学教授、知名企业家举办专题讲座等方式,促进外向型人才培养的国际合作与交流。
--加快引进外来智力资源。扩大引才引智领域,以项目为载体,通过项目招投标、聘请高级顾问等多种方式,引进国外和区外专家(智力)。
(四)新型农村实用人才开发工程
开展实用技术培训,重点对农村优秀青年进行以科技知识为主的综合性培训,加快培养农技推广应用人才、种养能手、乡村科技能人、经营管理能人、能工巧匠等五类人才;以实现劳务输出由体能型向知识技能型转变为目标,建立县级多行业、多层次外出务工人员技能培训基地,加强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培训,提高外出务工人员的综合素质。
(五)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全区人口素质,培养和造就千万适应工业化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百万专门人才和一批拔尖创新人才,把我区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
--巩固基础教育。加大对义务教育的投入,以标准化建设的方式改造薄弱学校,以素质教育为主线,以课程改革为主题,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到2007年全区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人口覆盖率达100%;到2010年小学辍学率控制在1%以下,初中辍学率控制在3%以下,初中学生三年保留率达到91%以上。
--发展职业教育。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扩大职业教育规模。实施百所示范性职业院校建设工程、百个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工程、百县职教中心专项建设工程、万名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工程等四大工程,普遍改善和增强职业院校的办学条件和培养能力。
--扩大高等教育。扩大高等教育的办学领域和规模,重点实施师专提升工程,把全区十四个市师专扩建提升为综合性学院;建设广西工业大学、北部湾大学、广西经贸大学等一批高等院校,2010年,普通本专科在校生达60万人,高等教育总规模达到100万人。
三、完善科技支撑体系
(一)完善技术创新体系
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培育一批国家级和自治区级创新型企业,大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突出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加强集成创新,鼓励原始创新,实现若干领域的突破。
--加快建设企业技术研发机构。以企业为主体,通过政策扶持和引导,鼓励企业建立国家级和自治区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30家以上,鼓励企业围绕广西优势产业申报成立全国标准技术委员会、分技术委员会,开展重要技术标准研究。
--建立产业共性技术开发体系。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联办重点实验室,组建各类技术创新机构,加强重点产业发展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的联合攻关,推进一批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技术创新项目。
--建立企业技术开发投入机制。构建政府扶持、企业按销售收入比例投入、个人技术入股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研发投入机制。
(二)构建科技服务平台
以科技中介机构为纽带,逐步建立社会化、网络化的科技服务平台,增强科技对工业发展的支撑能力。
--设备共享平台。整合高校、企业、科研院所、民间机构等各方面的设备资源,建立研究实验基地和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平台。
--信息共享平台。构建科技文献数据信息、自然科技资源、科技成果转化等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加强制造业信息化技术服务体系建设,构建全区制造业信息化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质量检测平台。创建国家级质检中心,构建我区制造业质量检测平台。
(三)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工程
在重点产业中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工程,集中力量,突破重点,形成优势,推动产业的技术进步。
--金属精深加工研发工程。重点开展铝、锰、锌、铟、铜、钛、锡、锑等特色金属精深加工技术研发。“十一五”期间,开发一批区内领先、国内先进的金属精深加工产品。
--机械制造技术研发工程。在内燃机、工程机械、数控机床和汽车零部件等重点领域,攻克一批行业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取得10项以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成果。
--制造业信息化技术集成应用与软件开发工程。推进制造业信息化应用示范体系建设,促进企业由单元技术应用向集成技术应用发展,推进网络化制造工程。围绕中间件和嵌入式软件,攻克一批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
--特色农产品加工关键技术开发工程。重点开展蔗糖、木薯等农产品的新技术新工艺研究,提高精深加工能力。
--中药新产品开发与产业化工程。选择特色优势传统中成药品种,改进制备工艺,开发现代中药新制剂。研制一批特色方药新产品,开发一批中药新药或保健品,建成广西主特产药材的药用植物种源基地。
四、培育和完善市场体系
(一)金融市场
--大力推进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多元化的银行组织体系,优化银行分支机构布局,创造条件吸引外资银行在我区组建分行或代表处;整合现有地方商业银行资源,引入战略机构投资者,成立北部湾(广西)发展银行。培育区域性产权交易市场,形成与华东、华南接轨的资本和产权交易市场体系,推动大中型企业在主板市场上市融资,扶持和引导中小企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在中小企业板上市融资,拓宽融资渠道。
--努力推进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稳步推进资产证券化、信托、不良资产处置及信贷二级交易等新的金融产品,积极发展电子金融产品。设立产业投资基金和风险投资基金,构建以创业投资机构为核心,产权交易所、信用担保机构、商业银行和信托公司共同参与,以政府投资为引导,创业投资、证券融资和银行贷款、信托投资等多种方式相互协同,链条完整的产业投融资支持和促进体系。
(二)技术市场
制定与国内外技术市场信息传递规则接轨的标准,建立技术市场交易信息发布制度和交易信息共享制度,创造技术市场主体平等获得信息和公平竞争的条件,加强技术市场与资本、产权和人才市场的结合,构建功能全、服务好的技术交易平台。
(三)人才市场
重点建设高层次人才市场,加强各级各类人才市场建设,大力发展技术、管理等各类专业人才市场,积极培育和发展网上人才市场,加强与国内外的人才市场合作,建立广泛的人才合作与交流平台,构建覆盖城乡、服务各类人才的多层次人才市场体系。
五、现代交通支撑体系
进一步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加快公路、铁路、航空、水运立体交通网络建设,提高设施等级、网络密度和通达深度,扩大综合交通规模,加强各种运输方式的有效衔接,形成便捷、通畅、高效、安全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一)公路
按照国家及自治区公路网建设规划,配合国家国道主干线和西部通道建设,重点建设17条通往周边省份及东盟国家的高等级公路,到2010年高速公路总里程突破5500公里,基本形成覆盖全区各地级市的“四纵六横三支线”高速公路网络;加大县乡村公路网建设力度,完善中心城市与县、县与乡、乡与村之间的公路网络,不断提高路网的技术等级,改善公路交通条件。
(二)铁路
以干线铁路新建和既有铁路改造扩能为重点,加快路网建设。重点推进广西沿海铁路扩能改造,满足我区沿海地区工业以及港口发展对铁路运能的需要;增建南昆铁路广西段二线,解决南昆线运能不足问题,形成快捷、大能力的西南出海通道;增建黔桂铁路柳局段二线,将运输能力从1700万吨提高到4000万吨;延伸建设田东-德保-靖西铁路,为加快桂西铝土矿资源开发服务;推进湘桂铁路扩能提速改造,建设南宁-柳州-桂林的城际铁路、南宁-广州新通道,新建玉林至合浦铁路、合浦至广东河唇铁路,提高路网复线率、电气化率。
(三)水运
以建设亿吨级大型组合港为目标,加快沿海港口的深水码头、航道及各种配套设施建设,提高港口吞吐能力,促进港口向大型化、专业化方向发展。
以西江扩能、右江渠化为重点,结合航电综合开发,加快内河航道疏浚,配套建设相关港口码头,实现右江、红水河、柳黔江西南水运出海通道全线贯通。打造内河航运黄金水道,形成贵港至珠三角地区2000吨通航能力,贵港至百色1000吨通航能力。
(四)民航机场
以建设国际航空港为目标,加快南宁、桂林、北海机场的改扩建,完善相关配套设施,提升机场服务功能,增加国内国际航线。重点改扩建南宁机场,按4E级标准新建一条3200米跑道,具备起降B747等大型飞机的条件,扩建候机楼,年吞吐旅客能力达到600-800万人。将桂林机场建成国际旅游枢纽航空港,具备起降超大型客机的能力;把北海建设成为泛北部湾地区的区域性枢纽机场。
六、构建生产性服务业体系
(一)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
依托中心城市、交通枢纽、沿海和内河主要港口、重要口岸、商品集散地、大型企业,以集装箱运输、管网输送、专业配送为主要方式,整合物流资源,加快物流园区建设,培育壮大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物流龙头企业,构建现代物流体系。
建设桂林-柳州-南宁-沿海城市、百色-南宁-贵港-玉林-梧州、河池-柳州-贵港-玉林、河池-南宁-沿海城市物流大通道,培育沿海、桂中、桂北三个物流区域市场,大力发展石油、矿产、粮油、食糖、煤炭、水泥等大宗商品的专业物流,建设一批配送中心和专业批发市场,构建点、线、面相结合,连接区外和东盟国家主要城市的物流网络。
(二)积极发展商务服务业
构建法律服务、金融服务、投资服务、技术服务、人才服务等各类中介服务体系,建立健全社会信用评价体系。完善中介组织执业制度,制定服务标准,创新服务方式,形成多元化、多层次的高效服务体系。
(三)着力发展会展业
以南宁为中心,以中国-东盟博览会为龙头,大力发展会展业。理顺会展业管理体制,加强与国外会展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加强会展人才的引进和专业培训,培育有一定竞争实力的会展业主体,推动会展业品牌化、集团化和国际化。
第六章 加快工业化进程的主要措施
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措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改进和完善政府宏观管理,形成有利于促进工业化的体制和政策环境,加快工业化进程。
一、制定完善政策
(一)工业投资政策
制定完善工业投资政策,确保工业投资的优先增长, 力争“十一五”期间完成工业投资5200亿元,技术改造投资2000亿元以上。鼓励对重大工业项目建设的投入,加速工业经济总量扩张;围绕产品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升级,重点支持一批有良好市场前景的技术改造项目;加大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增强工业园区集聚能力;加大对各类科研机构的研发投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鼓励和引导企业增加新技术、新产品研发的投入,充分发挥企业投资主体的作用。
(二)产业政策
对现有产业政策进行调整和完善。制定扶持重点产业发展的政策,在壮大龙头企业、产品开发、品牌培育、节能降耗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在用水、用电、贴息等方面给予支持,引导各类投资主体向政策鼓励的产业投资,促进产业发展壮大。
(三)财税政策
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在维持现有水平的基础上,按每年递增10%的幅度增加财政贴息资金、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资金;鼓励企业加速设备折旧,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费用投入占企业销售收入的比例,一般企业应大于1.3%,大中型企业应大于3%,技术创新试点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应大于5%。对重点发展产业、新技术改造和创新项目、新产品,给予定期减征或免征企业所得税。对在高新技术开发区、工业园区投资的企业给予更优惠的所得税政策。充分发挥政府投资补助、贷款补贴、政府参股等方面的引导作用,激活民间投资。
(四)工业用地政策
根据国家相关政策,完善工业项目用地政策。在用地指标安排等方面给予扶持,加快用地预审,对重大工业项目用地,实行“先期介入、预审协调、快速办理”,建立畅通的“绿色通道”。
(五)资源开发与节约利用政策
加大对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的扶持力度。建立循环经济信息系统和技术咨询服务体系,编制绿色产品目录和政府绿色采购目录,通过设立专项基金,利用价格杠杆调节,贷款贴息等多种方式,在推进节约降耗、推行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发展环保产业等方面,对企业予以扶持。
(六)扩大就业政策
完善鼓励扩大就业的政策。鼓励大中型企业在主辅分离、辅助改制后,利用非主业资产、闲置资产和关闭破产企业的有效资产,创办安置分流企业富余人员和破产企业职工的新企业以及培训失业人员的经济实体等,并给予税费减免;对创办劳动密集型企业安置失业人员和农村富余劳动力的,给予政策扶持;通过设立就业专项扶持资金、小额贷款担保基金,对失业人员和新增劳动力自主创业等给予扶持。
建立就业与再就业培训基金,用于重点产业的职工就业培训、破产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
(七)扶持强优企业政策
培育发展强优工业企业,在企业融资、人才培训等方面提供服务,政府采购向名牌产品倾斜。完善企业评比考核奖励办法,对规模扩张快、税收贡献大、获名牌产品称号的企业给予奖励;对在企业经营管理、技术创新、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制定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员给予重奖。
(八)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政策
制订鼓励和扶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加大资金投入,对民营企业实行梯度扶持和重点培育,从发展空间上大力扶持民营企业发展,运用多种金融手段加大对民营企业融资的扶持力度,鼓励扶持民营企业开展自主创新和实施名牌战略,大力推动外向型民营企业快速发展,加快培育企业资本运作专门人才,建立多渠道的政企对话沟通制度,健全和完善民营企业家对外联系机制及民营企业家服务工作网络,为民营企业提供优质高效服务。
二、加大改革力度
(一)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优化国有资本结构。继续完善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合理流动的机制,引导国有资本向核心竞争力强的大企业集中,向重点和优势产业集中,向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主业集中,提升国有经济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
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完善企业经营业绩考核和激励约束制度,加快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继续推进国有独资公司建立和完善董事会试点工作,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
加快国有企业改制步伐。通过上市、合资合作、股权融资、民营外资并购等途径,加快国有企业投资主体多元化进程,促进国有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培育发展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知名品牌,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加快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在完善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市级统筹制度的基础上,逐步完善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区统筹和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全区统一管理和调剂办法,提高养老保险统筹层次;进一步扩大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范围,积极推进混合所有制、非公有制经济从业人员、城镇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参保,进一步完善养老保险关系的接续办法,做好下岗、失业人员和中断缴费人员的养老保险关系接续和缴费工作,;稳步推进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工作;研究制定企业年金实施办法;积极探索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逐步建立独立于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之外的自成体系的事业单位新进初任人员养老保险制度;积极探索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认真研究适合农民工特点的养老保险办法和适应广西特点的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具体实施办法。
健全失业保险制度。进一步加强失业保险扩面和基金征缴工作;逐步完善《广西壮族自治区失业保险办法》相关配套政策,健全失业保险基金管理与监督机制;逐步推行失业保险基金市级统筹制度;建立失业保险与促进就业联动机制;加强失业调控工作,建立健全失业预警制度。
加大医疗保险改革力度。以解决城镇从业人员参保难点问题和探索城镇居民医疗保障方式为重点,加强医疗保险服务管理;继续推进混合所有制和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从业人员、灵活就业人员及农民工参保,积极探索国有困难企业和国有关闭破产企业退休人员参加医疗保险办法;加大医疗保险管理服务和基金征缴及稽核工作力度,进一步做好生育保险工作。
积极推进工伤保险改革。实施以推进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为主要内容的“平安计划”,用三年左右时间,实现全部煤矿企业农民工和大部分建筑企业等高风险企业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的目标;做好工伤预防和工伤康复试点工作,加强工伤保险政策宣传,进一步完善工伤保险基础管理工作。
(三)推进户籍管理改革
逐步取消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的划分,建立城乡统一、城乡居民可以自由选择居住地的人口登记制度;取消农民工子女入学的户籍歧视,逐步实现社会保障对农民的“低水平、广覆盖”,将农民工融入社区管理,鼓励农民工加入工会组织,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
(四)深化人才使用制度改革
建立人才评价机制。建立以能力为导向,德、能、勤、绩相结合的人才综合评价机制;对企业经营管理人员以经营业绩为考核评价的主要内容;对专业技术人员以科技成果的技术水平和经济社会效益为评价重点,突出评价其科技创新能力;对技术工人的评价主要考核其实际操作能力。
健全选人用人机制。逐步建立和完善以全员聘用制和岗位管理制度为核心的用人制度,实行全员聘用制,实现由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逐步实行企业领导人员分类、分层管理制度,推行国有企业管理者市场选聘制度,加强对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的监督管理;建立国有资产出资人代表资质认证制度;加快执业资格制度建设,积极推进专业技术资质证书的互认和合作。
建立健全分配激励机制。建立健全薪酬与业绩挂钩,体现岗位绩效和分类管理的激励机制;逐步推行知识、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模式;在国有企业中加大推行年薪制力度,将经营者薪酬与其责任、风险和经营业绩直接挂钩;坚持激励与惩戒相结合,做到奖惩分明,实现有效激励;建立和完善体现社会公平的人才保障机制。
三、提高开放水平
(一)实施多区域合作战略
积极打造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区海上大通道、南宁-新加坡陆上大通道和贯通中南半岛连接中国内陆与印度洋的大陆桥通道三大经济通道,加快形成“一轴两翼”多区域合作的新格局。
加强通道基础设施建设合作。通过加强与泛珠三角地区和中南半岛国家之间的通道基础设施建设的合作,整合内部航空、港口、铁路、高速公路等资源,形成连接我区与周边省份和中南半岛国家之间的现代交通网络体系;按照相关城市的功能定位统筹规划,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相关城市承载产业转移的能力,为发展通道经济提供基础条件。
加强产业合作开发。加强与国内发达地区以及东盟发达国家之间的产业合作开发,以共同开拓东盟市场为契机,加强两广产业合作,加快我区产业结构升级换代;依托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区建设,以发展临海大工业为基础,加强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形成区域重化工业基地;推进与东盟国家合作,开发海洋资源、能源资源、农林资源、矿产资源,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制定便利化措施,促进要素快速流动。积极推动“一轴两翼”区域经济合作的有关国家共同出台便利化措施,相互简化出入境手续,推行检验检疫相互认可,采取一站式通关,降低并统一区域内与货物贸易相关的通关、检验检疫、运输、仓储等收费标准,构建区域内银行间跨国结算机制,促进人员、货物、资本等要素的快速便捷流动。
(二)以园区为载体吸引外来投资
高起点规划建设园区。根据“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率管理、高效益回报”的“四高”要求,按照集约利用土地、生产生活分开、主导产业明确、基础设施适度超前的原则,规划建设工业园区,明确各工业园区功能定位,实行梯度开发,鼓励各园区走个性化发展、差异化竞争之路。
营造良好投资环境。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园区各项服务功能;创新园区管理模式,推行联合审批制度,为项目落户提供全方位服务;强化产业配套功能,围绕重点产业和特色产业,积极引进关联度高、辐射力大、带动性强的项目,集聚企业入园,形成链式产业群。
创新招商引资方式。政府推动、企业为主,带动各个层面实行以商招商和链式招商,围绕重点产业,加强对东部发达地区、港澳台、国外投资者的招商,加大对跨国公司和世界500强企业的招商力度,突出对日韩欧美资本的引进,扩大利用外资规模,提高引进外资质量,开拓利用外资的新局面。
(三)加强外向型工业基地建设
特色农产品加工基地。加强与境外的农业合作,引进先进的农业加工技术、管理和营销模式,建立生产、包装、加工和营销一体化的产业链,建设面向区外境外的农产品加工基地。重点建设桂台农业合作基地,利用桂东地区水陆交通便利的条件,加强与港澳台的沟通,扩大蔬菜、水果、肉类、水产等农产品的出口。
打造面向东盟的制造业基地。发挥我区重点产业的优势,建设面向东盟市场的制造业基地,大力输出工程机械、农业机械、汽车、建材、食品等工业产品,突出成套设备及其技术服务的出口;积极开展面向东盟和南亚国家的产业投资、工程承包、咨询服务和劳务合作等国际经贸活动。
四、加强工业化的组织领导
(一)建立管理制度,推进规划实施
强化规划的权威性,加强工业化规划与各专项规划、市县规划以及年度计划的衔接,通过专项规划、市县规划和年度计划的分解,确保工业化规划目标任务全面落实。
加强规划实施过程管理。建立规划公示、评价等制度,加强对规划实施的跟踪分析和督促检查,适时掌握规划实施的进展情况,并随着市场、政策等因素的变化,及时对规划作出适当调整。在规划实施过程中,组织开展中期评估和终期实施的评价。
建立规划实施监督机制,强化对工业化规划实施过程的监督,确保规划实施的连续性、有效性。
发挥规划对社会资源的引导功能,合理配置公共资源,激活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整合优化区域内部生产要素,吸引外部资源的参与,确保规划顺利实施。
(二)统筹煤电油运,确保经济稳健运行
建设和完善能源及运输体系,加强供应协调,确保煤、电、油、运等供需平衡、运转顺畅,保障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发展。
煤炭方面:充分挖掘我区煤炭生产潜力,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努力增加区内煤炭产量;继续加强与区外产煤省市的能源合作,扩大煤源供应,加强煤炭运输协调,确保煤炭及时、有效供应。
电力方面:大力推进电源项目建设,确保电力供应,满足市场需求;改革电力调度运行方式,实现水电资源的充分利用和火电的优化调度,降低电价和发电能耗;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推广应用节电新技术,降低全社会的能源消耗率。
成品油方面:加快重大炼油项目的建设进度,为我区经济社会提供便捷、充足的油源供应;加强与中石化、中石油的协调,及时落实配置计划,并根据市场需求,及时协调增加供应总量;加强成品油供应调度协调,确保全区成品油均衡平稳供应。
运输方面:加快铁路新线建设和旧线的扩能改造进度,加快沿海港口、铁路、公路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增加运输能力;加强铁路、公路、沿海港口以及内河航运等交通运输部门的调度运行协调,确保重要物资的运输顺畅;开展多式联运,扶持现代物流企业的发展,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为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可靠的运输保障。
(三)强化服务意识,提高行政效能
转变观念,强化行政部门服务意识,按照科学行政、民主行政、依法行政的要求,进一步健全和完善运转顺畅、责任明确、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反馈及时的工作机制,建立和完善行政服务中心、行政效能投诉中心和公众网站,形成面向群众、企业、社会的立体服务体系。
构建以“网上审批”、“并联审批”和“一站式”等电子政务体系,推行行政许可电子监察,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实现政府职能的科学配置、组织结构的优化整合以及行政管理流程的合理重组,健全和完善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切实提高政府部门的行政效能和公共服务水平。
(四)规范行政行为,构建诚信政府
建立健全行政监督机制,加强行政机构的科学决策与民主决策。加强行政机构上下级之间、各行政部门之间、以及公务员之间的诚信建设,杜绝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虚报浮夸的不良行为;强化行政机关及工作人员的诚信意识,建立一支懂法律、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构建多层次的监督机制,、、群众投诉中心、新闻媒体等多层监督作用;建立政府诚信度评价制度,接受社会对政府的诚信评价,实现政府对社会的诚信。
,优化市场环境
建立科学、合理、规范的调控和监督管理体系。加强重点调控,对土地使用、国有资产、自然垄断行业、各种经济要素跨区域流动等方面的调控,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完善产品准入制度,,维护市场秩序,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的有效机制,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发布文号: 桂政发[2007]6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自治区农垦局,区直各委、办、厅、局:
现将《广西壮族自治区工业化“十一五”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二○○七年一月三十一日
广西壮族自治区工业化“十一五”发展规划
目 录
第一章 工业化的关键时期
一、工业发展的主要成就
二、加快推进工业化的紧迫要求
三、加快推进工业化的有利时期
(一)发展基础成熟
(二)发展机遇良好
第二章 总体要求与发展目标
一、总体要求
二、发展目标
(一)工业快速发展
(二)工业化进入中级阶段
(三)产业结构明显优化
(四)工业就业比重提升
(五)工业竞争力明显增强
(六)工业投入明显增加
(七)工业科技水平进一步提升
(八)资源利用效率进一步提高
第三章 工业化发展重点
一、工业发展重点
(一)产业发展重点
(二)加快企业发展
(三)发展工业循环经济
(四)加强工业品牌建设
二、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
(一)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二)建设农产品加工原料基地
(三)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四)建立与农业产业化发展相适应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三、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一)加强信息基础建设
(二)加快信息技术及信息产业的发展
(三)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
(四)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
第四章 工业布局与城镇化发展
一、构建“干”字型工业布局
(一)北海-钦州-防城港-崇左工业经济带
(二)梧州-贺州-玉林-贵港-河池-百色工业经济带
(三)南宁-来宾-柳州-桂林工业经济带
二、加快工业园区建设
(一)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二)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三)临海工业开发区
(四)特色产业工业园区
(五)边境工业园区
(六)县域工业集中区
三、工业化促进城镇化发展
(一)构建与工业布局相一致的城镇空间格局
(二)推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协调发展
(三)围绕工业发展提升城镇服务功能
第五章 工业化的支撑体系建设
一、资源支撑体系建设
(一)资源禀赋丰富
(二)加强资源管理
二、构建人才资源支撑体系
(一)高层次人才开发工程
(二)新型工业化人才开发工程
(三)外向型人才开发工程
(四)新型农村实用人才开发工程
(五)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三、完善科技支撑体系
(一)完善技术创新体系
(二)构建科技服务平台
(三)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工程
四、培育和完善市场体系
(一)金融市场
(二)技术市场
(三)人才市场
五、现代交通支撑体系
(一)公路
(二)铁路
(三)水运
(四)民航机场
六、构建生产性服务业体系
(一)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
(二)积极发展商务服务业
(三)着力发展会展业
第六章 加快工业化进程的主要措施
一、制定完善政策
(一)工业投资政策
(二)产业政策
(三)财税政策
(四)工业用地政策
(五)资源开发与节约利用政策
(六)扩大就业政策
(七)扶持强优企业政策
(八)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政策
二、加大改革力度
(一)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三)推进户籍管理改革
(四)深化人才使用制度改革
三、提高开放水平
(一)实施多区域合作战略
(二)以园区为载体吸引外来投资
(三)加强外向型工业基地建设
四、加强工业化的组织领导
(一)建立管理制度,推进规划实施
(二)统筹煤电油运,确保经济稳健运行
(三)强化服务意识,提高行政效能
(四)规范行政行为,构建诚信政府
,优化市场环境
附表一:广西工业化“十一五”发展规划重点项目表(按产业排序)
附表二:广西工业化“十一五”发展规划重点项目表(按地级市排序)
附表三:广西工业化“十一五”招商引资重点项目表(按产业排序)
附表四:广西工业化“十一五”招商引资重点项目表(按地级市排序)
工业化是现代工业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国民经济中发挥主导作用,进而推动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发展工业是推进工业化的核心内容,坚持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形成工业化与城镇化互为依托,工业、农业产业化和现代服务业协调发展。《广西壮族自治区工业化“十一五”发展规划》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主要阐明加快工业发展的战略意图和政策导向,是推进全区工业化的宏伟蓝图和行动纲领。
第一章 工业化的关键时期
“十一五”时期是我区全面实施“工业兴桂”战略,加快工业化进程的关键时期。必须抓住机遇,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发展工业,壮大经济总量,努力实现工业跨越式发展,推动工业化跃上新台阶。
一、工业发展的主要成就
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我区工业发展有了长足进步。特别是在新世纪之初,自治区党委、政府作出了加快工业化进程的重大决策,坚持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全面实施“工业兴桂”战略,“十五”期间工业发展成就显著,工业化取得较大进展。
--工业经济快速发展。2005年工业增加值达到1265亿元,比2000年翻了一番。“十五”期间,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3.9%,高于生产总值增长速度3.2个百分点。
--投资规模迅猛增加。“十五”期间累计完成工业投资1641亿元,技术改造投资808亿元,均比“九五”增长一倍以上。
--经济效益显著提高。2004年和2005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净利润均超过100亿元。
--强优企业发展壮大。2005年全区年销售收入超过30亿元的企业达到11家,其中超过100亿元的达到4家。
--重点产业实力增强。目前,我区糖业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60%以上,汽车产量居国内第六位,微型汽车产销量位居国内第二,铝业基地不断壮大,电力、钢铁、建材、食品等优势产业较快发展,培育形成了一批优势、特色产品和知名品牌。
“十五”时期工业对全区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45%,工业主导经济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有力推动了经济结构优化升级。2005年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达到31%,二、三产业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达到45%左右,人均生产总值突破1000美元,城镇化率达到33.6%,按照国际通行评价标准衡量,我区已进入工业化初级阶段。
二、加快推进工业化的紧迫要求
当前,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中级阶段。全国各地都在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竞相发展,东部发达地区率先领跑,正向工业化成熟阶段迈进,东北老工业基地加快振兴,中部地区加速崛起,西部地区发展提速。与全国相比,我区仍处在工业化初级阶段,突出表现为:经济增长方式比较粗放,工业经济总量不大,产业集中度不高,产业链不长,产业优势不够突出;工业企业数量偏少,大企业不多,中小企业专业化程度不高,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产品附加值低,知名品牌不多。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工业化率、工业从业人员比重分别为31%、1.39和6.5%,远低于全国41.8%、3.35和14%的平均水平,总体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我区经济落后,主要是工业的落后,工业化进程不快,主要是工业发展不快,影响了农业、服务业发展和城镇化进程,成为制约我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性问题。形势逼人,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加快推进工业化,已成为当前最紧迫的任务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重点。
三、加快推进工业化的有利时期
(一)发展基础成熟
经过多年建设和发展,我区已建立起具有自身特色的工业体系,培育形成了一批优势产业。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区加强了交通、能源、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初步构筑起适应工业发展需要的支撑体系,具备了加快推进工业化的基础条件。
(二)发展机遇良好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增强,国际产业分工更加细化,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正在向工业化成熟期迈进,产业和资本不断寻求新的发展空间,资本、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正在向中西部地区快速流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构建、泛珠三角多区域合作的开展,以及“一轴两翼”区域经济合作格局的开启,有利于我区构建区域性国际大通道,加快承接产业转移的步伐;有利于充分利用国内外资源和市场,拓展发展空间,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深入实施,国家的开发重点正逐步由生态和基础设施建设向鼓励发展特色产业转变,有利于我区争取国家西部开发政策支持和重大产业项目布局,促进特色资源的深度开发,加快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不断壮大优势产业。
“十一五”时期,我区工业发展具备了较好的基础条件,面临着多重机遇,全区上下树立了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增强了工业对经济社会发展起带动作用的认识,坚定了加快工业发展,加速向工业化中级阶段迈进,追赶全国发展步伐的信心和决心。
第二章 总体要求与发展目标
一、总体要求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全面实施“工业兴桂”战略。以工业化、城镇化互为依托,加快构建“干”字型工业布局;以扩大开放、推进多区域合作为契机,拓展发展空间;以深化改革、自主创新为动力,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以加快工业园区和重大工业项目建设为重点,加强招商引资和扩大工业总量;以延长产业链、集群发展为模式,提高产业集中度,发展壮大优势产业,加快提升特色产业;以加强工业化支撑体系建设为着力点,不断做大产业,壮大企业,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催生新兴产业,扩大就业。进一步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加快工业化进程,加快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的新广西。
加快工业化进程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坚持以壮大工业经济总量为中心任务,不断强化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
--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挥信息化对工业化的倍增和催化作用,促进产业优化升级。
--坚持工业化城镇化联动发展,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以城镇化促进工业化,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
--坚持以工业化促进农业产业化,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
--坚持实施品牌战略,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业品牌,不断提高工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坚持工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保护生态环境,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不断增强工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发展目标
“十一五”时期,实现工业发展速度高于生产总值发展速度,高于全国平均速度;重点产业集群基本形成,现代制造业迅速发展,工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产业、产品竞争力不断增强,企业经济效益和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较大幅度提高,工业化跨入中级阶段,为到2020年迈进工业化高级阶段,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一)工业快速发展
2010年,全区工业增加值达到2600亿元,年均增长15%,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0%,比“十五”期末提高9个百分点。
(二)工业化进入中级阶段
“十一五”期间全面完成工业化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到2010年,工业化率(工业增加值/农业增加值)达到2.2左右。
(三)产业结构明显优化
三次产业比重从2005年的22.4:37.1:40.5调整为2010年的18:44:38,第一产业比重下降4.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上升6.9个百分点。
(四)工业就业比重提升
“十一五”期间工业新增就业100万人,到2010年,工业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达到10%;非农业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达到50%。
(五)工业竞争力明显增强
2010年,新产品产值率达到30%以上;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30%以上;工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以上;主要行业和骨干企业的工艺技术和装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培育20项以上国家知名品牌。
(六)工业投入明显增加
“十一五”期间,累计完成工业投资5200亿元,年均增长25%以上;技术改造投资2060亿元,年均增长15%以上。
(七)工业科技水平进一步提升
2010年,全社会研究与开发经费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1.2%,每万人中专业技术人员数达到200人,专利申请量达到3800件,科技进步水平在全国的排位比2005年前移2~3位,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
(八)资源利用效率进一步提高
2010年,全区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到 2.22吨标准煤,年均节能率5%以上;万元工业增加值取水量下降到230立方米,年均下降9%;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45;工业用水重复率65%以上;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70%以上;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率提高到80%以上;重点污染源工业废水废气排放达标率95%以上。
第三章 工业化发展重点
按照充分发挥比较优势,不断扩大产业规模,着力提升产业竞争力的要求,发展壮大优势产业,重点提升特色产业,开发培育高新技术产业,不断催生新兴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企业,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加强工业品牌建设;培育和发展汽车、铝业、工程机械、糖业、石油化工、钢铁、锰业、林产工业、医药、茧丝绸等十大产业集群;迅速扩大工业经济总量,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一、工业发展重点
综合考虑资源优势、产业政策、发展基础、市场潜力、财税贡献和扩大就业等因素,“十一五”时期产业发展的战略思路是:依托区位优势大力发展重化工业,发展壮大机械装备制造、有色金属、糖业、石化、钢铁锰业、电力6个优势产业,提升农产品加工、医药、林浆纸、建材4个特色产业,培育发展电子信息、生物、新材料、海洋生物、环保5个高新技术产业。根据市场需求,运用政策扶持手段催生一批新兴产业。到2010年,以汽车为主的机械装备制造业和以铝为主的有色金属产业产品销售收入均分别突破1000亿元,石化产业、钢铁锰业、电力产业均分别突破500亿元。
(一)产业发展重点
1.发展壮大优势产业
(1)以汽车为主的机械装备制造业。充分发挥现有产业基础和优势,重点发展汽车、工程机械等行业。到2010年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400亿元,比2005年增长1.6倍以上;工业增加值350亿元以上,增长1.5倍以上。汽车整车产量100万辆,车用内燃机120万台,工程机械6万台,金切机床8000台,区内汽车零部件配套率突破70%。
汽车产业。抓住上汽、东风、一汽及通用、雷诺、日产等国内外著名汽车集团齐聚柳州的机遇,加快发展整车,突出发展高附加值的中高档轿车,巩固和扩大微型汽车、车用内燃机的优势地位,做大做强中重型载货汽车、大中型客车,发展低速汽车,大力发展汽车零部件。
工程机械产业。扩大轮式装载机、液压挖掘机、振动式压路机、预应力锚固体系等工程机械的生产规模,大力发展工程机械零部件。
其他机械产业。重点发展橡胶机械、数控机床、输变电设备、压缩机、数显量具、糖业设备、甘蔗机械、节水灌溉设备、农产品精深加工设备、港口机械、船舶机械等。
(2)以铝为主的有色金属产业。充分发挥我区有色金属资源丰富的优势,重点发展铝、锌、铅、锡等有色金属产业。到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1000亿元,比2005年增长4倍以上;实现工业增加值350亿元,增长4倍以上。氧化铝产量500万吨,十种常用有色金属产量300万吨以上,其中电解铝200万吨,锌50万吨,铅30万吨,锑5万吨,铜10万吨,锡5万吨;铝材100万吨,铜材15万吨。
铝业。大力发展氧化铝、电解铝,重点发展高纯铝,高精度铝板带箔,中高档建筑型材、工业材,铝轮毂,铝合金铸件,电线电缆等精深加工;积极发展铝土矿中伴生价值高的镓、钛、铁等多种金属的综合利用。
其他有色金属产业。重点发展精炼锡、氧化锡等锡化工产品,精炼锑,氧化锑,高纯铟、ITO靶材等铟金属及铟的各类化合物、高新技术材料,锌合金、超细锌粉、无汞锌粉、纳米氧化锌、超细氧化锌、彩管玻壳氧化锌、氧化锌晶须等锌深加工产品,铜、钽、铌等金属冶炼及深加工。
(3)糖业。巩固糖业在全国的绝对优势地位,强化机制糖产业,重点发展白砂糖、精制糖、绵白糖;拓展生物工程产业,重点发展赖氨酸、低聚糖、酵母、味精、甘油、核糖核酸等;加强综合利用,重点发展蔗渣造纸、特种酒精和燃料乙醇、饲料、复合肥等。到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450亿元,比2005年增长1.5倍以上;工业增加值150亿元,增长1.5倍;机制糖产量750万吨,增长40%;综合利用工业总产值占机制糖工业总产值60%,增长1倍。
(4)石油与化学产业。抓住国家重化工业战略布局调整的重大机遇,充分发挥沿海区位优势,重点发展石油化工、为铝工业配套的氯碱化工、煤化工、化肥、橡胶等产业。到2010年销售收入达750亿元,比2005年增长2.5倍以上;工业增加值230亿元,增长3.5倍以上。汽油产量240万吨,柴油780万吨,农用化肥105万吨,化学农药7万吨。
石油化工产业。加快建设沿海炼油基地,加快改扩建田东石化产业园,大力发展乙烯、合成氨、大颗粒尿素、乙烯衍生物、化纤原料、有机化工原料等石化深加工。
化学产业。重点发展氮肥、磷肥、复混肥、专用肥,离子膜烧碱,聚氯乙烯,轮胎等橡胶制品。
(5)钢铁锰业。加快柳钢产业结构调整,积极推进武钢、柳钢联合建设防城港钢铁基地,促进我区钢铁产业优化升级;依托资源优势,建设我国重要锰业基地。到2010年销售收入650亿元,比2005年增长1倍以上,其中钢铁销售收入550亿元,增长1倍以上;锰业销售收入100亿元,增长1.2倍。工业增加值210亿元,增长1.6倍;生铁产量1500万吨、钢产量1500万吨,钢材产量1500万吨,铁合金200万吨,锰品深加工35万吨。
钢铁产业。做大做强钢铁冶炼;保持建筑长材优势,重点发展以热轧板卷、冷轧板卷、热镀锌卷、彩涂卷为主的精品薄板和优质碳素钢、低合金结构钢、汽车板、管线钢等精深加工。
锰业。改造提升采选冶产业,主要发展锰系铁合金;重点发展电解金属锰、电解二氧化锰、铁氧体软磁材料及电器元件、不锈钢、无汞碱锰电池及锂锰二次电池、四氧化三锰等精深加工。
(6)电力产业。优先发展水电,适度发展火电,积极发展核电、风电和其他电源,充分发挥各种电源的互补性。重点建设500千伏、220千伏、110千伏输电线路、变电站,提高电网运行稳定性;形成以水电、火电为主,以500千伏、220千伏、110千伏电网为骨干电网的产业格局。到2010年全区电力总装机容量2340万千瓦,其中水电1380万千瓦,火电960万千瓦;发电量800亿千瓦时。实现销售收入600亿元,比2005年增长1倍;工业增加值230亿元,增长1倍。
2.重点提升特色产业
(1)医药产业。大力发展心脑血管、糖尿病、抗肿瘤、抗病毒、提高机体免疫功能、速效药物、中药提取物等现代中药,重点发展青蒿琥酯、紫杉醇、喜树碱、左旋多巴、氨基酸等化学药、化学原料药及制剂,培育发展血液制品、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等生物制药。到2010年销售收入达120亿元,比2005年增长1倍;工业增加值50亿元,增长1倍;中成药产量8万吨,化学原料药6000吨。
(2)林浆纸产业。依托丰富的林、竹、蔗渣等资源,大力发展林浆纸一体化产业,加快发展各类文化生活用纸及纸制品,积极发展家具制造。到2010年销售收入300亿元,比2005年增长3.8倍;工业增加值120亿元,增长4.3倍;机制纸及纸板产量450万吨。
(3)建材产业。重点发展旋窑干法水泥、水泥制品、浮法平板玻璃、建筑卫生陶瓷等,加快发展滑石、石灰石、大理石、花岗岩、重晶石等开采及深加工。到2010年销售收入200亿元以上,比2005年增长60%;工业增加值58亿元以上,增长70%;水泥产量5000万吨。
3.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培育发展电子信息、生物、新材料、海洋生物、环保5大高新技术产业。到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650亿元,比2005年增长6倍以上;工业增加值310亿元,增长6倍以上,占全区工业增加值的12%左右。
(1)电子信息产业。重点发展电子信息产品制造、软件、通信设备、数字化产品、集成电路与新型电子元器件、信息设备等产业。
(2)生物产业。重点发展生物医药、生物质能源和生物农业等产业。
(3)新材料产业。重点发展轻质、高强、高韧和耐高温、耐腐蚀的铝及铝合金材料、高分子结构材料、复合材料等高性能结构材料和功能陶瓷材料,液晶材料、金属基复合材料、储能材料、功能晶体材料、稀土材料,超硬材料,磷酸钛氧钾、氧化锌、超细粉非金属矿物、超细锌粉等新型功能材料。
(4)海洋生物产业。重点发展甲壳素酶解法生产壳聚糖及衍生物,珍珠深加工产品,海洋植物资源综合利用,海洋抗癌、抗病毒类药物及治疗心脑血管疾病药物和保健品。
(5)环境保护产业。重点发展工业废水、城市污水处理专用设备,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专用及配套设备,机动车船内燃机尾气净化装置,工业废气净化装置,节能节水设备,以及共生、伴生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废旧物资的回收再利用,海水淡化应用工程,微生物技术处理有机废水等。
(二)加快企业发展
扶持一批强优企业,打造一批特大型企业,积极发展中小企业,形成大、中、小各类企业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格局。
1.进一步做大做强企业
依托现有强优企业,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以企业管理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为核心,以做强品牌、扩大产品市场占有率为着力点,以扩大企业增量、盘活企业存量为主线,以强化资本运营、强强联合、拓宽合作领域等为手段,走内涵式发展与规模扩张相结合的路子,做大做强一批企业。重点支持上汽通用五菱、柳钢、广西电网公司、玉柴、中铝广西分公司、华银铝业等骨干企业的发展。“十一五”期间,力争培育年销售收入突破100亿元的大型企业15户以上,其中突破500亿元的2户以上,300亿元的5户,100亿元的8户。
2.积极培育大型企业集团
以资产为纽带,以优化资源配置、实现资源效益最大化为目标,以重点骨干企业为龙头,坚持政府推动、企业自愿、先易后难、发挥资源优势、突出产业特色、提高产业集聚度和企业核心竞争力等原则,积极推进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资产重组,进一步扩大企业规模,提高产业集中度,打造一批主业突出、实力雄厚、竞争力强的企业集团,培育形成十大类型企业集团。
(1)矿产冶炼产业集团。培育集探矿、采矿、冶炼、加工、销售为一体的矿产冶炼产业集团。
--以桂西铝业为龙头的铝业集团。
--以华锡集团为龙头的有色金属集团。
--以中信大锰为龙头的锰业集团。
(2)农产品加工产业集团。培育贸工农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农产品加工产业集团。
--以南宁糖业、农垦糖业、洋浦南华、华强集团、来宾东糖、东亚糖业为龙头的六大糖业集团。
--以柳州银鸥纸业为龙头的纸业集团。
--以三威林产、梧州松脂、百色丰林、柳州木材厂为主要股东的林产集团。
--以大海粮油、新海油脂、惠禹饲料蛋白(防城港)、大洋粮油为主要股东的粮油加工集团。
--以广西丝绸集团有限公司为龙头的丝绸集团。
(3)石油化工产业集团。以沿海石油化工项目为龙头,有效整合各种资源,培育石油化工产业集团。
--以中国石油广西钦州公司为龙头的石油化工产业集团。
--以中国石化广西北海公司为龙头的石油化工产业集团。
(4)汽车零部件集团。培育以玉柴机器为龙头的汽车零部件产业集团。
(5)钢铁产业集团。培育以柳钢为龙头的钢铁产业集团。
(6)工程机械产业集团。培育以柳工为龙头的工程机械产业集团。
(7)医药产业集团。培育以桂林三金、桂林南药、桂林集琦药业、桂林天和药业为主要股东的医药产业集团。
(8)海洋产业集团。培育以海洋资源开发龙头企业为核心的海洋生物工程大型企业集团。
(9)建材产业集团。培育以水泥龙头企业为核心的建材产业集团。
--以华润集团为龙头的水泥产业集团。
--以海螺集团为龙头的水泥产业集团。
(10)高新技术产业集团。培育以高新技术龙头企业为核心的机电一体化、电子信息、新材料等产业集团。
3.大力发展中小企业
按照“三个鼓励”、“五个培育”、“三个集中”的要求,积极引导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和“小巨人”方向发展。到2010年,新增中小企业约1万家,新增就业人员50万人以上,实现增加值占全区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三分之一以上。
(1)鼓励发展科技型、出口型、地方特色型中小企业
科技型中小企业。以市场为导向,扶持和鼓励中小企业向“高、精、尖”方向发展。重点支持汽车零部件、工程机械零部件、电子与信息、生物与医药、新材料等领域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扶持一批孵化期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到2010年,新增高科技型中小企业达100家以上。
出口型中小企业。通过产业政策引导,积极发展出口型中小企业。加强中小企业与国外贸易机构的合作,充分利用国外资金、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推动我区出口型中小企业的发展。到2010年,新增出口型中小企业500家以上。
地方特色型中小企业。鼓励发展有色金属、中药、农产品、海产品和林产资源等特色中小企业,形成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优势中小企业群。走科技兴企之路,促进具有技术特色、产品特色的骨干企业快速成长。到2010年,发展1000家具有地方特色的中小企业。
(2)加快培育具有产业特色的五类中小企业群
围绕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以龙头企业为核心,发展配套中小企业,构建关联度较强的优势中小企业群。
汽车零部件中小企业群。依托大型汽车企业,以项目配套等多种方式,发展汽车零部件中小企业,形成有成本优势和技术优势的中小企业群。
食品加工中小企业群。以食品精深加工项目为载体,通过延长产业链,在旅游休闲食品、绿色食品等领域积极发展食品加工中小企业群。
有色金属中小企业群。通过发展关联配套产品,在铝、锡、锌、铜等有色金属资源加工制造领域,培育一批中小企业群。
装备制造业零部件中小企业群。围绕大型装备制造企业,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零部件中小企业群。
石化中小企业群。积极发展精细化工、专用化学品和塑料加工等中小企业群;加快培育以电子化学为代表的高端化工中小企业群。
(3)集聚式发展中小企业
以工业园区为载体集中发展中小企业。依托工业园区,以优势企业为核心,通过产业配套,推进产业链延伸,形成与核心企业密切合作的中小企业群。
以城镇带为依托集中发展中小企业。引导中小企业向小城镇集聚,主动承接中心城市的产业辐射,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形成与中心城市产业相配套的中小企业群。
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集中发展中小企业。依托特色优势资源,积极培育特色专业村,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传统工艺加工和服务型中小企业。
(三)发展工业循环经济
通过政策引导、采用先进设备、引进先进技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1.提高关键环节资源利用率
在资源利用环节,加强资源消耗管理,实施综合勘查、开采和利用,提高回采率和回收率,实现能量的梯级利用、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在废弃物产生环节,强化污染预防和全过程控制,充分发挥建材、钢铁、火电等行业废弃物消纳功能,推动产业链的延伸和耦合,加强各类废弃物的循环利用,提高废弃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在再生资源形成环节,加强废旧资源回收管理,不断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加工、利用体系,大力回收和循环利用各种废旧资源;在消费环节,树立可持续的消费观,鼓励使用能效标识、节能节水认证和环境标志、绿色标志、有机标志等产品,减少过度包装和一次性用品的使用。
2.加强节能降耗与污染治理
加强政策引导,强化对节能降耗与污染治理的管理,推广无害化技术处理,实现清洁生产目标。在重点行业的生产领域,对生产过程的用水、原材料、废弃物等环节实施闭路利用。在冶金工业领域,推行技术装备大型化、紧凑化、高效化、生产流程连续化的工艺装备;在有色工业领域,推广共伴生矿综合利用率的工艺方案;在水泥工业领域,推行“三废”零排放生产模式;在制糖工业领域,推行热电联产、蒸汽复用、水循环利用技术;在造纸工业领域,推广以纸养林、林纸结合、林浆纸协同的生态发展方式;在化学工业领域,推广“三无”新型工艺。
3.实施节能降耗九大示范工程
在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和重点环节,实施燃煤工业锅炉(窑炉)改造工程、联产工程、余热余压利用工程、电机系统节能工程、能量系统优化工程、工业节水工程、工业节约材料工程、清洁生产工程、有色矿产资源节约九大示范工程。
4.建立重点行业循环经济指标体系
按照发展循环经济要求,建立重点行业资源节约、清洁生产、综合利用的指标体系,并逐步上升为地方标准。
(四)加强工业品牌建设
提高工业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为目标,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制定品牌战略发展规划,运用经济、法律、行政、市场等手段,集中力量培育、保护、扶持和发展一大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产品、驰名商标、国家免检产品、中国知名出口品牌。
1.打造国际知名品牌
到2010年,力争在我区已获11项“中国名牌”、9项“中国驰名商标”称号的产品中,培育形成1-2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国际知名品牌。
2.创建国家知名品牌
重点扶持现有 “广西名牌”、“广西著名商标”,争创一批“中国名牌”、“中国驰名商标”、“国家免检产品”和“中国知名出口品牌”。
3.培育广西知名品牌
以优势产业、特色产业、高新技术产业龙头企业和重点企业、销售收入前300名的工业企业为重点,培育新增100项具有行业主导能力的“广西名牌”和“广西著名商标”。
二、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
以工业生产方式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壮大县域经济,。依靠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走区域化布局、产业化经营、品牌化营销、社会化服务有机结合的发展路子,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重点建设一批特色优势农产品加工原料基地,积极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立健全与农业产业化发展相适应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全面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产品加工业的市场竞争力。
(一)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促进农业产业化。到2010年销售收入800亿元,比2005年增长55%;工业增加值230亿元,增长60%。
1.烟草加工业
重点建设百色、河池、贺州、桂林烟叶基地,降低卷烟焦油和烟气烟碱含量,提高卷烟附加值,做强“真龙”品牌、做大“甲天下”品牌。
2.茧丝绸产业
建设桑蚕优势产区,大力发展桑蚕产业;建设丝绸工业园区,培育贸工农一体化茧丝绸龙头企业;重点发展缫丝、织绸、印染、服装等产业,形成茧丝绸产业集群。
3.粮油食品加工业
重点发展粮油食品精深加工,山茶油精深加工等。
4.果蔬加工业
重点发展果汁、果酱、果粉、果酒、罐头和果蔬保健食品等。
5.畜禽产品加工业
重点发展生猪(香猪)、家禽、肉牛、山羊等肉类精深加工,蛋白肠衣,速冻食品等,突出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水牛奶制品。
6.水产加工业
重点发展对虾、罗非鱼、海水珍珠、大蚝等大宗水产品精深加工。
7.香料加工业
重点发展玉桂、八角为主的南亚热带香料精深加工。
8.特色农产品加工业
重点发展木薯淀粉、剑麻、松脂、罗汉果、银杏、山野蔬菜、茶叶等精深加工及竹、芒制品。
(二)建设农产品加工原料基地
按照“面向市场、依靠科技、强化特色、发挥优势”的思路,继续做强做优糖料蔗、水果、蔬菜等传统优势产业,以打造特色农产品加工原料基地为突破口,立足农业资源和社会经济资源,开发和发展传统农业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重点建设糖料蔗、热带水果、无公害蔬菜、优质原料茧、中药材、优质烟叶、海洋生物产品等七大特色优势农产品加工原料基地。
(三)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积极打造农业产业化百强企业,充分发挥农村劳动力资源优势,以农产品加工业为主攻方向,加大扶持力度,推动龙头企业上规模、上水平,增强辐射能力和带动力,形成贸工农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格局,更好地促进农产品的转化增值,使生产规模优势转变为市场优势。
(四)建立与农业产业化发展相适应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建立覆盖全区各县和90%以上乡镇农业企业的信息传输服务网络,完善农产品信息的收集、加工和发布机制,建设以高效透明的农业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农业信息技术应用、农业信息进村入户为主的现代化农业公共信息服务体系;启动农业科技入户工程,提高农业科技创新与转化应用能力,以优势农产品和优势产区为重点,以推广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和实施主体培训为主要措施,以资源整合和体系创新为突破口,建立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农技推广新机制;加强农民转业转岗培训,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实施规模,建立培训、就业、跟踪服务一体化机制,提高农民工职业技能水平,加快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
三、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一)加强信息基础建设
1.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重点加强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和下一代互联网的建设。加快推进“三网融合”,实现资源共享,形成覆盖全区的集约化信息网络体系。进一步扩大固定电话、移动电话的普及率。继续增强电信网络综合通信能力,提高网络资源利用率。推动第三代移动通信和下一代网络的发展。加快区域信息化进程,总结推广南宁、柳州、桂林三个城市信息化试点城市的经验,全面推进全区信息化进程。
2.信息平台建设
(1)电子政务平台建设
建立以全社会为服务对象、以互联网为基础、多种技术手段相结合的电子政务公共服务平台。增加服务内容,扩大服务范围,提高服务质量,推动服务型政府建设。以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率为目标,完善行政服务系统建设,尤其在财政、金融、税收、工商、、质检、食品药品安全等部门,统筹规划,分类指导,有序推进各级政府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促进部门间业务协同,提高行政服务能力。建设企业、个人征信系统,规范和维护市场秩序。完善信息基础设施,促进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的发展,加强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
(2)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
构建面向全社会的信息平台,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与开发能力。以行业信息化、城市信息化为依托,构建面向企业的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电子商务、专业数据库查询等信息服务;建设社区服务信息网络,为市民提供教育、医疗、纳税、旅游、购物、水电管理等交互式信息服务;整合涉农网络信息资源;构建服务农村居民的信息平台,为农民提供农业技术、劳务信息、农产品供求信息等服务。
(3)企业基础信息共享与交换平台建设
按照国家要求,开展广西企业基础信息共享和交换平台建设。通过该平台可实现全区工商、国税、地税、质量监督、劳动保障、海关等部门之间企业基础信息的共享与交换,形成以工商部门的企业基础信息为基础,以全国统一的组织机构代码为唯一索引,涵盖有关部门的完整、准确、动态的企业基础信息库。
3.加大信息资源开发力度
建立健全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体系,引导和规范政务信息资源的社会化增值开发利用。鼓励企业、个人和其他社会组织参与信息资源的公益性开发利用。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大力发展以数字化、网络化为主要特征的现代信息服务业,促进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加强全社会信息资源管理。规范对生产、流通、金融、人口流动以及生态环境等领域的信息采集和标准制定,加强对信息资产的严格管理。
(二)加快信息技术及信息产业的发展
1.建设三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
重点建设南宁、桂林、北海三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通过基地建设,发挥集聚、辐射和带动效应,引导我区电子信息产业良性快速发展,做大我区电子信息产业。
南宁以3C(消费电子、计算机、通信)融合为契机,重点发展新一代宽带接入与网络安全、智能交通、移动网络应用、新一代数字视听产品等软件产业。
桂林重点发展新型光通信产品、数字微波通信产品、集成电路、下一代互联网应用产品、新型电子元器件产品、医疗电子产品、传感器等产品,以及信息安全、大型行业应用类软件等。
北海以建成北部湾(广西)经济区信息产业中心城市为目标,重点发展新型电子元器件、电力自动化控制设备、网络计算机、信息家电、软件和系统集成等产品。
2.提高技术创新能力
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或关键技术产业化发展。加强“产、学、研、用”有机结合,对重点、难点、关键技术和共性问题,开展技术攻关或综合集成,努力形成科研、开发、产品生产、市场应用相互带动的良性循环。大力支持信息产业企业建立健全技术开发机构,提高企业信息产品开发应用和技术创新能力。在软件、微波通信、光通信三大重点发展领域,形成技术创新优势,构建广西电子信息产业技术创新体系,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
(三)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
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对机械、汽车、制糖、建材、钢铁、化工、医药、烟草、轻纺等9个重点行业进行改造和提升。用信息集成技术改造成套设备和组合加工设备,提高集成化水平;用信息控制技术改造连续加工的过程控制,提高其自动化水平;用信息技术手段提高企业技术开发流程的效率和工艺水平;用嵌入式软件技术提升消费类、工业类产品的智能化水平;用信息网络技术提升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用数据库技术加快企业信息资源开发。
(四)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
1.生产信息化
推进生产设备的自动化、智能化。采用数控机床和柔性制造系统(FMS)、加工中心、机械手、机器人等智能化设备,提高生产制造的自动化水平,实现计算机辅助制造;推进CAD、CAE、CAPP、CAM等技术的深层次应用,提高设计开发水平;开展CIMS计算机集成制造研究与应用,应用PDM产品数据管理技术,提高企业设计与制造的集成化程度。
2.管理体系信息化
加速企业管理信息化。组织共性信息技术的集中攻关,推广成熟软件,降低企业信息化的成本。推行管理信息化与企业内部组织结构调整、制度创新相结合。运用企业资源计划(ERP)、供应链管理(SCM)、客户资源管理(CRM)等先进管理技术,实现企业人力、财力、物力和技术资源的优化配置,确保对市场的快速反应。
3.营销体系信息化
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积极开展网上产品信息服务、业务洽谈、网上订货等业务,将电子商务技术、BtoB、BtoC支付型电子商务技术与企业内部ERP系统、SCM系统和CRM系统结合起来,通过网络营销和网上支付,全程实现商务运营的电子化。
第四章 工业布局与城镇化发展
依托现有城镇空间格局、立体交通体系、工业基础及环境资源,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壮大一轴,崛起两廊,加快构建“一轴两廊”的“干”字型工业布局。积极推进柳州市工业化示范城市的建设,使之率先在全区实现工业化;把南宁建设成为广西的“首善之区”,建设成为区域性加工制造基地;加快北部湾(广西)经济区开发,建设成为新兴重化工业基地。促进工业项目布局、工业园区发展与各地优势更好地结合,形成地区间产业合理分工、资源优化配置、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格局。
一、构建“干”字型工业布局
以区域内的大中小城市和重点城镇为依托,引导工业向交通干线周边主要城镇适当集中,大力建设北海-钦州-防城港-崇左沿海沿边横向工业经济带和梧州-贺州-玉林-贵港-河池-百色东西横向工业经济带,加快建设南宁-来宾-柳州-桂林南北纵向工业经济带,以点带线,以线带面,形成两横一纵的“干”字型工业发展新格局。
(一)北海-钦州-防城港-崇左工业经济带
充分利用沿海沿边和开放前沿的优势,重点发展石化、电力、钢铁锰业、糖业、高新技术等产业,把这一区域建成新兴的重化工业基地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1.北海市。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以大型临海工业为支撑,优先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海洋生物工程、新能源产业,突出发展石化、电力、林浆纸等产业,积极发展海产品、农产品加工业,建设成为新兴的高新技术产业和临海重化工业基地。
重点项目布局:国投北部湾发电公司北海电厂二、三期工程,北海300万吨液化天然气项目,中石化公司100万吨乙烯项目、炼油厂异地搬迁改造项目,北海银河科技公司电子元器件、电力自动化系统项目,北海恒基伟业公司手机、税控机和宽带可视电话项目,北海国发海洋生物公司海洋生物制药项目,中外合资年产90万吨木浆、90万吨纸大型林浆纸项目。
2.钦州市。突出发展石化、电力、林浆纸、船舶修造等临海工业,做大做强粮油加工、医药、陶艺、建材、机械等产业,积极发展海产品、农产品加工,建设成为新兴的大型石化工业基地。
重点项目布局:国投钦州发电公司钦州电厂一、二期工程,中石油1000~2000万吨炼油项目、80万吨乙烯项目、年产对二甲苯(PX)50万吨大型联合芳烃装置和5.9万吨丙烷及20万吨丁烷深加工项目、30万吨合成氨和52万吨大颗粒尿素项目,广西金桂林浆纸公司60万吨纸、30万吨浆项目。
3.防城港市。突出发展钢铁、电力、粮油加工、船舶修造等临海工业,积极发展机电、化工、香料、糖业、制药、建材等地方特色资源加工业,建设成为新兴的大型钢铁工业、能源和船舶修造基地。
重点项目布局:防城港企沙年产1000万吨钢大型钢铁基地项目,中电广西防城港电力公司240万千瓦发电厂项目,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中国广东核电集团有限公司和广西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共同投资建设6×100万千瓦核电厂项目,天宝(防城港)300万吨重交通道路沥青项目,年产500万吨重化工产品项目,年加工大豆150万吨惠禹饲料蛋白项目,年产10万吨宏源浆纸项目,10-20万吨修造船基地项目,上上糖业公司制糖及10万吨蔗渣浆项目,农垦糖业集团防城港分公司30万吨精制糖项目。
4.崇左市。优先发展糖业、锰业、建材、电力等产业,积极发展生物工程、林产、医药、农产品加工等产业,建成以资源加工制造为主的沿边新兴工业城市。
重点项目布局:东亚糖业集团公司制糖和年产10万吨蔗渣浆项目,南华糖业公司东门糖厂日榨2万吨甘蔗项目,广西大锰公司年产200万吨锰矿石、20万吨电解金属锰、6万吨电解二氧化锰、10亿只碱锰电池项目,广西康密劳公司年产6万吨电解二氧化锰项目,扶绥海螺水泥公司新型干法水泥二、三期项目,崇左4×60万千瓦发电厂项目,东亚集团年产30万吨燃料酒精项目,龙州南华糖业公司年产20万吨燃料酒精项目。
(二)梧州-贺州-玉林-贵港-河池-百色工业经济带
充分利用资源和区位优势,优先发展有色金属、机械、电力、锰业,加快发展建材、医药、食品、茧丝绸等产业,建设成为资源型加工制造基地;特别是玉林、贵港、梧州,充分利用南广高速公路干线,加大接纳东部产业转移的力度,建设成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外向型工业基地。
1.梧州市。优先发展电力、林产、化工、医药、食品和宝石加工产业,加快发展机械、建材、纺织和日用轻工等产业,建成桂东电力和轻化工业基地。
重点项目布局:100至120万吨林浆纸一体化项目,年产30万立方米均质刨花板项目,林脂一体化项目,年产20万吨木薯燃料乙醇及生化项目,年产120万吨新型旋窑水泥项目,梧州药业基地项目,蛋白肠衣产业化项目,长洲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63万千瓦发电项目,旺村水利枢纽项目,纺织工业基地项目,年产15万吨氯碱项目,100吨金属铟项目。
2.贺州市。优先发展电力、林浆纸、电子产业,加快发展矿产、建材、医药、农产品加工、服装等产业,建设成为桂东轻工业基地。
重点项目布局:桂东电子科技公司年产833万平方米电子铝箔项目和年产2亿只电解电容器项目,广西贺达纸业公司年产50万吨竹木浆、林浆纸一体化项目,贺州市120万千瓦火电厂项目,桂东电力公司中胜电厂30万千瓦改扩建项目,平桂飞碟公司年产5000吨钨系列产品深加工项目,贺州金源稀土公司年产1000吨钕铁硼磁性材料项目和5000吨稀土钢铁催化剂项目,灵峰药业金鸡软胶囊等系列物色中成药技改项目。
3.玉林市。优先发展机械、建材、医药产业,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等产业,做大做强陶瓷、食品、服装、皮革等产业,改造提升编织工艺等传统手工业,建设成为桂东制造业基地。同时,利用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的机遇和南广高速公路干线的区位优势,加快发展交通、物流业,主动承接东部产业的批量转移,建设成为桂台、桂珠经济合作的外向型工业基地。
重点项目布局:玉柴年产60万台车用柴油机、5万台工程机械项目,海螺水泥兴业、北流新型干法水泥项目,玉林制药集团公司传统中药增加品种扩大生产能力项目,北流三环陶瓷公司优质高档瓷器出口项目,燕京啤酒(玉林)公司年产20万吨啤酒项目,广西黑五类集团公司扩大名优食品生产能力项目。
4.贵港市。优先发展糖业、造纸、建材、钢铁产业,加快发展机械、医药、饲料、羽绒、林产品、农产品加工等产业,建成桂东走廊建材工业基地和生态工业示范基地。
重点项目布局:贵糖年产30万吨精糖业技改项目、年产10万吨生活用纸项目,红旗纸业年产40万吨瓦楞纸项目,华润水泥贵港公司新增年产360万吨水泥项目,华润水泥平南公司新增年产360万吨水泥项目,华润水泥桂平公司年产360万吨水泥项目,台泥贵港公司年产1500万吨新型干法水泥项目,贵钢异地技改500万吨钢铁项目,桂平天鸿鑫锰业年产6万吨电解锰项目二期工程,桂平金源酒精公司年产20万吨食用酒精项目,平南雄森酒业公司年产4000吨保健酒项目,华电集团贵港火电厂320万千瓦发电项目,桂平大滕峡160万千瓦水电开发项目,三水铝开发30万吨氧化铝项目。
5.河池市。优先发展有色金属、电力、化工产业,加快发展食品、医药、建材、茧丝绸等特色产业,建设成为桂西能源和有色金属基地。
重点项目布局:河池市南方有色冶炼有限责任公司年产电解锌扩建20万吨项目、10万吨铜冶炼项目,河池市铜厂年产4万吨电解铜扩至10万吨项目、年产15万吨电解铜及铜材加工项目,德胜铝厂50万吨电解铝迁扩建工程,广西维尼纶有限责任公司年产6万吨AVE及化工系列产品项目,河池化工集团公司年产40万吨尿素项目,河池全江公司年产12万吨精细磷化工产品项目,大化年产30万吨硅系列产品项目,巴马长寿食品系列产品项目,河池年产5万辆农用车项目,宜州年产50万台小型柴油机项目,河池市南丹丹泉酒业有限公司年产10000吨高档白酒项目,,罗城年产4万吨葡萄酒和广西密洛陀酒业有限公司年产10000吨葡萄酒项目。
6.百色市。优先发展铝业、锰业、电力、铜业、石化、煤炭等产业,加快发展建材、糖业、医药、农产品加工等传统优势产业,建设成为亚洲铝工业基地。
重点项目布局:中铝广西分公司新增90万吨氧化铝和25万吨电解铝项目,广西华银铝业公司新增160万吨氧化铝项目,靖西铝工业基地项目,隆林铝厂改扩建50万吨电解铝,百色银海铝业年产40万吨电解铝和10万吨铝材项目,亚洲铝业公司年产10万吨高精度铝板带项目,那坡年产80万吨氧化铝和年产20万吨电解铝项目,田阳年产80万吨氧化铝和年产40万吨电解铝项目,广西投资集团公司银海30万千瓦火电厂、隆林120万千瓦火电厂项目,百色华鼎30万千瓦火电厂项目,田东石化有限公司500万吨原油加工项目。
(三)南宁-来宾-柳州-桂林工业经济带
充分发挥南宁、柳州、桂林三大区域中心城市的核心带动作用,依托工业基础好、教育科研资源集中和交通条件便利的优势,优先发展以汽车为主的机械装备制造业、钢铁锰业、有色金属、高新技术、糖业等产业,建设成为装备制造业基地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1. 南宁市。优先发展生物工程、医药产业、软件业、糖业、铝材加工、造纸、精细化工产业,加快建设成为集交通枢纽、物流基地、商贸基地、加工制造业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为一体的区域性国际城市。
重点项目布局:广西巨星科技有限公司年产4000万筒彩色胶卷及数码相机生产线项目,南宁申科软件园开发有限公司软件园二期工程,上林南南实业有限责任公司年产50万吨电解铝项目,广西南南铝加工有限公司年产30万吨高精度铝板带项目,南宁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年产30万吨离子膜烧碱、30万吨聚氯乙烯及配套综合利用电石渣生产水泥项目,南宁糖业股份公司年产12万吨浆纸项目和日榨6000吨甘蔗项目,南宁凤凰纸业公司年产20万吨高级文化纸项目,华劲集团30万吨大型竹浆纸一体化项目,广西中烟工业公司南宁卷烟厂优化产品结构增加“真龙”烟生产项目,中国国电集团公司4×60万千瓦火电厂项目,广西明阳生化科技股份公司年产10万吨木薯变性淀粉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年产10万吨酒精项目。
2.来宾市。优先发展电力、锰业、糖业等产业,加快发展铝业、茧丝绸、农产品加工业,建设成为资源型加工制造基地。
重点项目布局:广西投资集团公司年产50万吨电解铝及铝板带材项目,来宾A厂新增2×30万千瓦发电机组项目,广西汇元锰业公司年产3万吨电解二氧化锰、3.5万吨软磁铁氧体磁芯项目,来宾东糖集团年产10万吨甘蔗渣浆、50万吨复混肥项目、糖业综合利用年产4.8万吨酵母及年产1.96万吨酵母提取物项目,大唐发电集团公司2×60万千瓦发电机组,合山矿务局2×20万千瓦煤矸石发电机组。
3.柳州市。优先发展以汽车、钢铁、机械制造三大支柱产业,加快发展糖业、烟草、造纸、医药、化工、建材等产业,建设成为区域性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交通枢纽和现代商贸物流中心。
重点项目布局:上汽通用五菱年产80万辆微型车和年产50万台新型发动机项目,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年产4.7万辆商用车和6万辆多用途乘用车项目,一汽柳州特种汽车厂年产5万辆专用车项目,柳州五菱年产70万台发动机及汽车零部件项目,柳工机械股份公司装载机、挖掘机技改项目,柳钢集团公司产品结构调整项目,柳州凤山糖业集团公司年产10万吨蔗渣浆板和年产20万吨有机生物肥项目,柳州银鸥纸业有限公司50万吨大型竹浆纸一体化项目。
4.桂林市。优先发展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及橡胶、医药、食品饮料及农产品加工等产业,加快发展新材料、环保、生物技术等产业,建设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重点项目布局:桂林漓江信息产业集团固定宽带无线接入系统项目,桂林客车集团年产1万辆大中型客车项目,桂林福达公司年产170万台套汽车零部件等项目,昊华南方公司万条巨胎及300万条子午胎等橡胶生产基地项目,桂电容公司百万伏输变电设备项目,桂林星辰电力电子伺服电机及汽车电力拖动总成项目,桂林三金药业公司升血宁、血竭中药项目,桂林南药股份公司青蒿琥酯项目,桂林娃哈哈果汁及奶制品项目,北京汇源集团桂林生态果业有限公司10万吨柑橙加工项目,国发永福发电有限公司新增2×30万千瓦发电机组项目。
二、加快工业园区建设
加大各类工业园区改造提升的力度,推进园区建设的体制与机制创新,走产业集聚、集群发展,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的路子。根据优化工业布局的要求,坚持土地利用效率最大化原则,重点建设好国家和自治区级工业园区,加快发展各市、县工业集中区,推进园区内部合理布局,建设好六类工业园区。
(一)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充分利用南宁、柳州、桂林、北海高新技术产业基础较好、科研机构集中的优势,重点建设南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柳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桂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北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二)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充分发挥国家级开发区的带动和示范作用,带动周边地区工业发展,成为工业发展的主要载体和领头羊,重点建设南宁经济技术开发区、北海出口加工区。
(三)临海工业开发区
充分利用北海、钦州、防城港临海临港的优势,大力发展临海工业开发区,重点建设北海工业园、铁山港临海工业园、合浦工业园、钦州港经济技术开发区、钦州市河东工业园、防城港市企沙•东湾工业园区、玉林龙潭临海工业区。
(四)特色产业工业园区
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工业园区,重点建设中国-东盟经济园、扶绥中国-东盟青年产业园、南宁六景工业园、广西明阳工业园、广西良庆经济技术开发区、桂林西城经济技术开发区、桂林八里街经济技术开发区、柳州阳和工业新区、鹿寨经济开发区、柳州新兴工业园区、来宾市工业区、崇左市城市工业区、大新县下雷锰谷工业园、天等县东平锰工业园、梧州工业园区、梧州对外出口加工区、苍梧工业园、贺州旺高工业区、西湾(平桂)工业基地、信都工业基地、玉林经济开发区、玉柴工业园、北流出口陶瓷工业园、容县侨乡经济开发区、贵港江南工业园、百色市工业园、平果县工业园区、河池•宜州工业园区、河池南丹有色金属新材料工业园区、河池•环江工业园区。
(五)边境工业园区
充分利用防城港、崇左、百色市毗邻东盟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边境(跨境)工业园区,重点建设东兴边境经济合作区、凭祥边境经济合作区、靖西边境经济合作区。
(六)县域工业集中区
因地制宜,发挥优势,以县城为中心,以县乡公路为纽带,依托农产品生产基地和特色资源富集地,重点建设各具特色的县域工业集中区,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形成“一县多业”、“一县多品”的产业发展格局。
三、工业化促进城镇化发展
(一)构建与工业布局相一致的城镇空间格局
在继续培育形成“四群四带”的基础上,通过重点产业和重点项目的合理布局,以工业园区建设为重点,构建与工业布局相一致的城镇空间格局。
1.依托湘桂铁路、南防铁路、钦北铁路以及桂海高速公路,贯穿广西中部城市(桂林、柳州、来宾、南宁、钦州、防城港、北海等),形成以桂林、柳州、南宁、沿海城市群为中心的由北至南的城镇发展轴。
2.依托铁路和高速公路路网,形成以桂东南城镇群、桂东北城镇带、黔桂走廊城镇带和右江走廊城镇带为中心的横贯广西北部的城镇发展轴。
3.依托沿海铁路和南友高速,形成以沿海城市群、桂西南城镇带为中心的横贯广西南部的城镇发展轴。
(二)推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协调发展
根据“干”字型工业布局、资源分布和产业配套的要求,科学定位城镇功能。
1.按照错位发展、分工协作的原则确定三条工业经济带各城市的工业定位及产业发展方向。
2.围绕中心城市、大企业、大项目,按照小城镇自身条件,发展专业化协作配套企业和劳动密集型工业,形成“小产品、大产业”的格局,促进大中城市与小城镇的协调发展。
3.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深化产业分工,促进大中城市与小城镇的产业互动,提高城市群的整体竞争力。
(三)围绕工业发展提升城镇服务功能
加强城镇硬件和软件环境建设,提升城镇服务功能。
1.在建设生产区(工业园区)的同时,配套建设商业区、住宅区和行政区,实施城市功能分区管理,提高城市经营管理水平。
2.加强交通、通讯、供水、供电等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为工业园区内的企业和人员提供生产和生活上的便利。
3.大力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物流业、金融保险业、信息咨询服务业和各类技术服务业等生产性服务业,形成与经济发展相吻合,以居民客观需要为基础的各种服务体系。
第五章 工业化的支撑体系建设
积极夯实资源支撑体系,加快构建人才资源支撑体系,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健全完善市场体系,大力发展现代交通体系及生产性服务业体系,为工业化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一、资源支撑体系建设
(一)资源禀赋丰富
我区的农业、林业、海洋、水和矿产资源十分丰富,矿产资源优势尤为突出,55种矿产储量列全国前十位,其中锰、锑、镓、钪、砷、水泥配料用页岩、膨润土等9种位居全国第一,可开发利用潜力大。按目前探明保有储量,我区主要开发利用的矿产资源通过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可达到较大的增值。其中,铝土矿6.8亿吨,工业增值可达40500亿元;锰矿2.23亿吨,工业增值可达4600亿元;石灰石,工业增值可达2660亿元;高岭土0.42亿吨,工业增值可达600亿元;铟、锡、锌、锑、铅等几种有色金属工业增值可达1550亿元;甘蔗、水果、中草药、桑蚕等农产品工业增值可达1200亿元;木材、松香等林产资源工业增值可达350亿元;工业用地22575公顷。这些资源为我区推进工业化进程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二)加强资源管理
“十一五”期间,我区工业发展对资源的依赖度仍然不断增大,一些基础矿产原料、特种金属材料等资源存在较大缺口,必须强化管理,实施开源节流,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获取和有效利用资源,保障资源的有效供给,实现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1.加大资源开发力度
支持企业采用新技术、新设备提高开发能力,支持区外大企业到我区以独资、合资合作、参股等多种方式开发资源,扩大现有资源开发能力。加大对主要矿产资源勘查投入力度,鼓励区外企业到我区勘查、开发资源,不断扩大资源储备。制订资源勘查、开发的扶持政策,简化办事程序,在融资、税收减免等方面给予优惠,加大对资源开发的扶持力度。
2.加大资源保护力度
编制主要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延伸产业链,提高资源附加值,实现科学有序开发利用和资源效益最大化。建立资源管理长效机制,杜绝非法开采、滥采滥伐,保障资源有效利用。完善资源保护法律法规,加大投入,,加大执法力度,。
3.拓展资源获取渠道
采取进口或区外采购资源、合资合作开发资源、引进投资者开发资源、区外或境外收购资源开发权及资源生产企业、资源置换、政府间资源开发合作协议等方式多渠道获取资源,满足不断增加的资源需求。
4.加大资源综合利用
重点实施共伴生矿产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工程、大宗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工程、再生金属加工产业化工程、废旧家电废旧轮胎等再生资源产业化工程、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示范工程、农业废弃物和木材综合利用工程等六大资源综合利用工程,加强水资源保护及综合利用,大力推行节能降耗,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
二、构建人才资源支撑体系
大力实施人才强桂战略,抓好人才培养、引进、使用三个环节,推进四项人才开发工程,实现人才总量扩大和人才结构优化。
(一)高层次人才开发工程
--积极推进人才小高地建设。在重点产业、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建设一批不同层次的人才小高地,重点培育和建设20-30个自治区级人才小高地。
--加快培养科技领军人才。建立“首席科学家”、“首席专家”、“首席教授”制度,在重点产业、优势产业以及科技、教育等领域,重点培养一批掌握世界前沿知识、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专家学者,对有发展潜力、创新意识强的高层次人才给予重点培养和支持。
--加快培养企业领军人才。通过重要岗位锻炼、国内外知名院校学习、企业培训等方式,重点培养一批熟悉国际惯例、具有战略眼光、善于驾驭市场的优秀企业家。
--加快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加大留学人员创业园建设,建立留学人员创业基金,构建留学人员创业平台,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发展潜力大,特别是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项目,给予重点扶持。
(二)新型工业化人才开发工程
--培养技术创新人才。建立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造就一批创新能力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创新人才。
--培养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制定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训计划,建立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训基地,培养一批在生产经营、资本运作等方面具有较高水平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
--培养技能型人才。实施“新技师培养带动计划”、“国家技能资格导航计划”和“百万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计划”;启动重点产业和关键行业紧缺技能人才培训项目,培养一批生产一线紧缺的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实施农民工技能提升工程,提高农民工素质。
(三)外向型人才开发工程
--培养外向型人才。依托区内外及国外高等院校,建设外向型人才培养基地,加快培养一大批熟悉国际经贸业务、精通外语的复合型人才,重点培养适应参与“一轴两翼”多区域经贸合作交流的各类紧缺专业人才。
--加强人才培养的国际合作与交流。通过互派专家学者、合作培养学生、聘请国外知名大学教授、知名企业家举办专题讲座等方式,促进外向型人才培养的国际合作与交流。
--加快引进外来智力资源。扩大引才引智领域,以项目为载体,通过项目招投标、聘请高级顾问等多种方式,引进国外和区外专家(智力)。
(四)新型农村实用人才开发工程
开展实用技术培训,重点对农村优秀青年进行以科技知识为主的综合性培训,加快培养农技推广应用人才、种养能手、乡村科技能人、经营管理能人、能工巧匠等五类人才;以实现劳务输出由体能型向知识技能型转变为目标,建立县级多行业、多层次外出务工人员技能培训基地,加强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培训,提高外出务工人员的综合素质。
(五)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全区人口素质,培养和造就千万适应工业化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百万专门人才和一批拔尖创新人才,把我区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
--巩固基础教育。加大对义务教育的投入,以标准化建设的方式改造薄弱学校,以素质教育为主线,以课程改革为主题,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到2007年全区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人口覆盖率达100%;到2010年小学辍学率控制在1%以下,初中辍学率控制在3%以下,初中学生三年保留率达到91%以上。
--发展职业教育。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扩大职业教育规模。实施百所示范性职业院校建设工程、百个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工程、百县职教中心专项建设工程、万名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工程等四大工程,普遍改善和增强职业院校的办学条件和培养能力。
--扩大高等教育。扩大高等教育的办学领域和规模,重点实施师专提升工程,把全区十四个市师专扩建提升为综合性学院;建设广西工业大学、北部湾大学、广西经贸大学等一批高等院校,2010年,普通本专科在校生达60万人,高等教育总规模达到100万人。
三、完善科技支撑体系
(一)完善技术创新体系
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培育一批国家级和自治区级创新型企业,大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突出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加强集成创新,鼓励原始创新,实现若干领域的突破。
--加快建设企业技术研发机构。以企业为主体,通过政策扶持和引导,鼓励企业建立国家级和自治区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30家以上,鼓励企业围绕广西优势产业申报成立全国标准技术委员会、分技术委员会,开展重要技术标准研究。
--建立产业共性技术开发体系。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联办重点实验室,组建各类技术创新机构,加强重点产业发展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的联合攻关,推进一批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技术创新项目。
--建立企业技术开发投入机制。构建政府扶持、企业按销售收入比例投入、个人技术入股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研发投入机制。
(二)构建科技服务平台
以科技中介机构为纽带,逐步建立社会化、网络化的科技服务平台,增强科技对工业发展的支撑能力。
--设备共享平台。整合高校、企业、科研院所、民间机构等各方面的设备资源,建立研究实验基地和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平台。
--信息共享平台。构建科技文献数据信息、自然科技资源、科技成果转化等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加强制造业信息化技术服务体系建设,构建全区制造业信息化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质量检测平台。创建国家级质检中心,构建我区制造业质量检测平台。
(三)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工程
在重点产业中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工程,集中力量,突破重点,形成优势,推动产业的技术进步。
--金属精深加工研发工程。重点开展铝、锰、锌、铟、铜、钛、锡、锑等特色金属精深加工技术研发。“十一五”期间,开发一批区内领先、国内先进的金属精深加工产品。
--机械制造技术研发工程。在内燃机、工程机械、数控机床和汽车零部件等重点领域,攻克一批行业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取得10项以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成果。
--制造业信息化技术集成应用与软件开发工程。推进制造业信息化应用示范体系建设,促进企业由单元技术应用向集成技术应用发展,推进网络化制造工程。围绕中间件和嵌入式软件,攻克一批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
--特色农产品加工关键技术开发工程。重点开展蔗糖、木薯等农产品的新技术新工艺研究,提高精深加工能力。
--中药新产品开发与产业化工程。选择特色优势传统中成药品种,改进制备工艺,开发现代中药新制剂。研制一批特色方药新产品,开发一批中药新药或保健品,建成广西主特产药材的药用植物种源基地。
四、培育和完善市场体系
(一)金融市场
--大力推进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多元化的银行组织体系,优化银行分支机构布局,创造条件吸引外资银行在我区组建分行或代表处;整合现有地方商业银行资源,引入战略机构投资者,成立北部湾(广西)发展银行。培育区域性产权交易市场,形成与华东、华南接轨的资本和产权交易市场体系,推动大中型企业在主板市场上市融资,扶持和引导中小企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在中小企业板上市融资,拓宽融资渠道。
--努力推进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稳步推进资产证券化、信托、不良资产处置及信贷二级交易等新的金融产品,积极发展电子金融产品。设立产业投资基金和风险投资基金,构建以创业投资机构为核心,产权交易所、信用担保机构、商业银行和信托公司共同参与,以政府投资为引导,创业投资、证券融资和银行贷款、信托投资等多种方式相互协同,链条完整的产业投融资支持和促进体系。
(二)技术市场
制定与国内外技术市场信息传递规则接轨的标准,建立技术市场交易信息发布制度和交易信息共享制度,创造技术市场主体平等获得信息和公平竞争的条件,加强技术市场与资本、产权和人才市场的结合,构建功能全、服务好的技术交易平台。
(三)人才市场
重点建设高层次人才市场,加强各级各类人才市场建设,大力发展技术、管理等各类专业人才市场,积极培育和发展网上人才市场,加强与国内外的人才市场合作,建立广泛的人才合作与交流平台,构建覆盖城乡、服务各类人才的多层次人才市场体系。
五、现代交通支撑体系
进一步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加快公路、铁路、航空、水运立体交通网络建设,提高设施等级、网络密度和通达深度,扩大综合交通规模,加强各种运输方式的有效衔接,形成便捷、通畅、高效、安全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一)公路
按照国家及自治区公路网建设规划,配合国家国道主干线和西部通道建设,重点建设17条通往周边省份及东盟国家的高等级公路,到2010年高速公路总里程突破5500公里,基本形成覆盖全区各地级市的“四纵六横三支线”高速公路网络;加大县乡村公路网建设力度,完善中心城市与县、县与乡、乡与村之间的公路网络,不断提高路网的技术等级,改善公路交通条件。
(二)铁路
以干线铁路新建和既有铁路改造扩能为重点,加快路网建设。重点推进广西沿海铁路扩能改造,满足我区沿海地区工业以及港口发展对铁路运能的需要;增建南昆铁路广西段二线,解决南昆线运能不足问题,形成快捷、大能力的西南出海通道;增建黔桂铁路柳局段二线,将运输能力从1700万吨提高到4000万吨;延伸建设田东-德保-靖西铁路,为加快桂西铝土矿资源开发服务;推进湘桂铁路扩能提速改造,建设南宁-柳州-桂林的城际铁路、南宁-广州新通道,新建玉林至合浦铁路、合浦至广东河唇铁路,提高路网复线率、电气化率。
(三)水运
以建设亿吨级大型组合港为目标,加快沿海港口的深水码头、航道及各种配套设施建设,提高港口吞吐能力,促进港口向大型化、专业化方向发展。
以西江扩能、右江渠化为重点,结合航电综合开发,加快内河航道疏浚,配套建设相关港口码头,实现右江、红水河、柳黔江西南水运出海通道全线贯通。打造内河航运黄金水道,形成贵港至珠三角地区2000吨通航能力,贵港至百色1000吨通航能力。
(四)民航机场
以建设国际航空港为目标,加快南宁、桂林、北海机场的改扩建,完善相关配套设施,提升机场服务功能,增加国内国际航线。重点改扩建南宁机场,按4E级标准新建一条3200米跑道,具备起降B747等大型飞机的条件,扩建候机楼,年吞吐旅客能力达到600-800万人。将桂林机场建成国际旅游枢纽航空港,具备起降超大型客机的能力;把北海建设成为泛北部湾地区的区域性枢纽机场。
六、构建生产性服务业体系
(一)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
依托中心城市、交通枢纽、沿海和内河主要港口、重要口岸、商品集散地、大型企业,以集装箱运输、管网输送、专业配送为主要方式,整合物流资源,加快物流园区建设,培育壮大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物流龙头企业,构建现代物流体系。
建设桂林-柳州-南宁-沿海城市、百色-南宁-贵港-玉林-梧州、河池-柳州-贵港-玉林、河池-南宁-沿海城市物流大通道,培育沿海、桂中、桂北三个物流区域市场,大力发展石油、矿产、粮油、食糖、煤炭、水泥等大宗商品的专业物流,建设一批配送中心和专业批发市场,构建点、线、面相结合,连接区外和东盟国家主要城市的物流网络。
(二)积极发展商务服务业
构建法律服务、金融服务、投资服务、技术服务、人才服务等各类中介服务体系,建立健全社会信用评价体系。完善中介组织执业制度,制定服务标准,创新服务方式,形成多元化、多层次的高效服务体系。
(三)着力发展会展业
以南宁为中心,以中国-东盟博览会为龙头,大力发展会展业。理顺会展业管理体制,加强与国外会展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加强会展人才的引进和专业培训,培育有一定竞争实力的会展业主体,推动会展业品牌化、集团化和国际化。
第六章 加快工业化进程的主要措施
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措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改进和完善政府宏观管理,形成有利于促进工业化的体制和政策环境,加快工业化进程。
一、制定完善政策
(一)工业投资政策
制定完善工业投资政策,确保工业投资的优先增长, 力争“十一五”期间完成工业投资5200亿元,技术改造投资2000亿元以上。鼓励对重大工业项目建设的投入,加速工业经济总量扩张;围绕产品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升级,重点支持一批有良好市场前景的技术改造项目;加大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增强工业园区集聚能力;加大对各类科研机构的研发投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鼓励和引导企业增加新技术、新产品研发的投入,充分发挥企业投资主体的作用。
(二)产业政策
对现有产业政策进行调整和完善。制定扶持重点产业发展的政策,在壮大龙头企业、产品开发、品牌培育、节能降耗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在用水、用电、贴息等方面给予支持,引导各类投资主体向政策鼓励的产业投资,促进产业发展壮大。
(三)财税政策
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在维持现有水平的基础上,按每年递增10%的幅度增加财政贴息资金、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资金;鼓励企业加速设备折旧,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费用投入占企业销售收入的比例,一般企业应大于1.3%,大中型企业应大于3%,技术创新试点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应大于5%。对重点发展产业、新技术改造和创新项目、新产品,给予定期减征或免征企业所得税。对在高新技术开发区、工业园区投资的企业给予更优惠的所得税政策。充分发挥政府投资补助、贷款补贴、政府参股等方面的引导作用,激活民间投资。
(四)工业用地政策
根据国家相关政策,完善工业项目用地政策。在用地指标安排等方面给予扶持,加快用地预审,对重大工业项目用地,实行“先期介入、预审协调、快速办理”,建立畅通的“绿色通道”。
(五)资源开发与节约利用政策
加大对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的扶持力度。建立循环经济信息系统和技术咨询服务体系,编制绿色产品目录和政府绿色采购目录,通过设立专项基金,利用价格杠杆调节,贷款贴息等多种方式,在推进节约降耗、推行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发展环保产业等方面,对企业予以扶持。
(六)扩大就业政策
完善鼓励扩大就业的政策。鼓励大中型企业在主辅分离、辅助改制后,利用非主业资产、闲置资产和关闭破产企业的有效资产,创办安置分流企业富余人员和破产企业职工的新企业以及培训失业人员的经济实体等,并给予税费减免;对创办劳动密集型企业安置失业人员和农村富余劳动力的,给予政策扶持;通过设立就业专项扶持资金、小额贷款担保基金,对失业人员和新增劳动力自主创业等给予扶持。
建立就业与再就业培训基金,用于重点产业的职工就业培训、破产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
(七)扶持强优企业政策
培育发展强优工业企业,在企业融资、人才培训等方面提供服务,政府采购向名牌产品倾斜。完善企业评比考核奖励办法,对规模扩张快、税收贡献大、获名牌产品称号的企业给予奖励;对在企业经营管理、技术创新、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制定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员给予重奖。
(八)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政策
制订鼓励和扶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加大资金投入,对民营企业实行梯度扶持和重点培育,从发展空间上大力扶持民营企业发展,运用多种金融手段加大对民营企业融资的扶持力度,鼓励扶持民营企业开展自主创新和实施名牌战略,大力推动外向型民营企业快速发展,加快培育企业资本运作专门人才,建立多渠道的政企对话沟通制度,健全和完善民营企业家对外联系机制及民营企业家服务工作网络,为民营企业提供优质高效服务。
二、加大改革力度
(一)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优化国有资本结构。继续完善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合理流动的机制,引导国有资本向核心竞争力强的大企业集中,向重点和优势产业集中,向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主业集中,提升国有经济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
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完善企业经营业绩考核和激励约束制度,加快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继续推进国有独资公司建立和完善董事会试点工作,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
加快国有企业改制步伐。通过上市、合资合作、股权融资、民营外资并购等途径,加快国有企业投资主体多元化进程,促进国有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培育发展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知名品牌,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加快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在完善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市级统筹制度的基础上,逐步完善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区统筹和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全区统一管理和调剂办法,提高养老保险统筹层次;进一步扩大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范围,积极推进混合所有制、非公有制经济从业人员、城镇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参保,进一步完善养老保险关系的接续办法,做好下岗、失业人员和中断缴费人员的养老保险关系接续和缴费工作,;稳步推进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工作;研究制定企业年金实施办法;积极探索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逐步建立独立于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之外的自成体系的事业单位新进初任人员养老保险制度;积极探索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认真研究适合农民工特点的养老保险办法和适应广西特点的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具体实施办法。
健全失业保险制度。进一步加强失业保险扩面和基金征缴工作;逐步完善《广西壮族自治区失业保险办法》相关配套政策,健全失业保险基金管理与监督机制;逐步推行失业保险基金市级统筹制度;建立失业保险与促进就业联动机制;加强失业调控工作,建立健全失业预警制度。
加大医疗保险改革力度。以解决城镇从业人员参保难点问题和探索城镇居民医疗保障方式为重点,加强医疗保险服务管理;继续推进混合所有制和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从业人员、灵活就业人员及农民工参保,积极探索国有困难企业和国有关闭破产企业退休人员参加医疗保险办法;加大医疗保险管理服务和基金征缴及稽核工作力度,进一步做好生育保险工作。
积极推进工伤保险改革。实施以推进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为主要内容的“平安计划”,用三年左右时间,实现全部煤矿企业农民工和大部分建筑企业等高风险企业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的目标;做好工伤预防和工伤康复试点工作,加强工伤保险政策宣传,进一步完善工伤保险基础管理工作。
(三)推进户籍管理改革
逐步取消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的划分,建立城乡统一、城乡居民可以自由选择居住地的人口登记制度;取消农民工子女入学的户籍歧视,逐步实现社会保障对农民的“低水平、广覆盖”,将农民工融入社区管理,鼓励农民工加入工会组织,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
(四)深化人才使用制度改革
建立人才评价机制。建立以能力为导向,德、能、勤、绩相结合的人才综合评价机制;对企业经营管理人员以经营业绩为考核评价的主要内容;对专业技术人员以科技成果的技术水平和经济社会效益为评价重点,突出评价其科技创新能力;对技术工人的评价主要考核其实际操作能力。
健全选人用人机制。逐步建立和完善以全员聘用制和岗位管理制度为核心的用人制度,实行全员聘用制,实现由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逐步实行企业领导人员分类、分层管理制度,推行国有企业管理者市场选聘制度,加强对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的监督管理;建立国有资产出资人代表资质认证制度;加快执业资格制度建设,积极推进专业技术资质证书的互认和合作。
建立健全分配激励机制。建立健全薪酬与业绩挂钩,体现岗位绩效和分类管理的激励机制;逐步推行知识、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模式;在国有企业中加大推行年薪制力度,将经营者薪酬与其责任、风险和经营业绩直接挂钩;坚持激励与惩戒相结合,做到奖惩分明,实现有效激励;建立和完善体现社会公平的人才保障机制。
三、提高开放水平
(一)实施多区域合作战略
积极打造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区海上大通道、南宁-新加坡陆上大通道和贯通中南半岛连接中国内陆与印度洋的大陆桥通道三大经济通道,加快形成“一轴两翼”多区域合作的新格局。
加强通道基础设施建设合作。通过加强与泛珠三角地区和中南半岛国家之间的通道基础设施建设的合作,整合内部航空、港口、铁路、高速公路等资源,形成连接我区与周边省份和中南半岛国家之间的现代交通网络体系;按照相关城市的功能定位统筹规划,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相关城市承载产业转移的能力,为发展通道经济提供基础条件。
加强产业合作开发。加强与国内发达地区以及东盟发达国家之间的产业合作开发,以共同开拓东盟市场为契机,加强两广产业合作,加快我区产业结构升级换代;依托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区建设,以发展临海大工业为基础,加强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形成区域重化工业基地;推进与东盟国家合作,开发海洋资源、能源资源、农林资源、矿产资源,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制定便利化措施,促进要素快速流动。积极推动“一轴两翼”区域经济合作的有关国家共同出台便利化措施,相互简化出入境手续,推行检验检疫相互认可,采取一站式通关,降低并统一区域内与货物贸易相关的通关、检验检疫、运输、仓储等收费标准,构建区域内银行间跨国结算机制,促进人员、货物、资本等要素的快速便捷流动。
(二)以园区为载体吸引外来投资
高起点规划建设园区。根据“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率管理、高效益回报”的“四高”要求,按照集约利用土地、生产生活分开、主导产业明确、基础设施适度超前的原则,规划建设工业园区,明确各工业园区功能定位,实行梯度开发,鼓励各园区走个性化发展、差异化竞争之路。
营造良好投资环境。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园区各项服务功能;创新园区管理模式,推行联合审批制度,为项目落户提供全方位服务;强化产业配套功能,围绕重点产业和特色产业,积极引进关联度高、辐射力大、带动性强的项目,集聚企业入园,形成链式产业群。
创新招商引资方式。政府推动、企业为主,带动各个层面实行以商招商和链式招商,围绕重点产业,加强对东部发达地区、港澳台、国外投资者的招商,加大对跨国公司和世界500强企业的招商力度,突出对日韩欧美资本的引进,扩大利用外资规模,提高引进外资质量,开拓利用外资的新局面。
(三)加强外向型工业基地建设
特色农产品加工基地。加强与境外的农业合作,引进先进的农业加工技术、管理和营销模式,建立生产、包装、加工和营销一体化的产业链,建设面向区外境外的农产品加工基地。重点建设桂台农业合作基地,利用桂东地区水陆交通便利的条件,加强与港澳台的沟通,扩大蔬菜、水果、肉类、水产等农产品的出口。
打造面向东盟的制造业基地。发挥我区重点产业的优势,建设面向东盟市场的制造业基地,大力输出工程机械、农业机械、汽车、建材、食品等工业产品,突出成套设备及其技术服务的出口;积极开展面向东盟和南亚国家的产业投资、工程承包、咨询服务和劳务合作等国际经贸活动。
四、加强工业化的组织领导
(一)建立管理制度,推进规划实施
强化规划的权威性,加强工业化规划与各专项规划、市县规划以及年度计划的衔接,通过专项规划、市县规划和年度计划的分解,确保工业化规划目标任务全面落实。
加强规划实施过程管理。建立规划公示、评价等制度,加强对规划实施的跟踪分析和督促检查,适时掌握规划实施的进展情况,并随着市场、政策等因素的变化,及时对规划作出适当调整。在规划实施过程中,组织开展中期评估和终期实施的评价。
建立规划实施监督机制,强化对工业化规划实施过程的监督,确保规划实施的连续性、有效性。
发挥规划对社会资源的引导功能,合理配置公共资源,激活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整合优化区域内部生产要素,吸引外部资源的参与,确保规划顺利实施。
(二)统筹煤电油运,确保经济稳健运行
建设和完善能源及运输体系,加强供应协调,确保煤、电、油、运等供需平衡、运转顺畅,保障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发展。
煤炭方面:充分挖掘我区煤炭生产潜力,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努力增加区内煤炭产量;继续加强与区外产煤省市的能源合作,扩大煤源供应,加强煤炭运输协调,确保煤炭及时、有效供应。
电力方面:大力推进电源项目建设,确保电力供应,满足市场需求;改革电力调度运行方式,实现水电资源的充分利用和火电的优化调度,降低电价和发电能耗;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推广应用节电新技术,降低全社会的能源消耗率。
成品油方面:加快重大炼油项目的建设进度,为我区经济社会提供便捷、充足的油源供应;加强与中石化、中石油的协调,及时落实配置计划,并根据市场需求,及时协调增加供应总量;加强成品油供应调度协调,确保全区成品油均衡平稳供应。
运输方面:加快铁路新线建设和旧线的扩能改造进度,加快沿海港口、铁路、公路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增加运输能力;加强铁路、公路、沿海港口以及内河航运等交通运输部门的调度运行协调,确保重要物资的运输顺畅;开展多式联运,扶持现代物流企业的发展,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为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可靠的运输保障。
(三)强化服务意识,提高行政效能
转变观念,强化行政部门服务意识,按照科学行政、民主行政、依法行政的要求,进一步健全和完善运转顺畅、责任明确、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反馈及时的工作机制,建立和完善行政服务中心、行政效能投诉中心和公众网站,形成面向群众、企业、社会的立体服务体系。
构建以“网上审批”、“并联审批”和“一站式”等电子政务体系,推行行政许可电子监察,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实现政府职能的科学配置、组织结构的优化整合以及行政管理流程的合理重组,健全和完善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切实提高政府部门的行政效能和公共服务水平。
(四)规范行政行为,构建诚信政府
建立健全行政监督机制,加强行政机构的科学决策与民主决策。加强行政机构上下级之间、各行政部门之间、以及公务员之间的诚信建设,杜绝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虚报浮夸的不良行为;强化行政机关及工作人员的诚信意识,建立一支懂法律、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构建多层次的监督机制,、、群众投诉中心、新闻媒体等多层监督作用;建立政府诚信度评价制度,接受社会对政府的诚信评价,实现政府对社会的诚信。
,优化市场环境
建立科学、合理、规范的调控和监督管理体系。加强重点调控,对土地使用、国有资产、自然垄断行业、各种经济要素跨区域流动等方面的调控,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完善产品准入制度,,维护市场秩序,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的有效机制,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最新资讯
-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促进生物产业加快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
08-20 1
-
08-09 1
-
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江西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若干配套政策的通知
12-24 0
-
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甘肃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的通知
08-12 1
-
威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威海市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的通知
03-17 0
-
09-0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