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南通市服务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通知
发布时间:2019-08-07 02:05:15
发布部门: 江苏省南通市人民政府
发布文号: 通政发[2007]2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各有关部门和单位:
《南通市服务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已经2006年12月21日市第十二届人民政府第59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印发,请认真组织实施。
二○○七年元月十六日
南通市服务业发展“十一五”规划
服务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后续动力。在经济全球化和社会分工日益细化的背景下,大力发展经济,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将更加倚重于服务业。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五”以来,南通市服务业发展迅速,对拉动经济增长、完善城市功能、增强综合竞争力发挥了积极作用。根据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有关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精神,以及南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南通市服务业发展“十一五”规划。本规划规划期为2006年~2010年。
一、发展基础及机遇
(一)发展基础
“十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紧紧围绕扩大总量、优化结构、拓宽领域、提高水平的总体目标,猛攻投入、强攻改革、扩大开放、优化环境,顺利完成了全市服务业“十五”计划的主要发展目标和任务,为“十一五”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1.总体规模持续扩张,对社会经济贡献份额不断加大
“十五”期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年均递增12.6%,2005年增速达14.4%,比2000年高出3.5个百分点,增速在全省排名比2000年前移了两位,比“十五”计划指标高出1.2个百分点。服务业总量不断扩大,2005年全市服务业实现增加值485.9亿元,是2000年的1.93倍,总量继续位居全省第4位。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33%。2005年,在新增地区生产总值中服务业的贡献率达到29.6%。服务业已成为新增劳动力就业的主渠道,地方税收的主要来源。2005年全市净增就业5.7万人,其中新增服务业就业2.6万人,占新增就业人数的45.6%。服务业实现地税收入30.11亿元,占地税总额的比重达60.64%。
2.内部结构优化升级,新兴行业异军突起
服务业在保持快速增长的同时,技术水平逐步提高,内部结构不断优化,新兴行业不断涌现,正向高层次、多领域拓展。2005年,全市除房地产以外的旅游、社区服务、中介咨询、信息服务等新兴服务业占比达37%,比“九五”末上升了11个百分点。新兴服务业在总量扩张的同时,逐步向高层次、多领域发展。旅游业整体水平得到有效提升。南通市被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狼山和濠河两大风景区晋升为国家AAAA级风景区。2005年,全市实现旅游总收入76.2亿元,接待海内外旅游者758.2万人次,全面完成“十五”计划指标。中介咨询业发展势头强劲。行业门类逐步由农村经纪拓展到房地产、会计、法律、劳务、科技咨询、人才经纪等多领域。2005年,全市共有各类经纪组织13000多个,经纪业务成交额超100亿元。覆盖全市的社区服务网络基本形成。“十五”以来,社区服务网点每年以5%的速度增长。2005年末,全市已建成以县(市、区)级社区服务中心、街道级社区服务中心、社区服务站为主的点、线、面相结合的社区服务体系。信息服务业稳步增长。南通通信网络的规模,用户总数跻身全国大型本地网行列,“数字南通”工程顺利推进,全市社保、地税、人行及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等一批重点信息应用系统建设不断深入。房地产业逐步走向规范化,全市以改善商品房供应结构为目标,加大经济适用房和低价位商品房的开发建设,有效缓解了居民的住房矛盾。
3.传统行业稳步发展,骨干企业凸显优势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均收入的增长,批发餐饮业、金融保险等传统服务业以及房地产业的产业服务功能不断完善。批发餐饮业加快升级换代,逐步向以连锁店、大型超市、购物中心、专卖店、特色街、专业市场等新型业态为代表的现代商贸流通业转变。2005年,全市连锁门店总数达760多个。市区的装饰装潢、茶饮休闲、汽贸修配等专业特色街建设初具规模。专业市场建设取得新突破,2005年末,全市共有各类市场604个,其中消费品市场543个,生产资料市场52个,生产要素市场9个。2005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536.41亿元,增长16.2%,总量是2000年的2.2倍。金融保险业发展较快,逐步形成了国有商业银行、地方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产险、寿险、证券机构和其他融资机构共同发展的格局。服务业骨干企业不断壮大,文峰集团进入全国零售、餐饮业连锁企业30强。江苏时代超市列全国连锁百强行列。海门叠石桥绣品城作为全国最大的绣品专业市场逐步向产品研发、工艺设计、市场营销、物流服务等一体化方向发展,2005年市场成交额达120.2亿元。
4.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现代物流健康起步
“十五”期间,全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大投入,推动了苏通大桥、盐通高速、新长铁路南通段、宁启铁路等重大项目的开工建设和投入运营,打通了对外联系的大通道,形成了公路、水运、铁运、空运、管道运输等较为完善的立体交通网络,大大促进了大宗物流的集疏运。2005年,全市物流总量达到1.72亿吨,增长12.2%。物流量的不断攀升有效推动了物流企业的发展,全市从事物流业务的企业达4700多家,南通汽车运输有限公司在2004年全国物流企业百强中列第42位,在全省排名第一。物流园区建设开始起步。其中,海门叠石桥物流中心已竣工开业,家纺产品物流辐射全国各地和世界部分地区。港口综合物流园区、火车站物流中心、开发区保税物流中心等重点物流项目建设也在有序推进中。
5.开放程度不断提高,业态得到明显提升
“十五”以来,全市大力鼓励和发展民营、外资、股份制等非公有制经济,各种非公经济不断进入服务领域,初步形成了服务业投入多元化,经济成份多样化的发展新格局。2005年,全市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中服务业投入达到172.89亿元,占规模以上投入的25.7%。服务业合同利用外资达到11.96亿美元,实际到帐外资2.64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占全市实际利用外资的比重达到15.2%。服务业开放度的提高,吸引了大批国内外知名服务业企业。“十五”以来,大润发超市、上海农工商超市、新一佳超市、麦德龙、易初莲花、金鹰国际等几十家知名企业相继落户南通,有效地提升了全市商贸流通业态,满足了市民的消费需求。
“十五”时期,全市服务业取得了新的突破,但同时也存在不可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1.规模总量不足。由于南通市服务业基数低,发展速度低于第二产业,致使服务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偏低。2.结构不尽合理。南通市传统服务业比重偏高,仅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业就占全市服务业的32%左右。高技术、高附加值服务业发展不足,特别是科技和信息服务业还处于起步阶段,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还有待进一步加强。3.企业规模偏小。南通市服务业企业普遍存在规模偏小,抵卸市场风险能力较低等问题。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并认真加以解决。
(二)发展机遇
1.良好的外部环境
从全球经济发展来看,发达国家经济重心转向服务业,产业结构呈现“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型的总体趋势。生产性服务业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中增长最快的行业,高集聚性、高附加值、高成长性的知识性服务业大量兴起及新技术的不断创新应用,有力地推动了服务模式和产业升级,世界服务业正向跨国化、规模化、产业化、外包化、标准化、品牌化方向发展。
从国内环境来看,经济结构调整、市场化取向改革、城镇化战略的加速推进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持续提高,为南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创造了有利条件;长三角产业结构升级和随之带来的产业转移,客观上为南通服务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江苏省新一轮沿江开发战略是南通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举措,尤其对港口运输、仓储和物流业,社区服务业及沿江旅游业的发展将产生极大的直接推动效应。
2.强大的内生动力
一是城市化建设提速提供的动力。“十一五”期间,南通市城市化进程将加快,据预测,2010年南通市城市化水平将达到55%。从全国城镇人口比重提高与服务业增长关联度来看,城镇人口比重每上升1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上升0.9个百分点。伴随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必将带动商业、餐饮、社区服务、房地产、公共服务等行业的发展。二是新型工业化发展提供的动力。随着南通市工业化步伐的加快,进一步加大了对现代物流、金融保险、房地产等与制造业密切相关的服务业的需求,特别是未来3~5年,南通市将有不少工业项目开工建设,必将会带动金融、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的大发展。三是消费结构提升提供的动力。近年来,南通市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断增长,2005年人均GDP已达19060元,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2384元,收入水平的提高,促进了南通市居民消费结构的提升,城乡居民特别是城镇居民对教育、文化、卫生的需求,对住房、旅游、信息等方面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十一五”期间,将是南通市居民消费结构大幅提升的阶段,而消费结构提升必定会有效促进南通市旅游、信息服务等新兴服务业的发展。
3.有利的发展条件
一是优越的地理环境。南通市地处沿江沿海两大经济带的结合处,是连接苏南和苏北两大区域的重要纽带,是长江以北最直接接受上海辐射并向苏中苏北传递上海辐射的重要传导区,“十一五”期间,随着三座跨江大桥的全面贯通,南通市将全面融入上海一小时都市圈、长三角经济圈,为南通市服务业加速发展提供有力保障。二是良好的基础设施。近年来,南通市着力构筑以水运为基础,陆运为主导,空运相辅助,江海河贯通,水陆空配套的大交通、大物流格局。目前,南通已成为长江流域进出口物资的重要流通枢纽,必将为南通市打造长三角北翼区域性物流中心奠定坚实基础。三是深厚的文化底蕴。南通市教育水平较高,优质高中覆盖率达到85%,高等教育稳步发展,目前全市已拥有一支数量庞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所需要的各类人才和劳动条件已经具备。
二、指导思想、推进原则及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跨越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理念,围绕富民强市、“两个率先”的总目标和南通市在长三角的定位,发挥比较优势,坚持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城市化为载体、信息技术为支撑、重大项目为龙头,重点发展生产服务业,大力培育新兴服务业,全面提升传统服务业,形成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新格局。加强政策和体制创新,以新的理念、新的思路、新的举措,推动南通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努力实现量的扩张和质的提升,不断提高服务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占比,为南通经济的全面腾飞提供有力支撑。
坚持上述指导思想,必须正确处理以下五个关系:推进工业化与发展服务业的关系,深度市场化与深度拓展服务业的关系,发展传统服务业与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关系,城市服务业聚集与农村服务业向城镇集聚的关系,服务业对外开放与保障内部安全、扩大内需的关系。
(二)推进原则
――扩大总量、提升质量原则。针对当前全市服务业总量仍然偏小的实际,坚持量的扩大和质的提升并举,进一步拓展领域,扩大规模;同时,运用先进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大力发展高附加值的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业总体水平。
――产业联动、协调发展原则。顺应产业融合的趋势,充分发挥服务业对一、二产业的流通融通、智力支持等功能,形成一、二、三产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格局。强化服务业内部各行业的协调和融合发展,增强产业渗透力,提升综合竞争力。
――发挥优势、突出重点原则。充分发挥南通市良好的区位条件、丰富的港口资源以及制造业发达等方面的优势,突出个性化和综合竞争力的培育,积极扶持优势产业、特色区块和潜力产业的发展。
――外向带动、对外开放原则。适应经济全球化以及实施CEPA带来的机遇,在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产业分工,接轨全球资本市场、要素市场,打造长三角信息、人才、资本等要素聚集的重要区域。
――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原则。遵循服务业发展的规律,强化政府对服务业宏观政策的引导,加大对服务业的投入和扶持;同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通过市场竞争提高服务效率,推进服务业的市场化、社会化进程。
――空间集聚、合理布局原则。根据现实基础和未来发展方向,进一步强化服务业发展重大项目布局的空间约束,促进服务业的空间集聚。明确功能分区与空间布局,形成配置合理、功能清晰、相对集中的服务业空间组织形态。
(三)总体目标
“十一五”期间,南通市服务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到2010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力争在2005年基础上翻一番以上,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比“十五”期末提高5个百分点,服务业从业人数占全社会从业人数的比重超过30%,服务业地税收入占地方税收收入的比重超过62%。生产服务业和新兴服务业的比重明显上升,服务业的整体水平在江北领先,物流、房地产、商贸流通、旅游等行业发展水平融入苏南板块。
(四)行业目标
以总体目标为引导的行业目标,将着眼现有优势,创造新的优势,选择市场需求旺、有一定基础条件、增长潜力大、带动作用强的领域实现重点突破。
1.重点发展生产服务业
依托南通市制造业的良好基础,大力发展为制造业配套的生产服务业。
(1)现代物流业
到2010年,全社会物流量突破3亿吨,其中,江海港口物流量2亿吨,铁路物流量800万吨,公路物流量9400万吨;第三方物流的市场占有率20%,社会物流成本占全市GDP的比重14%。
(2)科技服务业
到2010年,全市技术服务贸易额25亿元,年均增长25%,软件业的比重明显提高。区域科技竞争力进入全省第5名。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达1.65%,力争达2%。力争成为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市和全国知识产权工作示范市。
(3)金融保险业
到2010年,全市金融保险业增加值超过110亿元。全市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达到2000亿元。保险费收入年均增长17%以上。建立具有高效服务功能,能防范和处理金融风险能力的金融保险体系。
(4)商务服务业
到2010年,全市各类商务组织4万个,从业人员20万人,商务服务业的整体水平接近南京、苏州、无锡等发达地区。“十一五”期间,商务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8%以上。
2.大力培育新兴服务业
以提升总量为目标,加快发展产业关联度大的新兴服务业。
(1)信息服务业
到2010年,全市电话(含固定电话、移动电话、小灵通)普及率力争达到150部/百人;互联网用户数力争超过100万户;有线电视入村率100%,入户率达80%。“十一五”期间,信息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8%以上。
(2)大文化产业
建设大型文化产业集团,培育大型印刷集团,筹建南通出版社。集中力量建设好一批文化服务标志性工程,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文化名品。“十一五”期间,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8%以上。
(3)旅游业
到2010年,旅游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4%。旅游总收入260亿元。全市建成AAAA级旅游景区或百万人次景区超过10个,力争建成AAAAA级旅游区1~2个。争取进入全国最佳旅游城市行列。
(4)房地产业
到2010年,全市房地产业增加值达110亿元以上。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30平方米。“十一五”期间,房地产开发投资年均递增20%。
3.全面提升传统服务业
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运用现代理念、现代经营方式和现代服务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
(1)商贸流通业
到2010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000亿元,市场成交额1200亿元。年销售额超10亿元的重点商贸企业10家以上,发展农村连锁直销店不少于400家,农村加盟店不少于700家。初步建成南通新区商业中心,打造和培育一批餐饮特色品牌和大型餐饮娱乐服务企业。
(2)社区服务业
到2010年,社区服务业增加值实现倍增。全市所有街道及60%的建制镇均建有综合性、多功能的社区服务中心。力争100%的社区办公有房,服务有场所,活动有阵地,100%的社区承接社保功能,90%的社区达到文明社区标准。
三、行业发展重点
根据全市生产力和城市布局现状与发展趋势,突出以城市为现代服务业载体、以园区为生产服务业基地,统筹规划制造业与服务业、城市化与服务业、城市服务业与农村服务业发展,促进服务业集聚发展,形成集约型产业发展模式。
(一)现代物流业
依托江海深水大港和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加快建设服务长三角及苏北、辐射长江中下游、沟通南北和连接海内外的长三角北翼现代物流中心。加快物流园区建设。着力推进以“一园区、五中心”为重点的物流园区(中心)建设,完善园区配套服务功能,推动物流专业设施的整合与配套,建设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围绕提高物流附加值,不断优化货种结构,增加化工原料、油品、钢材等货种运量,努力扩大物流吞吐总量。培育和引进大型物流企业。重点培育南通港口集团、通运物流有限公司、文峰集团等十大物流企业。加强与国际知名的马士基、UPS、宅急送等企业的联系,积极引进国内外大型现代物流企业落户南通。提高物流信息化水平。以信息基础设施和互联网为手段,以企业物流信息系统、园区(中心)物流信息系统和行业管理信息系统为基础,构建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加强与物流发达地区物流信息交换中心的对接,形成一个为用户、企业、商业、社区和配送中心服务的区域性现代物流信息体系。
空间布局:
在“十一五”期间,形成“一园区、五中心、一管线”的现代物流空间布局。
港口综合物流园区。大力发展集装箱运输、粮油配送、煤炭中转、石化中转和铁矿石中转等,到2010年,物流量达到1亿吨以上,集装箱吞吐量达到120万标箱以上。
火车站物流中心。加快南通站与狼山港铁路专用线、江海(通海)港铁路专用线的接轨,大力发展煤炭、粮食、钢材等货物配送、中转业务,到2010年,物流量达到500万吨。
开发区物流中心。加强对江海港区的管道和化学品储罐等仓储设施的整合和利用,加快铁路支线建设。大力开展石油、化工原材料和燃料油的中转、配送、储运,形成专业配送基地。到2010年,中心物流量达到1200万吨。
叠石桥?志浩物流中心。建设海关办事处、、集装箱仓储区、国际货运货代办事机构、家纺原料仓储区等相关配套设施,到2010年,中心家纺物流量达到560万件。
海安物流中心。以粮食饲料、禽蛋等农副产品储运和中转,铁路货运集散为主要建设内容,大力发展货运代理、加工配送、仓储服务、信息处理等业务,到2010年,中心物流量达到1000万吨。
南通航空物流中心。建设航空货运站、、动植物检验检疫中心,免税区、货物配载中心,同步建设航空货运信息管理系统,争取建设成为长三角重要的航空物流节点,到2010年,该中心物流量达到40万吨。
管线物流。“西气东输”南通段总投资10亿多元,管道建设近100公里,其中南通市区管道38公里,南通市区至洋口港管道60多公里,天然气年输送能力达40亿立方米。到2010年,天然气运输量达到10亿立方米。
(二)科技服务业
依托南通市教育基础雄厚的优势,大力发展科技信息服务业。利用国际国内的科技资源,增强自主创新的研发能力,建设保障发展的创新体系,促进科技、人才的共同发展。发挥政府引导调控作用。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多元化的科技投入体系和多层次科技企业投入支持体系。全方位改革科技企业。形成多种所有制科技服务业企业并存的局面,支持科研机构向科技服务型企业转化,鼓励科技人员创办独立的科技服务企业。发挥重点企业(集团)技术进步的主导作用。依靠高校院所,进一步推进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形成技术开发平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提升自主的技术开发能力。通过加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实现公共科技资源的社会共享。进一步完善现代化的技术装备、信息系统和管理手段。建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南通特色的实用性数据资源体系,基本解决网络应用与服务中重大和共性的关键技术问题,提高运行质量和服务水平。
空间布局:
在“十一五”期间,形成以科技创业平台为核心,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园区、南通软件园、重点实验室等为支撑的科技服务体系。
科技创业平台。按照“一中心、多园区”的格局,加快科技孵化器发展,积极创建国家级创业中心,加快科技创业社区建设,打造功能完善配套的南通科技研发、创新、孵化的核心区。
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园区。提升南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档次和实力,力争“十一五”期间新建成4-5个市级以上特色产业基地。
南通软件园。在崇川区老城区建设拥有孵化场地面积1.1万平方米的南通软件园,在新区建设建筑面积4.5万平方米的孵化园。
重点实验室。重点建设神经再生重点实验室、集成电路设计重点实验室、生命有机化学重点实验室、燃料电池重点实验室、能源及能源新材料研究所等。
(三)金融保险业
加快现代金融服务体系建设,完善金融服务功能,优化金融发展环境,推进金融生态建设,进一步提高地方金融保险机构的发展水平,鼓励股份制商业银行来通建立分支机构,加快农村信用社向为农村社区服务的地方性金融机构的转变。鼓励成立民间小额贷款机构,建立融资性公司,增加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健全中小企业担保体系。加快金融开放步伐。积极吸引外资银行来通设立分支机构,探索建立中外合资银行、保险、证券和投资性公司,争取新设的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信托投资公司等金融机构来通登记注册。大力发展地方金融保险业。积极组建南通地方银行和保险机构,鼓励发展民营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支持各类符合条件的社会资本入股地方金融企业。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保险公司。加快保险业务的多元化发展,不断拓宽保险服务领域,开发保险新品种,发展再保险市场,建立多层次的保险体系。逐步完善金融市场体系。积极发展企业债券市场,大力发展金融衍生品市场,建立金融市场的有机联系,争取货币、外汇、资本、保险等金融市场的互联互通。
空间布局:
“十一五”期间,在全市初步形成金融服务集聚区、金融服务中心和金融服务网点相配套的金融服务体系。
金融集聚区。在市区增加各类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充分利用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的市级机构和多家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相对集中在姚港路的优势,引导国内外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入驻姚港路,形成南通市金融集聚区。
城市网点。合理设置银行和保险机构网点,面向社区加快网点布局。
农村网点。引导银行和保险机构继续向农村扩展,增加各类金融机构在县城、镇的网点,力争在县(市)形成金融服务中心。在各中心村设立金融营业网点。
(四)商务服务业
加快发展会展、法律、咨询、评估、策划、经纪代理等商务服务业。扩大与上海、苏南等地相关行业的合作,引进和培育一批高资质的事务所、会展公司及中介机构等,增强商务服务功能。发展会展经济。依托“江苏省第十六届城市运动会”、“江苏省园艺博览会”在南通召开的机遇,大力发展国际化、专业化、贸易型的南通会展经济,改造提升会展业设施水准,积极争取举办省级、国家级乃至国际性的大型会展,特别是积极创造条件举办世界纺织博览会。培育中介服务业。继续大力培育和规范发展劳务中介、市场中介及科技、法律、设计、会计、审计、评估等中介机构。加大开放力度,引进一批国内外知名的商务服务机构,提高商务服务业发展水平。
空间布局:
“十一五”期间,、滨江新城商务区、港闸商务区、火车站站前商务区和开发区商务区等5大商务区。
新城区商务区。,将南通传统文化与CBD所代表的城市未来风貌紧密集合,建成体现现代江海特色和浓缩精品文化的高品质城市中心。
滨江新城商务区。随着苏通大桥建成通车,努力将滨江新城建成南通市新的商务区。
港闸商务区。在外环北路越江路口建设港闸商务区。
火车站站前商务区。在南通火车站建设主要为火车站周边人流、物流服务,以金融和商贸功能为主的火车站站前商务区。
开发区商务区。在通盛大道以西、星湖大道以北地区建设开发区商务区。
(五)信息服务业
加快电信网、数据网、有线电视网等基础网络设施建设,不断提高技术层次和服务水平。进一步建设和完善以光纤通信为主,卫星通信、移动通信、微波通信为辅的信息基础网络。加速城域网的升级改造,到“十一五”末,建成覆盖全市的全光传输网。完善市、县宽带骨干网,实现光纤对所有镇、村的覆盖。继续扩充和完善固定电话网,推动电话网向综合化、宽带化和智能化发展。加快移动通信网建设,积极建设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加快有线电视网的升级改造,发展数字电视。加快构建政务信息处理基础平台,实现文件在全市各部门及各县(市)区之间跨区域、跨平台的无纸化流转。重点发展基于数字电视平台、移动通信平台、宽带多媒体平台的信息增值业务。推动互联网接入服务、在线信息服务、电子商务、远程医疗、数字地图、视频点播、远程教育、动漫和游戏娱乐等增值服务。加快建立网上支付体系、物流配送体系和服务应用系统,培育专业服务机构,开展网络服务、外包等信息服务。积极利用互联网技术改造传统服务业,为城乡居民提供购物、教育、医疗、保险、农产品、农业技术推广等服务。着重发展软件服务业,扶持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产品,积极承接软件外包业务。大力发展以计算机组装和销售为主的信息产品服务,组建具有一定规模的产品服务企业。
空间布局:
“十一五”期间,形成较为完善的信息服务基础设施,为信息服务业的发展提供基础平台。
南通市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完成“南通市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共享平台建设;进一步完善城市空间基础数据库,健全南通市空间三维地理信息数据库,完成城市数字化建设的核心基础。到2010年,地理空间信息系统成为满足全市信息化建设各领域需要的先进适用的信息整合基础平台。
南通市电子政务工程。建设全市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基础平台,完成应用支撑平台的建设,实现“中国南通”政府门户网站的整合,初步形成电子政务网络安全体系,完成公务员电子邮件系统、公文流转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视频点播系统、视频会议系统建设,初步完成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宏观智能报表系统建设。使全市电子政务总体应用水平达到长三角地区先进水平。
南通市政务信息资源库。充分利用电子政务网络资源,依托电子政务建设提供的技术环境、技术标准、信息标准、安全规范,统一信息交换标准,在市级层面建立起衔接相关部门的数据共享和交换机制。统一搭建全市政务信息资源服务内容架构,实现政府相关部门、社会各界信息资源共享。
全市电子数据中心。建成南通市统计信息资源管理中心,实现信息共享,建设和完善南通市统计数据库,其中包括人口普查数据库、基本单位普查数据库和宏观经济数据库。建成南通市电子文件中心、电子档案中心和数字档案馆,完成政务信息资源数据库的建设,为全市提供高效、安全的信息服务。
物流综合信息平台。以南通港航EDI平台为基础,逐步将应用范围扩大到公路运输、铁路运输、大型骨干企业,推动港口传统物流逐步向社会化的现代物流转变,努力拓展贸易、银行、保险、税务等领域的单证传输,为企业和用户提供快速、可靠、灵活的综合物流信息服务,做好电子商务的配套,最终形成南通物流综合信息平台,并提供有关统计信息和其他增值服务。
(六)大文化产业
大力发展广播影视、出版发行、报刊书画、演艺娱乐、工艺美术、文博、创意动漫、教育培训、健身休闲等产业,积极培育报业、广电等文化产业集团。集中力量建设一批文化服务基础工程和文化产业重点工程。加快文化与科技的结合,提高文化设施、文化产品的科技含量。形成多元化投入机制,进一步扩大产业规模。组建和培育文化产业集团。加快培育大型文化产业集团,加快发展演艺、传媒、出版发行、印刷等重点文化产业。依托永兴多媒体建立大型光盘复制加工企业。依托南通大学,积极筹建南通出版社。依托节庆活动平台,开发具有发展潜力的卡通产业。发展民营文化产业。依靠社会力量,大力兴办民办文化产业,除新闻媒体由国家主办经营外,其他文化产业如演艺娱乐业、印刷业、广告业、旅游业等鼓励和支持国内企业、个人、社会团体以及外资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兴办。政府加大文化投入。、省政府颁布的各项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经济政策。制定鼓励大文化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吸引社会资本投入文化产业。加大市、县(市、区)财政对文化事业的投入,发展南通特色的文化经济。构建南通文化人才高地。培养、引用、使用“三管齐下”,切实解决南通文化人才奇缺的矛盾。设立专项基金,选派优秀文化经营人才和文化艺术领域专门人才,到国内外一流的大学、文化单位交流学习。积极引进高层次的文化产业经营人才和文化艺术专业人才,特别是一些“文化名人”。建立健全文化产业统计指标体系。制定并落实文化产业政策。
空间布局:
以场馆建设为重点,加大文化产业的投入,提升文化产业水平。
市级。在市区建设南通市文化馆新馆、南通市图书馆新馆、南通美术馆。
区级。兴建崇川区文化馆、图书馆,港闸区文化馆、图书馆,开发区文化馆、图书馆。
特色街。打造具有南通地域文化特征的历史街道和特色街道。
(七)旅游业
加快建设沿江、沿海旅游带,着力发展集江风海韵与文化底蕴于一体的特色旅游,提升旅游业核心竞争力。加强旅游市场开发。围绕“江海福地、休闲港湾”的区域形象定位,办好各类旅游节庆活动,重点推出中国南通国际江海旅游节、中国如皋长寿文化节、中国启东海鲜节、中国如东南黄海风情旅游节等一系列旅游节庆活动,通过差异化营销策略,做好南通旅游形象宣传,扩大南通旅游市场的影响力。开展三大区域旅游合作。一是实施与上海从项目建设、资本人力要素流动到市场互动的全面接轨,强化沪崇苏通道的旅游合作功能,联合塑造近代中国旅游走廊等区域形象。二是苏通合作,积极融入苏南,实现客源、产品和市场的互补合作。三是苏北合作,作为苏北与长三角合作的桥头堡,与盐城、淮安、泰州、扬州联合打造海洋江苏和扬子江江魂的旅游新品牌。开发特色旅游产品。以世界大城市带论坛为契机,大力开发商务会展产品。以提高市场份额和延长逗留时间为目标,开发沿江、沿海度假产品。结合南通的地区、历史优势,开发农业旅游产品、工业旅游产品、张謇系列产品、长寿系列产品和红色旅游产品等。提升城市的休闲度假功能。集中开发以体育(会展)中心为主的商务会展设施,突出会展旅游功能。改造城市夜间景观,筹建城市夜间娱乐中心。鼓励度假、商务以及汽车旅馆等经济型酒店建设。加强旅游产业配套设施建设。加快各景区、景点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主要旅游道路景观化,做好标志性旅游节点和通道的形象建设工作。全面开放旅行社市场,全市旅行社超过100家,鼓励组建1~2家旅行社集团。优化旅游饭店布局,鼓励度假型和商务型住宿设施及汽车旅馆的建设。规范旅游管理,运用信息决策支持系统,实现旅游业经营管理的智能化、自动化、现代化、规范化,加强旅游统计网络、旅游经济信息网络、预订网络等的建设,实现旅游管理、市场营销、预订、咨询的网络化。
空间布局:
“十一五”期间,南通市旅游发展形成以“一核两带”为骨架,四大旅游项目为龙头,三大合作区域为延伸的空间布局。
旅游核心。南通市区作为南通区域旅游的核心,是区域旅游的接待组织中心和游览中心,以城市观光、商务会展、文化娱乐、综合接待为主要功能,重点建设五山风景区、五水公园、濠河风景区、苏通大桥旅游区、老洪港生态公园五大旅游项目。
沿江旅游带。沿江旅游带包括如皋、通州、市区、海门、启东沿江地区,是南通旅游发展的最优势地带和启动区域旅游的基本支撑点,主要建设光观旅游、生态旅游、休闲度假旅游项目。
沿海旅游带。沿海旅游带包括启东、海门、通州、如东、海安的沿海地区,是未来南通旅游发展的潜力带,重点发展生态观光和体育健身项目。
特色旅游城镇。以五山整体开发、濠河风景区、苏通大桥旅游区、如皋古城保护开发、石港生态旅游风景区等五大项目为龙头,加快圆陀角、海上迪斯科、七战七捷纪念馆扩建等重点旅游项目的开发,推动县(市)旅游发展,打造一批特色旅游城镇。
(八)房地产业
引导房地产业稳定发展,增加有效供给,建立和完善以普通商品住房为主体,以少量高档商品住房为补充,以廉租住房、经济适用房货币补贴和低价位商品房为保障的多层次的住宅供应体系。继续鼓励房地产开发企业做大做强。优化房地产市场供给结构。按照主城区往东、南扩展的规划,以大规模居住区为突破口,加大开发力度,拓展开发领域。构建和完善以普通商品房为主体,以高档住房为补充,以廉价住房、经济适用房和低价位商品房占有一定比例的梯度供应体系和完整规范的住宅供给格局。在搞好商品房开发的同时,搞好商业用房、工业用房的开发,保持房地产价格的基本稳定。着力提高房地产的规划设计质量、工程建设质量和配套设施水平。统筹安排配套基础设施。坚持旧区改建和新区建设相结合的原则,注重开发基础设施薄弱、交通拥挤、环境污染严重以及危旧房屋集中的区域。开发建设应当统筹安排的配套基础设施,并根据先地下、后地上的原则实施。鼓励房地产开发企业做大做强。培育大型房地产集团,推进房地产企业资产重组,有重点地扶持一批大型企业。鼓励投资商走联合之路,高起点、大规模成片开发,提高房地产开发规模和层次。活跃房地产二级市场。以优良的房地产中介服务为依托,活跃房地产二级市场,,保持房地产市场的持续健康发展。规范房屋中介机构行为,实现房屋买卖、交换、抵押、评估、中介及政策咨询等一条龙服务。培育和规范物业管理市场,提高物业管理水平。
空间布局:
在“十一五”期间,围绕新城区开发和旧城改造,合理布局住宅和商业用房。
居住用地规划布局。到2010年,南通市总居住用地达到2699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26.99%,人均居住用地26.99平方米。平均人口毛密度400人/公顷。
商业用地规划布局。分三级布置:第一级为市级,以新城区核心区和旧城为中心,占地约150公顷,作为一级商业金融中心。第二级为区级,与区级行政、文化融合发展。第三级为居住区级,安排在各居住区的适中位置或几个相邻居住区的中心位置。
(九)商贸流通业
运用现代服务技术和经营方式优化提升传统商贸业,做大做强专业市场,积极发展连锁经营,大力培育文峰集团、时代超市等连锁流通企业,鼓励网点向社区、小城镇和农村市场延伸,从连锁经营向加盟连锁等多种方式并举发展。优化各种商业业态布局,形成市级商业中心为主、县级商业中心为辅、特色商业街为亮点的三级商业网络布局。注重市、县、镇的百货店、超市、便利店、专卖店等多业态分布,强化各种便民、利民的社区商业网点发展。支持商业流通企业做大做强。努力拓展经营空间,使商贸流通企业的经营业务朝着专、精、特、名、新、优的方向发展。鼓励兼并联合、资产重组、参股控股或输出商标、商号和经营管理技术,发展特许经营等多种方式,促进有效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流通企业。同时继续发展连锁超市、便利店等新型零售业态,逐步形成遍布城乡的新型便民零售网络。着力开拓农村市场。引导有实力的流通企业向农村延伸网络,鼓励商业服务企业深入农村,发展连锁经营、代理销售、物流配送等现代流通方式。重点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按照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要求,建立新型农村市场流通网络,改善农村消费环境,提高农村消费质量。推进商贸流通企业信息化。加速发展企业电子商务,大力推广网上购物、预约服务等新型消费方式,建立集信息采集、市场营销、银行结算、客户服务于一体的信息化网络。做强特色经济板块市场。依托南通现有的液体化学品仓储设施,加快建设能源化学品交易中心,吸引市内外贸易企业入驻经营。对三星叠石桥市场、川港志浩市场、天汾电动工具城等以工业生产为基础的经济板块,加以引导,提升现代化水平。对如皋花木大世界、如东天一市场等以农业生产为基础的经济板块,加强指导,加速提升产业层次。对永兴商城等区域经济辐射型经济板块,加快市场改扩建步伐,扩大市场承载能力,将优势和亮点放大,朝着专、精、特的方向发展。
空间布局:
合理划分和规划市级商业、县区级商业、乡镇级商业、居住区商业以及专业特色街,其中市区商业网点布局在空间层面上,按照市级商业中心、区级商业中心、社区级商业中心三级布置。
市级商业中心。建立两个市级商业中心,一是南大街市级商业中心,规划总建筑面积28万平方米,日客流量30万人;二是新城区商业中心,位于工农南路以东、崇川路以南,按组团式商业中心进行整体设计。总建筑面积21万平方米。
区级商业中心。市区形成5个区级商业中心。一是崇川区东区区级商业中心,位于观音山镇。二是港闸区越江路口商业中心,位于外环北路越江路口。三是工农路口商业中心,位于外环北路工农路路口。四是经济技术开发区商业中心。五是滨江新城商业中心。
特色街。市区形成十条特色商业街:一是桃坞路服饰精品一条街。二是狼山静海商贸步行街。三是濠南路文化休闲博览一条街。四是越江路、204国道汽车汽配街。五是青年路餐饮、娱乐一条街。六是钟秀路装饰建材一条街。七是外环北路陶瓷建材家具小五金一条街。八是中远路酒吧一条街。九是崇川开发区温州商贸街。十是大学城科技一条街。
商业网点。“十一五”期间,在大力发展新型业态的同时,加快建设、改造和提升传统百货零售业。规划建设越江路口大型购物中心等24家零售超市、购物中心等新型业态网点,规划建设高店路口百货商店、滨江新城百货商店等8家零售百货传统业态网点。
社区商业服务网点。凡人口规模1万人以上、距离市级商业中心和区级商业中心1公里范围外的社区都设立社区商业服务网点,共约48~54个。
农村连锁。着力开拓农村市场,推进“百镇千村”连锁工程。鼓励商业服务业企业深入农村,发展连锁经营、代理销售、物流配送、贸工农一体化等现代流通方式,开发连锁店、超市、便利店等现代流通业态。
外围市场群。沿城市外环交通干道,规划建设一批大型专业市场和仓储式超市。
(十)社区服务业
建立政府扶持、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现代化社区服务业发展机制,进一步完善社区服务设施,健全社区服务网络,建立现代化的社区服务体系。积极拓展服务功能。加快发展养老托幼、家庭医疗、家庭教育、清洁卫生等家政服务业。在社区卫生保健、文化体育等领域积极推进公益性服务市场化,鼓励创办社区服务企业,培育新的社区服务增长点。建设社区公共服务设施。根据布局合理、设备先进、功能完善的要求,基本解决社区服务设施不足,办公设施老化等问题,提高社区服务设施的现代化水平。大力推进社区服务信息化建设,形成“市、区、街道、社区”四级联网的多功能、综合性社区服务网络。壮大社区服务队伍。建立社区服务的人才教育和培训基地,强化社会工作专业技能的教育和培训,加强社区服务志愿者队伍建设,积极组织社区物流配送队伍和物业管理队伍。推进社区服务产业化。调整社区服务产业结构,重点扶持发展规模大、效益高的社区服务龙头企业或实体,基本形成运行机制良好、规模效益明显、经济实力可观、经济功能显著的社区服务产业格局。改善农村社区医疗卫生条件。加大市、县(市、区)财政对农村公共卫生事业的投入,健全和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强农村医生队伍建设,解决农民群众看病难和看病贵的问题。
空间布局:
到2010年,建成市、区、街道(镇)、社区四级联网的社区服务、卫生和文化网络。
社区服务网络。县(市)区建成综合性、多功能、建筑面积不少于3000平方米的社区服务中心。全市所有街道、60%以上的建制镇建成不低于1600平方米的社区服务中心。
社区卫生网络。全市建设150个标准化卫生服务站,城区社区卫生服务覆盖率达到95%以上。按每个街道设置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万人拥有1个社区卫生服务站的要求,建成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体,社区卫生服务站以及其他具有社区特色的专业服务机构为补充的社区服务网络。
社区文化网络。深入开展“文化百千万工程”建设,每个街道、社区均按文明城市的有关标准建有综合性多功能室内文化活动场所,所有社区居委会都有业余群众文体活动团队,50%以上的社区有科普志愿者,80%以上的社区有科普画廊、科普阅览室,每百人拥有公共图书160册以上。
四、保障措施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进一步提高各级干部对发展服务业重要性的认识,提高领导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本领,真正把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新型工业化的重要内容和必要条件,努力形成推动服务业发展的强大合力,为加快南通服务业的发展,尤其是现代服务业,提供有利的环境与条件。加强服务业工作的组织程度。形成市、县(市)区、乡镇、街道办事处纵向推进和各级各部门之间横向协调的促进服务业发展的工作网络,通盘考虑服务业发展、协调服务业发展中的问题。,把服务业发展作为考核各级政府工作实绩的重要内容,加强对服务业发展的进度与质量的督促、检查与考核。充分发挥各行业主管部门对行业发展的规划、指导和管理工作,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维护市场秩序、加强行业自律、制订行业标准等方面的积极作用,进一步营造高效规范的服务环境。
(二)深化改革,优化环境
加快推进服务业内部改革,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加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逐步降低公有制经济的比重,尤其是减少竞争性行业中国有、集体企业的数量。提倡多法人参股,鼓励不同所有制企业包括外资企业相互参股、相互渗透。全面贯彻落实省、市关于加快服务业发展的政策。一是放宽市场准入条件,并简化企业登记注册手续。二是实行税费优惠政策。逐步取消用地、用水、用电、用气、排污收费、税收、融资等方面的不合理规定。对物流企业在营业税计税基数、土地使用税、房产税、营业税、所得税等方面按有关规定给予优惠或减免。对于贸易流通企业,根据年成交额的大小减征地方综合基金。三是保障服务业项目用地。合理配置土地资源,各类服务业项目建设需占用农用地的,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前提下,优先安排建设用地计划,优先解决耕地占补平衡指标。
(三)搭建平台,完善设施
以立体式、开放式、网络化、国际化为总体目标,建设一批投资规模大、关联度高、支撑能力强的重大公共基础设施项目,构建和完善与新型工业化、城市化发展需要相适应的现代服务业基础设施体系。一是着力建设现代化的大交通体系。加快苏通大桥、沪崇苏过江通道建设;加快沪通铁路建设,力争在“十一五”末建成通车;加快实施扬启高速公路等工程,与宁启高速、沿海高速、204国道、335省道和223省道等组成放射状骨架公路网;逐步构建畅通有序的内河航运体系,整治通扬运河和通吕运河等主骨干河道;积极推进南通机场与其他航空公司的合作重组,争取加入上海国际航空枢纽网;“十一五”末,南通全面进入上海1小时交通圈、长三角3小时交通圈。二是加快港口开发建设。加快沿江港口、岸线等资源的整合、整治和开发,建成狼山港区三期工程、南通港区改扩建三期工程、华能南通电厂三期煤码头、如皋港区公用码头及通海港区公用码头;加速洋口港开发建设, 2008年洋口港区码头竣工投产。积极开发吕四港区,形成沿海港口发展新局面。
(四)明确抓手,推进服务业大发展
加大服务业对外开放力度,抓住现代服务业国际转移的有利时机,在现代物流、商务服务等领域,积极用好国家、省、市有关政策,通过举办各类招商会、网上招商等服务业招商活动,吸引国际、国内服务业知名企业落户南通,提升南通服务业整体水平。在服务业重点行业,推进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服务。促进港口集团、文峰集团等一批国内知名的服务业品牌的发展,支持一批服务业优势企业走品牌之路,发展成为竞争力较强的大型服务业企业集团。加快建设一批特色鲜明、主业突出、功能完善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在中心城区布局建设商务、商贸集聚区,在城郊结合部和交通道口布局建设产品交易市场集聚区,在有条件的开发区建设技术服务和物流集聚区,在主要交通枢纽布局建设综合物流集聚区,在集中居住区布局建设生活服务业集聚区。大力引进和培养高层次、高技能、通晓国际规则和熟悉现代管理的高级服务业人才,有计划的在现有高校增设服务经济和服务管理学科,加快培养服务业专业人才。
发布文号: 通政发[2007]2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各有关部门和单位:
《南通市服务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已经2006年12月21日市第十二届人民政府第59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印发,请认真组织实施。
二○○七年元月十六日
南通市服务业发展“十一五”规划
服务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后续动力。在经济全球化和社会分工日益细化的背景下,大力发展经济,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将更加倚重于服务业。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五”以来,南通市服务业发展迅速,对拉动经济增长、完善城市功能、增强综合竞争力发挥了积极作用。根据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有关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精神,以及南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南通市服务业发展“十一五”规划。本规划规划期为2006年~2010年。
一、发展基础及机遇
(一)发展基础
“十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紧紧围绕扩大总量、优化结构、拓宽领域、提高水平的总体目标,猛攻投入、强攻改革、扩大开放、优化环境,顺利完成了全市服务业“十五”计划的主要发展目标和任务,为“十一五”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1.总体规模持续扩张,对社会经济贡献份额不断加大
“十五”期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年均递增12.6%,2005年增速达14.4%,比2000年高出3.5个百分点,增速在全省排名比2000年前移了两位,比“十五”计划指标高出1.2个百分点。服务业总量不断扩大,2005年全市服务业实现增加值485.9亿元,是2000年的1.93倍,总量继续位居全省第4位。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33%。2005年,在新增地区生产总值中服务业的贡献率达到29.6%。服务业已成为新增劳动力就业的主渠道,地方税收的主要来源。2005年全市净增就业5.7万人,其中新增服务业就业2.6万人,占新增就业人数的45.6%。服务业实现地税收入30.11亿元,占地税总额的比重达60.64%。
2.内部结构优化升级,新兴行业异军突起
服务业在保持快速增长的同时,技术水平逐步提高,内部结构不断优化,新兴行业不断涌现,正向高层次、多领域拓展。2005年,全市除房地产以外的旅游、社区服务、中介咨询、信息服务等新兴服务业占比达37%,比“九五”末上升了11个百分点。新兴服务业在总量扩张的同时,逐步向高层次、多领域发展。旅游业整体水平得到有效提升。南通市被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狼山和濠河两大风景区晋升为国家AAAA级风景区。2005年,全市实现旅游总收入76.2亿元,接待海内外旅游者758.2万人次,全面完成“十五”计划指标。中介咨询业发展势头强劲。行业门类逐步由农村经纪拓展到房地产、会计、法律、劳务、科技咨询、人才经纪等多领域。2005年,全市共有各类经纪组织13000多个,经纪业务成交额超100亿元。覆盖全市的社区服务网络基本形成。“十五”以来,社区服务网点每年以5%的速度增长。2005年末,全市已建成以县(市、区)级社区服务中心、街道级社区服务中心、社区服务站为主的点、线、面相结合的社区服务体系。信息服务业稳步增长。南通通信网络的规模,用户总数跻身全国大型本地网行列,“数字南通”工程顺利推进,全市社保、地税、人行及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等一批重点信息应用系统建设不断深入。房地产业逐步走向规范化,全市以改善商品房供应结构为目标,加大经济适用房和低价位商品房的开发建设,有效缓解了居民的住房矛盾。
3.传统行业稳步发展,骨干企业凸显优势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均收入的增长,批发餐饮业、金融保险等传统服务业以及房地产业的产业服务功能不断完善。批发餐饮业加快升级换代,逐步向以连锁店、大型超市、购物中心、专卖店、特色街、专业市场等新型业态为代表的现代商贸流通业转变。2005年,全市连锁门店总数达760多个。市区的装饰装潢、茶饮休闲、汽贸修配等专业特色街建设初具规模。专业市场建设取得新突破,2005年末,全市共有各类市场604个,其中消费品市场543个,生产资料市场52个,生产要素市场9个。2005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536.41亿元,增长16.2%,总量是2000年的2.2倍。金融保险业发展较快,逐步形成了国有商业银行、地方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产险、寿险、证券机构和其他融资机构共同发展的格局。服务业骨干企业不断壮大,文峰集团进入全国零售、餐饮业连锁企业30强。江苏时代超市列全国连锁百强行列。海门叠石桥绣品城作为全国最大的绣品专业市场逐步向产品研发、工艺设计、市场营销、物流服务等一体化方向发展,2005年市场成交额达120.2亿元。
4.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现代物流健康起步
“十五”期间,全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大投入,推动了苏通大桥、盐通高速、新长铁路南通段、宁启铁路等重大项目的开工建设和投入运营,打通了对外联系的大通道,形成了公路、水运、铁运、空运、管道运输等较为完善的立体交通网络,大大促进了大宗物流的集疏运。2005年,全市物流总量达到1.72亿吨,增长12.2%。物流量的不断攀升有效推动了物流企业的发展,全市从事物流业务的企业达4700多家,南通汽车运输有限公司在2004年全国物流企业百强中列第42位,在全省排名第一。物流园区建设开始起步。其中,海门叠石桥物流中心已竣工开业,家纺产品物流辐射全国各地和世界部分地区。港口综合物流园区、火车站物流中心、开发区保税物流中心等重点物流项目建设也在有序推进中。
5.开放程度不断提高,业态得到明显提升
“十五”以来,全市大力鼓励和发展民营、外资、股份制等非公有制经济,各种非公经济不断进入服务领域,初步形成了服务业投入多元化,经济成份多样化的发展新格局。2005年,全市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中服务业投入达到172.89亿元,占规模以上投入的25.7%。服务业合同利用外资达到11.96亿美元,实际到帐外资2.64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占全市实际利用外资的比重达到15.2%。服务业开放度的提高,吸引了大批国内外知名服务业企业。“十五”以来,大润发超市、上海农工商超市、新一佳超市、麦德龙、易初莲花、金鹰国际等几十家知名企业相继落户南通,有效地提升了全市商贸流通业态,满足了市民的消费需求。
“十五”时期,全市服务业取得了新的突破,但同时也存在不可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1.规模总量不足。由于南通市服务业基数低,发展速度低于第二产业,致使服务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偏低。2.结构不尽合理。南通市传统服务业比重偏高,仅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业就占全市服务业的32%左右。高技术、高附加值服务业发展不足,特别是科技和信息服务业还处于起步阶段,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还有待进一步加强。3.企业规模偏小。南通市服务业企业普遍存在规模偏小,抵卸市场风险能力较低等问题。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并认真加以解决。
(二)发展机遇
1.良好的外部环境
从全球经济发展来看,发达国家经济重心转向服务业,产业结构呈现“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型的总体趋势。生产性服务业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中增长最快的行业,高集聚性、高附加值、高成长性的知识性服务业大量兴起及新技术的不断创新应用,有力地推动了服务模式和产业升级,世界服务业正向跨国化、规模化、产业化、外包化、标准化、品牌化方向发展。
从国内环境来看,经济结构调整、市场化取向改革、城镇化战略的加速推进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持续提高,为南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创造了有利条件;长三角产业结构升级和随之带来的产业转移,客观上为南通服务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江苏省新一轮沿江开发战略是南通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举措,尤其对港口运输、仓储和物流业,社区服务业及沿江旅游业的发展将产生极大的直接推动效应。
2.强大的内生动力
一是城市化建设提速提供的动力。“十一五”期间,南通市城市化进程将加快,据预测,2010年南通市城市化水平将达到55%。从全国城镇人口比重提高与服务业增长关联度来看,城镇人口比重每上升1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上升0.9个百分点。伴随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必将带动商业、餐饮、社区服务、房地产、公共服务等行业的发展。二是新型工业化发展提供的动力。随着南通市工业化步伐的加快,进一步加大了对现代物流、金融保险、房地产等与制造业密切相关的服务业的需求,特别是未来3~5年,南通市将有不少工业项目开工建设,必将会带动金融、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的大发展。三是消费结构提升提供的动力。近年来,南通市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断增长,2005年人均GDP已达19060元,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2384元,收入水平的提高,促进了南通市居民消费结构的提升,城乡居民特别是城镇居民对教育、文化、卫生的需求,对住房、旅游、信息等方面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十一五”期间,将是南通市居民消费结构大幅提升的阶段,而消费结构提升必定会有效促进南通市旅游、信息服务等新兴服务业的发展。
3.有利的发展条件
一是优越的地理环境。南通市地处沿江沿海两大经济带的结合处,是连接苏南和苏北两大区域的重要纽带,是长江以北最直接接受上海辐射并向苏中苏北传递上海辐射的重要传导区,“十一五”期间,随着三座跨江大桥的全面贯通,南通市将全面融入上海一小时都市圈、长三角经济圈,为南通市服务业加速发展提供有力保障。二是良好的基础设施。近年来,南通市着力构筑以水运为基础,陆运为主导,空运相辅助,江海河贯通,水陆空配套的大交通、大物流格局。目前,南通已成为长江流域进出口物资的重要流通枢纽,必将为南通市打造长三角北翼区域性物流中心奠定坚实基础。三是深厚的文化底蕴。南通市教育水平较高,优质高中覆盖率达到85%,高等教育稳步发展,目前全市已拥有一支数量庞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所需要的各类人才和劳动条件已经具备。
二、指导思想、推进原则及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跨越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理念,围绕富民强市、“两个率先”的总目标和南通市在长三角的定位,发挥比较优势,坚持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城市化为载体、信息技术为支撑、重大项目为龙头,重点发展生产服务业,大力培育新兴服务业,全面提升传统服务业,形成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新格局。加强政策和体制创新,以新的理念、新的思路、新的举措,推动南通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努力实现量的扩张和质的提升,不断提高服务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占比,为南通经济的全面腾飞提供有力支撑。
坚持上述指导思想,必须正确处理以下五个关系:推进工业化与发展服务业的关系,深度市场化与深度拓展服务业的关系,发展传统服务业与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关系,城市服务业聚集与农村服务业向城镇集聚的关系,服务业对外开放与保障内部安全、扩大内需的关系。
(二)推进原则
――扩大总量、提升质量原则。针对当前全市服务业总量仍然偏小的实际,坚持量的扩大和质的提升并举,进一步拓展领域,扩大规模;同时,运用先进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大力发展高附加值的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业总体水平。
――产业联动、协调发展原则。顺应产业融合的趋势,充分发挥服务业对一、二产业的流通融通、智力支持等功能,形成一、二、三产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格局。强化服务业内部各行业的协调和融合发展,增强产业渗透力,提升综合竞争力。
――发挥优势、突出重点原则。充分发挥南通市良好的区位条件、丰富的港口资源以及制造业发达等方面的优势,突出个性化和综合竞争力的培育,积极扶持优势产业、特色区块和潜力产业的发展。
――外向带动、对外开放原则。适应经济全球化以及实施CEPA带来的机遇,在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产业分工,接轨全球资本市场、要素市场,打造长三角信息、人才、资本等要素聚集的重要区域。
――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原则。遵循服务业发展的规律,强化政府对服务业宏观政策的引导,加大对服务业的投入和扶持;同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通过市场竞争提高服务效率,推进服务业的市场化、社会化进程。
――空间集聚、合理布局原则。根据现实基础和未来发展方向,进一步强化服务业发展重大项目布局的空间约束,促进服务业的空间集聚。明确功能分区与空间布局,形成配置合理、功能清晰、相对集中的服务业空间组织形态。
(三)总体目标
“十一五”期间,南通市服务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到2010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力争在2005年基础上翻一番以上,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比“十五”期末提高5个百分点,服务业从业人数占全社会从业人数的比重超过30%,服务业地税收入占地方税收收入的比重超过62%。生产服务业和新兴服务业的比重明显上升,服务业的整体水平在江北领先,物流、房地产、商贸流通、旅游等行业发展水平融入苏南板块。
(四)行业目标
以总体目标为引导的行业目标,将着眼现有优势,创造新的优势,选择市场需求旺、有一定基础条件、增长潜力大、带动作用强的领域实现重点突破。
1.重点发展生产服务业
依托南通市制造业的良好基础,大力发展为制造业配套的生产服务业。
(1)现代物流业
到2010年,全社会物流量突破3亿吨,其中,江海港口物流量2亿吨,铁路物流量800万吨,公路物流量9400万吨;第三方物流的市场占有率20%,社会物流成本占全市GDP的比重14%。
(2)科技服务业
到2010年,全市技术服务贸易额25亿元,年均增长25%,软件业的比重明显提高。区域科技竞争力进入全省第5名。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达1.65%,力争达2%。力争成为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市和全国知识产权工作示范市。
(3)金融保险业
到2010年,全市金融保险业增加值超过110亿元。全市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达到2000亿元。保险费收入年均增长17%以上。建立具有高效服务功能,能防范和处理金融风险能力的金融保险体系。
(4)商务服务业
到2010年,全市各类商务组织4万个,从业人员20万人,商务服务业的整体水平接近南京、苏州、无锡等发达地区。“十一五”期间,商务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8%以上。
2.大力培育新兴服务业
以提升总量为目标,加快发展产业关联度大的新兴服务业。
(1)信息服务业
到2010年,全市电话(含固定电话、移动电话、小灵通)普及率力争达到150部/百人;互联网用户数力争超过100万户;有线电视入村率100%,入户率达80%。“十一五”期间,信息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8%以上。
(2)大文化产业
建设大型文化产业集团,培育大型印刷集团,筹建南通出版社。集中力量建设好一批文化服务标志性工程,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文化名品。“十一五”期间,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8%以上。
(3)旅游业
到2010年,旅游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4%。旅游总收入260亿元。全市建成AAAA级旅游景区或百万人次景区超过10个,力争建成AAAAA级旅游区1~2个。争取进入全国最佳旅游城市行列。
(4)房地产业
到2010年,全市房地产业增加值达110亿元以上。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30平方米。“十一五”期间,房地产开发投资年均递增20%。
3.全面提升传统服务业
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运用现代理念、现代经营方式和现代服务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
(1)商贸流通业
到2010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000亿元,市场成交额1200亿元。年销售额超10亿元的重点商贸企业10家以上,发展农村连锁直销店不少于400家,农村加盟店不少于700家。初步建成南通新区商业中心,打造和培育一批餐饮特色品牌和大型餐饮娱乐服务企业。
(2)社区服务业
到2010年,社区服务业增加值实现倍增。全市所有街道及60%的建制镇均建有综合性、多功能的社区服务中心。力争100%的社区办公有房,服务有场所,活动有阵地,100%的社区承接社保功能,90%的社区达到文明社区标准。
三、行业发展重点
根据全市生产力和城市布局现状与发展趋势,突出以城市为现代服务业载体、以园区为生产服务业基地,统筹规划制造业与服务业、城市化与服务业、城市服务业与农村服务业发展,促进服务业集聚发展,形成集约型产业发展模式。
(一)现代物流业
依托江海深水大港和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加快建设服务长三角及苏北、辐射长江中下游、沟通南北和连接海内外的长三角北翼现代物流中心。加快物流园区建设。着力推进以“一园区、五中心”为重点的物流园区(中心)建设,完善园区配套服务功能,推动物流专业设施的整合与配套,建设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围绕提高物流附加值,不断优化货种结构,增加化工原料、油品、钢材等货种运量,努力扩大物流吞吐总量。培育和引进大型物流企业。重点培育南通港口集团、通运物流有限公司、文峰集团等十大物流企业。加强与国际知名的马士基、UPS、宅急送等企业的联系,积极引进国内外大型现代物流企业落户南通。提高物流信息化水平。以信息基础设施和互联网为手段,以企业物流信息系统、园区(中心)物流信息系统和行业管理信息系统为基础,构建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加强与物流发达地区物流信息交换中心的对接,形成一个为用户、企业、商业、社区和配送中心服务的区域性现代物流信息体系。
空间布局:
在“十一五”期间,形成“一园区、五中心、一管线”的现代物流空间布局。
港口综合物流园区。大力发展集装箱运输、粮油配送、煤炭中转、石化中转和铁矿石中转等,到2010年,物流量达到1亿吨以上,集装箱吞吐量达到120万标箱以上。
火车站物流中心。加快南通站与狼山港铁路专用线、江海(通海)港铁路专用线的接轨,大力发展煤炭、粮食、钢材等货物配送、中转业务,到2010年,物流量达到500万吨。
开发区物流中心。加强对江海港区的管道和化学品储罐等仓储设施的整合和利用,加快铁路支线建设。大力开展石油、化工原材料和燃料油的中转、配送、储运,形成专业配送基地。到2010年,中心物流量达到1200万吨。
叠石桥?志浩物流中心。建设海关办事处、、集装箱仓储区、国际货运货代办事机构、家纺原料仓储区等相关配套设施,到2010年,中心家纺物流量达到560万件。
海安物流中心。以粮食饲料、禽蛋等农副产品储运和中转,铁路货运集散为主要建设内容,大力发展货运代理、加工配送、仓储服务、信息处理等业务,到2010年,中心物流量达到1000万吨。
南通航空物流中心。建设航空货运站、、动植物检验检疫中心,免税区、货物配载中心,同步建设航空货运信息管理系统,争取建设成为长三角重要的航空物流节点,到2010年,该中心物流量达到40万吨。
管线物流。“西气东输”南通段总投资10亿多元,管道建设近100公里,其中南通市区管道38公里,南通市区至洋口港管道60多公里,天然气年输送能力达40亿立方米。到2010年,天然气运输量达到10亿立方米。
(二)科技服务业
依托南通市教育基础雄厚的优势,大力发展科技信息服务业。利用国际国内的科技资源,增强自主创新的研发能力,建设保障发展的创新体系,促进科技、人才的共同发展。发挥政府引导调控作用。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多元化的科技投入体系和多层次科技企业投入支持体系。全方位改革科技企业。形成多种所有制科技服务业企业并存的局面,支持科研机构向科技服务型企业转化,鼓励科技人员创办独立的科技服务企业。发挥重点企业(集团)技术进步的主导作用。依靠高校院所,进一步推进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形成技术开发平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提升自主的技术开发能力。通过加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实现公共科技资源的社会共享。进一步完善现代化的技术装备、信息系统和管理手段。建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南通特色的实用性数据资源体系,基本解决网络应用与服务中重大和共性的关键技术问题,提高运行质量和服务水平。
空间布局:
在“十一五”期间,形成以科技创业平台为核心,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园区、南通软件园、重点实验室等为支撑的科技服务体系。
科技创业平台。按照“一中心、多园区”的格局,加快科技孵化器发展,积极创建国家级创业中心,加快科技创业社区建设,打造功能完善配套的南通科技研发、创新、孵化的核心区。
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园区。提升南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档次和实力,力争“十一五”期间新建成4-5个市级以上特色产业基地。
南通软件园。在崇川区老城区建设拥有孵化场地面积1.1万平方米的南通软件园,在新区建设建筑面积4.5万平方米的孵化园。
重点实验室。重点建设神经再生重点实验室、集成电路设计重点实验室、生命有机化学重点实验室、燃料电池重点实验室、能源及能源新材料研究所等。
(三)金融保险业
加快现代金融服务体系建设,完善金融服务功能,优化金融发展环境,推进金融生态建设,进一步提高地方金融保险机构的发展水平,鼓励股份制商业银行来通建立分支机构,加快农村信用社向为农村社区服务的地方性金融机构的转变。鼓励成立民间小额贷款机构,建立融资性公司,增加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健全中小企业担保体系。加快金融开放步伐。积极吸引外资银行来通设立分支机构,探索建立中外合资银行、保险、证券和投资性公司,争取新设的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信托投资公司等金融机构来通登记注册。大力发展地方金融保险业。积极组建南通地方银行和保险机构,鼓励发展民营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支持各类符合条件的社会资本入股地方金融企业。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保险公司。加快保险业务的多元化发展,不断拓宽保险服务领域,开发保险新品种,发展再保险市场,建立多层次的保险体系。逐步完善金融市场体系。积极发展企业债券市场,大力发展金融衍生品市场,建立金融市场的有机联系,争取货币、外汇、资本、保险等金融市场的互联互通。
空间布局:
“十一五”期间,在全市初步形成金融服务集聚区、金融服务中心和金融服务网点相配套的金融服务体系。
金融集聚区。在市区增加各类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充分利用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的市级机构和多家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相对集中在姚港路的优势,引导国内外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入驻姚港路,形成南通市金融集聚区。
城市网点。合理设置银行和保险机构网点,面向社区加快网点布局。
农村网点。引导银行和保险机构继续向农村扩展,增加各类金融机构在县城、镇的网点,力争在县(市)形成金融服务中心。在各中心村设立金融营业网点。
(四)商务服务业
加快发展会展、法律、咨询、评估、策划、经纪代理等商务服务业。扩大与上海、苏南等地相关行业的合作,引进和培育一批高资质的事务所、会展公司及中介机构等,增强商务服务功能。发展会展经济。依托“江苏省第十六届城市运动会”、“江苏省园艺博览会”在南通召开的机遇,大力发展国际化、专业化、贸易型的南通会展经济,改造提升会展业设施水准,积极争取举办省级、国家级乃至国际性的大型会展,特别是积极创造条件举办世界纺织博览会。培育中介服务业。继续大力培育和规范发展劳务中介、市场中介及科技、法律、设计、会计、审计、评估等中介机构。加大开放力度,引进一批国内外知名的商务服务机构,提高商务服务业发展水平。
空间布局:
“十一五”期间,、滨江新城商务区、港闸商务区、火车站站前商务区和开发区商务区等5大商务区。
新城区商务区。,将南通传统文化与CBD所代表的城市未来风貌紧密集合,建成体现现代江海特色和浓缩精品文化的高品质城市中心。
滨江新城商务区。随着苏通大桥建成通车,努力将滨江新城建成南通市新的商务区。
港闸商务区。在外环北路越江路口建设港闸商务区。
火车站站前商务区。在南通火车站建设主要为火车站周边人流、物流服务,以金融和商贸功能为主的火车站站前商务区。
开发区商务区。在通盛大道以西、星湖大道以北地区建设开发区商务区。
(五)信息服务业
加快电信网、数据网、有线电视网等基础网络设施建设,不断提高技术层次和服务水平。进一步建设和完善以光纤通信为主,卫星通信、移动通信、微波通信为辅的信息基础网络。加速城域网的升级改造,到“十一五”末,建成覆盖全市的全光传输网。完善市、县宽带骨干网,实现光纤对所有镇、村的覆盖。继续扩充和完善固定电话网,推动电话网向综合化、宽带化和智能化发展。加快移动通信网建设,积极建设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加快有线电视网的升级改造,发展数字电视。加快构建政务信息处理基础平台,实现文件在全市各部门及各县(市)区之间跨区域、跨平台的无纸化流转。重点发展基于数字电视平台、移动通信平台、宽带多媒体平台的信息增值业务。推动互联网接入服务、在线信息服务、电子商务、远程医疗、数字地图、视频点播、远程教育、动漫和游戏娱乐等增值服务。加快建立网上支付体系、物流配送体系和服务应用系统,培育专业服务机构,开展网络服务、外包等信息服务。积极利用互联网技术改造传统服务业,为城乡居民提供购物、教育、医疗、保险、农产品、农业技术推广等服务。着重发展软件服务业,扶持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产品,积极承接软件外包业务。大力发展以计算机组装和销售为主的信息产品服务,组建具有一定规模的产品服务企业。
空间布局:
“十一五”期间,形成较为完善的信息服务基础设施,为信息服务业的发展提供基础平台。
南通市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完成“南通市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共享平台建设;进一步完善城市空间基础数据库,健全南通市空间三维地理信息数据库,完成城市数字化建设的核心基础。到2010年,地理空间信息系统成为满足全市信息化建设各领域需要的先进适用的信息整合基础平台。
南通市电子政务工程。建设全市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基础平台,完成应用支撑平台的建设,实现“中国南通”政府门户网站的整合,初步形成电子政务网络安全体系,完成公务员电子邮件系统、公文流转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视频点播系统、视频会议系统建设,初步完成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宏观智能报表系统建设。使全市电子政务总体应用水平达到长三角地区先进水平。
南通市政务信息资源库。充分利用电子政务网络资源,依托电子政务建设提供的技术环境、技术标准、信息标准、安全规范,统一信息交换标准,在市级层面建立起衔接相关部门的数据共享和交换机制。统一搭建全市政务信息资源服务内容架构,实现政府相关部门、社会各界信息资源共享。
全市电子数据中心。建成南通市统计信息资源管理中心,实现信息共享,建设和完善南通市统计数据库,其中包括人口普查数据库、基本单位普查数据库和宏观经济数据库。建成南通市电子文件中心、电子档案中心和数字档案馆,完成政务信息资源数据库的建设,为全市提供高效、安全的信息服务。
物流综合信息平台。以南通港航EDI平台为基础,逐步将应用范围扩大到公路运输、铁路运输、大型骨干企业,推动港口传统物流逐步向社会化的现代物流转变,努力拓展贸易、银行、保险、税务等领域的单证传输,为企业和用户提供快速、可靠、灵活的综合物流信息服务,做好电子商务的配套,最终形成南通物流综合信息平台,并提供有关统计信息和其他增值服务。
(六)大文化产业
大力发展广播影视、出版发行、报刊书画、演艺娱乐、工艺美术、文博、创意动漫、教育培训、健身休闲等产业,积极培育报业、广电等文化产业集团。集中力量建设一批文化服务基础工程和文化产业重点工程。加快文化与科技的结合,提高文化设施、文化产品的科技含量。形成多元化投入机制,进一步扩大产业规模。组建和培育文化产业集团。加快培育大型文化产业集团,加快发展演艺、传媒、出版发行、印刷等重点文化产业。依托永兴多媒体建立大型光盘复制加工企业。依托南通大学,积极筹建南通出版社。依托节庆活动平台,开发具有发展潜力的卡通产业。发展民营文化产业。依靠社会力量,大力兴办民办文化产业,除新闻媒体由国家主办经营外,其他文化产业如演艺娱乐业、印刷业、广告业、旅游业等鼓励和支持国内企业、个人、社会团体以及外资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兴办。政府加大文化投入。、省政府颁布的各项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经济政策。制定鼓励大文化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吸引社会资本投入文化产业。加大市、县(市、区)财政对文化事业的投入,发展南通特色的文化经济。构建南通文化人才高地。培养、引用、使用“三管齐下”,切实解决南通文化人才奇缺的矛盾。设立专项基金,选派优秀文化经营人才和文化艺术领域专门人才,到国内外一流的大学、文化单位交流学习。积极引进高层次的文化产业经营人才和文化艺术专业人才,特别是一些“文化名人”。建立健全文化产业统计指标体系。制定并落实文化产业政策。
空间布局:
以场馆建设为重点,加大文化产业的投入,提升文化产业水平。
市级。在市区建设南通市文化馆新馆、南通市图书馆新馆、南通美术馆。
区级。兴建崇川区文化馆、图书馆,港闸区文化馆、图书馆,开发区文化馆、图书馆。
特色街。打造具有南通地域文化特征的历史街道和特色街道。
(七)旅游业
加快建设沿江、沿海旅游带,着力发展集江风海韵与文化底蕴于一体的特色旅游,提升旅游业核心竞争力。加强旅游市场开发。围绕“江海福地、休闲港湾”的区域形象定位,办好各类旅游节庆活动,重点推出中国南通国际江海旅游节、中国如皋长寿文化节、中国启东海鲜节、中国如东南黄海风情旅游节等一系列旅游节庆活动,通过差异化营销策略,做好南通旅游形象宣传,扩大南通旅游市场的影响力。开展三大区域旅游合作。一是实施与上海从项目建设、资本人力要素流动到市场互动的全面接轨,强化沪崇苏通道的旅游合作功能,联合塑造近代中国旅游走廊等区域形象。二是苏通合作,积极融入苏南,实现客源、产品和市场的互补合作。三是苏北合作,作为苏北与长三角合作的桥头堡,与盐城、淮安、泰州、扬州联合打造海洋江苏和扬子江江魂的旅游新品牌。开发特色旅游产品。以世界大城市带论坛为契机,大力开发商务会展产品。以提高市场份额和延长逗留时间为目标,开发沿江、沿海度假产品。结合南通的地区、历史优势,开发农业旅游产品、工业旅游产品、张謇系列产品、长寿系列产品和红色旅游产品等。提升城市的休闲度假功能。集中开发以体育(会展)中心为主的商务会展设施,突出会展旅游功能。改造城市夜间景观,筹建城市夜间娱乐中心。鼓励度假、商务以及汽车旅馆等经济型酒店建设。加强旅游产业配套设施建设。加快各景区、景点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主要旅游道路景观化,做好标志性旅游节点和通道的形象建设工作。全面开放旅行社市场,全市旅行社超过100家,鼓励组建1~2家旅行社集团。优化旅游饭店布局,鼓励度假型和商务型住宿设施及汽车旅馆的建设。规范旅游管理,运用信息决策支持系统,实现旅游业经营管理的智能化、自动化、现代化、规范化,加强旅游统计网络、旅游经济信息网络、预订网络等的建设,实现旅游管理、市场营销、预订、咨询的网络化。
空间布局:
“十一五”期间,南通市旅游发展形成以“一核两带”为骨架,四大旅游项目为龙头,三大合作区域为延伸的空间布局。
旅游核心。南通市区作为南通区域旅游的核心,是区域旅游的接待组织中心和游览中心,以城市观光、商务会展、文化娱乐、综合接待为主要功能,重点建设五山风景区、五水公园、濠河风景区、苏通大桥旅游区、老洪港生态公园五大旅游项目。
沿江旅游带。沿江旅游带包括如皋、通州、市区、海门、启东沿江地区,是南通旅游发展的最优势地带和启动区域旅游的基本支撑点,主要建设光观旅游、生态旅游、休闲度假旅游项目。
沿海旅游带。沿海旅游带包括启东、海门、通州、如东、海安的沿海地区,是未来南通旅游发展的潜力带,重点发展生态观光和体育健身项目。
特色旅游城镇。以五山整体开发、濠河风景区、苏通大桥旅游区、如皋古城保护开发、石港生态旅游风景区等五大项目为龙头,加快圆陀角、海上迪斯科、七战七捷纪念馆扩建等重点旅游项目的开发,推动县(市)旅游发展,打造一批特色旅游城镇。
(八)房地产业
引导房地产业稳定发展,增加有效供给,建立和完善以普通商品住房为主体,以少量高档商品住房为补充,以廉租住房、经济适用房货币补贴和低价位商品房为保障的多层次的住宅供应体系。继续鼓励房地产开发企业做大做强。优化房地产市场供给结构。按照主城区往东、南扩展的规划,以大规模居住区为突破口,加大开发力度,拓展开发领域。构建和完善以普通商品房为主体,以高档住房为补充,以廉价住房、经济适用房和低价位商品房占有一定比例的梯度供应体系和完整规范的住宅供给格局。在搞好商品房开发的同时,搞好商业用房、工业用房的开发,保持房地产价格的基本稳定。着力提高房地产的规划设计质量、工程建设质量和配套设施水平。统筹安排配套基础设施。坚持旧区改建和新区建设相结合的原则,注重开发基础设施薄弱、交通拥挤、环境污染严重以及危旧房屋集中的区域。开发建设应当统筹安排的配套基础设施,并根据先地下、后地上的原则实施。鼓励房地产开发企业做大做强。培育大型房地产集团,推进房地产企业资产重组,有重点地扶持一批大型企业。鼓励投资商走联合之路,高起点、大规模成片开发,提高房地产开发规模和层次。活跃房地产二级市场。以优良的房地产中介服务为依托,活跃房地产二级市场,,保持房地产市场的持续健康发展。规范房屋中介机构行为,实现房屋买卖、交换、抵押、评估、中介及政策咨询等一条龙服务。培育和规范物业管理市场,提高物业管理水平。
空间布局:
在“十一五”期间,围绕新城区开发和旧城改造,合理布局住宅和商业用房。
居住用地规划布局。到2010年,南通市总居住用地达到2699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26.99%,人均居住用地26.99平方米。平均人口毛密度400人/公顷。
商业用地规划布局。分三级布置:第一级为市级,以新城区核心区和旧城为中心,占地约150公顷,作为一级商业金融中心。第二级为区级,与区级行政、文化融合发展。第三级为居住区级,安排在各居住区的适中位置或几个相邻居住区的中心位置。
(九)商贸流通业
运用现代服务技术和经营方式优化提升传统商贸业,做大做强专业市场,积极发展连锁经营,大力培育文峰集团、时代超市等连锁流通企业,鼓励网点向社区、小城镇和农村市场延伸,从连锁经营向加盟连锁等多种方式并举发展。优化各种商业业态布局,形成市级商业中心为主、县级商业中心为辅、特色商业街为亮点的三级商业网络布局。注重市、县、镇的百货店、超市、便利店、专卖店等多业态分布,强化各种便民、利民的社区商业网点发展。支持商业流通企业做大做强。努力拓展经营空间,使商贸流通企业的经营业务朝着专、精、特、名、新、优的方向发展。鼓励兼并联合、资产重组、参股控股或输出商标、商号和经营管理技术,发展特许经营等多种方式,促进有效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流通企业。同时继续发展连锁超市、便利店等新型零售业态,逐步形成遍布城乡的新型便民零售网络。着力开拓农村市场。引导有实力的流通企业向农村延伸网络,鼓励商业服务企业深入农村,发展连锁经营、代理销售、物流配送等现代流通方式。重点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按照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要求,建立新型农村市场流通网络,改善农村消费环境,提高农村消费质量。推进商贸流通企业信息化。加速发展企业电子商务,大力推广网上购物、预约服务等新型消费方式,建立集信息采集、市场营销、银行结算、客户服务于一体的信息化网络。做强特色经济板块市场。依托南通现有的液体化学品仓储设施,加快建设能源化学品交易中心,吸引市内外贸易企业入驻经营。对三星叠石桥市场、川港志浩市场、天汾电动工具城等以工业生产为基础的经济板块,加以引导,提升现代化水平。对如皋花木大世界、如东天一市场等以农业生产为基础的经济板块,加强指导,加速提升产业层次。对永兴商城等区域经济辐射型经济板块,加快市场改扩建步伐,扩大市场承载能力,将优势和亮点放大,朝着专、精、特的方向发展。
空间布局:
合理划分和规划市级商业、县区级商业、乡镇级商业、居住区商业以及专业特色街,其中市区商业网点布局在空间层面上,按照市级商业中心、区级商业中心、社区级商业中心三级布置。
市级商业中心。建立两个市级商业中心,一是南大街市级商业中心,规划总建筑面积28万平方米,日客流量30万人;二是新城区商业中心,位于工农南路以东、崇川路以南,按组团式商业中心进行整体设计。总建筑面积21万平方米。
区级商业中心。市区形成5个区级商业中心。一是崇川区东区区级商业中心,位于观音山镇。二是港闸区越江路口商业中心,位于外环北路越江路口。三是工农路口商业中心,位于外环北路工农路路口。四是经济技术开发区商业中心。五是滨江新城商业中心。
特色街。市区形成十条特色商业街:一是桃坞路服饰精品一条街。二是狼山静海商贸步行街。三是濠南路文化休闲博览一条街。四是越江路、204国道汽车汽配街。五是青年路餐饮、娱乐一条街。六是钟秀路装饰建材一条街。七是外环北路陶瓷建材家具小五金一条街。八是中远路酒吧一条街。九是崇川开发区温州商贸街。十是大学城科技一条街。
商业网点。“十一五”期间,在大力发展新型业态的同时,加快建设、改造和提升传统百货零售业。规划建设越江路口大型购物中心等24家零售超市、购物中心等新型业态网点,规划建设高店路口百货商店、滨江新城百货商店等8家零售百货传统业态网点。
社区商业服务网点。凡人口规模1万人以上、距离市级商业中心和区级商业中心1公里范围外的社区都设立社区商业服务网点,共约48~54个。
农村连锁。着力开拓农村市场,推进“百镇千村”连锁工程。鼓励商业服务业企业深入农村,发展连锁经营、代理销售、物流配送、贸工农一体化等现代流通方式,开发连锁店、超市、便利店等现代流通业态。
外围市场群。沿城市外环交通干道,规划建设一批大型专业市场和仓储式超市。
(十)社区服务业
建立政府扶持、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现代化社区服务业发展机制,进一步完善社区服务设施,健全社区服务网络,建立现代化的社区服务体系。积极拓展服务功能。加快发展养老托幼、家庭医疗、家庭教育、清洁卫生等家政服务业。在社区卫生保健、文化体育等领域积极推进公益性服务市场化,鼓励创办社区服务企业,培育新的社区服务增长点。建设社区公共服务设施。根据布局合理、设备先进、功能完善的要求,基本解决社区服务设施不足,办公设施老化等问题,提高社区服务设施的现代化水平。大力推进社区服务信息化建设,形成“市、区、街道、社区”四级联网的多功能、综合性社区服务网络。壮大社区服务队伍。建立社区服务的人才教育和培训基地,强化社会工作专业技能的教育和培训,加强社区服务志愿者队伍建设,积极组织社区物流配送队伍和物业管理队伍。推进社区服务产业化。调整社区服务产业结构,重点扶持发展规模大、效益高的社区服务龙头企业或实体,基本形成运行机制良好、规模效益明显、经济实力可观、经济功能显著的社区服务产业格局。改善农村社区医疗卫生条件。加大市、县(市、区)财政对农村公共卫生事业的投入,健全和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强农村医生队伍建设,解决农民群众看病难和看病贵的问题。
空间布局:
到2010年,建成市、区、街道(镇)、社区四级联网的社区服务、卫生和文化网络。
社区服务网络。县(市)区建成综合性、多功能、建筑面积不少于3000平方米的社区服务中心。全市所有街道、60%以上的建制镇建成不低于1600平方米的社区服务中心。
社区卫生网络。全市建设150个标准化卫生服务站,城区社区卫生服务覆盖率达到95%以上。按每个街道设置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万人拥有1个社区卫生服务站的要求,建成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体,社区卫生服务站以及其他具有社区特色的专业服务机构为补充的社区服务网络。
社区文化网络。深入开展“文化百千万工程”建设,每个街道、社区均按文明城市的有关标准建有综合性多功能室内文化活动场所,所有社区居委会都有业余群众文体活动团队,50%以上的社区有科普志愿者,80%以上的社区有科普画廊、科普阅览室,每百人拥有公共图书160册以上。
四、保障措施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进一步提高各级干部对发展服务业重要性的认识,提高领导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本领,真正把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新型工业化的重要内容和必要条件,努力形成推动服务业发展的强大合力,为加快南通服务业的发展,尤其是现代服务业,提供有利的环境与条件。加强服务业工作的组织程度。形成市、县(市)区、乡镇、街道办事处纵向推进和各级各部门之间横向协调的促进服务业发展的工作网络,通盘考虑服务业发展、协调服务业发展中的问题。,把服务业发展作为考核各级政府工作实绩的重要内容,加强对服务业发展的进度与质量的督促、检查与考核。充分发挥各行业主管部门对行业发展的规划、指导和管理工作,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维护市场秩序、加强行业自律、制订行业标准等方面的积极作用,进一步营造高效规范的服务环境。
(二)深化改革,优化环境
加快推进服务业内部改革,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加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逐步降低公有制经济的比重,尤其是减少竞争性行业中国有、集体企业的数量。提倡多法人参股,鼓励不同所有制企业包括外资企业相互参股、相互渗透。全面贯彻落实省、市关于加快服务业发展的政策。一是放宽市场准入条件,并简化企业登记注册手续。二是实行税费优惠政策。逐步取消用地、用水、用电、用气、排污收费、税收、融资等方面的不合理规定。对物流企业在营业税计税基数、土地使用税、房产税、营业税、所得税等方面按有关规定给予优惠或减免。对于贸易流通企业,根据年成交额的大小减征地方综合基金。三是保障服务业项目用地。合理配置土地资源,各类服务业项目建设需占用农用地的,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前提下,优先安排建设用地计划,优先解决耕地占补平衡指标。
(三)搭建平台,完善设施
以立体式、开放式、网络化、国际化为总体目标,建设一批投资规模大、关联度高、支撑能力强的重大公共基础设施项目,构建和完善与新型工业化、城市化发展需要相适应的现代服务业基础设施体系。一是着力建设现代化的大交通体系。加快苏通大桥、沪崇苏过江通道建设;加快沪通铁路建设,力争在“十一五”末建成通车;加快实施扬启高速公路等工程,与宁启高速、沿海高速、204国道、335省道和223省道等组成放射状骨架公路网;逐步构建畅通有序的内河航运体系,整治通扬运河和通吕运河等主骨干河道;积极推进南通机场与其他航空公司的合作重组,争取加入上海国际航空枢纽网;“十一五”末,南通全面进入上海1小时交通圈、长三角3小时交通圈。二是加快港口开发建设。加快沿江港口、岸线等资源的整合、整治和开发,建成狼山港区三期工程、南通港区改扩建三期工程、华能南通电厂三期煤码头、如皋港区公用码头及通海港区公用码头;加速洋口港开发建设, 2008年洋口港区码头竣工投产。积极开发吕四港区,形成沿海港口发展新局面。
(四)明确抓手,推进服务业大发展
加大服务业对外开放力度,抓住现代服务业国际转移的有利时机,在现代物流、商务服务等领域,积极用好国家、省、市有关政策,通过举办各类招商会、网上招商等服务业招商活动,吸引国际、国内服务业知名企业落户南通,提升南通服务业整体水平。在服务业重点行业,推进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服务。促进港口集团、文峰集团等一批国内知名的服务业品牌的发展,支持一批服务业优势企业走品牌之路,发展成为竞争力较强的大型服务业企业集团。加快建设一批特色鲜明、主业突出、功能完善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在中心城区布局建设商务、商贸集聚区,在城郊结合部和交通道口布局建设产品交易市场集聚区,在有条件的开发区建设技术服务和物流集聚区,在主要交通枢纽布局建设综合物流集聚区,在集中居住区布局建设生活服务业集聚区。大力引进和培养高层次、高技能、通晓国际规则和熟悉现代管理的高级服务业人才,有计划的在现有高校增设服务经济和服务管理学科,加快培养服务业专业人才。
最新资讯
-
08-13 0
-
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包头市“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的通知
04-24 2
-
08-10 1
-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关于印发《中国科协科普资源共建共享工作方案(2008-2010年)》的通知
04-24 2
-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关于《青海省质量兴省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
08-16 1
-
水利部人事劳动教育司关于印发水利部2006年面向行业举办的培训班计划的通知
08-18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