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广州再添4项“国家非遗”
发布时间:2019-08-23 19:34:15
记者6月16日从广州市文广新局获悉,,广州有粤曲等4个项目入选。
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191项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扩展项目名录共164项。该批名录包括传统音乐、舞蹈、戏剧、曲艺、体育、游艺与杂技、民俗等项目,赵氏孤儿传说、阿里郎、仿膳(清廷御膳)制作技艺、傣医药(睡药疗法)、藏历年等项目榜上有名。
据了解,广州的粤曲、木偶戏(广东木偶戏)、七夕节(天河乞巧节)、民间信俗(波罗诞)4个项目入选。至此,广州的国家级非遗名录由广绣、广东音乐等14项增至18项。
粤曲
粤曲源自粤剧清唱,早在清道光初年,广东的八音班乐工就以粤曲清唱为业。民国以后,在茶楼歌台上逐渐出现了明目女子演唱粤曲,人们呼她们为“女伶”。她们改“戏棚官话”为广州方言,改假嗓为真嗓,并划分为大喉、平喉、子喉3种唱法,粤曲进入了鼎盛时期,史称“女伶时期”。近百年来,粤曲紧跟时代而发展,如今广州各街道多有民间私伙局经常聚会演唱。
木偶戏
广东木偶戏,古时称“傀儡戏”,大约在元代传入。明、清两代,粤西的吴川、电白、高州、化州、廉江一带木偶戏相当兴盛,因此,人们称粤西地区是广东的“木偶之乡”。1956年,广州市创办广东省木偶剧团,创造出有南国特色的木偶艺术。木偶造型各异,精雕细刻,栩栩如生。
天河乞巧节
广州乞巧习俗主要分布在天河区、番禺区、黄埔区,起于汉代。广州人历来重视过此节,清末民初,此风尤为兴盛。如今以天河珠村乞巧节为代表。此外,广州还形成上九甫、下九甫、第十甫等专卖女子品物的乞巧街市。
波罗诞
波罗诞是珠三角乃至岭南地区最具影响力的民间庙会,有着千年的历史文化传统,是现今全国唯一对海神进行祭祀的活动。
会期为每年农历的二月十一日至十三日,十三日为正诞。庙会期间,热闹程度胜过春节。(记者成小珍,通讯员曹晓亮)
最新资讯
-
08-21 2
-
08-05 1
-
08-19 1
-
08-18 1
-
08-10 1
-
08-3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