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昆山:品牌建设为现代农业“点睛”
发布时间:2019-08-23 04:40:15
品牌是企业产品走向市场的快捷通道,创建农业品牌也是传统农业扩张发展的必经之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前,农产品的销售不仅是一场数量、质量、价格的竞争,同时还是一场高层次的品牌竞争。在有限的土地资源上,昆山现代农业要亮出自己的“点睛”之笔,致富一方百姓,必须要发挥品牌的“火车头”作用。
小商标有大作用 农产品需要品牌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选择农产品时会更多地注重品牌,即认牌购物。因此,越来越多的农业经营者开始自觉为甲鱼注册商标,给葡萄贴上标签等等,品牌意识较过去有了明显增强。实践也证明,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农产品只有“傍”上品牌,才能更好地抢占市场,取得效益。
玉叶蔬菜基地是昆山市农业企业中的龙头企业,1992年基地成立之初,生产的各类蔬菜主要投放各农贸市场,并无市场优势可言。2001年,基地注册了“玉叶”商标并投入“三品”基地的创建,开启了其品牌发展之路。依托标准化的生产流程、品质监控,以及基地规模拓展,如今 “玉叶”不仅成为了苏州市龙头企业,而且其生产的产品获得了苏州市名牌产品等称号。公司的销售渠道也转为沪宁一线的大型超市,离开了普通农贸市场。
市农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农产品注册商标,形成品牌后,不仅可以保护经营者专有的知识产权,而且也能为其走进超市、提升产品档次提供条件。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势在必行,在现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市场上不缺农产品,缺的是产品差异,缺的是品牌!“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年代已过去,谁先意识到品牌的重要,并抓住这个推手,迈出关键性的一步,谁就拥有领先优势。
“小散多”难成大器 农业品牌尚未做大
通过这几年的发展培育,昆山市农业生产经营者品牌经营的意识大有提升,从当前在工商部门登记的农产品注册商标已达400余件这个数据上可见一斑。然而记者发现,虽然商标的数量在逐年递增,每个乡镇也培育出了自己的特色品牌,但在众多的农业品牌中,昆山市省级知名农产品品牌仅有4个,其中真正能代表昆山农业叫得响、拿得出的更是有限。昆山市农业品牌建设相对滞后。
“将商标、品牌做多这只是实现品牌效应的初级阶段和过程,最终目的应是品牌效应的整合,做强专业品牌。”市农委相关负责人说,从某种意义上说,当前昆山市农产品品牌建设还囿于 “小散多”、知名品牌欠缺的困境。
像昆山市的大闸蟹,注册的商标五花八门。今年(2010年)以来,在全市新增的9个农产品注册商标中,大闸蟹就占5个。然而,由于缺乏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引导、管理以及企业之间的交流、合作,即便是生产同一农产品的企业和个人也是各自注册商标,没有形成统一的集体商标。这使得产品容易被人仿冒,并经常会产生“窝里斗”现象,使应有的地域优势得不到彰显,从而影响到了一个地区知名品牌的形成。
作为江南鱼米之乡,昆山的农产品为数不少,市民也能在家门口买到、吃到,但很少有人知道农产品的牌子。像周庄的金伯冰梨、张浦南港牌西瓜等昆山市比较成熟的农业品牌也只是在当地、苏州、上海等周边一定区域内的销量不错,成为区域知名品牌,到了其他省份市场就很小了。从这一点可以看出,昆山市农产品品牌建设的推广宣传力度还远远不够。
找准问题寻对策 做大做强是关键
农业品牌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虽然打品牌主要是市场行为,但政府的引导不可不要。因此,政府部门应该制定出战略性的品牌发展规划,加强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协作,为企业营造良好的软环境,制定富有吸引力的优惠激励政策,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做强品牌。打造农业品牌,质量需先行。因此,农业生产经营者必须自觉实行农业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产品品质。通过制定和实施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的工艺流程和衡量标准,使生产过程规范化、系统化,提升农产品档次,这是农产品立足市场、形成品牌的先决条件。
土地资源的相对不足也是昆山市农业品牌化建设中遇到的一个“痛处”。要最大限度地做大规模,形成品牌效应,可尝试对现有品牌进行整合,鼓励农业生产企业通过注册集体商标、跨地区建基地、成立农业专业合作社等形成合力。像玉叶蔬菜基地在依托本地发展的同时,在南京、盱眙、启东等地建立4000多亩的分基地和合作基地。此举既解决了土地问题,又扩大了“玉叶”产品在其他地区的市场占有量。又如,巴城的葡萄,通过政府牵头成立昆山市阳澄湖葡萄发展有限公司,建立巴城万亩葡萄基地,并利用巴城葡萄品牌共享的方式,将一家一户的零散经营变成了基地规模化经营,依托已有的巴城葡萄品牌“抱团”打市场,这样不仅实现了规模效应,也实现了品牌效应。(记者 张欢)
小商标有大作用 农产品需要品牌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选择农产品时会更多地注重品牌,即认牌购物。因此,越来越多的农业经营者开始自觉为甲鱼注册商标,给葡萄贴上标签等等,品牌意识较过去有了明显增强。实践也证明,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农产品只有“傍”上品牌,才能更好地抢占市场,取得效益。
玉叶蔬菜基地是昆山市农业企业中的龙头企业,1992年基地成立之初,生产的各类蔬菜主要投放各农贸市场,并无市场优势可言。2001年,基地注册了“玉叶”商标并投入“三品”基地的创建,开启了其品牌发展之路。依托标准化的生产流程、品质监控,以及基地规模拓展,如今 “玉叶”不仅成为了苏州市龙头企业,而且其生产的产品获得了苏州市名牌产品等称号。公司的销售渠道也转为沪宁一线的大型超市,离开了普通农贸市场。
市农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农产品注册商标,形成品牌后,不仅可以保护经营者专有的知识产权,而且也能为其走进超市、提升产品档次提供条件。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势在必行,在现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市场上不缺农产品,缺的是产品差异,缺的是品牌!“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年代已过去,谁先意识到品牌的重要,并抓住这个推手,迈出关键性的一步,谁就拥有领先优势。
“小散多”难成大器 农业品牌尚未做大
通过这几年的发展培育,昆山市农业生产经营者品牌经营的意识大有提升,从当前在工商部门登记的农产品注册商标已达400余件这个数据上可见一斑。然而记者发现,虽然商标的数量在逐年递增,每个乡镇也培育出了自己的特色品牌,但在众多的农业品牌中,昆山市省级知名农产品品牌仅有4个,其中真正能代表昆山农业叫得响、拿得出的更是有限。昆山市农业品牌建设相对滞后。
“将商标、品牌做多这只是实现品牌效应的初级阶段和过程,最终目的应是品牌效应的整合,做强专业品牌。”市农委相关负责人说,从某种意义上说,当前昆山市农产品品牌建设还囿于 “小散多”、知名品牌欠缺的困境。
像昆山市的大闸蟹,注册的商标五花八门。今年(2010年)以来,在全市新增的9个农产品注册商标中,大闸蟹就占5个。然而,由于缺乏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引导、管理以及企业之间的交流、合作,即便是生产同一农产品的企业和个人也是各自注册商标,没有形成统一的集体商标。这使得产品容易被人仿冒,并经常会产生“窝里斗”现象,使应有的地域优势得不到彰显,从而影响到了一个地区知名品牌的形成。
作为江南鱼米之乡,昆山的农产品为数不少,市民也能在家门口买到、吃到,但很少有人知道农产品的牌子。像周庄的金伯冰梨、张浦南港牌西瓜等昆山市比较成熟的农业品牌也只是在当地、苏州、上海等周边一定区域内的销量不错,成为区域知名品牌,到了其他省份市场就很小了。从这一点可以看出,昆山市农产品品牌建设的推广宣传力度还远远不够。
找准问题寻对策 做大做强是关键
农业品牌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虽然打品牌主要是市场行为,但政府的引导不可不要。因此,政府部门应该制定出战略性的品牌发展规划,加强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协作,为企业营造良好的软环境,制定富有吸引力的优惠激励政策,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做强品牌。打造农业品牌,质量需先行。因此,农业生产经营者必须自觉实行农业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产品品质。通过制定和实施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的工艺流程和衡量标准,使生产过程规范化、系统化,提升农产品档次,这是农产品立足市场、形成品牌的先决条件。
土地资源的相对不足也是昆山市农业品牌化建设中遇到的一个“痛处”。要最大限度地做大规模,形成品牌效应,可尝试对现有品牌进行整合,鼓励农业生产企业通过注册集体商标、跨地区建基地、成立农业专业合作社等形成合力。像玉叶蔬菜基地在依托本地发展的同时,在南京、盱眙、启东等地建立4000多亩的分基地和合作基地。此举既解决了土地问题,又扩大了“玉叶”产品在其他地区的市场占有量。又如,巴城的葡萄,通过政府牵头成立昆山市阳澄湖葡萄发展有限公司,建立巴城万亩葡萄基地,并利用巴城葡萄品牌共享的方式,将一家一户的零散经营变成了基地规模化经营,依托已有的巴城葡萄品牌“抱团”打市场,这样不仅实现了规模效应,也实现了品牌效应。(记者 张欢)
最新资讯
-
12-16 2
-
08-20 1
-
06-16 0
-
03-17 2
-
08-21 0
-
07-08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