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北京:建设“世界城市”驱动力

发布时间:2019-08-16 21:13:15


  “十一五”规划中北京提出“创新型城市”的定位,随后又明确提出“科技北京”的概念。2009年3月27日,北京市市委常委会审议通过《“科技北京”行动计划(2009-2012年)――促进自主创新行动》,这是对北京市创新型城市和“科技北京”的建设的全面战略部署。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的号角已经吹响。

  2009年是北京在新起点上实施“科技北京”发展战略的关键一年,当年北京市高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230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20%,高技术产业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更加凸显,科技创新已经成为首都经济“高端、高效、高辐射”发展的核心内涵。

  今年北京又提出“建设世界城市”,而世界城市往往是全球创新中心之一,或者作为全球科技创新的一个重要枢纽,在全球资源配置特别是科技资源配置中处于重要支配地位,建设全国最重要的科研创新基地和全球重要的创新中心也成为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重要驱动力。

  创新资源:产学研用联动的“秘密武器”

  每年三分之一以上的国家科技项目落在北京,两院院士一半以上在北京工作和居住,近三成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三分之一的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超四成的国家重大科学工程、三成的国家重点学科设在北京,连续20年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国内排名第一,科技论文在全国遥遥领先,国家科技大奖绝大多数“花落”北京……众多的国家级科研机构和一流的科学家使北京具有得天独厚的科技资源优势。

  然而在我国,科研机构与产业、企业与用户之间的鸿沟至今存在,高校院所的科研成果常常一出生就成了“嫁不出去的姑娘”,企业的技术需求也得不到有效的支持和引导。“近水楼台”如何轻松“得月”?地理位置上的便利如何转化为自己的优势?

  “合纵连横”,中国古已有之,产学研结合也搞了很多年,但如何找到产学研有效结合的关键节点,如何让科研真正触摸到企业的“痛处”一直让北京市科委困惑。联想、TCL、康佳、海信、长虹五家国内电子信息龙头企业在北京中关村悄然联手成立“闪联”,这一产学研“抱团”的新鲜模式引起了北京市科委的关注。经过10个月的探讨和充分筹备,2005年4月,在北京市科委的直接组织下,“长风开放标准平台软件联盟”作为我国首个国产基础软件应用推进平台正式宣告成立。

  此后,越来越多的产业技术联盟成为产学研用之间牵线搭桥的“红娘”。“加强创新资源的整合力度,推动重大关键技术联合攻关”,,推动成立首都新能源产业技术联盟。据统计,北京推动成立了30个产业技术联盟,涉及500个成员单位。截至目前,北京地区共有产业联盟、技术联盟、标准联盟、服务联盟100余家,成员单位超过5000家,其中企业占三分之二以上。

  这些联盟将产学研用单位组织起来,以产业发展需求为纽带开展分工合作、联合攻关,积极创制先进技术标准、完善产业链构架,力求共同突破产业发展中的重大关键技术问题,推动行业整体发展。

  同时,、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建材科研总院、军事医学科学院等12家高校院所和大型企业合作共建“首都科技条件平台研发实验服务基地”,整合了264个国家级、市级重点实验室和1.3万台(套)价值约76.3亿元的仪器设备,面向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服务。目前已为4100余家企业提供研发实验服务,服务合同额4.5亿元,成为推动科技资源开放共享的“北京模式”。

  产业技术联盟这一新的创新组织形式,整合各种创新资源结成产业链条,使产学研用结合向纵深发展,加快培育中国特色的创新体系,提高了整个产业的竞争力。

  我们看到,产业技术联盟搭建的舞台上,昔日“各自为政”的产学研用主体如今“群舞翩翩”。
[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