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制造”走向“创造”

发布时间:2019-08-12 18:14:15


  从京西宾馆11楼向外望去,长安街上车水马龙。看着来来往往的各色车辆,唐太平代表自言自语:“多些我们自主生产的汽车该有多好?!”一声感慨,让记者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经历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成为代表委员们关注的一个重点话题。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把“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作为我国经济社会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郑重提了出来。去年底,,对技术人员殷切寄语——要“始终把自主创新作为企业的生命”,要“聚集更多优秀人才,不断提高研发水平,为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作出更大贡献”。如何实现这个转变,代表们在议论、在思考。

  “制造”与“创造”,一字之差,高低立判。

  来自军队联勤系统的唐太平代表仍以汽车为例,打比方说,“中国制造”好比从别人那里弄了一堆零件,我们仅有装配能力,而关键环节都掌握在人家手里。“中国创造”则与此截然不同。从发动机到螺丝钉,都是我们自主研发的。有了这样的技术,就能时时把握主动权。“中国创造”的意义,在国际金融危机中愈益彰显。风暴袭来,受影响最大的正是那些自主创新能力不够、技术含量低的产业。而那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不仅没有“沉没”,反而在危机中抓住机会,提升了效益。

  科技支撑发展,创新引领未来。自主创新能力是一个企业、一个国家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表现,它不仅决定着经济的兴衰,也决定着一个国家未来的发展。谁能在科技创新方面占据优势,在自主创新能力上胜人一筹,谁就能够在未来经济社会发展中掌握主动权。

  中华民族是一个富有创造精神的民族。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取得了一批重大的自主创新成果。“两弹一星”横空出世,;神舟飞船遨游苍穹,迈开了我国和平利用太空的步伐;超级杂交水稻的成功培育,使中国的粮食生产有了一个大的跨越。科技和创新,就像亚里士多德手中撬动地球的杠杆,总能创造令人意想不到的奇迹。

  国际金融危机正在催生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道路,,也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之策。中国这艘在危机中艰难行进的巨轮,亟须安装一部自主创新的“发动机”。我们期待着,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步子迈得更大一些,行进速度更快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