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有个“合芜蚌”

发布时间:2019-08-06 23:22:15


  合肥、芜湖、蚌埠,安徽三大区域中心城市联袂探路,引领安徽自主创新,成为全省加速崛起的主引擎。3年来,试验区带动安徽专利申请和授权量总量在全国前移11位和6位,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进入全国前10位,高新技术企业数位居全国第七位、中部第一位,有25家企业成为国家级创新型企业,总数居全国第一位。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较“十五”末增长4.8倍。

  今年7月,,试验区参照中关村自主创新示范区开展企业股权和分红激励试点,列入国家“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和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建设规划,作为重点建设内容。“自主创新已经成为安徽的一大特色、一个品牌、一面旗帜。如今更是如虎添翼。”安徽省委书记张宝顺说。

  使命担当自主创新大作为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3年提高10个百分点

  2008年10月,安徽省委、省政府启动建设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在推进合肥科技创新试点工作的基础上,拓展到芜湖、蚌埠区域,出台一系列政策助推自主创新。2009年12月,,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进入国家推进层面。

  试验区3年完成了5年目标,建立起相对完善的科技投融资体系等一系列自主创新推进机制,推动3地80%以上的工业企业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3年来,试验区万元GDP能耗下降6%,高新技术企业数增长了一倍多,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提高10个百分点,达25.6%;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从3年前的1.4%增长到目前的2.4%,与长三角地区相当,研发人员数增长了116%,专利授权数增长了808%,名牌产品数增长252%。

  如今,只占全省14.1%国土面积、18.7%人口的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创造了全省36.3%的GDP;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分别占全省64.1%和58.7%;产学研项目占56.3%,获授权发明专利占全省72.2%;技术合同成交额占全省的91.0%;引进科技成果数占全省71.4%;企业承担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数占全省66.7%;引进高端人才占全省80.3%……试验区正成为安徽创新发展的龙头,成为安徽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强大引擎。

  今年7月进入国家自主创新“3+1”试验示范区后,合芜蚌3地的科技创新企业今后可将3年税后利润形成的净资产增值额的35%,以股权奖励、股权出售、股票期权等形式奖励有突出贡献的技术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同时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科技成果处置权、处置收益权、股权激励税收等也比照中关村示范区政策执行

  “这是体制机制的重大突破,为进一步集聚优秀创新人才特别是产业领军人才,释放创新人才的潜能,做强做大一批创新型企业提供了巨大的政策支持,为区域自主创新谋求大作为提供了巨大动力。。

  政策推动创新活力大迸发 70%以上专利申请数和科技成果来自企业

  今年以来,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喜事连连: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第一条浮法玻璃熔窑全氧燃烧生产线投产,世界单体规模最大的日产650吨太阳能光伏玻璃生产线点火,国内首批0.5毫米超薄玻璃基板产品上市。这个有着50多年历史的老事业单位,如今实现了由单一科研设计模式向工程化和产业化的转变,年营业收入从改制初的几千万元跃升到2010年的60亿元,今年有望突破100亿元。

  “论文写在产品上,研究做在工程中,成果转化在企业里。”安徽省科技厅长徐根应说,试验区在设立之初,就出台政策,以产业为纽带,项目为抓手,着力推动企业多出有效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追求培育壮大效益好、污染少的创新型企业阵容、产业集群。

  从2008年起,安徽省财政每年安排5亿元专项资金,全面实施升级创新型产业、培育创新型企业、集聚创新人才、建设创新载体、建设创新平台和优化创新环境“六大工程”,着力让企业成为创新主体,以研发和园区建设为载体,推进产学研一体建设。

  试验区内还组建了公共安全研究院等一批股份制产学研合作实体,启动实施技术创新“十区提升、百企示范、千企培育行动”,建立了10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系列政策的强力推动和真金白银的有效投入,让企业自主创新的意识和能力不断提高,创新活力迸发。“始终坚持强化自主创新能力是公司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根本。”合力叉车公司总经理杨安国介绍说,去年一年就投入2.4亿元,建立了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的全链条研发支撑体系,形成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6大系列1700多种型号产品。

  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在试验区凸显:70.6%的科研机构设在企业,73%的科技活动人员在企业,71.9%的研发经费来源于企业,75.3%的省级攻关项目由企业为主体承担,72%的省级科技成果出自企业。

  在一批创新型企业的引领下,安徽装备制造、汽车、生物材料等传统优势产业推陈出新、升级换代,平板显示、LED、新能源、新材料、公共安全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

  创新要素集聚产业大风景 64.8%以上的工业投资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

  近日,安徽省政府决定从2011年开始连续4年,每年安排6000万元专项经费,推进应用科技、公共支撑平台和人才建设。

  目前,安徽已建立了集研发、交易、转化、服务为一体的“科技路路通”创新服务平台体系,组建了合肥公共安全技术研究院、省应用技术研究院、新能源汽车研究院等50多个省级以上研发与转化平台,建设合肥科技创新公共服务中心、应用技术研发中心和科研集群、孵化、产业基地,芜湖节能和新能源汽车、蚌埠玻璃新材料等一批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

  在试验区逐渐完善的创新服务体系及其政策的拉动和激励下,一大批优质创新要素资源不断积聚。

  中航、中建材、中电科技集团等一批央企纷纷在试验区建立研发中心和产业基地,中国风投研究院等一批海内外知名中介、咨询服务机构落户试验区……

  不断完善的创新服务体系,不断积聚的创新要素孵化出一大批创新型企业。

  30多岁的唐相国博士被试验区的政策吸引,2009年回国投资3000多万元创办了合肥东芯通信股份有限公司,研发移动通信核心芯片,仅用半年时间就完成了样机的开发,并取得了7项发明专利的申请受理。

  3年来,在试验区的投资结构中,工业投资64.8%以上投向电子信息、节能环保、新材料、生物、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公共安全等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光伏、平板显示、新能源汽车等一批新兴产业逐渐成长为百亿乃至千亿级的产业集群,预计到“十二五”末,试验区内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超过7600亿元,占全省的76%,带动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30%,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全省的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