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池州市多措并举传承保护“非遗”文化
发布时间:2020-07-24 16:27:15
记者从安徽省旅游局获悉,在2011中国·池州首届绿色运动大会闭幕式上,有这样一幕:当清亮有力的锣鼓声和悠扬激越的唢呐声飘向天空的时候,戴着彩绘面具的演员们脚踩高跷、跳起傩舞,夸张的造型、幽默的表演,鲜艳的服装和散发着浓郁乡土气息的唱腔,立刻引来了全场如雷的掌声。“我们看到原汁原味的池州傩了!”一位山东代表队队员喜滋滋地告诉记者。
像被誉为“戏曲活化石”的池州傩戏一样,九华山庙会、青阳腔、罗城民歌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其特有的魅力打动着世人的心,成为了池州市闪亮的名片。
古老的土地,纷繁的“珠宝”
池州是块人杰地灵的土地,一代代子民在这里生存、繁衍,他们在劳动中歌唱,在敬畏中产生信仰,积淀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民族文化。九华山庙会、池州傩、青阳腔、罗城名歌……这些内容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池州市历史文化的大家庭里,闪耀着纷繁而灿烂的光芒。
今年第29届九华山庙会期间,各类佛事活动、文娱活动、旅游活动纷纷登场,八方香客云集九华,观光游览、朝圣祈福,尽享庙会大餐。佛学专家讲授禅宗智慧,高僧开示,让游客们在游览九华山各个著名景点、参观佛事活动的同时,还亲身体验到了九华山独特的佛文化。
九华山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是国家首批5A级旅游景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非遗”资源十分丰富,包括九华山传统庙会和阴骘大会的民间信仰,佛教音乐和九华山歌等民间音乐,手工造纸等手工技艺,荤年与素年的民间习俗等,种类繁多、形式多样。
10月份,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党组副书记钱征带队,对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情况进行了认真的调研。他告诉记者:全市这样的“家宝”项目共85个,内容涉及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曲艺、传统技艺、民俗等9大类,可谓星光灿烂,精彩纷呈。
池州“非遗”曾经的荣耀
池州地处吴头楚尾,且属于中原文化融汇圈,,故吴越文化、荆楚文化、中原文化和佛文化均为池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烙下了深深的印记。
历史上陶渊明、李白、杜牧、包拯、岳飞等文坛巨擘和要人游历池州,留下了许多文化瑰宝。傩文化、戏文化、诗文化、佛文化、民俗文化等交相辉映,构成了池州独特的历史文化底蕴,使池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格外丰富、厚重。据了解,池州市拥有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4项,包括池州傩戏、青阳腔、东至花灯和九华山庙会;省级“非遗”保护名录17项,贵池民歌(罗城名歌)、文南词、石台目连戏、青阳农民画、大九华水磨玉骨绢扇等名列其中。“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正是对池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征的真实写照。
除了九华山庙会之外,贵池民歌以其自由的节奏、流畅的旋律,唱出了池州人的真、善、美。贵池区文化馆馆长王康友说,1958年7月,农民歌手姜秀珍,带着泥土芳香,首次把罗城民歌唱出了池州。从此,小小的罗城山村吸引着省内外的专家学者络绎不绝,前来观光采风。1960年7月,农民歌手姜秀珍前往北京参加全国第三届文代会,,、周恩来、。1963年12月,中国民间文学编辑部编辑吴超、诗人贺羡泉等专家、学者来到罗城参加由公社举办的赛歌会。吴超编辑看到农民歌手们与社队干部们登台赛歌的热烈场面时,情不自禁的唱道:“罗城民歌好又多,北京带来大稻箩,稻箩这次装不下,明年再来火车拖。”诗人贺羡泉也即兴唱出:“罗城好,罗城好,罗城好歌有多少,我们走过十里远,好歌还在耳边绕。”
政府保护“非遗”多措并举
散落在这块土地上的纷繁而灿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成为池州闪亮的名片,也成为滋养大众心灵的甘泉。近些年来,池州市在建设文化名市战略的推动下,加大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力度。近年来,池州傩戏、青阳腔、东至花灯和九华山庙会先后被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贵池民歌、文南词、石台目连戏、青阳农民画、大九华水磨玉骨绢扇等17项入选省级非遗名录,公布了29个市级非遗项目,85个县(区)级非遗项目,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四级名录体系基本建立。为进一步摸清池州市非遗的家底,自2006年起,全市各地还全面开展了非遗普查和登记,编撰完成了《池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田野普查汇编——池州卷》,建立了非遗保护档案信息库。
为切实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组织领导,池州市政府早在2004年11月就成立了以分管副市长为组长,文化、财政、档案、发展改革、城乡建设等部门为成员的“池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协调解决问题,制定落实保护措施,指导全市各级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传承申报等工作,并在挖掘整理、申报传承、学术研讨、交流宣传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为让“非遗”项目增辉添色、后继有人,各级政府部门未雨绸缪,更是把对民间代表性传承人的保护放在首位。刘臣瑜、姚秀珍、汪正科就是保护的受益者,他们作为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每人每年可获得国家一定的补助金,同样作为省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姜秀珍、李雨后、汪培善、张平安、江太平等19人,每人每年也可获得国家补助金。青阳县还出台旨在“以钱养事、以事养人”的扶持政策,每年投入资金40万元,同时补助30万元的专业设备费,成立青阳腔艺术团,培育主创人员。
此外,池州市还规划建设池州傩戏传习馆、青阳腔传习馆等非遗场馆,成立了池州市民歌研究会、青阳腔专业剧团、农民傩戏演出队等保护、研究、传承组织。青阳县在县文化馆专门开辟了特色鲜明的非遗展厅;贵池区墩上街道创办了罗城民歌学校,供村民娱乐传习;石台县挖掘整理石台民歌,刻录成音像光盘《石台民歌选》;东至县积极组织编写非遗专著……各地所作出的努力,不仅是政府对文化建设的重视的体现,也是对民间诉求的积极回应。
最新资讯
-
08-19 1
-
08-20 2
-
08-13 0
-
04-24 0
-
08-30 0
-
08-19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