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
发布时间:2019-08-03 07:46:15
食品质量安全直接关乎人民群众的安全和健康,对为获取非法利润,置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于不顾的不法生产者、销售者必须予以严厉打击。食品卫生法》第6条规定:食品应当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具有相应的色、香、味等感官。第9条规定:禁止生产经营含有毒、有害物质或者被有毒、有害物质污染,可能对人体健康有害的食品。刑法》第144条明确规定了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
一、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的概念及其犯罪构成
根据现行刑法第144条的规定,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是指违反我国食品卫生管理法规,在生产、销售的食品中掺入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或者销售明知掺有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的食品的行为。
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的构成特征主要有:
(一)本罪的犯罪客体本罪侵犯的客体为复杂客体,包括国家对食品卫生的监督管理秩序和广大消费者即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健康权利。
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的犯罪对象是掺入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的食品。所谓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是指无任何营养价值,根本不能食用,对人体具有毒害作用,食用后中毒反应或者其他不良反应,危及生命或者损害人体健康的非食品原料。
(二)本罪的客观方面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违反国家食品卫生管理法规,在生产、销售的食品中掺入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或者销售明知掺有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的食品的行为。
1.行为人实施的行为必须是违反国家食品卫生管理法规的行为。违反国有食品卫生管理法规,是指违反《食品卫生法》、《禁止食品加药卫生管理办法》、《食品营养强化剂卫生管理办法》、《新资
源食品卫生管理办法》和《保健食品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在司法实践中,本罪违反的国家食品卫生管理法规,主要是违反《食品卫生法》的相关规定。
2.行为人实施了掺入了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的行为。所谓有毒的物质,是指进入人体后能与人体内的一些物质发生化学变化,从而对人体的组织和生理机能造成破坏的物质。所谓有害的物质,是指被摄入人体后,对人体的组织、机能产生影响、
损害的物质。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同食品添加剂、食品强化剂是不同的。食品添加剂是指为了改善食品品质和食品的色、香、味,以及为了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化学合成物或者天然物质。食品强化剂是指为了增加营养成分而加入食品中的天然的或者人工合成的属于天然营养素范围的食品添加剂。合乎食品生产标准和生产工艺的食品添加剂和食品强化剂不属于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这里所说的食品原料是指粮食、油料、肉类、蛋类、糖类、薯类、蔬菜类、水果、水产品、饮品、奶类等可以制造食品的基础原料。
犯罪分子之所以要在食品中掺入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大多是为了获得食品的外观亮泽、感观真实或口味适宜。这些有毒、有害的物质大多是被作为一种添加剂掺入食品中的。至于哪些是有毒、有害物质,可通过卫生行政部门授权的食品卫生监测机构做出鉴定。
在司法实践中,行为人实施本罪,首先掺入的是有毒、有害物质。如制酒时加入工业酒精加工成食用酒,在汽水中加入国家严禁使用的色素,还有的在牛奶中加入石灰水等等。其次,行为人掺入的是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即这些物质是根本不能食用的原料。如
用工业酒精兑制白酒,在牛奶中掺入石灰水,在香油中掺入柴油,用工业盐酸制造酱油等等。如果行为人掺入的是食品原料,尽管可能有一定的毒性、有一定的害处,也不构成本罪。如行为人掺入酸败的油脂,变质的水果等用于所生产、销售的食品中,就不构成本罪。如果有以上行为,造成严重后果或者销售金额达到5万元以上的,可以按照其他罪如生产、销售不符合卫生标准的食品罪,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等论处。
最新资讯
-
03-26 0
-
08-16 2
-
08-12 0
-
05-14 1
-
08-08 0
-
09-27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