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金融高风险高回报

发布时间:2019-08-18 20:29:15


  近来,由张艺谋导演的《金陵十三钗》正在全国各地席卷票房。在关注电影作品本身的同时,文化产业界人士更把目光投向了电影的背后,大家都在审视民生银行为其提供的共计1.5亿元的贷款,它刷新了国内金融机构对单部影片的贷款纪录。

  

  或许,老谋子领衔的主创团队的专业实力与市场影响力是让银行敢于放胆一搏的主要因素:早有银行高管也坦言“在文化产业界,最靠谱的还是看人”。

  

  “文化和金融的对接,银行现在处于领头羊的位置,在未来,期望更多的投资主体能加入进来,建立多层次的融资体系,用金融之水盘活文化产业。”北京东方雍和版权管理中心董事长殷秩松对记者说。

  

  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对于国内许多文化行业的中小型公司来说,一直被“先有鸡先有蛋的难题”困扰:先拿到好的作品,再去找投资?还是先吸引到投资,再去找好的作品?

  

  曾被众多媒体报道的浙江红点影视制作公司的老总施雄广的经历,正体现了文化与金融之间的障碍,前些时候一部投资3亿元的影片找上门来谈合作,可施老板的公司现有设备的生产能力达不到制片方的要求,只能作罢。

  

  “去银行贷款需要固定资产做抵押,而我们影视公司的导演、演员是临时请的,场地、道具、戏服是租的,固定资产几乎等于零,怎么可能贷到钱?”一位同样是影视文化企业老总道着“融资难”的症结。

  

  “一个好的文化产业发展环境,应该是在产品成型之前,就能获得多渠道的金融支持。”殷秩松说,“而目前,我们文化产业还缺少这样的环境。”

  

  美国科技发达的一个重要因素就在于存在多类型科技VC(即风险投资),与之相类似,美国文化产业也有同样大量的文化VC。在殷秩松看来,目前中国文化产业与金融对接的主要障碍之一,便是投资主体的缺乏。

  

  “在全国范围内来讲,目前文化投融资渠道最主要的来源有二,政府资金和银行贷款。”他说,“但其实,着眼于公共文化的推动,政府的确应该加大投资,但作为产业形态,政府资金起的作用应是引导,银行应该是文化金融的跟随者,贷款的本质是收取利息,而非高风险的承担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