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治疗加剧看病贵急待改革

发布时间:2020-04-02 02:48:15


  在德国,95%的心脏导管实现了重复使用,而我国全是一次性的。如果对于高质量的消耗品,包括肾脏透析用品等,能规范消毒、加工处理这在生物技术上没有任何困难,可以避免浪费,降低医疗成本。现在,一些欧洲国家和美国都在考虑医疗器材重复使用的问题。德国已全面实行医疗器材重复使用,这在德国已不仅仅是一种消毒技术,它还成为德国环保型、节约型经济发展模式的典范。美国也将这个问题提上了议程。我国却没人讨论这个问题。

  一项 调查”显示,新医改实施后,居民表示 “看病贵”问题略有缓解,但仍是医疗最大难点。对于目前就医存在的最大问题,44.3%的京沪穗三市居民首选 “看病贵”。37.2%的居民对医改的最大愿望,是通过医保解决大部分医疗费用,降低个人支付水平。

  然而,著名心血管病专家、,在近日接受专访时却表示,要切实减轻民众医疗负担,不能仅靠降低费用。

  做一次心脏冠状动脉CT检查,放射线量相当于拍了750次X线胸片

  记者:在您看来,医生给患者看病的基本流程应该是怎样的?

:大致分五个步骤:

  第一,详细询问病人的病史,同病人沟通,这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第二,物理诊断,具体分为 “望”看看病人有没有黄疸贫血等; “触”触摸病人的胸腹部;“叩”叩叩他的肺部和心脏部位; “听”就是使用听诊器。

  第三,用一些基本技术检查和诊断疾病,比如做心电图、拍胸大片,这些技术通常经过多年临床运用,对诊断有价值且成本很低;

  第四,让病人做无创伤性的辅助检查,比如做运动平板测试、超声心动图检查;

  最后,才是让患者做CT(电子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技术的简称,一种功能齐全的病情探测仪器)、冠状动脉造影等成本很高且有创伤的检查。

  其实,对经验丰富的医生来说,通过前面四个步骤就能诊断大部分疾病,最后一步完全没必要。但现在不少医生的诊断过程本末倒置了,问诊三句半,立刻就让病人做CT、造影、核磁。

  很多医生忽视了最基本的东西,过度依赖尖端技术解决常见病,把疑问留给精密仪器。我在一次评审高级职称的会议上,居然看到有医生很自豪地说,他最近十年都没戴过听诊器。我不知道他是如何当心脏科医生的。而据我了解,不戴听诊器诊断,还真不是个别现象。

  现在生物医学技术发展很快,医生离人文、离病人越来越远。我们社会存在的医患关系紧张问题,也与一些医生忽视问诊阶段、忽视与病人的沟通有关。医生盲目依赖技术,会拉开与病人的距离。

  记者:一些人可能觉得很正常啊,既然一些先进的医疗技术就能取代 “望、触、叩、听”等环节,那干吗非要浪费时间?

:很多人觉得,CT、造影等检查是无害的,可以随便做。事实上,这些检查的成本高、创伤大,还可能给病人带来永久性伤害。比如做一次心脏冠状动脉CT检查,放射线量相当于拍了750次X线胸片,这对一些并不需要做CT检查的年轻人,尤其是年轻女性来说,不但起不到作用,还会浪费医疗经费,更重要的是,这会给病人带来一生的癌症风险。

  这就是所谓的 “过度治疗”,即病人不需要的,甚至会带来负面危害的检查和治疗。

  记者:为什么会出现“过度治疗”? “过度治疗”现象会产生什么后果?

:首先,我们要体谅一些医生的苦衷和困惑。 “过度治疗”有时很难避免,医学中存在大量未知领域,很多疾病的具体原因不清楚。比如90%的高血压患者,我们都说不清患病的具体原因。为此,一些医生难免使用不需要的技术。有的医生是抱着对患者负责的态度,把网撒得稍微大一些,为的是最后捞着鱼。

  我们也不能忽视,目前传统的医学模式很容易让医生产生 “科学主义”、 “技术至上”的观念和生物技术崇拜。举个例子,一个经常胸闷、心悸的年轻女性,医生对她的诊断可能出现两个流程:

  流程一,医生单纯地从生物学角度思考,建议她做心电图、CT、造影,但最终可能发现患者均属正常。于是医生说,我用最先进的技术帮你摘掉了冠心病的帽子。但结果是,病人的疾苦没有解决,没必要的检查还给她带来一生的癌症风险。

  流程二,如果医生经过了培训,不但会考虑病人得病的生物因素,还会考虑心理和社会因素等,可能就会打开视野、跳出怪圈。他也许会发现她没有冠心病的家族史,也没有其他危险因素,得冠心病的几率极小。那么,这种症状很可能是由焦虑、惊恐引起的。如果他拿量表给病人测量,再多交谈几次,可能也会给病人摘掉冠心病的帽子,并开一些治疗心理疾病的药物。这样,患者免掉了很多成本高、有创伤的检查,而且感到很温馨,实现了 “医患和谐”,还治好了病。

  另外, “过度治疗”与医疗体制的趋利性有关。现在很多医院攀比毛收入,如果一家医院买了CT机、造影机,他们就会想,这台机器必须要用,多少年内要收回成本。科室和医生的奖金也直接和开出的药品和检查单挂钩。如果医生不能完成医院分派的 “指标”,会被扣奖金。

  大家可能不愿正视这样一个非常冷酷的事实各种利益链的存在,最终伤害的是患者利益和公众健康,这是我不能忍受的!

  我国心脏支架使用量连续3年每年增加6万个,老百姓心血管病死亡率却逐年上升

  记者:过度依赖技术不仅推高医疗费用,还不一定能起到好的治疗作用。我看到北京肿瘤医院的一项统计资料:20年前,胃癌诊断通过纤维胃镜、常规活检病理诊断等只需440元,而现在基础诊断就需要2830元。胃癌化疗从20年前每人次平均100元,提高到现在的15050元。但胃癌病人的5年生存率比起20年前反而下降了。

:芬兰一名心脏病医生和他的团队,在与当地政府、企业的合作下,用了35年时间倡导民众改变生活方式。比如,先倡导人们吃面包时逐渐减少涂黄油的量,接着通过立法,反对反式脂肪酸物质进入食品,最后提倡民众吃植物油。35年后,人们的期望寿命延长了十几年,冠心病患者减少了80%。他们发现,对寿命延长贡献最大的不是心脏支架,不是更多的药物,而是发动社会各种资源,促进全民健康。

  我国心脏支架使用量连续三年每年增加6万个,老百姓的心血管病死亡率却逐年上升。要降低这类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关键还在于预防。美国和芬兰做过调查,对于心肌梗死死亡率的降低,民众血压下降的贡献率约占24%,降血脂和降胆固醇的贡献率在18%左右,全民戒烟贡献了约12%,加强运动占到了6%~7%。而做心脏支架、搭桥手术,对死亡率下降的贡献率仅占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