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企业兼并
发布时间:2020-01-09 09:57:15
日本的企业兼并
在日本,企业兼并与美国的企业兼并性质有所不同,而且,真正的企业兼并还是进入80年代以后才盛行的。这是因为企业兼并,特别是企业的拍卖或收买不符合日本人的传统感情和战后日本人的企业观。
1965~1973年期间,日本也曾有过类似于美国的兼并高峰。但当时主要是为了适应经济开放体制,以在国际市场上提高日本企业的竞争力,特别是提高技术开发力和资金调度能力为目的,通过企业兼并促进产业再组合来达到规模经济效益。这个时期的企业兼并有如下几个特点:
1.水平式兼并少,多数是通过联合企业的方式谋求企业经营的多角化。
2.兼并企业和被兼并企业本来就有母公司和子公司的关系或同属于一个企业集团的兄弟公司(占兼并总数的70%)。
3.日本的企业兼并有两种:一是以节约成本、强化销售能力、避免二重投资、扩大资金调度能力、扩大市场占有率等为目标,追求广义规模效益的兼并;二是以兼并形式吸收经营不振企业的所谓救济兼并。而且,一般救济兼并多数是在政府的干预下接受行政指导。
4.在日本国内推行美国流行的企业拍卖或收买较难,这是因为日本人的企业观和人际关系与美国不同。在西欧,很容易接受这样一种观点:企业是以它的资产、设备、技术、商权以及人的资源组成的集合体,它具有市场价值,因而根据其价值作为商品买卖是理所当然的事。而日本人认为把一个企业连同组成企业的职工一起拍卖或收买是不合于调动职工积极性的行为,因而受到抵制。然而,日本企业在国外却积极进行美国式的兼并企业活动。可见日本企业的兼并行为在国内和国外的形式有明显的差别。
由于上述原因,1973年至1980年之间日本的M&A是不振企业的吸收合并多,收买企业的少,而从拍卖的一方看,也是为了把经营不振的部分事业或企业拍卖掉,实现减量经营。因此有人称这一段时期为悲剧式M&A时代。
进入80年代之后,日本真正投入了企业兼并的高潮中。特别是随着日元升值、巨大的贸易黑字,日本的产业政策由出口主导型转为内需主导型,在日本企业的国际化战略中,企业兼并成了最有效的手段。
日本80年代企业兼并高潮的背景,可从内外环境的变化进行分析:
1.日本已进入了低增长时期;产品的特点由“重、厚、长、大”转变为“轻、小、短、薄”;消费者需求进一步多样化和个性化;资金剩余;金融缓和;由于日元升值,买外国股票容易等等。以上经济环境的变化,要求产品及事业的多角化。
2.技术革新进展飞速,产品的寿命周期缩短,电子、新材料、生物工程、超导技术等的发展,创造了大量高技术产品。企业往往来不及自己进行研究开发,急需利用外部的经营资源,如收买他公司的技术或人才来适应技术环境的变化。
3.日本为了减少贸易摩擦,也为了日本经济从出口依存体制转变为内需主导体制,在企业的国际化战略方面采取了由大量出口商品转向在国外直接投资建立生产基地,就地生产并销售的政策。在这种情况下,兼并当地的企业是就地解决人力、物力的最简便而有力的措施。
4.随着各种政策和限制的缓和(包括税制改革),政策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这就促使自由竞争更加激烈。
5.日本的社会、文化环境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终身雇佣制或年功序列制早已发生了动摇,不再是日本企业的主要经营支柱。特别是年轻人对企业间的人才流动及企业兼并的合理性容易理解,促进了企业兼并的发展。
6.从内部环境的需要看,获得更充足的资金、弥补内部经营资源(技术、信息、人才、设备等)、分散投资风险等,也是促进企业兼并的重要方面。因而根据1969年到1983年统计,每年都有1000多家企业被其他企业兼并。
最新资讯
-
08-05 0
-
08-21 0
-
02-08 2
-
12-05 2
-
09-26 0
-
08-29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