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通则》第133条第2款规定应怎样理解?
发布时间:2019-08-24 13:43:15
问:律师您好!最近我碰到一个民事案子,是事关单位担任监护人的问题。我查阅了法律对此的有关规定,发现《民法通则》第一百三十三条第一款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造成他人损害的,由监护人承担民事责任,监护人尽了监护责任的,可以适当减轻他的民事责任。”第二款规定:“有财产的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造成他人损害的,从本人财产中支付赔偿费用,不足部分,由监护人适当赔偿,但单位担任监护人的除外。”我对这一规定非常不理解,最后半句“但单位担任监护人的除外。”到底是单位应当全部赔偿呢,还是说,单位对此损失不承担任何赔偿责任?请赐教。
答:目前,在审判实践中对“单位担任监护人的除外”有两种不同的理解。但其立法原意是单位不承担赔偿责任,对于具体案件,可依照立法原意根据具体情况妥善处理。
单位担任监护人的不承担赔偿责任的理由主要有以下三点:
(1)监护人对被监护人履行监护职责,实质上是一种义务承担,至于监护人在履行监护职责时,能否要求支付报酬,对此,《民法通则》没有明文规定,但从第十八条“除为被监护人的利益外,不得处理被监护人的财产”的规定来看,我国的监护制度,只能认为是义务性质的。
(2)被监护人的近亲属承担监护义务,与因为婚姻家庭关系而产生的权利义务相一致。
(3)《民法通则》关于监护人顺序的排列,体现了对未成年人、精神病人的监护责任,主要应当由其近亲属承担的立法精神。《民法通则》将单位列为排列最后的监护人,则是在没有近亲属、朋友作监护人的条件下,为避免出现未成年人、精神病人得不到监护的情况而发生的,出发点既然不同,其承担的监护责任也应有所区别,对于近亲属来说,他们和被监护人之间,原本就存在着婚姻家庭立法上的权利义务关系,担任监护人是他们的法定义务,因此,近亲属监护人对被监护人造成他人损害的,应当承担较多的赔偿责任是顺理成章的事,对于其他亲属、朋友来说,他们原本就没有承担监护责任的义务,仅仅是出于社会道义而自愿承担的,因此在被监护人造成他人损害时,他们的赔偿责任比近亲属监护人应适当减轻,对于单位担任监护人,,是从全社会的利益出发承担起监护责任的。因此,在被监护人造成他人损害时,从他们担任监护人的性质以及所处的监护人序列来看,都不应当理解为比近亲属,比其他亲属、朋友担任监护人要负更重的赔偿责任,从立法本意来考虑,只能理解为在这种情况下,单位不承担赔偿责任才比较合理。
最新资讯
-
08-17 1
-
08-12 0
-
10-01 1
-
08-05 2
-
08-19 1
-
08-19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