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生:城乡差距的统计误区和真实挑战过错离婚财产分割

发布时间:2019-08-24 17:26:15


[导读]

离婚财产分割夫妻共同财产的分割,是指离婚时依法将夫妻共同财产划分为各自的个人财产,离婚财产分割有一定的原则。

根据《婚姻法》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处理财产分割问题的若干具体意见》(以下简称《财产分割意见》)的规定,人民法院在审理离婚财产分割时,应当遵循一定的原则:

——中国收入(shouru)分配问题研究报告之一
  城乡居民收入(shouru)差距不断扩大的结论来源于现行统计分类城乡人口的特殊方法。将进城打工挣收入的亿万农民工划为城镇人口,而将他们留守的低收入家庭老小划入农村人口,城乡差距自然越来越大。,将城镇非农业人口即户籍市民定义为城市居民,农业户口的人划回农村居民,则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自1990年代中期以来一直在不断缩校城乡差距的真实挑战是城乡居民财产差距的急剧扩大,这才是中国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转型的主要障碍。
  □华生
  绕不过去的城乡差距
  面对当今社会贫富分化的现实,适时推出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已经成为社会的共识。然而,目前许多流行的关于收入分配问题的观点和建议,往往人云亦云的感觉多,独立的分析研究和数据考证少,这样难免流于表面,甚至以讹传讹。在尊重市场配置资源基础作用的同时,处理好收入分配问题,需要对现有的判断和数据进行去伪存真和由表及里的辨析,从而理清影响收入分配大局的主要线索,这样才能真正抓住分配失衡的本质和要害所在,从根本上扭转贫富两极分化的趋势。
  研究中国的收入分配,首先绕不过去的就是城乡差距。尽管城乡差别是一个即便在计划体制下也存在的老问题,同时被不少人认为是老百姓已经“认了”的事实,但在中国研究收入分配不能不从城乡差距开始。因为首先,城乡差距长期被认为是构成我国贫富差距的主要因素。,我国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内部收入分配的差距用基尼系数衡量,虽然从改革开放之初的0.2多一点上升到0.3以上,收入差距基本上还属于相对合理的范围。但由于城乡差距极大,因此,全国全体居民的基尼系数就达到0.45以上,成为收入分配严重不平等的国家。因此,不说清和处理好城乡差距我们就不可能集中精力解决大家感觉更痛切、与城乡无关的贫富差距的问题。其次,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农民工、土地、房价等问题日益成为城乡和社会矛盾的焦点。因此,城乡矛盾开始具有城市化背景下与过去完全不同的新内容,成为当今众多经济社会包括收入分配矛盾的导火线。
  在城乡差距问题上,当前民间和官方的主要目光都集中在城乡收入差距。主流的认知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在不断扩大。国家的政策也在围绕农民收入的提高作为基本立足点。。这个比较显示,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除1985年前后有显著的缩小外,总起来差距在不断扩大(见表一)。
  而多少令人奇怪的是,尽管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农民工外出打工日益增多,农民的工资性收入不断增加,新世纪以来国家又取消了农业税这个几千年来“皇粮国税”的征收,并显著加大了对农民的转移支付和反哺农村,竟然都丝毫没有改变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这就不能不让人产生疑问:究竟还需要采取什么样的非常措施才能扭转这种趋势?计划经济时代一个城镇职工一个月的工资有30、50元,而大多数农民一年也见不到这么多钱,今天的农村居民相对城镇居民的收入真的比那时更低吗?如果真是这样,为什么贫富而不是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是人们普遍更真切的感受?
  城乡差距大小取决于城乡怎么划分
  一些地区性的调查已经发现(如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组织的对成都地区的调查报告等),近年来城乡收入差距已经开始收敛和缩校这在逻辑上是可以理解的:新世纪以来,农民从过去纯粹给国家净交税费(还不算借机附加在其上更重的各级地方性税费),变为免除几乎全部税费。反过来,国家各种对农民的直补和其它转移性补贴已经占到农民纯收入的6%-7%,这种情况不可能不显著改善农民的境遇(见表二)。
  同时更重要的是,农民的打工收入已经成为农民纯收入中越来越重要的部分。近年来在政策倾斜、社会舆论推动和劳工市场供求关系改变这个最重要的市场力量推动下,农民工的工资收入开始直逼城镇一般劳动甚至新毕业的大专院校毕业生的水平。2亿多农民工已变成了中国工人阶级的主体。他们的工薪收入总额已经赶上和超过我们自建国以来一直被认为是国家主要支出负担的城镇职工工资总额。由于农民工就业的普遍性,而且越是贫困地区和贫困家庭农民外出打工的比例越高,这种情况显著改善了农村特别是中西部贫困地区农民收入水平。这当然既会缩小农村之间的收入差距,也会改变城乡之间的收入分配版图。现在的统计数字之所以仍然显示城乡收入差距在扩大,主要是因为它采取了按常住人口划分城乡的方法。
  本来,按照常年居住地划分居民人口是一个国际通用的统计口径。但是,在中国存在着城乡二元户籍制度、亿万农民工离亲别子在城镇打工的特殊国情下,简单搬用就会对真实的城乡人口和分配关系产生巨大的扭曲。如以2009年统计年鉴公布的2008年数据为例,2008年全国人口为13.27亿,其中城镇为6.0667亿人,农村为7.2135亿人,城镇化率为45.68%。,这城镇人口中包括了1.4亿以上长年外出在城镇打工的农民工。但这种城乡人口定义把家庭主要成员都在农村的农民家庭人为的一分为二,把农村家庭的主要收入者即青壮年外出打工者划为城镇人口,而把被迫在农村家庭留守的儿童、老人等低收入人员划为农村人口。这种定义下城乡收入差距不可能不扩大。按照这种人口统计分类,一个农民家庭在外长年打工的人收入再高,也不能提高该农民家庭的收入,而一家外出打工的人口越多,农村家庭留守人口越贫困。这种统计分类当然是既不真实也是完全不合理的。
  由此可见,城乡差距到底是多大首先取决于城乡怎么定义,人口怎么划分。但令人遗憾的是,目前关于城乡人口的定义和划分实在过于混乱。本来在计划经济时代这个划分是一目了然的:城镇中吃国家定量供应商品粮的居民就是标准的城镇居民,其他人都是农村居民。今天按包含流动人口的统计分类,不仅老百姓不好懂,连国家发改委这样的权威机构看来也被搞糊涂了。据新华网消息,在近日举行的《中国发展报告2010:促进人的发展的中国新型城市化战略》首发式上,国家发改委官员称,我国现公布的6.07亿城镇人口中包括了1.45亿农民工,还包括了1.4亿在城镇行政区内生活但务农的郊区农民户籍人口。按照这个说法,中国今天城镇户籍的非农人口只有3.22亿,真实城市化率只有24%左右!?这样要算城乡收入差距,自然是要用这3个多亿真市民去和那9亿多农民比,否则所谓的6亿城镇人口中有一半不是外地来的农民工就是本地郊区农民,这比出来的还能叫城乡收入差距吗?混乱还进一步在于,。因为仅根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公布的数字,当时城镇非农业户口即真正的市民人数即为3.05亿,经过这10年中国城市化进程的高速发展,全国总人口增加了1个亿,城镇非农户籍人口只增加了一个零头,中国真实城市化率不升反而降了,这当然是完全不可能的。也就是说,国家发改委官员的理解和口径还是错的。但麻烦在于,,并不公布准确登记在册的城镇户籍人口,特别是非农业户籍人口,公布的偏偏是搞不太清楚、包含了亿万流动人口的常住人口(因为在2000年以来这10年非人口普查年度,,并以这个常住人口为口径去计算和公布各种城乡居民的数据包括其收入,这样,在谁算城市人、谁算农村人的大样本分类明显不合理又统计不清楚的情况下,计算出来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当然就不可能说明问题,而且自然容易产生误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