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盼公立医院改革的骨牌效应

发布时间:2021-02-07 23:43:15


  两会前公布的《公立医院改革的指导意见》表明,公立医院要回归“社会公益”,这是好事。它说明我们的改革正在深化和完善,说明我们对政府公共服务职责的认识,尤其是对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认识,更深入更清晰了。

  1985年是中国医改元年,开始了“医疗市场化改革”,给医院提出的要求是搞活让利、鼓励创收,从此,“公立医院”成了“营利医院”。老百姓看病难、。

  也是在同一时间或稍晚,城市里的市政公用事业也进行了市场化改革。对城市自来水、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市政道桥、管道燃气、集中供暖、公共交通等实行了特许经营制度,允许和鼓励非公有制经济投资、建设、经营、管理城市的市政公用事业。此后,政府的市政公用事业服务能力明显增强。但是在市场化过程中,老百姓对不公平、不合理的市政公用事业经营行为的意见反应强烈。。在老百姓的强烈反映下,重庆取消了对公交公司的经济效益考核也是典型一例。

  市政公用事业改革,可以借助市场力量,也可以借助社会资源,但是市政公用事业的公益属性是不会改变的。对照公立医院的改革,市政公用事业改革也付出了不小的代价。

  第一个代价,社会公众用于购买公共服务(产品)的负担加重。据不完全统计,近十年来,社会公众用于购买同样公共产品的费用,城市供暖增加了2倍,燃气增加了3倍,供水增加了10倍。广深高速120公里,给香港一家公司特许经营,1993年建成通车,总投资近100亿元,新世纪之后每天在这条路上跑的车子有20万辆,这意味着这家公司每年可以拿到30亿到40亿元的收入。但是这家公司今天仍在收费。如果当初这条路采用市政债券的做法,由政府组织投资建设,今天社会公众不会为走这条路继续支付这么多的费用。

  第二个代价,国有经济在公用事业中的股权份额和市场份额比重下降。据安徽的统计,城市供水40%的国有资产、污水处理50%的国有资产、公交60%的国有资产、燃气70%的国有资产都转让给民营经济或外企了。政府财政用于城市公用事业的投资虽然绝对额有所增加,但所占比重却大幅下降。财政投资城市公用事业占当年城市公用事业固定资产的比重,从20年前的25%已经下降到2009年的不足1%。国有经济在公用事业中比重下降,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国有经济在城市公用事业中影响力、控制力和带动力下降。

  第三个代价,社会公众对政府公共服务职责的质疑提高了。本来提供公共产品、公共服务是政府的事情,但是现在城市公用事业市场化、由民营企业经营,社会公众自然会提出疑问,你政府做什么?国外有一个说法我不赞同。国外说政府和老百姓之间的关系叫做雇佣关系,老百姓给政府纳税,老百姓雇你政府做事。我们不是这样的关系,我们是服务关系。社会公众也好,企业也好,把该交的税金交过了,提供公共服务当然是政府的事情,不然我们建立公共财政干什么呢?当然,现在我们的公共财政不足或者是有限,我们可以借助部分市场的力量和社会资源,但是市政公用事业的社会公益属性是不会变的,政府提供市政公用服务的职责也是不会变的。

  正是因为市场经济、市场机制不能解决公共服务问题,所以才需要建立公共财政,由政府提供公共服务。市场不能解决公共服务问题,已经被证明,再进行市场化改革,一定是行不通的。

,公立医院改革的核心就是一条,坚持公立医院的公益性和主导地位。市政公用事业改革也必须坚持其社会的公益性,坚持国有经济在市政公用事业发展中的主导地位。

  公立医院回归社会公益性了,但是城市的自来水、城市的公共交通、城市的垃圾处理等市政公用事业怎么办?这些城市的市政公用事业同样需要回归社会公益性。因此,要反对在提供社会需要的基本公共服务时以营利为目的。

  《公立医院改革的指导意见》讲,要继续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发展医疗卫生事业。但政府必须建设好公立医院,解决社会公众对医疗卫生的基本需求,私人资本投资医疗主要是解决社会公众对医疗多层次的需求。

  按照这样改革的原则和精神,自来水等市政公用事业也是社会公众的基本需求,政府应当建设好自来水厂,解决好社会公众的基本需求,私人资本投资水厂可以解决部分公共财政不足,但更主要的是解决社会公众对矿泉水、纯净水等多层次的需求。

  (作者为中国城市公用事业学者,著有《公权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