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刚:中国仪器的现状说明以及认识上的缺位

发布时间:2019-08-08 21:53:15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究员靳刚博士,在仪器领域有着丰富的经历及若干的研发成果从1997年开始研究基于椭偏成像的生物分子活性无标记检测和分子识别的生物分子芯片技术,实现了实验室系统雏形,。在国际上提出椭偏成像蛋白芯片生物传感器的概念的基础上,解决了工作原理、方法学构建、试验装置实现和生物医学应用等环节所遇到的系列科学和技术问题,发展了以蛋白质芯片靶分子敏感元件的无标记蛋白质芯片生物传感器。

谈及国产仪器,靳刚博士不禁流露出许伤感,他回忆到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帝国主义封锁我们的年代,我国依靠自力生,研制了不少质量可靠、使用方便的分析检测仪器,那时的仪器无论是在性能上还是在稳定性上一点都不比进口仪器差,成为那些年代测量和检测的主要手段。

就拿最简单的光学仪器来说,当时我国的仪器厂家,如海鸥、云光、pa、凤凰等研发的光学照相机、显微镜,望远镜等在成像质量及性能上一点都不比国外同行研制的差。在国外开车人士人手必备的望远镜都是非常专业的,而如今中国市场上国产的专业型光学显微镜及望远镜几乎已经绝迹,只充斥着质量让专业人士跌眼镜的地摊货,只能做儿童手里的玩具而已。

谈到此,靳博士忍不住感叹道:为什么中国在二三十年间会丢了那么多优秀的国产仪器?为何在经济情况比七十年代好了不知多少倍的今天,我国的精密仪器等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产品仅能依赖进口,使得很多沿科学技术领域研究和开发工作受制于人。

然而,靳博士谈到,我国其实并不缺乏专业的仪器研发人员,像中国科学院这样的大型研究机构里有很多研究人员完全有能力研制组装出精密的高端仪器,只不过可惜的是当研究人员进行新仪器的研制时,所用的很多重要元器件不得不从国外购买,国内几乎没有质量可以达标,性能可靠的器件。这一切都说明了中国科学仪器是国人在认识上的缺位,而不是能力上的缺位,把光学望远镜变成地摊产品是件很遗憾的事情。

谈及进口仪器,靳博士说道,其实很多专业仪器研究人员都知道光靠引进国外先进仪器,进而想要去了解、改进、突破,这是不大可能的。因为关键的核心部件的技术信息无法获得。为了获得某种精度,需要花费最长的时间,克服各种技术难题,并积累经验,才能实现性能指标的提升,这是一艰苦的过程,仅靠写理论性的文章或肤浅的实验是解决不了问题的。许多仪器看起来相似,但功能却大有区别,其奥妙就在于此。例如,有的国外仪器厂家,用一个小小的硅片做成的传感器,吃遍天下无敌手,它的灵敏度、可靠性、测量精度基本在此,但围绕这个小小的核心元件还有一系列的外围(保证条件,电路,机械基础)要吃透,这又是另一套看家本领了。我们国家在计划经济时代“一切为了革命的需要”不计工本,调动一切力量,严格严谨、锲而不舍地搞特殊材质加工工艺和实验,确也攻下不少难关,否则很难有“两弹一星”。

其次,进口东西价钱是成本的十倍以上,咱们中国很吃亏,中国现在虽然富裕了,但在财富的积累上,中国靠的是初级劳动挣钱。

就是今天,很多技术产品仍是禁运的,如激光武器是不可能从国外买来的。我们需要集中技术优势自主研发国产仪器,从小的玻璃镜片到最后仪器的组装,中国人都可以做得很好。

以此我们可以借鉴日本的发展模式,丰田向大众看齐,菱志向奔驰看齐。采取仪器研发与大厂合作的模式,大厂集中技术优势在组装技术及新型高端仪器的核心部件上升值。小厂围绕着大厂的技术产品,为大厂生产性能指标及质量可靠的元器件,形成共同发展的专业化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