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根错节的医患关系

发布时间:2019-08-10 02:29:15


  医患关系是人与人的关系,也是人与社会的关系。

  ◎文-本刊记者 王巧捧

  走进周林所在的医院,一间休息室里挤了七八个医生,桌上放着更多的水杯,房间里只有一张床,倒班下来的医生轮流睡,有个男医生嚎着冲进来:“老子要累死了……”

  “医生不是神仙”

  关键词:专业知识与沟通难度

  走进护士站,周林顺手拿起一本病历,边翻看边说,医生的工作本身要求不能出差错,现在医院更是要求严格,就连病历上都不能有一点涂改,“哪可能嘛!谁也不是神仙。”

  医疗纠纷中,对医生的指责近乎苛刻,但是,有些病,医生是无力回天的。而且很多人不考虑,人体的复杂使得同一种疾病在不同人身上的治疗情况也差异巨大,因此完美的治疗记录几乎找不到。

  比如高风险的先天性心脏病手术,级别再高、技术再先进的医院,也避免不了手术死亡率。周林曾经从学术资料上看到,目前,先天性心脏病手术死亡率,较好的水平控制在2~5%,最好的也只能控制在3%以下。

  在医学界,这种情况也许是正常的。但这哪怕是低于3%的概率,发生在任何一个家庭身上,那都是100%的悲剧。而如果家属对此不予理解,一场医疗纠纷总是在所难免。

  最大限度地减少意外的医疗纠纷,提高病人的知情权和配合度,很多时候就靠医生跟病人及其家属的沟通和交流。

  周林曾经遇到一位著名医生到他们医院上课。下午一点半的课,老医师迟到了,一上台连连抱歉。他迟到的原因却给在场的年轻医师们上了最重要的一课——老医生刚从自己的医院接诊完病人赶来,连饭都还没吃。通常著名医师每半天接诊病人数是固定的,但因为老医师对每个病人都不厌其烦,务求详尽了解每一位病人的病症,尽量解答每一位病人的问题,所以每次坐诊完早已过了下班时间。周林感叹,现在可不是每个医生都能做到这样啊!

  但周林的同事小梅接口道,关键是医学上的东西很专业,很难讲清楚。我们大学5年,实习3年,才有资格当一名执业医生,但有些人一知半解的,还非跟你争论。对于没学医的人来说,有些问题不可能说得清楚。“我一向反感不懂医的人来了解这些事情。”

  周林说,有时候的确如此。比如有人伤口大出血,但输血后还是死于失血性休克,这时候家属就不干了,“输了血的为什么还说病人死于失血性休克呢?”而实际上,失血性休克死亡可能由多种原因引发,而不一定是仅仅靠输血就能避免死亡。

  与病人充分的沟通,有时候不仅仅是出于病人方面的需要,实际上,它也是医生的基本职业要求,对于医生作出正确的判断举足轻重。

  哈佛大学血液专家杰尔姆·格罗普曼研究发现,大约80%的误诊是“掉进可预见的智力陷阱的结果”,只有20%是技术灾难引起的。而这种智力陷阱纠缠所有人。

  信息不对称常常是令医闹者无明火起的原因之一;而难以沟通则为医闹危机埋下隐忧。

  救活的病人跑了

  关键词:秩序与责任

  2008年夏天,一名智障青年在午睡前点了蚊香,不久,其家人发现屋子里冒出浓烟。青年被救出送到医院时已经昏迷,医生要求输液、吸氧,病人家属都不理会。最终智障青年再也没有醒来。事后,青年的家属反而大闹医院,说医生救治不力。

  这就像去年闹得沸沸扬扬的孕妇丈夫不签字致母婴双亡事件一样,有人谴责医生,“病人家属不理会、不付费,医生就不会先救治吗?”

  周林从医生的角度,阐述了其顾虑。不是医生铁石心肠、见死不救,而是有各种各样的规定要求,在这些条例规定的框框里,执业医师签的每一个字,做的每一个动作,说的每一句话,都是要负责的,没有谁敢感情用事。这也是医生的职业素质。

  同时,虽说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但医生却不是万能的。在医疗保障体系、社会救助制度、相关法制法规等尚未健全的情况下,单靠医院、医生的一己之力,

  不仅杯水车薪,而且往往难以为继。开了这个先例,今后类似的状况会源源不断。加上很多医生在实施人道救助后却自吞苦果,今后再遇到类似的事情便更加左右为难。

  普外科一位年轻的医生,值班时收治了120送来的一名重伤车祸患者,患者已经昏迷,身上也没钱。打电话请示医院领导,领导要求先抢救,于是医生签字从血库和药房拿血拿药,给病人做了手术,保住了性命。

  两周后,病人可以出院了,但面对两万多元治疗费,病人说家里穷,没钱;而肇事者还没有抓到,赔偿拿不到;,说病人精神正常,不是三无人员,不归他们管。

  正在医生焦急万分的时候,病人跑了。按照医院的惯例,医生签字的费用就要从签字医生的工资里扣除。

  医生每天接触的人形形色色,尤其是现在有些人闹医成为一种习惯甚至职业时,医生不得不处处小心谨慎。无论医院领导还是科室负责人,每天都会在你耳边叮嘱,周林形容:“如履薄冰,如临深渊。”

  但防范得再怎么严密,对于存心闹医的人来说,还是有很多空子可钻。或者那些人根本不需要什么空子,“只要是在医院死了人,就得拿钱来”。抬来时血都凝固了的车祸伤者不治身亡,在医闹口中,成了医院救治不力的结果。

  这些图一时之利的医闹,威胁着医生安全的同时,也冲击着医生的信心。尽管医生们就业时曾经宣誓,为救治病人勇于承担风险,但在现实面前也难免畏缩起来。防卫性的治疗手段是一种比较安全的做法。为降低自身风险,有时候医生会对危重病情不敢接手,一般性治疗中穿插着各种检查、自愿性签字等。但在患者感到医疗效果欠佳、负担过重时,又加重了本已紧张的医患矛盾。

  医患秩序中,双方各自的一些失范行为,令他们彼此相互防范,愈发疏离,理想的和谐医患关系似乎遥不可及。

  突袭的巴掌

  关键词:理解与被理解

  周林的左小腿上绑着绷带。那是昨天值通宵班时,接诊多个急诊病人,跑来跑去,不小心摔的。“没有时间打石膏,护士给我拿这个先绷起。”周林解释道。

  周林说,这种状态不是临时的。这几年,人们更加重视自己的身体健康,加上农村推行医保后,来看病的人比以前增加了很多,病房楼道里随时都有加床。

  “天天这样忙,没办法。”周林说,病人理解的话,还是很让人感动的,“像昨天看到我忙得都摔跤了,我的一个老病人跟我说:‘周医生,你这个样子忙,恐怕要少活10年哦。’要是病人不理解,又遇上那些暴躁的人,才郁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