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患信任到底“卡”在哪
发布时间:2020-11-06 05:52:15
南京儿童医院婴儿夭折事件发生后,再次引发人们对医患关系的思考:如何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不少人觉得,近年来,医疗技术水平在不断提升,但医患间的信任度反而不如从前了。这种信任度为何难以提升?到底在哪里“卡壳”了?又有什么解决之道?
对医生不满主要在服务
古语曰“大医精诚”,就是说为医者既要有精湛的技术,更要有诚挚的服务态度。专家表示,当前医患信任度遭遇危机,很大程度上是医生服务态度出了问题。
市六医院党委书记方秉华分析,病人对医生的不满,主要体现在服务上而非技术上,这是医生治疗时习惯“见病不见人”所造成的。其原因大致有二:医学教育中的人文关怀教育还不够;工作强度超负荷导致缺乏充足时间与患者交流。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薛迪认为,群众对健康的重视程度日渐增加,对医疗行业的服务要求较以往更高,但在不少医疗机构内,这样的服务理念还未能与时俱进。
医患间缺乏良好沟通,“后遗症”随之而来。本就信息认知不对等的诊疗行为,由此形成更多隔阂。不少医生反映:由于怕医生开错药、看错病,病人干预医生诊疗、指名道姓配何种药、一张片子看遍上海的情况越来越多;更有甚者,如今还出现了为患者出头代理医疗纠纷的“医闹”群体,给医院工作带来困扰。
信任危机下患者最受害
医疗行业是高风险行业,每个病例都可能出现并发症或不可预见的突发症状,这就需要患者充分理解。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相关负责人说,医疗要健康发展,医患之间的信任应该是基础;如果医患双方都疑虑重重,医疗发展势必会束手束脚,最终受害者还是患者。
在实际诊疗中,有的医生为了保护自己免于或减轻责任,往往带有一定的思想包袱,会出现以下几种诊疗倾向:为留有证据而过度诊疗、过度检查,比如看个感冒要求拍胸片,以此排除肺炎可能;不到位诊疗,能看的疾病借故推诿,比如部分小医院怕患者出事故闹事,将患者推到大医院,造成医疗秩序不合理;一些医生有当“太平医生”的心理,不敢创新,放弃尝试,令医疗发展停滞不前。上述这些倾向,又很可能酿成医患间新的信任危机。
互建信任须多管齐下
如何让医患双方的信任成为医学前行的动力?首要任务是提升医生的人文修养。上海市卫生局副局长沈远东提出,改善医患信任度,医生是主动一方。医疗机构应对医生加强人文关怀的教育,让“一切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落实到细节之中,强化医患沟通……这些都是培养医患信任的基础环节。
信息透明化是消除认知隔阂的关键。方秉华建议,相关部门应加快临床路径的制定。所谓临床路径,指针对某个疾病,规定应做什么以及流程、规范等。临床路径应对医患双方公开,有了这个客观标准,医生在诊疗中不会着重保护自己,病人也会对医生的责任义务更加清晰明了。
还有专家提议,针对医疗纠纷成立第三方进行调解,基于公平、公正、合理的原则,为医患双方搭建平等、和谐的对话桥梁,不仅有利于科学化解医疗纠纷,也可有效促进医患间信任关系的建立。
最新资讯
-
08-23 0
-
09-01 0
-
07-21 0
-
08-30 0
-
08-20 1
-
04-07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