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争艳:开贵药我下不了手
发布时间:2019-08-02 15:19:15
她俯首侧耳,静静倾听着每一位病人的陈述,目光里有温柔的悲悯,似乎每一个人都扯着她的心。
2010年元旦,55岁的武汉市金桥区卫生中心医生王争艳在一间小小的诊室,开启了她第26年的从医生涯。刚刚过去的岁末,一场当地百姓评选“我心目中的好医生”的活动,让她一夜之间成为这个冬天里穿越无数人心的最温暖的故事中的人物。
从医25年,她平均单张处方不超过80元,最小的一张只有2毛7分钱。
从医25年,她靠一副听诊器、一双手,诊断救治了无以数计的病患。
从医25年,她走到哪,病人跟到哪,他们是她的“铁杆粉丝”。
赋予医学以生命的温度
1984年毕业于同济医科大学的王争艳对4年大学生涯最珍贵的记忆,是一代高医裘法祖在大课上说的一句话:“先看病人,再看片子,最后看检查报告,是为上医;同时看片子和报告,是为中医;只看报告,提笔开药,是为下医。”当她终于成为一名医生,面对一个个病人,慢慢悟出了大师之言更深的内涵。
她上班,总是随身带着4件东西:一个小电筒,一包棉签,一副听诊器,一块手表,再加上一双手,是她诊断病情的全部武器。
那年,医院来了一位叫刘耀东的农民,开口第一句话就说:“医生,我坚决不做检查,花费不起!” 王争艳温和地微笑着:“放心吧!”
她拿出随身装备,从眼睛、口腔起逐个细查,用听诊器听了前胸听后背,最后用双手在心、肝、脾、胃处一点一点地摸了10分钟,终于问出:“你是不是得过血吸虫病?”朴实的农民大叫:“10年前的事,你怎么晓得?”
刘耀东的病治好了。他逢人就夸:“王医生神啊!”
王争艳从没觉得自己神,她能做到的只是从不放弃使用自己的眼睛、耳朵和手。
有一位84岁的石凤仙老婆婆,起初双脚肿胀,多次到大医院就诊,化验单开了一大把,片子拍了一口袋,但一直不能确诊。直到老人肿胀遍及双腿,无法出门。两个女儿几次去医院寻求医生上门出诊,都被拒绝,最后慕名找到了王争艳。
天已转凉,她先搓热双手,才开始检查,从头到脚,细细查起。此时老人的脚已经开始溃烂,气味难闻。王争艳丝毫没有顾忌,俯下身,一个脚指头一个脚指头掰开,仔细观察。老人的两个女儿在一旁哭了,她们不曾碰过一次母亲的脚。
检查后,王争艳确诊石老婆婆多年的病痛,根子是脚气。她对症下药,老人终于康复。
“我懂得老百姓的艰辛”
王争艳有个绰号——“青霉素医生”。这是老百姓送她的,一是说她看病便宜,一支青霉素8毛钱,二是赞誉她行医干净,这样便宜的药肯定没回扣。
有人抽查了王争艳2008年和2009年两年的处方,平均单张处方值55元,最小处方值只有2毛7分,是为一名胃炎患者开出的一支2毫升的胃复安。这是一种止吐药,在各种具有同样功效的药品中,最便宜。
“让病人花最少的钱得到最好的治疗效果。”这是王争艳行医准则。
63岁的退休职工王建生,是一位高血压病人,在武汉顶级大医院拿到了每月800元的处方单,这是他一个月退休金的一半还多。他慕名找到了王争艳。
王争艳仔细询问和检查了他的病情后,调整了处方,一个月只需要80元药费,疗效良好。她说:“没有诀窍,任何一种病,都有可开可不开的药,都有高中低价位不等的药,就看医生一支笔。”
一位名叫王荣华的病人,1998年被查出患有罕见的“亚急性联合变性”。这是一种因营养或维生素缺乏引起的神经性病变,主要影响人体脊髓,理论上要长期住院才能保住性命。但王荣华一家穷得连医保中自己支付的部分都拿不出,何谈高昂的住院费。
绝望之际,病人妻子刘玉芬听说了王争艳,电话打过去,还没开口,失声痛哭。王争艳仔细了解了病人的情况后,做出治疗方案。这个方案是,当患者抢救一缓过劲就让他回家,她来根据病情调整药物,刘玉芬拿药方去药店买药。几度寒暑春秋,在平均每月花费不到30元的药费下,这个方案让王荣华平稳生活到今天已经11年。刘玉芬一说起来就激动地落泪:“没有王大夫,我丈夫10年前就死了。”
有人曾问王争艳:“如何能坚持开小处方?”
王争艳说:“我懂得老百姓的艰辛,因为我就是他们中的一员。”
她所在医院服务辖区,多是经济能力不高的居民,这正是她生活的境遇。王争艳月收入2300元,丈夫是铁路上一名车工,每月交完各种保险到手的只有600多元。一家3口至今“蜗居”在不到50平方米的小屋,读大学的儿子在直不起腰的小阁楼上长到了22岁。
王争艳说:“我是怎么过日子,我的病人就是怎么过日子。高一点贵一点的药我下不了手。”
一路“下沉”做医生
人说,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王争艳做医生,却是一路“下沉”。
30岁大学毕业,她在武汉市汉口医院跨入医生的行列,做了11年的住院医师后,在医院下设的四个门诊站点担任全科医生,最后成为一名社区医生。而她的同年级同学,如今几乎个个是大医院的教授、专家,最高的已做到名牌医院的副院长。
“在基层医院做一个全科医生,能为各种病人解除痛苦,我很自豪!”王争艳开心地笑。她为病人用手掏过大便;为病人做过口对口的人工呼吸。平日里为病人开药,她总是把疾病是怎么发生的、发展的、药有什么效果和副作用,讲得明明白白。每次开完处方,她还要一一交代清楚病人回家后的衣食住行。
病人说:“到王大夫这里看病,顺心,放心,安心!”
因为病人经济条件普遍较差,王争艳习惯了替人垫钱。几块钱的挂号费,十几块钱的药费,有拿不出的,她就垫。可这些年创造了一个记录,垫出的钱从来没有不回来的。一个农民工在工地摔伤,连缝合带药费30元,他身上只带了20元,王争艳垫上10元。木讷的民工连个谢字也没有,第二天,他手里捏着10元钱一瘸一拐地又来到医院。
她先后呆过多个门诊站点,每到一处,都有老病人辗转追随,又有新病人聚少成多。他们自豪是她的“粉丝”。
)
从“小处方”
学习“大作为”
1月5日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医药卫生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彰会上,一位名叫王争艳的社区医生受到广泛关注。她25年坚守在基层岗位,多年来坚持给病人开“小处方”,这在“看病贵”成为群众反映强烈问题的今天,无疑具有“提神醒脑”的意义。
最新资讯
-
08-11 1
-
08-17 1
-
01-27 1
-
08-21 1
-
08-21 0
-
08-1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