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分钟,摇身变“网医”给人看病

发布时间:2021-02-22 05:23:15


  买东西,上淘宝;淘书,去当当……网络电子商务的普及让许多上班族的生活日益便捷。如今,为了节约上医院就诊的时间,网络上各式各样的“网上诊所”也在逐渐升温。感觉身体不适,让网上医生针对症状开出药方,既省时又省钱。但是记者在调查中却发现,这种看似方便的问诊方式却存在不少隐忧。

  “网上问诊”有人欢喜有人忧

  对不少年轻白领来说,“网上问诊”就与网上购物一样,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上网查病,依据网络医生罗列的大致病症和处方,依葫芦画瓢自我诊断吃药,整个过程十分简单。

  “没事的时候经常在网上浏览健康方面的知识,身体有什么不适首先到网上查是什么原因、该怎么治,身边很多人都喜欢网上问诊。”网上问诊给媒体工作者胡小姐带来了方便,只需打开网页,便可通过网络向医生咨询。“有些比较隐私的病情,网络咨询要比直接面对医生更好一些。”

  网上问诊虽能免去挂号、排队的麻烦,但也有人对网上医生的专业程度产生了怀疑。

  中学教师戴老师的“网诊”经历令人啼笑皆非。“前阵子突然觉得眼睛干涩发痒,就顺手在线咨询了下,网上那位‘专家’给出的诊断让我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戴老师说,那位自称有几十年眼科治疗经验的老医生称,这是视网膜脱落的前兆,再不抓紧治疗就会致盲。戴老师不敢怠慢,赶紧请了假去医院,经检查发现只是眼结膜轻微发炎,配了十几块钱药水就缓解了病症。

  这次“担惊受怕”的经历让戴老师对网上医生彻底没了信任,身体不适还是老老实实去医院做检查,至少免去了“被得病”的窘境。

  只需3分钟,记者摇身变“网医”

  网上问诊究竟有多火?记者在百度搜索引擎里输入“网上医院”,就跳出近300万个大大小小的健康类网站,但那些自称“教授”、“专家”的网上医生却是真假难辨。

  记者从未学过医,更没有医生从业资格的相关证书,但这也并不妨碍记者在多家网上医院实现“妙手回春”的梦想。在一家名为“寻医问药”的网站,点击专家栏“我要注册”后,只需填写医生姓名、性别、所在地区等简单信息便完成了注册。记者用“杭州老医生”的用户名将一干虚假信息提交后即成为“医生会员”,并能为网民解答健康问题了。整个注册过程只用了3分钟,该网站的审核既不用输入身份证号,更不用提“医师执业资格许可证”。

  但在一家名为“阿亮医生”的医疗咨询网站,注册会员就没那么简单了。其注册步骤相对繁琐细致,必须填写医师资格证书、职称证书号码等信息,还需上传证件照,供网站审核身份及备案。填写完毕后,系统提示将在2个工作日内审核信息。记者胡乱填写的医师资格证书号码等资料估计是要被揪出来了。

  网上就医还需擦亮眼睛

  记者注意到,不少网上医院的页面上都注有一句服务声明:“本网站医生回答的问题实属建议性内容,不能作为诊断和治疗的依据!”法君律师事务所吴律师认为,这是网站企图为医疗事故推卸责任。我国法律规定,只要涉及到人身损害,这些形式的条款是不能免责的。

  那么,在专家学者们眼中,网上问诊的安全系数究竟有多大?

  开了多年诊所的老中医蔡医生并不看好,“中医看病讲究望、闻、问、切四种手法综合运用,网上问诊充其量只能做到‘问’,而通过网络的‘问’与面对面交流的‘问’又有很大差别,对病情的把握程度连一半都达不到。”

  区第一人民医院退休的主任医师王医师表示,对一些大型医院的专家而言,平日里医院的病人都看不过来,更没有时间去从事其他的诊疗活动。更何况,网上医生单凭患者在电脑上输入的几个症状就下结论给出处方,这是极不负责任的行为。

  据了解,从2009年7月1日起,《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管理办法》正式实施,该《办法》虽然对医疗保健信息的发布进行了规范,却没有对网上诊疗行为做出具体要求。也就是会说,。

  王医师建议喜欢网上问诊的市民,即便是微小的身体不适,对“网医”给出的药方最好多留个心眼,不妨多咨询一下身边的医生朋友。病情严重者应及时到医院就诊,以免延误救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