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基层医疗将加大硬件投入 促优质资源共享

发布时间:2019-08-21 19:20:15


  新华网北京12月20日电(记者赵琬微 王茜 吴晶)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以及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是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网底”,承担着人民群众健康守门人的职责新医改实施两年来,覆盖城乡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基本建成,服务能力得到加强,特别是老少边穷地区和农村医疗卫生资源不足的矛盾得到有效缓解,基层群众看病就医方便、可及程度得到明显改善。

  硬件投入:补齐城乡医疗卫生服务的“短板”

  宽敞、明亮的诊断室,无异味的观察室,还有舒适的沙发…

  “以里条件很差,生病只有往医院跑,挤得不行,看病成了大难题。如今,这里的环境好多了,各方面设施也都齐全,看病不用再往大医院跑了”。家住重庆市南岸区新街1巷49号的李薛渊老人说起龙门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变化,打开了话匣子。

  “基本实现村村都有卫生室、乡乡都有卫生院、每县都有达标县级医院”,已是我国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的现状。

  两年多来,投资430亿元,支持2233所县级医院、6200多所中心乡镇卫生院、2.5万多所村卫生室建设,投入130多亿元用于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设备购置;投入41.5亿元,支持2382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

  支持建设范围之广、资金投入规模之大前所未有。在投入方向上重点向中西部地区和边远地区的农村倾斜。

  与此同时,我国其他些地方同步积极推进农村三级医疗卫生体系信息化建设,实现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信息互联互通,,也促进了优质医疗资源的共享。

  四川省新津县建成县域内的卫生信息系统,集电子健康档案、挂号就诊、远程会诊、电子处方、药品零库存管理、绩效考核、即时结算等功能于一体,实现了诊疗流程方便、快捷,群众就医时间缩短近30%。

  人才培养:各地基层医疗卫生队伍进一步加强

  “我、老伴和孙子都常来这儿看病,他待人和善,与我们很亲近。现在他学习回来,技术过硬了。”患者口中的“他”就是湖南省长沙市道林卫生院的医生李好武。

  李大夫说,以前自己掌握不好心肺复苏、洗胃、插胃管等技术,经过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对常见病多发病处置的临床技能水平提高,回卫生院就抢救了两个农药中毒的病人。

  在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硬件建设的同时,新医改还着眼于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参加培训,基层医疗人员的自信心到增强,居民也更加信任。

  两年多来,国家中西部乡镇卫生院招收定向免费医学生1万多名,招聘乡镇卫生院执业医师2万多人。各地积极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人才培养培训,安排3万多名基层在岗人员进行全科医生转岗培训,为乡镇卫生院、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村卫生室分别开展培训157万人次、88万人次、277万人次,选送2.8万多名县级骨干人员到三级医院进修学习。

  2011年7月,,明确将通过培训基层医疗人员、定向免费培养、规范化培养等方式,扩大全科医生量,逐步实现全国5万多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都有适量的全科医生。同时,采取多措施吸引人才下基层,开展培养培训和长期对口协作、对口支援,提高基层医务人员素质和服务水平。

  2011年7月,,各地按照文件要求积极完善村医管理、补偿和培养培训三方面政策,切实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浙江、安徽、河北等地还实施“大学生村医计划”,选聘普通高校专科以上学历的应届和往届毕业生,到村卫生室开展服务。

  服务模式向“健康守门人”转变

  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正在“从疾病治疗向全面健康管理转变,保障群众不生病、少生病。”除了看病以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还承担10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等健康管理职能,服务方式向上门服务和主动服务转变。

  “全科医生经常到家巡诊,对我的身体状况非常了解,能很快确诊,对症下药,省时省力又能少花钱,自己再没有什么可担心的了。”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龙沙区南航街道华光社区的郭女士说。“以前每次到大医院看病都要做多项检查。现在到社区医院就诊,医生一查健康档案全都了解。”

  郭女士就诊的南航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改扩建后,于2009年12月重新开诊,为10个社区的5万余名居民提供医疗卫生服务。服务中心设全科、中医科和公共卫生科等诊室,宽敞整洁的医疗环境,大大改变了人们对社区医院的老印象。

  居民建立了电子健康档案后,每次去社区就诊,医生都及时将病患信息输入电脑,随时掌握居民的健康状况。百姓对社区医生有了信任,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医的患者不断增多。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基层公共卫生服务中的主体地位,以及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的"网底"功能得到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成效正在显现。2011年1至9月份,城乡居民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医比去年同期增加了3.1亿人次,增幅为13.2%。。

  作者:赵琬微 王茜 吴晶()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