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基金股权转让仍未解股权转让制度
发布时间:2020-03-05 23:40:15
债权转让通知的方式债权转让通知的方式一般有以下二种:一是债权人通知债务人,债权人对其享有的债权已转让给第三人。有人认为,不一定由债权人通知,由受让人通知债务人也可以。笔者认为,《合同法》第80条规定“债权人转让债权的,应当通知债务人”,明确规定了负有通知义务的是债权人,而且,由权利人之外的人去通知他人债权转让的事实,与最基本的法学原理也不符。证监会连下四道令华夏基金股权转让仍未解
。中信证券10月12日晚公告称,公司收到证监会基金部《关于进一步督促规范华夏基金管理公司股权的函》。这是继1月16日、4月7日和7月20日之后,证监会基金部第四次发文督促华夏基金股权转让一事,最后期限从4月1日到7月1日再到9月30日。
证监会连下四道令华夏基金股权转让仍未解
四次督促后,如今9月30日大限已过,华夏基金股权仍然迷雾重重。此次中信证券的公告里,,。
在一再拖延的股权转让问题上,目前受处罚最多的还是华夏基金。这家一路打拼而来的国内最大基金公司,在股权出售期间高管欲辞职的消息屡屡传出。中信证券转让华夏基金的股权为何困难重重?多方力量的博弈后华夏基金将走向何方?
四道金牌督促
华夏基金股权事件,缘于中信证券100%控股华夏基金。根据证监会《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管理办法》的规定,基金公司主要股东最高出资比例不得超过全部出资的49%,而中信证券100%持有华夏基金股权显然无法合规。,出售的股权比例在25%-51%之间。
按此规定,中信证券违反政策红线已经近三年。业内人士称,之所以一直拖而未决,一方面卖了华夏基金中信证券要损失大量的现金流,有机构估计至少每年会损失10个亿的利润。另一方面,怎么转、转给谁,如何卖个好价钱,中信证券也一直在寻求一个最佳的时间节点。不过,在转让给内资或外资的博弈上,中信证券最终选择了妥协,退守至49%的持股比例。“高层不希望外资大比例持股国内最大的基金公司,因此外资入股比例较低。”
今年6月,中信证券最终确定拟通过产权交易机构挂牌转让所持华夏基金公司51%的股权。据时代周报记者了解,此次华夏基金股权转让,目前中信证券基本确定了买家,有美国普信集团和包括苏宁电器(002024,股吧)(002024.SZ)在内的5家企业。但是转让价格方面依然在博弈,原因之一股权转让时限紧张买方压价,之二是华夏基金管理希望借此新股东介入,从而为未来实现管理层激励铺好道路。
作为惩罚,今年1月1日,证监会下文停止了华夏基金新产品的申请,并指出如果股权在2010年4月1日前仍不能得到规范,。4月份,,同时暂停了华夏基金办理新的特定客户资产管理合同备案。7月份后,又延长期限,要求中信证券在9月30日之前解决这一问题。
最后的博弈
多方博弈拉长了博弈的战线。时至今日,,作为惩罚,除了社保和年金管理外,华夏基金面向普通投资者开展的新业务目前悉数被暂停,同时仍将继续限制发行新基金。一位资深基金分析人士表示:“对股东的惩罚最后落到了华夏基金身上,有些不太公平。”
值得注意的是,屡次向中信证券发出督促函的为证监会基金部,而非券商直接主管部门证监会机构部,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华夏基金股权处理的速度。,。建议证监会应督促中信证券履行大股东的相关职责。
但是中信证券人士多次表达了转让过程的复杂。值得注意的是,大限将至的前一周,9月16日,北京产权交易所曾发布了一则北京某基金公司股权转让的信息,“欲转让基金公司注册资本金2亿元人民币左右,管理资金规模500亿元以上,最近几年排名前十,持股股东欲转让所持20%左右股权,具体价格面议。”但很快此信息便被撤下。
分析人士根据此猜测,标的很可能是华夏基金。中信证券这一象征性的挂牌举动非常微妙。近日,接近证监会的人士向媒体表示,对一参一控及股权超限等类似政策表示异议,认为这是在限制国内投行和基金公司的发展。,这也是中信证券手中的砝码。
有接近华夏基金的市场人士告诉记者,中信证券原来虽然持有华夏基金100%的股权,但对华夏基金的日常业务并不干预,如果维持中信证券的100%持股,华夏基金就能保持原先的独立运作。管理层经过多年的磨合,已经开始适应这个环境,并做成了中国最大的基金公司。为什么一定要引进新的股东,打破这种平衡?
而经过了早期与华夏基金的磨合后,中信证券一位管理层曾对媒体表达过,中信证券会做好股东的角色,给管理层足够的信任。
制度的终结?
作为华夏基金的管理层,向来行事低调的范勇宏,最近在天津达沃斯论坛上却主动大谈私募是公募的有益补充。“造成这些人离开的原因很多,有的是为赚更多的钱,也有的是为实现自己的投资理念,实现自己的创业理想。当‘公转私’成为一个行业问题时,我们就一定要认真反思,问题出在哪里。”
作为中国最大的基金公司,华夏基金今年以来由于受到新产品暂停和股权变动影响,规模明显下滑。而且随着张益驰、孙建冬等人的离职,华夏基金公募团队的管理能力也明显被削弱。
公募基金经理频繁变动并大量转移至私募的原因,除了对激励机制不满、对管理模式不满以及对投资理念的不认同,还有股权变更带来的不适应。作为公募基金的独守者,王亚伟的身上有太多理想主义的色彩。北京一基金公司的人士称:“一个难以企及的理想可以支持一时,但不能支持一世,离开是迟早的事。”
今年7月,王亚伟卸任华夏基金投委会主席,被认为是离职的前兆。而后据媒体报道,王亚伟同时向公司提出了辞职,。,因为华夏基金本身正处于大股东转让股权的胶着过程中,此时高管的离职将有损公司稳定,且“社会影响过大”。
尽管华夏基金公关部人士表示这是“纯粹猜测,绝无可能”,并称这是临近股权变动而产生的谣言。但有市场人士认为并非空穴来风。“虽然从王亚伟管理基金的业绩看暂时不像要走的样子,但最终的博弈结果难说。”可预见的是,如果范勇宏要走,跟随的不仅只是王亚伟一人,至少三分之一的员工追随。加上随之而来的大规模赎回基金,华夏基金目前是否能够承受?
。中信证券10月12日晚公告称,公司收到证监会基金部《关于进一步督促规范华夏基金管理公司股权的函》。这是继1月16日、4月7日和7月20日之后,证监会基金部第四次发文督促华夏基金股权转让一事,最后期限从4月1日到7月1日再到9月30日。
证监会连下四道令华夏基金股权转让仍未解
四次督促后,如今9月30日大限已过,华夏基金股权仍然迷雾重重。此次中信证券的公告里,,。
在一再拖延的股权转让问题上,目前受处罚最多的还是华夏基金。这家一路打拼而来的国内最大基金公司,在股权出售期间高管欲辞职的消息屡屡传出。中信证券转让华夏基金的股权为何困难重重?多方力量的博弈后华夏基金将走向何方?
四道金牌督促
华夏基金股权事件,缘于中信证券100%控股华夏基金。根据证监会《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管理办法》的规定,基金公司主要股东最高出资比例不得超过全部出资的49%,而中信证券100%持有华夏基金股权显然无法合规。,出售的股权比例在25%-51%之间。
按此规定,中信证券违反政策红线已经近三年。业内人士称,之所以一直拖而未决,一方面卖了华夏基金中信证券要损失大量的现金流,有机构估计至少每年会损失10个亿的利润。另一方面,怎么转、转给谁,如何卖个好价钱,中信证券也一直在寻求一个最佳的时间节点。不过,在转让给内资或外资的博弈上,中信证券最终选择了妥协,退守至49%的持股比例。“高层不希望外资大比例持股国内最大的基金公司,因此外资入股比例较低。”
今年6月,中信证券最终确定拟通过产权交易机构挂牌转让所持华夏基金公司51%的股权。据时代周报记者了解,此次华夏基金股权转让,目前中信证券基本确定了买家,有美国普信集团和包括苏宁电器(002024,股吧)(002024.SZ)在内的5家企业。但是转让价格方面依然在博弈,原因之一股权转让时限紧张买方压价,之二是华夏基金管理希望借此新股东介入,从而为未来实现管理层激励铺好道路。
作为惩罚,今年1月1日,证监会下文停止了华夏基金新产品的申请,并指出如果股权在2010年4月1日前仍不能得到规范,。4月份,,同时暂停了华夏基金办理新的特定客户资产管理合同备案。7月份后,又延长期限,要求中信证券在9月30日之前解决这一问题。
最后的博弈
多方博弈拉长了博弈的战线。时至今日,,作为惩罚,除了社保和年金管理外,华夏基金面向普通投资者开展的新业务目前悉数被暂停,同时仍将继续限制发行新基金。一位资深基金分析人士表示:“对股东的惩罚最后落到了华夏基金身上,有些不太公平。”
值得注意的是,屡次向中信证券发出督促函的为证监会基金部,而非券商直接主管部门证监会机构部,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华夏基金股权处理的速度。,。建议证监会应督促中信证券履行大股东的相关职责。
但是中信证券人士多次表达了转让过程的复杂。值得注意的是,大限将至的前一周,9月16日,北京产权交易所曾发布了一则北京某基金公司股权转让的信息,“欲转让基金公司注册资本金2亿元人民币左右,管理资金规模500亿元以上,最近几年排名前十,持股股东欲转让所持20%左右股权,具体价格面议。”但很快此信息便被撤下。
分析人士根据此猜测,标的很可能是华夏基金。中信证券这一象征性的挂牌举动非常微妙。近日,接近证监会的人士向媒体表示,对一参一控及股权超限等类似政策表示异议,认为这是在限制国内投行和基金公司的发展。,这也是中信证券手中的砝码。
有接近华夏基金的市场人士告诉记者,中信证券原来虽然持有华夏基金100%的股权,但对华夏基金的日常业务并不干预,如果维持中信证券的100%持股,华夏基金就能保持原先的独立运作。管理层经过多年的磨合,已经开始适应这个环境,并做成了中国最大的基金公司。为什么一定要引进新的股东,打破这种平衡?
而经过了早期与华夏基金的磨合后,中信证券一位管理层曾对媒体表达过,中信证券会做好股东的角色,给管理层足够的信任。
制度的终结?
作为华夏基金的管理层,向来行事低调的范勇宏,最近在天津达沃斯论坛上却主动大谈私募是公募的有益补充。“造成这些人离开的原因很多,有的是为赚更多的钱,也有的是为实现自己的投资理念,实现自己的创业理想。当‘公转私’成为一个行业问题时,我们就一定要认真反思,问题出在哪里。”
作为中国最大的基金公司,华夏基金今年以来由于受到新产品暂停和股权变动影响,规模明显下滑。而且随着张益驰、孙建冬等人的离职,华夏基金公募团队的管理能力也明显被削弱。
公募基金经理频繁变动并大量转移至私募的原因,除了对激励机制不满、对管理模式不满以及对投资理念的不认同,还有股权变更带来的不适应。作为公募基金的独守者,王亚伟的身上有太多理想主义的色彩。北京一基金公司的人士称:“一个难以企及的理想可以支持一时,但不能支持一世,离开是迟早的事。”
今年7月,王亚伟卸任华夏基金投委会主席,被认为是离职的前兆。而后据媒体报道,王亚伟同时向公司提出了辞职,。,因为华夏基金本身正处于大股东转让股权的胶着过程中,此时高管的离职将有损公司稳定,且“社会影响过大”。
尽管华夏基金公关部人士表示这是“纯粹猜测,绝无可能”,并称这是临近股权变动而产生的谣言。但有市场人士认为并非空穴来风。“虽然从王亚伟管理基金的业绩看暂时不像要走的样子,但最终的博弈结果难说。”可预见的是,如果范勇宏要走,跟随的不仅只是王亚伟一人,至少三分之一的员工追随。加上随之而来的大规模赎回基金,华夏基金目前是否能够承受?
最新资讯
-
09-01 0
-
08-28 1
-
08-12 1
-
08-04 1
-
09-16 0
-
08-12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