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遏制酷刑项目北京启幕:反酷刑成世界性难题(2)

发布时间:2020-07-27 10:16:15


  中欧“遏制酷刑”合作项目

  “过去的一年,由于佘祥林、李久明等错案频发而使刑事诉讼理论与实务界工作者受到极大触动。”谈到此次研讨会以及相关合作项目的意义,陈卫东教授告诉记者,“实践证明,错案的发生十有八九存在刑讯逼供。”

  司法实践中时有发生的刑讯逼供事件,各国在反酷刑方面的积极努力和中国司法机关进行司法改革的重大决心,似乎成了该项目得以产生的潜在背景。

  今年1月,在经过长时间接洽之后,陈卫东教授主持的中国人民大学诉讼制度与司法改革研究中心与英中协会、英国埃克赛斯大学人权法中心共同启动了中欧“遏制酷刑”合作项目。

  这次合作项目由欧盟资助,为期3年,包含了研讨会、赴欧洲考察、学者互访交流、执法人员培训、试点等一系列配套子项目,试图就如何遏制类似佘祥林和李久明不幸遭遇的再次发生进行理论和实践上的探索。

  项目的重要合作方英中协会是一个非政府部门的公共事业机构。其管理的项目内容主要集中于法律、经济和社会改革方面,活动经费直接来源于英国的外交与联邦事务部。

  该协会副主任江冰女士告诉记者,这次研讨会的召开,标志着整个合作项目正式启动。按照计划,10月5日,由最高检、最高法、、公安大学等单位组成的中方考察团将赴欧洲英格兰、苏格兰、立陶宛、匈牙利等国考察。

  “中方这次选择的考察地点非常务实,比如英格兰和苏格兰虽然临近却属于不同的法系,而立陶宛、匈牙利等国则处于中方比较关注的社会转型期。”江冰介绍说,“通过考察,中方希望了解不同法系国家以及社会转型期国家如何应对酷刑问题。”

  随后,中、欧学者互访也将展开。中国人民大学的学者将赴德国马普外国刑法与国际刑法研究所进行为期3个月的研究,。

  考察与互访的同时,在实践操作层面上,对执法人员的培训、执法单位的试点等工作也将陆续进行。

  “我们希望这样的培训能够使中国的警察改变一些历来固有的思路和执法理念,了解国际上相关的一些公约以及其他国家警察的做法,包括如何更有技巧地侦破案件。”江冰说。

。,介绍了辽源遏制酷刑的经验和不足。

  将一个具体执法机关设置为试点单位颇为引人注目,并被业内专家认为是政府参与国际司法合作与交流、遏制酷刑的决心的体现。

  目前,作为项目的一部分,中国人民大学诉讼制度与司法改革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正在着手进行准备工作。、《羁押、《抗制酷刑》等国外学者有关反酷刑论文、论著,并将组织翻译中欧遏制酷刑项目丛书。陈卫东相信,这些著作对我们的反酷刑工作将起到很好的借鉴作用。